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三部门”志愿者管理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佚名 2015-05-20
论文导读:20世纪60年代以来,英美等发达国家发生了一场范围广泛的“社团革命”,出现了成千上万的“第三部门”组织,遍布于环保、医疗、宗教、慈善、教育等各个领域。对于“第三部门”来讲,志愿者是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进行志愿者管理也成为一件十分重要的事。但是,由于志愿者提供服务的特殊性,“第三部门”进行志愿者管理就具有不同于一般组织管理的特点。 关键词:“第三部门”,志愿者,管理 20世纪60年代以来,英美等发达国家发生了一场范围广泛的“社团革命”,出现了成千上万的“第三部门”组织,遍布于环保、医疗、宗教、慈善、教育等各个领域。伴随着这场“社团革命”,对“第三部门”的研究成为各国学者关注的焦点。“第三部门”的概念,是由T·列维特(Levitt)提出的,是“指非公非私的:即不是国家机构,也不是国有、私营企业的第三类组织。”“第三部门”作为一个新兴的部门,包括基金会、慈善机构、环境保护组织、各种社会中介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学校、医院等社会公益组织和社会政治团体等组织。对于“第三部门”来讲,志愿者是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进行志愿者管理也成为一件十分重要的事。但是,由于志愿者提供服务的特殊性,“第三部门”进行志愿者管理就具有不同于一般组织管理的特点。 一、我国“第三部门”志愿者管理的现状分析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变,中国“第三部门”组织正在悄然兴起。但“第三部门”没有有效利用“志愿者”资源,或者说缺乏“志愿者”资源是中国与西方国家“第三部门”在人力资源利用上的最大差异。实际志愿者资源是非营利组织的一项重要的社会资源,据调查在美国,仅在1998一年当中,就约有1.09亿成年人参与了志愿者活动,56%—62%的妇女每周奉献3.4个小时、49%的男人每周奉献3.6个小时从事志愿服务活动。在中国,据统计有高达34.4%的非营利组织表示没有志愿人员,有17.5%的非营利组织志愿人员在1-4人之间,仅有18%的非营利组织志愿人员在40人以上。 我国“第三部门”在志愿者管理方面还存在许多有待进的地方: 第一,社会对志愿者缺乏应有的认识与理解,“第三部门”缺乏吸纳志愿者的有效渠道。首先,社会公众缺乏对志愿者活动的应有认识和参与热情使社会的“志愿者资源”相对匮乏;其次,“第三部门”自身在吸纳志愿者方面也存在的问题。中国非营利组织大多忽视志愿者能够做出的贡献。非营利组织不能只是依靠专职人员或兼职受薪人,还需要富有使命感而无悔付出的志愿参与者。 第二,志愿活动的行政化倾向。中国“第三部门”中很多志愿活动是通过行政方式自上而下地组织的,不是完全起自民间的非营利组织志愿活动。而且,所谓的志愿参与者很多也是通过组织动员而参与过来的。以共青团的志愿活动为例,许多活动比较提倡个人在上一级团组织的指导下组织志愿者活动,“学校、社区、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若想在公益事业中尽一份力,可到单位的团组织申请、登记在团组织的统一下活动。” 第三,志愿力量开发不充分。动员志愿者持续参与“第三部门”来,是“第三部门”提高组织效率的有效形式。虽然有很多人踊跃报名乐于当志愿者,但一些人通常是在一两次活动之后就放弃了。志愿者的高流动性和惰性给组织志愿活动增加了难度,也不利于工作的衔接。此外,一些非营利组织对志愿者的参与持一种可有可无的态度,这也不利于志愿力量的有效开发。对此,非营利组织应该尽可能留住优秀志愿者,不能只让志愿者处理简单的事务,要让志愿者在工作中展现自己的专长,产生自我实现感和工作动力。 二、加强我国“第三部门”志愿者管理的对策分析 如何改变目前我国“第三部门”志愿者管理的现状,使“第三部门”更加有效的利用志愿者资源,成为了我国“第三部门”志愿者管理未来发展的关键。 (一)在理念上 ⒈系统教育,培育国人“志愿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缺乏对“个人权利的关注”,“公而无党”所导致的后果就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缺乏基本的自由表达,而近代意义上的“结社权”更无从谈起。在“大公无私”、“公而无党”的观念指导下,民众既没有“结社”的传统,也没有“自助”的习惯。而在非营利组织最为发达的美国,这种“结社自助”的习惯已经内化到美国人的精神血脉之中,成为美国人光荣而悠久的传统之一。 “志愿精神”(Volunteerism)是一种利他主义和慈善主义精神,指的是个人或团体依其自由意志与兴趣,本着协助他人改善社会的宗旨,不求私利与报酬的社会理想。志愿精神是个人对生命价值、社会、人类和人生观的一种积极态度。 社会“志愿精神”的缺乏,是导致我国“第三部门”志愿者资源匮乏的重要因素。论文参考网。在国民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中植入“志愿者精神”,真正从内心培育国民的“助人意识”,营造社会的“公民文化”,是“第三部门”在中国迅速发展的重要“社会基础”。 ⒉“第三部门”自身应增强对“志愿者”的重视程度 “第三部门”弥补了政府和市场的不足,完善了社会结构,可是他们最大的困难就在于资金的短缺。志愿者的参与大大降低了“第三部门”的成本,他们不仅提供了大量的人力资源,分担了专职人员繁重的工作任务,还带来了专业知识,弥补了工作人员专业知识的不足。而我国大多数非营利组织对志愿者参与都持一种可有可无的态度,忽视志愿者能够做出的贡献,并且志愿者活动行政化倾向严重而人性化明显不足,缺乏吸引公众长期参与志愿活动的动力。因此,我国“第三部门”应该加强对志愿者的重视程度,将志愿者视为组织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⒊“第三部门”应在组织成员中建立“共同愿景” 我们知道,志愿者加入某个非营利组织主要抱着提可供某种志愿服务的愿望,其心中已经有某种特定的价值观,正是因为非营利组织的某些价值观和他(她)的吻合,才促使他(她)加入该组织。一般来讲,只要志愿者管理的基础是志愿者和非营利组织拥有共享价值观满足志愿者提供志愿服务的愿望,离开了这一基础,志愿者和非营利组织的关系也会趋于瓦解。 “共同愿景”正是非营利组织成员长期献身的目标以及不断学习与创造的动力。“共同愿景”的整合,有利于组织和志愿者朝着一致的方向前进,有利于志愿者对自己现在所从事的事业产生自豪感和使命感。组织要与志愿者建立共同的愿景,使志愿者通过真正的参与,从而对组织产生归属感。因此,在“第三部门”组织成员中树立“共同愿景”,用“共同愿景”留住志愿者是“第三部门”发展的关键。 (二)在制度上 我国的“第三部门”组织大多缺乏吸纳志愿者的有效渠道,还有部分组织在吸纳志愿者后由于缺乏有效的运行机制,没有很好的利用人才,导致人才大量流失。因此,“第三部门”要学会有效吸纳、利用志愿者,为自身发展积累更多的“人力资本”: ⒈“第三部门”要学会吸纳志愿者 “第三部门”组织要想有效吸纳人才,必须做好招募工作:首先,在招募之前非营利组织要充分做好组织的“人力资源规划”和“职位分析”工作,以确保人才从组织中能获得有意义的工作经验和充分的认可;其次,非营利组织还应做好招募宣传工作。在招募宣传中应说明:非营利组织所需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是什么?在开展活动中组织会为其提供哪些基本的培训和准备工作?在活动中,员工将获得哪些方面的有意义的经验以及哪些认可和奖励?“公益活动”在未来有望达到的社会影响力及获得的声誉?只有让自己的招募计划能吸引“公众”的眼球,才有可能吸引到一定数量的优秀人才到组织中来,而这一点是目前我国大部分非营利组织在招募活动中所缺乏的。 ⒉“第三部门”要学会留住志愿者 目前,中国的大多数非营利组织由于缺乏一整套系统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手段,因此对于人员的管理大多以随意的方式推行,导致人才流失严重。如何在招募到人才后留住人才,是非营利组织的人力资源持续、规范、快速发展的关键。非营利组织要想留住组织的优秀人才应从以下方面努力:首先,为员工提供必要的教育和培训。非营利组织应该在员工加入组织之后,给予其必要的教育、训练和指导,使其明确自身的权利和义务,并尽快熟悉组织的环境和工作。在员工工作一段时间之后,非营利组织还应根据任务的变化,重新给予员工一系列“在职训练”。为员工提供教育和培训,不仅有力于提高组织工作效率使组织获得竞争优势,而且还可以满足员工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是吸引人才的重要手段;其次,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非营利组织还要注意通过各种激励措施,保持组织当中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对员工的工作热情加以表彰。对志愿者进行适时的激励可以提高工作士气和满意程度,应采用必要的形式与方法如茶话会、真诚的感谢、生日时寄张贺卡、体谅志愿者的时间安排、响亮的头衔等。此外,发展合适的志愿者加入理事会,使他们负起管理的职责来,提高志愿者的满足感。 ⒊“第三部门”要学会激励志愿者 志愿者提供服务,即使效果再好,如果得不到来自组织的回应,可能会让他们觉得没有成就感或自己的努力未得到认,久而久之,在某种程度上就会影响志愿者的工作热和积极性。论文参考网。论文参考网。在企业管理中,对员工成绩的积极评价和应奖赏已成为提高员工积极性、促进组织效率的重要段。在非营利组织,虽然志愿者并不一定要用物质奖,但是利用其他手段对其工作进行肯定则是相当必要,比如颁发证书、纪念品、举行表彰宴会等,或者是日常工作中,关注志愿者的工作进展,这样都能使志者产生强烈的认同感,觉得自己的努力受到了组织的定从而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以后的工作中去。 总之,“第三部门”应该把志愿者视为一种重要的人资源,为志愿者提供良好的环境,使他们能够顺利地照自己的愿望提供志愿服务,这从根本上有利于“第三部门”的发展和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