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地区法洛四联症的麻醉处理
佚名 2011-04-14
作者:蔡志祥,李素芝,陈普望,陈强
【关键词】 高原 法洛四联症 麻醉
我院地处海拔3700 m的高原。自从2000年11月首次对两例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患儿成功地实施麻醉以来,我院成功实施了50例法洛四联症(TOF)心脏病手术,无1例麻醉意外,取得满意效果。TOF是一种常见的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其发病率在新生儿的先天性心脏病中占10%,在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中占30%;在1岁以后的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中占75%[1]。有关高原法洛四联症手术的麻醉报道甚少,故现将麻醉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50例均为2000~2009年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心血管造影检查确诊的患者,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4岁~16岁,体重12.8~32.2kg。其中世居西藏地区藏族41例,移居汉族9例。术前Hb128~248g/L,平均(144.6±13.30)g/L,血液粘滞度:(50.47±6.26)mPa.s ,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68%~85%,心功能Ⅱ~Ⅳ级,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杵状指(趾)、阵发性呼吸困难、发绀、蹲踞现象,常规检查无手术禁忌症。
1.2 麻醉方法
术前常规禁食6 h,禁饮4 h。安定0.2 mg/kg、东莨菪碱0.01mg/kg术前30 min肌注;氯胺酮4mg/kg、东莨菪碱0.01 mg/kg进行基础麻醉。入睡后迅速推入手术室,尽快建立静脉通道、心电监护、吸氧去氮。麻醉诱导采用咪唑安定0.3 mg/kg、芬太尼0.002~0.003 mg/kg、仙林0.08~0.12 mg/kg静脉注射;纯氧面罩通气后气管内插管,控制呼吸采用Siemens 900C型呼吸机行间歇正压通气。潮气量6~10 ml/kg,呼吸频率16~20次/min,吸呼比为1∶2。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调整呼吸参数。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然后行颈内或锁骨下深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双腔导管,监测中心静脉压,桡动脉或足背动脉穿刺测动脉血压。置放肺动脉漂浮导管测肺动脉压(PAP)以及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手术开始时及胸骨锯开前适当加深麻醉,并以芬太尼0.003~0.005mg/kg、仙林0.06~0.10mg/kg、低浓度异氟醚维持麻醉。主动脉插管前静脉推注肝素钠3mg/kg。体外循环(CPB)结束后推注葡萄糖酸钙20mg/kg,缓慢推注鱼精蛋白4mg/kg,3~5min后测激活凝血酶原时间(ACT),以决定追加鱼精蛋白剂量。并根据需要给予硝普钠、硝酸甘油和多巴胺加多巴酚丁胺混合液泵注,以维持术中、复跳、停机后的循环稳定。
1.3 术后监护
患者入ICU被放于开放式暖床上,环境温度维持在30℃左右。术后充分镇静:异丙酚8~14ml/h泵注。呼吸机支持麻醉清醒前均采用压力控制(PC)模式,清醒后均采用SIMV(PC)+PS模式。常规监测中心静脉压、血氧饱和度、呼吸末二氧化碳、血压、心电。
2 结果
所有病例均在CPB下完成,手术时间187~624min,平均(250.67±35.78)min,CPB时间39~312min,平均(100.23±43.26)min。50例病人在诱导时有12%的病人出现血压下降,给予多巴胺1mg后血压回升,因机体对肝素代谢存在个体差异及高原地区病人具有高血红蛋白、高粘滞性和高凝滞状态等特点的原因,有13例关胸时未见血凝块,根据ACT追加鱼精蛋白20~100mg;有21例主动脉开放后经10~20J电击除颤,心脏复跳。在麻醉和手术过程有5例出现急性缺氧。所有病例均在手术后6~23 h拔管。死于鱼精蛋白过敏和急性心律失常各1例,占3.4‰;2例死于低心排综合征,占3.4‰;其余所有病人术后早期均生存,无肺水肿、房室传导阻滞、气栓栓塞,术后随访6个月至3年,工作、学习正常,心功能良好。
3 讨论
高原给患者生理上带来了很大的改变。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氧分压低,在海拔3700 m 的空气中氧分压约为100 mmHg(平原的64%),正常人的动脉血氧饱和度为88.5%左右,机体内氧储备减少,人体的各系统,特别是呼吸、循环、血液系统对这样的缺氧环境都发生了适应性改变[2]。在开胸时呼吸暂停超过2 min便出现SpO2明显下降(平原呼吸暂停3.5min左右才会出现SpO2下降[3]),恢复机械通气后SpO2很快回升。这表明高原地区病人对暂停呼吸很敏感,也提示在麻醉诱导、气管插管、手术操作以及气管拔管时要尽量缩短呼吸暂停时间,同时也表明在高原地区麻醉手术期氧供的重要性。慢性缺氧可使机体处于代谢性酸中毒和代偿性呼吸性碱中毒状态,同时造成肺血管收缩,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肺动脉高压。心脏手术后早期组织氧耗量明显增加,因此,术后比平原更容易出现代谢性酸中毒,应及时查动脉血气以确定是否有代谢性酸中毒。我们采取补充复方乳酸钠及碳酸氢钠,纠正缺氧所致的代谢性酸中毒,以恢复正常的体血管阻力(SVR)。
在本组病例中我们发现高原病人对肝素非常敏感(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注入常规量肝素钠3 mg/kg 5 min后,ACT均大于1750s,比平原平均长150s左右;而在CPB结束后,滴注鱼精蛋白对抗肝素,肝素剂量与鱼精蛋白之比为1:1~1.5,但ACT仍然高于正常值范围。因有1例病人死于鱼精蛋白过敏,故我们在主动脉拔管前先注入半量鱼精蛋白,观察生命体征、皮肤颜色、神经系统等变化,如无异常,余量一次注入。
无论是世居还是移居高原的病人,由于他们生理上的特殊性,麻醉的处理就需要有针对性地改变,但同时又需要兼顾二者的生理差异。移居患者表现出来的肺动脉高压(PAP)明显,我们也加强了这方面的处理:在CPB前无血液动力学和氧合异常者均未给于特殊处理,CPB后PAP仍高者,在维持血压稳定的同时,用1%硝酸甘油滴注。而世居患者体液的碱储备明显降低,呼碱中毒、代酸中毒是世居患者血气的共同特点。在CPB开始前如没有低血压,一般在预充液中适当增加5%碳酸氢钠,在CPB和术后,用5%碳酸氢钠5~18ml/h泵注,并根据血气结果调整其用量,使BE值维持在±5范围。代酸中毒较平原地区难以纠正,所需时间长,具体原因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因此在对高原地区病人麻醉诱导时要有足够长的时间吸氧去氮,以增加患者对缺氧的耐受,并降低肺血管阻力,以减轻右心室后负荷[6]。必须坚持持续适宜的扩容,避免右心负荷过重,持续纠酸,持续应用小剂量肾上腺素等综合措施,才能维持CPB后乃至术后的体循环阻力在正常范围和最终的循环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