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弹性学分制下学校及院系教务管理转变研究
李艳萍 2012-11-09
论文摘要:学分制是以尊重学生个性自由、全面发展学生个性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通过对学分制的了解,梳理在学分制推行中教务管理职能的转变,提出一个适合学分制发展的教务管理方案。
论文关键词:学分制;教务管理;职能转变
学分制从引入我国到历经改革,对我国高等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冲击。学分制的推行对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给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为应对这种改革带来的挑战,学校、院系教务管理都将要制订相应的对策,配合学分制改革,将高等教育改革推入一个新的时期。
一、学分制的概念和发展
学分制是随选修制的产生和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最早实行选课制的是德国,将这一制度得以改进和发展的是美国。我国学分制的发展应该从北京大学的选课制谈起,1917年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后进行了一系列的重大改革,其中就引进了选科制,修改了学习期限,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学分制在经历了民国时期的缓慢发展,建国后的几次大的改革,在20世纪90年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和改进,中国高校学分制逐步形成气候。
学分制是高等学校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它以学分为计算学生学习分量的单位。学分制在我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一是学年学分制,这是以学年为基础,给每门课程规定相应的学分,不能提前毕业,也不能推迟毕业,这在本质上其实还是属于学年制,现在很多高校也还是这种形式的学分制。二是完全学分制,就是完全由学生自主选择专业、选择课程和教师,自己安排学习计划,决定自己毕业时间,累计学分,不受修业期限的限制,只要修满学分即可毕业,这在美国的高校比较普遍,国内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一流大学也在逐步向这种学分制靠拢。三是弹性学分制,就是学制一般是四年,学习期限一般是3~6年,在这一期限内获取培养方案要求的学分即可毕业,允许提前或滞后毕业。
北京工商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现有的学分制其实还是属于学年学分制,笔者所要谈的是弹性学分制下的教学管理的具体措施。
二、弹性学分制下教务管理职能转变
弹性学分制的实行,无论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管理、考试手段、学籍管理上都会不同于现在的学年学分制,给教学管理带来很大的变化。因此在具体实践中必然会要进行一系列的改变,才能符合学分制发展的要求。
1.教学管理由行政管理向人性管理转变(方式)
现有的教学管理更多的是院系执行学校的教育教学政策,按部就班完成教学的各个环节,行政管理方式显得尤为明显。学分制的推行,目的是要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自由选课制度,使得受教育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进行学习设计,面对这种灵活的教育方式,教学管理方式将逐渐从单一的行政管理向以人为本的人性管理模式转变。
2.教学管理由刚性管理向弹性管理转变(制度)
学年学分制对学制的规定是硬性的,而弹性学分制下的学习期限具有灵活性,规定学生在完成培养方案要求的学分后即可毕业,使学生提前毕业成为可能。学生考试不及格后的重修制使得学生在毕业前还有机会为之前的学习失误进行补救,尤其是对有学业警示的学生,只要能通过重修完成警示课程学习,达到合格就能继续学习。这些管理都比之前的完全按教学计划完成学业等规定都要显得更具弹性。
3.教学管理由一致管理向个性管理转变(目的)
学年学分制管理强调一致性和整体性,但学生个体是存在差异的,如果过分强调一致性就会与学生的多样性和个性发展相悖,不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学分制尊重学生主体,突显学生个性特征,自主选科、自主选课、自主选择教师和上课时间,在导师的指导下设计好每一位学生大学四年的发展方向,形成一个个特征鲜明的具有个性的培养计划,这些能充分展现学生的特异性,为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学生奠定基础。
4.教学管理由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转变(发展)
现有学年学分制相对稳定的教学组织和教学形式使得教学管理呈现一种较为静态的常规管理。学分制需要大容量的课程设置,这样才能满足学生选课需要,课程设置需要教师开设适应市场发展需要的课程,需要教师开设受学生欢迎的课程,这些在教学任务的设置上都是动态的。学生的课程成绩也不只是由期末来定分数,学生可能有多次重修,对成绩的记载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三、弹性学分制下校院二级教务管理的具体实施
弹性学分制的推行给使得教务管理内容发生很大的变化,笔者从课程管理、考试管理、学籍管理等几个方面来阐述教务管理的具体做法。
1.课程管理系统化
课程管理包括教学计划的管理,教学计划如何实现合理的模块分割,这需要进行专业的、系统的论证,本文仅从教务管理的角度谈谈课程管理的几个重要问题,即选课和重修课程。
(1)选课管理。学分制改革,选课是核心。每学期都有上万人次按照学校的总课程表进行选课,预选之后还有正选和改退选的问题。应该有一个适合学校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能完成排课、选课、成绩录入与查询、网上评价、辅修等一系列的教学环节。这可以归属于负责全校选课的选课服务中心,它面向全校学生提供学校教学资源的全部信息,学生可以完成自己的选课课表,教师可以及时拿到一份详细的学生名单和上课课表。
安排好选课时间和程序。选课时间一般在期中之后就可以宣传准备,为了保证学生都能顺利选课,应该印发选课指南,包括选课办法、选课程序、课程表等,可以培训一批学生干部熟悉选课系统,然后在学生中进行宣讲、引导,这会极大地减少教务人员去解答这方面问题的麻烦。
选课的相关规定:1)规定学期的选课量,学生每学期应该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学分数。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每学期可以超修一定学分,一般也不超过规定学分的10分;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允许缓修一定学分,但一学期总修学分不能低于14学分(注:按照我校大多数专业培养方案的总学分平均接近170个学分,然后分12个学期平均下来的数字)。2)有严格先修后续要求的课程,应按顺序修读,对于需要连续修读才能完成的课程,如数学类、物理类、外语类等,应连续选课学习。3)新生入学后第一学期,考虑到对选修课程还不太了解和第一学期主要是基础课程的缘故,一般按指导性教学计划开课,由学校统一安排,自第二学期起,学生就可以上网选课了。4)选上的课程因上课时间局部冲突的,可由学生向院系提出申请免听部分冲突课程,征得任课教师同意后并经院系同意批准后,可以免听部分冲突课程,但不得减免专业必修课和实践类课程。
选课程序:1)学生应通过校园网了解选课的相关规定,主动查询每学期关于课程的开设情况,确定自己需要修读的课程计划。2)按时选课,选课一般分为预选、正选、补退选三个阶段,每学期期中后可以让学生根据学校的总课程表,在网上进行下学期课程的预选,期末就让学生上网正式选定自己的课程,开课学期开学后前2周办理少数学生的改退补选问题。
(2)重修课程管理。必修课考核不及格的学生需要重修。重修的学生需要参加正常选课,完成所有该课程的教学环节和考核,成绩合格方可取得该课程的学分。
第一,重修的开班问题。公共类课程重修人数多需要新开课,新开班级。这在教学任务上就要求相关院系要有计划预留出教师,学校在资源配置上如教室安排等方面要到位。重修人数较少的专业课达不到开班的情况,可以采取跟班听课或个别辅导的情况处理。
第二,重修课程设置问题。学生重修一般是跟随下一年级进行,但如果公共课程学生人数较多的话可以安排滚动开课,满足学生的重修需要。
第三,重修次数问题。国内一些高校有不同的做法,有不限重修次数的,有仅仅允许重修两次的。笔者认为既然是按学分、绩点衡量学生学习优异程度,又实行重修缴费制度,可以允许学生多次重修。
2.考试管理规范化
学生应当参加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课程的考核,所有考核成绩均要计入本人成绩册。考试可以分为考试和考查,必修课必须是考试,选修课可以选择考试,也可以选择考查。学分制实施后,要求考试管理更加规范、公正,应该做到教考分离,建立题库。
(1)教考分离。学分制以获取学分多少来衡量学生学习所达到的目标要求,以平均学分绩点来衡量学习优异程度,那么考试的公平性就显得尤为重要。现在,国内不少人认为,要彰显学分制的公平性就应该采取教考分离的形式,不由任课教师出题,统一建立题库,用统一的标尺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一,题库的建立。题库要在学校统一的指导思想下,成立各专业专门的命题小组,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建立科学有实效的题库。题库的建设涉及到题量达到多少才合适的问题以及要考虑学科差异性的问题。题量不是越多越好,这得考虑学科差异,像数学的计算题、选择题、填空题等出个四五十倍的题量不成问题,但有些学科的论述题、案例分析题要出50倍的题就不一定好出了,即使能凑成,但是不是符合考试大纲的需要,是否是要求学生掌握的重点内容就不一定能把握好。根据现有的经验和有些高校的做法,应至少不能少于30倍的题量。
第二,题库的管理方式。题库建立后,可以由学校教务部门考试管理中心具体负责。考试管理中心负责与考试有关的日常工作,如试卷命题的形成、印刷、保管、保密等事项。
第三,题库的更新。题库建好之后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题库的内容只是当前一些重点知识的概括,有些知识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更新,像金融学、会计中的一些数字,法律中的一些条款的解释等等都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发生改变;课程的考试大纲、课程重点也会有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也会有差异,同一套题在5年前可能有80%的学生能合格,但5年后可能就只有60%甚至更低的合格率,当然,也有可能达到90%或以上的合格率。这就要求及时更新题库的难易、题量,才能做到以人为本、以生为本。
试题库的建设能很好地配合学分制的推行,确保教考分离,保证考试结果的真实性和公平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随着试题库建设的完善,它也将成为一种考查学分制教学效果的有效机制。 (2)补考与重考。实行学分制后是否还允许有补考,这主要是针对必修课,选修课的通行做法是可以重修,也可以另选其他课程。对这个问题,国内高校中有两种做法:一种是还允许补考,主要考虑到两个原因,一是部分学生的非人为因素,如考前生病或一些不可抗拒的因素耽误了考试的;二是考虑到部分学生因考试状态问题等一些潜在的干扰因素影响了考试成绩的,一般允许在下一学期开学后安排时间补考。另一种是必修课考核不及格一律不补考,必须重修,参加重修后的考试,考试合格才能获取学分;还有一种是第二种的延伸,就是一些非人为因素影响的学生可以不重修,直接跟随重修的学生或是下一学期该课程的考试。
笔者认为,学分制推行后可以同时废止补考,实行缴费重修制,给学生一定的经济压力,从而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奠定好的校风、学风。
3.学籍管理科学化
学籍管理工作是对学生从一入学到毕业整个大学四年学习情况的一个记载,学籍信息包括学生的入学注册、成绩记载、升(留)级、休、停、复、转、退学、毕业资格审核等综合信息。下面谈谈与学分制息息相关的学习期限、成绩、转专业、学业警示、毕业审核等问题。
(1)学制与学习期限。现在的本科学制是4年制,学分制推行后学习期限可以设为3~6年。学分制实施后,学生提前完成本专业培养方案所规定的学分要求和其他毕业要求可以提前毕业,而有学生因为身体或经济原因以及其他方面的原因可能推迟完成学业要求,那也是允许的。延期毕业的期限,国内高校一般是延长两年,美国一些大学往往不设期限,什么时候完成了培养方案要求的学分都可以毕业。我国的实际情况是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高校的各种资源都是有限的,学生不能无限期占用公共教育资源,所以还是有一个期限要求,一般设两年。等以后条件成熟了也可以不设期限,只要学生什么时候完成了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即可毕业。
(2)成绩考核与记载。每学期所有开设的课程都需要进行考核,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一般必修课统一考试,选修课可以考查也可以考试。考核成绩记入成绩册,并归入本人档案。成绩一般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平时成绩占30%~40%不等。成绩多少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毕业和评优,在处理学生成绩的时候一定要细致周到。
1)重修成绩,学生第一次考核没有通过后,参加该课程的重修,考核过了再录入成绩,这个成绩按正常考试评阅试卷,登录成绩,核算学分绩点。还有一种情况是学生为了提高学分绩点参加重修的,成绩录入一律按重修成绩记载,并以最高成绩作为其成绩单的最终成绩。
2)学生所有参加考试的课程必须是通过网上正常选课的,否则其考试成绩应视为无效,这主要是为了选课管理的规范化。选课后,不参加正常考试的应将其成绩记为0分,参加学分绩点核算,记入成绩册。平时成绩占到了一定的比例,要求教师严格按照平时成绩的规定评定学生成绩,并在期末的时候对平时成绩进行公示,以示公平。期末成绩统一由任课教师通过教务管理系统录入,要求在期末结束后两周学生能看到自己的成绩,否则会影响学生的选课、重修等问题。一个班级可能会有很多门课程的成绩需要录入,教务管理人员需要督促教师将成绩及时录入,对学生提出疑问的成绩尽快处理。
(3)转专业。学分制实施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有个性自由的综合素质人才,给学生充分的学习自由、选课自由、选科自由,这就谈及到转专业的问题。目前国内学生转专业相对来说自由度还是不够的,一般只对成绩优秀的学生开放,并且是第一年之后办理转专业的手续。在美国,学生选专业的自由度是很大的,并且到了三年级还允许转专业。
根据现在的整体情况,考虑到各专业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虽然不能像美国那样开放转专业的口子,但也应该对不适合某个专业学习的学生开放转专业的途径,让其符合自己意愿去发展。例如,有些学生逻辑思维不太好,硬是要他学数学肯定有点勉为其难,这部分学生谈不上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学习动力也没有,要是考试不及格,还打击其学习的积极性,其大学四年肯定就会荒废。再如,外语专业有的学生口吃,其自身学习的基本条件都欠缺,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受到打击挫折,不仅谈不上对语言学习的兴趣,还有可能造成学生一定的心理智障。面对这样的情况,在为学生设置转专业的条件时能否多元化?不只是面向优秀的学生开放,还应该面对不适合某些专业的学生,或是有一定比例地开放,让确实有某些特长的学生去学他自己喜欢的专业,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会大大提高。
学分制实施后,转专业的比例可能相对来说会有所提高,为了避免学生的盲目性,可以设置专业咨询委员会、评审委员会对转专业的学生进行评审,符合条件的满足其转专业的需要。在转专业后的课程认定上需要建立一个替代关系,哪些课程是可以替代的,哪些课程还需要重新修读,得有一个具体的原则。在转专业的时候就把这些课程互换的问题解决好,省去毕业审核的复杂手续。
(4)学业警示。实行学分制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学习能力自由选择修读多少课程,但还是应该有个基本的规定,如果一学期低于14学分,就该给其学业警示。第一次学业警示后,学生可以继续跟班试读一年,如果在这一年里完成了计划要求的学分,并且还取得了之前需要重修的学分,平均学分高于14学分的可以不试读,继续跟班学习。如果没有达到这一要求的就必须退学。这就是按照学业警示—试读—退学(续读)的办法处理,对学生起到一个鞭策作用。在学分制下,为防止学生放松学习,要实行淘汰制,宽进严出,把好质量关。
现在国内有些高校的做法更加人性化,就是学生已经达到了退学的条件,但还是给予学生申请自费试读的机会,如果成绩全部合格,则给予恢复学籍,跟下一年级重修之前不及格的课程,同时还修读原年级的课程,成绩合格者取消之前的警示,重回原年级学习,这是以人为本的一种柔性管理。
(5)毕业审核。在现有的学年学分制下,学生提前毕业基本上是没有,但实行弹性学分制后,只要学生学分修满了,达到培养方案的要求,那就可以根据学生毕业的各项要求,严格进行审核,对符合提前毕业的学生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根据学生的申请,安排好毕业论文的开题、答辩工作,上报提前毕业申请,按照毕业的各项流程程序准予学生提前毕业,让提前毕业成为可能。
对四年内不能完成培养方案要求的学生,允许继续修读未满的学分,等达到毕业的学分要求和其他要求后,办理毕业手续。
弹性学分制是一项重大的教学改革,对整个学校的各个部门、相关政策都会带来影响。因此,全校师生要从理念上接受学分制教育,先从思想上有个转变。各职能部门、院系要从制度上、机构调整上配合弹性学分制的推行,共同为它的发展推波助澜,将人才培养推向一个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