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西方经济学的“乌托邦”

侯惪夫  2005-11-18

这里所谓的西方经济学,是指西方主流经济学,是中国那些缺乏常识的经济学家赖以扬名立万的“圣经”。现在舆论一味指责他们成为利益集团的代言人,却不探究其理论本身,恐怕有失公道吧。

研究经济学的三种方法

研究经济学的方法有三种:实践的、历史的和理论的。

理解这三种方法,莫过于拿学习军事学来作比。经济学与军事学的相似之处在于,它们都要应用于实际中才有意义,与实际相脱离,后者要打败仗,前者则会付出甚至比战场上的流血牺牲更大的代价,尤其如今经济学已成为重要的政策指导工具,真的是“经世济民”了。

很多人喜欢对军事夸夸其谈,俨然一幅军事家的模样。实际上,要获得“军事家”这个称号比获得“经济学家”的头衔可难多了,能否成为一名优秀的指战员,与你所用的学习方法密切相关:

1、实践的方法。这是第一方法,换句话说,其它两种方法都要受它检验,也必须以之为土壤。如成吉思汗,“只识变弓射大雕”(当时蒙古人还没有文字),然而他的军事思想和指挥艺术与他率领蒙古骑兵创造的辉煌战绩,同样在世界军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我军许多指战员从不识字的娃娃成长起来,也是“从战争中学习战争”。

2、历史的方法。比起实践法来,这种方法成本低得多。如诸葛亮耕读于隆中,每自比管仲、乐毅,出山后无论治国治军,果然出手不凡,盖其尽已博取前人经验得失。而太平天国杨秀清屡挫清军,却多是从三国演义中学得计谋。今日MBA教学的案例法,实际也就是历史方法的一种变形。

3、理论的方法。这要求的抽象思维水平最高,但危险程度也最高。因为前两种方法以归纳法为基础,上升为理论后,则以演绎推理为主,从而使之普适化。理论的这种独立的倾向,往往使其信奉者在现实中碰壁,如赵括纸上谈兵,马谡失守街亭,结局令人沉痛。

然而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却以数理分析为主,几乎已演变为一种理论游戏。盖其已建立起一套宏伟精密的数学模型,排除了实际中很多因素,在逻辑上达到自洽,让人钦佩其构思的精妙,不知不觉成为它的信徒。就像人们把星星分成各种星座,孰不知这种人为制造的彼此关系并不是它们的自然结构。

故而弗里德曼提出“实证经济学”以纠时弊,然而他本人却是新自由主义的货币学派的代表,认为“一币就灵”,这就像阿基米德所说的:“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其言壮也,可即使理论上能找出支点、现实中能有这样的杠杆吗?

观其行比察其言更重要。实际上,资本主义国家真正施行的经济政策,与西方经济学的主张从来就不一致,典型如罗斯福的“新政”,当时曾被批评为“社会主义”。可以说,迄今并没有哪种西方经济学说能够被完全落实。反过来说,凡是全照西方经济学那一套来的,无不遭遇灾难,如叶利钦聘请哈佛教授萨克斯为俄罗斯高级经济顾问,以其“休克疗法”为改革纲领,最终平民成为最大的牺牲者,奇怪的是,现在有不少人撇开经济方面来为西方经济学辩护,真是所谓“一叶障目”啊!

在“前经济学时代”,先人们发展经济主要是从务实、从解决问题出发,同样也曾取得过巨大的成功,如商鞅变法,使秦一跃而为强国。从整体来看,中国古代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所取得的经济成就,直到康乾盛世仍位居世界第一,那时普通中国人的生活水平,也并不比西方平民低。正是出于“嫉妒”,西方在以贩卖鸦片窃取财富受阻之后,以枪炮强逼中国打开了大门,从此开始了其赤裸裸的经济掠夺,在长达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如一座大山沉重地压在中国人民身上。

如今,这座大山被推翻了,但我们又对西方经济学这座大山顶礼膜拜。由于当今经济学家普遍对历史缺乏常识,甚至习惯用西方视角来看问题,导致中国至今缺乏产生原创性经济学的学术氛围。当西方正在兴起“行为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等,对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进行反思、乃至颠覆的时候,我们是不是把西方经济学看得太完美了呢?

西方经济学的“强盗逻辑”

西方经济学的确在某种逻辑上达到完美,这是一种什么逻辑呢?

这里有一个故事可以说明。有五个强盗,抢得100枚金币,为如何分赃争执不休,于是他们制定了如下规则:

① 抽签决定各人的号码(1、2、3、4、5);

② 由1号提出分配方案,然后5人表决,如果方案超过半数同意就被通过,否则他将被扔进大海喂鲨鱼;

③ 1号死后,由2号提方案,4人表决,当且仅当超过半数同意时方案通过,否则2号同样被扔进大海;

④ 依次类推,直到确定一个多数人接受的方案(当然如果只剩下5号,他就独吞了)。

现在,假设你抽到1号,你要提出什么样的分配方案,才能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化?

如果你认为你够聪明,不妨把它当作一道考题来认真算计一下,因为据说凡在20分钟内答出正确答案的,就有望加入微软,获得8万美元以上的年薪。

也许公认的标准答案会把你吓坏了:1号强盗应该给自己97枚金币,而给3号1枚,4号或5号2枚。分配方案可写成(97、0、1、2、0)或(97、0、1、0、2)。

推理的过程是从后往前的。显然5号巴不得前面所有人都喂鲨鱼。4号呢?很危险,如果只剩下他和5号,5号一定投反对票让他喂鲨鱼,以独吞全部金币,所以4号惟有支持3号才能活命。那么3号就会提(100、0、0)的方案,因为他知道4号一无所有还是会投赞成票,再加上他自己一票,方案即可通过。

不过,2号推知3号的方案,就会提(98、0、1、1)的方案,因为此时4号和5号比3号主持分配时毕竟有利,所以必将支持2号。

那么,1号针对2号的方案,给3号1枚金币,而给4号或5号2枚金币,就能获得这两人的支持,加上1号自己的票,即可以多数同意通过方案,独得97枚金币。

结果难以置信,推理无懈可击。然而这个方案惟有在以下三个条件成立时才能真正实现,而这三个条件恰是西方经济学的三大基础:

1、理性人(经济人)假设。在这场严酷的游戏中,每个参与者都必须是完全理性的,以个人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这符合个人的某些经验,却忽略了另一些经验,如情感因素的影响,天性中的利他(道德)倾向(源于任何物种都具有繁衍种族的本能)。

2、对数理分析的偏执。个个绝顶聪明,精于数学运算。似乎除此之外,就没有别的办法。西方经济学因之而数学化,热衷于运用各种数学模型,不论它们与实际有多大差异。同时,高深的数理逻辑也让普通人对经济学望而生畏,使经济学成为被少数所谓精英垄断的工具。

3、规则具有绝对权威。每个人惟有服从到底,每次判决都能顺利执行。在西方经济学中,这就是对私有制的美妙无限夸大,对自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盲目崇信,即使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也只是起着修补匠式的作用。其根源,则是认为资本主义是最好的人类制度,是永恒存在的真理。

现在,我们回头再看故事本身,显而易见的结论是,这样的规则在现实中是永远不可能产生的,因为既然每个人都能算出自己和他人的处境与方案,当初怎么可能同意制定出这样的规则呢?除非他原本就甘愿接受贫富分化的结局,或认为自己能成为“幸运”的1号——这样,他又变成了傻瓜。

哦,这只不过是个故事而已,存在些矛盾之处也没什么要紧,不然推理的乐趣从哪里来呢?可是,如果这种“强盗逻辑”不再只是虚构,而是被西方经济学用来经世济民,那又将造成怎样的后果呢?

于是,一个在教科书上描绘的巨大的“乌托邦”,在全世界流传,也在每一个角落崩溃。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