关于老年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肺部并发症的诊治
王亚勤 2012-10-09
【摘要】 总结老年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肺部并发症的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536例65岁以上食管癌患者行手术治疗的结果。结果 术后发生肺部并发症共76例,其中肺部感染 65例,呼吸衰竭12例(其中4例为肺部感染所致),肺不张3例,死亡3例(均为呼吸衰竭所致)。结论 老年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严格呼吸道管理、预防感染、及时积极处理并发症是手术治疗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 食管癌 肺部并发症 老年人 老年食管癌患者往往合并心、脑血管,肺、肾等重要脏器疾病,各器官功能减退,代偿能力差,术后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特别是心、肺并发症,是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的重要死因。我院从1997年6月至2007年6月,共行65岁以上食管癌患者外科治疗536例,现就其围手术期肺部并发症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536例,男327例,女209例;平均年龄69岁(65~82岁);其中食管上段癌67例,食管中段癌363例,食管下段癌106例;TNM分期:0期9例,Ⅰ期74例,Ⅱa期141例,Ⅱb期249例,Ⅲ期63例。吸烟指数>1000者276例,最大通气量<50%者294例,合并冠心病者11例,高血压者49例,糖尿病者26例。中、重度营养不良者165例。所有患者均经食管钡餐及胃镜检查(病理)确诊。 1.2 治疗方法 对收治的536例食管癌患者行手术切除526例,探查10例,切除率98.1%。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经左后外侧切口进胸;弓上吻合4例,左颈部吻合472例;左颈、上腹部切口食管拔脱12例;右胸三切口食管癌根治切除38例。营养不良者予营养支持,以胃肠外营养为主,术前预防性应用抗生素,行呼吸功能锻炼,训练咳嗽、排痰。术后对呼吸衰竭、咳痰无力者予呼吸机正压通气17例,仍无效者行纤维支气管镜吸痰6例,气管切开3例,术后均予抗感染治疗,并有效镇痛。 2 结 果 术后发生肺部并发症共76例,其中肺部感染 65 例,呼吸衰竭12例(其中4例为肺部感染所致),肺不张3例;死亡3例(均为呼吸衰竭所致)。 3 讨 论 3.1 年龄是影响开胸手术预后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 老年患者各主要脏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减退,机体代偿能力较差,多有合并疾病,对手术耐受力降低,加上手术创伤较大,时间较长,术中易致肺挫伤使术后呼吸道分泌物增多,而患者因术后伤口疼痛、咳痰无力、痰堵气道等原因,均可影响呼吸功能,甚至发生肺部感染、呼吸衰竭等。有文献报道[1],开胸手术后极易发生肺部并发症,是围手术期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组病例死亡3例亦为术后呼吸衰竭所致。 3.2 积极处理合并症是手术治疗成功的关键 资料显示,食管癌患者手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为7.9%~20.6%[2],本组病例发生率为14.2%,与报道相似。由于老年人心血管等疾病的发病率高,对肺功能有间接的影响,故对年龄问题还不能忽视[3]。老年食管癌患者,术前多合并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血管内液易于向组织内转移,加上术中肺组织的挫伤,更加重了晶体液向肺间质渗出,使肺顺应性下降、氧弥散障碍,导致肺部并发症的发生。针对上述,作者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可有效防治围手术期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3.2.1 术前 ①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患者,术后并发症更易发生[4] ;吸烟者应严格戒烟2周以上,练习咳嗽、排痰,加强呼吸功能锻炼,必要时可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控制肺部感染;②常规做肺功能检查,评价呼吸系统的生理状态,重视围手术期间的处理;③合并糖尿病患者将空腹血糖控制在7 mmol/L左右,尿糖+~++;④合并营养不良患者行支持治疗,使血清白蛋白调整到35 g/L以上。
[2] Thomas P, Doddoli C, Neville P, et al. Esophageal cancer resection in the elderly[J]. Eur J Cardiothorac Surg,1996,10(11):941-946.
[3] Tsukadaira A, Okubo Y, Takashi S, et al. An infection with legionella pneumophila treated with intravenous ciprofloxacin [J]. Nihon Kokyuki Gakkai Zasshi, 2002,40(3):245-248.
[4] Güell R, Casan P, Belda J, et al. Long-term effects of outpatient rehabiltation of COPD: A randomized trial [J]. Chest, 2000,117(4):976-983.
[5] 王秀丽. 纤维支气管镜治疗胸外伤及胸部术后急性肺不张临床观察[J].徐州医学院学报,2006,26(6):537-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