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局部麻醉药的药效特征浅析

廉青江  2011-10-14

【摘要】局部麻醉药(local anesthetics)是一类能可逆地阻滞神经冲动的发生和传导,在神经组织或在邻近神经组织的区域内使用时,使有关神经支配的部位出现短暂的感觉、运动和自主神经功能消失的药物。通过麻醉效能、起效时间、作用持续时间和感觉/运动差异阻滞探讨局部麻醉药的临床药效特征。

【关键词】局部麻醉药 药效 特征

局部麻醉和区域麻醉技术都需要使用局部麻醉药。局部麻醉药(local anesthetics)是一类能可逆地阻滞神经冲动的发生和传导,在神经组织或在邻近神经组织的区域内使用时,使有关神经支配的部位出现短暂的感觉、运动和自主神经功能消失的药物。

局部麻醉药的重要临床药理特性包括药效、起效速度、麻醉作用持续时间、感觉运动阻滞差异等。正如前文所述,局部麻醉药的药理特点是由其分子结构和理化特性所决定的。

(一)麻醉效能

局部麻醉药分子穿过神经膜,并与Na+通道的部分疏水性(脂溶性)位点相结合发挥作用,因此认为疏水性(脂溶性)是内源性麻醉效能的主要决定因素。但麻醉药效能与疏水性(脂溶性)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不像由离体单根神经实验得出的结果那样精确。例如,依替卡因在单根离体神经中的效能要比丁哌卡因强,但在体条件下的实际效能却比丁哌卡因弱。这种在体与离体之间的差异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局部麻醉药的电荷、疏水性(影响局部麻醉药分子在生物膜之间穿透或弥散)和血管扩张药或血管收缩药特性(影响药物从注射部位摄取至中心循环的初始速度)。

(二)起效时间

在离体神经中,传导阻滞起效与药物的理化特性有关。在体条件下,起效时间还取决于药物的应用剂量或浓度。

例如0.25%丁哌卡因起效缓慢,但当浓度增至0.75%时起效显著加快,尽管氯普鲁卡因的pKa约为9,其阳离子比例非常高(约为97%),故在离体神经中起效相对缓慢,但在体却起效迅速。因为该药的全身毒性很低,所以使用较大浓度(如30%)也很安全。因此,在体条件下,氯普鲁卡因的迅速起效可能与大量分子分布在外周神经周围从而导致药物迅速弥散有关。比如,在硬膜外麻醉时,1.5%利多卡因比1.5%氯普鲁卡因起效快,但3%氯普鲁卡因比2%利多卡因起效快。

(三)作用持续时间

不同麻醉药的作用时间差异显著。普鲁卡因作用时间短暂,利多卡因、甲哌卡因和丙胺卡因可产生中等程度的麻醉持续时间,而丁哌卡因、丁卡因和依替卡因作用时间最长。例如,臂丛神经阻滞时,采角普鲁卡因可持续30~60分钟,但使用丁哌卡因或依替卡因最长可达10小时。 在体条件下,麻醉持续时间受局部麻醉药的外周血管效应影响很大。许多局部麻醉药对血管平滑肌分子具有双相效应:在低浓度时可使血管收缩,但在临床应用较大剂量时可使血管扩张。不同局部麻醉药的血管舒张作用程度不同,例如,利多卡因、甲哌卡因和丙胺卡因的血管扩张作用强。尽管这些局部麻醉药在离体神经阻滞后恢复时间的差异不明显,但在体条件下利多卡因产生的麻醉持续时间比甲哌卡因或丙胺卡因短。丁哌卡因可使脊髓软膜血管扩张,但罗哌卡因却使之收缩,表明局部麻醉药对血管张力具有空间选择性,而与神经阻滞无关。

局部麻醉药对血管张力及局部血流的作用十分复杂,并受浓度、时间、血管床距离药物注射部位远近等因素影响。例如,皮肤表面使用的EMLA(组成成分为易溶的利多卡因和丙胺卡因混合物),应用初始时使皮肤血管收缩,并持续约l小时,然而在2小时后导致血管扩张。

(四)感觉/运动差异阻滞

另一个重要的临床问题是局部麻醉药可引起感觉和运动神经元的差异阻滞。在20世纪80年代丁哌卡因普遍应用于硬膜外阻滞,是因为应用丁哌卡因稀释溶液可以比其他药物更好地提高抗伤害性,而且不会引起运动神经元的过度抑制。尽管丁哌卡因和依替卡因都是有效的长效局部麻醉药,但在感觉和运动神经元差异阻滞方面却形成鲜明对比。当丁哌卡因持续输注浓度小于或等于0.125%,可产生良好的镇痛效果,仅有轻度的肌肉软弱无力,所以它被广泛应用于产科硬膜外镇痛和疼痛治疗。当硬膜外单次注射丁哌卡因的浓度在0.25%~0.75%之间时,其感觉阻滞效果优于运动阻滞。依替卡因在此浓度范围内引发的感觉阻滞效果和运动阻滞效果相同。另外,罗哌卡因也具有对感觉和运动阻滞的差异,可引起感觉和运动阻滞的分离,当低浓度硬膜外阻滞时常常只产生镇痛而不影响肌力。

参 考 文 献

[1]潘耀东. 麻醉期间药物的相互作用. 见: 刘俊杰, 赵俊, 主编. 现代麻醉 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322~333

[2]金有豫. 麻醉药及辅助药物. 见:陈新谦, 金有豫, 主编. 新编药物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4.213~222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