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近距离观察美国民主、共和两党全国代表大会
姜琳 2012-01-19
每四年召开一次的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是美国总统大选中的重头戏。在各自的大会上,两党分别推出本党的总统候选人,通过竞选纲领;党内精英和积极分子全面介绍候选人并阐述本党政策主张,候选人接受提名演说则使大会达到高潮。前不久,笔者应美方邀请全程观摩了2008年民主党和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亲历大会热烈场面,切身感受美国选战,实为观察美国选举政治的一次好机会。
两党全力造势现场精彩纷呈
此次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于8月25日—28日在科罗拉多州首府丹佛市围绕“团结、安全和变革”主题召开,正式提名奥巴马和拜登分别为正副总统候选人,通过了《重振美国希望》党纲。笔者亲临现场,切身感受到此次大会:(一)士气高涨,力塑变革。民主党对大会期盼甚高,准备精心。包括前总统克林顿、众议院院长佩洛西、参议院多数派领袖瑞德,参议员希拉里等多位资深议员、州长在内的党内重量级人物纷纷出场,着力塑造奥巴马的变革形象,阐述革新主张,强调麦凯恩当选将是布什政府的延续,过去的八年已经足够,不能再忍受另外四年。会场看似嘈杂纷乱,实则组织工作有序充分,场内人声鼎沸,欢呼喝彩震耳欲聋,配合演讲内容的音乐和标语口号不断变化,大会气氛热烈,士气高涨。(二)全面展示,突出人性。大会上奥巴马夫人米歇尔和身患脑瘤的肯尼迪参议员分别进行了声情并茂、感人肺腑的演讲;远在异地竞选的奥巴马通过视频与场内的夫人和女儿温情对话。大会还特意安排奥巴马在能容纳8万多名观众的露天体育场发表提名演说《美国的希望》,展示其通过个人奋斗实现“美国梦”的成长经历以及渲染“变革”的内外政策主张,全力打造奥巴马“国家和全民代表”的新形象。(三)弥补分歧、彰显团结。民主党在初选阶段由于奥巴马、希拉里长时间激烈角逐,内部面临分裂,选民以性别、年龄和种族划界的现象明显。奥巴马挑选拜登作为其竞选搭档更是引起希拉里支持者的不满,约30%的希拉里支持者表示不愿投奥巴马票。因此,呼吁党内团结成为大会的重要主题,希拉里、克林顿等重量级人物悉数登台,做足姿态,呼吁选民团结一致,力挺奥巴马当选。奥巴马激情演讲之后。大会在绚烂多彩的烟花以及人们的欢呼雀跃声中结束。
共和党则于9月1日至4日在明尼苏达州首府明尼阿波利斯一圣保罗市召开主题为“国家至上”的全国代表大会,确定麦凯恩和佩林为总统和副总统候选人,通过政治纲领。相比民主党代表大会,共和党大会更显肃穆,舞台设计简单,每天都以国旗和党旗先行入场,然后举行宗教仪式才正式开会,音乐似乎比民主党大会更“高雅”一些,参会人员白种人居多,食品饮料也不让带入场内。主要印象有:(一)强调国家至上。受“古斯塔夫”飓风影响,大会立即决定精简日程,将首日主题改为“慈善救灾”,布什总统临时取消参会计划赶赴灾区坐镇指挥,麦凯恩也偕佩林第一时间赴灾区视察。会场内外挂满“国家至上”的标语,大会各项议程紧扣“国家至上、服务国家”主题。麦凯恩反复强调“宁可输掉选举,也不能让国家输掉战争”,呼吁国家利益至上,搁置党派之争。(二)突出自身形象。大会极力渲染麦凯恩“越战英雄”事迹及家族光荣传统,突出其意志坚强、独立思考,诚实直率,勇于为国献身,从政经验丰富,善于跨党合作,成为国家统帅当之无愧。新人佩林首次闪亮登场即一鸣惊人,她在演讲中娓娓道来其成长和从政经历,渲染其平民身份及家庭价值观,塑造了一个热爱家庭和事业的“职业母亲”形象。(三)弱化布什影响。布什执政遗产是麦凯恩竞选面临的最大不利因素,麦凯恩被选民戏称为“麦布什”(McBush),当选意味着“布什第三任”。为避免不利影响,麦凯恩在大会期间有意打出“变革牌”,大胆宣称“改变即将到来”、“改变需要改变的一切”。大会演讲者均刻意避免提及共和党政府八年“功过”,会场很少听到“布什”二字。布什因在灾区指挥救灾仅通过卫星简短致词;第一夫人劳拉也只是出现在第一天大会上号召赈灾。四天的大会随着无数的彩球从顶端飘下,在震耳欲聋的音乐声中闭幕。
民主党选情看好共和党渐显颓势
此次大选是美国1952年以来首次没有在职总统或副总统参选的大选,从此次候选人的年龄、种族以及性别来看,无论谁当选,都将是创造历史的一次大选。
民主党天时地利人和,奥巴马优势明显。首先,共和党执政八年乏善可陈,美国面临内外挑战,民心思变,九成民众认为国家发展方向错误,布什总统支持率已降至历史最低点,社会主流民意对民主党有利。其次,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并连累实体经济的发展、加之全球化并未惠及平民百姓,使得民国民众经济部安全感弥漫,信心严重受创,民调显示经济议题取代国家安全问题成为当前美选民的首要关切,选民更相信奥巴马比麦凯恩有驾驭经济的能力。第三,民主党代表大会的成功召开对营造团结气氛,凝聚党内力量,提升奥巴马人气起到重要作用。从民意看,奥巴马无论在全国的支持率还是选举人票上,都领先麦凯恩,而且差距越拉越大,如果不出“十月惊奇”,奥巴马极有可能入主白宫。
共和党支持率曾短暂上扬,无奈麦凯恩后劲不足。共和党党代会顺利召开,选择佩林作为竞选伙伴,曾使麦凯恩声势大涨,筹款额也随之上升,据当时的《今日美国》和盖洛普的联合民调显示,麦凯恩的全国支持率由大会前落后奥巴马7个百分点一举变成领先4个百分点。但可惜这个领先地位并未保持多久,就很快又被奥巴马反超。综合多家民意机构的数据,目前奥巴马平均超出麦凯恩5-8个百分点。麦凯恩要想超越奥巴马绝非易事:一是麦凯恩是布什总统诸多重大问题上的坚定支持者,如何与布什“划清”界限,又要满足民众求变诉求,实属一大挑战;二是麦凯恩年龄偏大形象欠佳,筹款能力略逊于奥巴马;三是布什低迷的支持率是麦凯恩难以摆脱的沉重包袱;最后,麦凯恩竞选团队策略失当:挑选佩林效果不佳,对奥巴马人身攻击适得其反,突出自身英雄本色作用不明显等等。
党代会后,大选进入两党全面对决阶段。奥巴马不是民主党内的传统自由派,麦凯恩也不是共和党内的传统保守派,他们之所以能在民主、共和两党的初选中脱颖而出,主要是对中间选民的吸引力,而非是对本党核心选民的吸引力。因此,在未来更趋激烈的竞争中,谁能最终取胜,既取决于两人对本党基础选民的争取,也取决于双方对“摇摆州”的争夺以及在三场电视辩论中的角力。
涉华问题未成焦点议题两党决强调中美要合作
不同于前几次选举,大会期间未出现炒作涉华议题的现象。大会焦点是国内政治,对外政策主要涉及美国的国际地位、伊拉克战争、美对外能源依赖等。奥巴马仅在接受提名演说中提到美国制造业岗位流向中国,美国需提高劳动者技能。麦凯恩在谈对外政策时严厉批评俄罗斯而未提及中国。
两党均重视中美关系,对华态度总体积极。中国的大国地位已基本成为美国会共识,认为中国的崛起是本世纪最重大的事件。如何处理好与崛起的中国的关系,加强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合作是美考虑的主要问题,两党均接受中国崛起、成为世界大国的现实。党纲对中美关系的看法较为积极,强调美国应与中国进一步发展关系、加强合作。民主党党纲“鼓励”中国发挥负责任的大国作用,支持和平解决台海问题。共和党在党纲中称欢迎一个和平、繁荣的中国崛起,主张发展美中贸易关系。
对华仍有疑虑,美对华政策两面性依存。两党总统候选人言论总体反映其对华政策的两面性,既寻求与华接触合作,又不放弃对华防范遏制。在会场外举行的各种论坛、研讨会中,也有不少人在人权、西藏、军力、经贸等问题上对中国颇有微词。民主党党纲避而不谈一个中国政策,明确表示美国将依据《与台湾关系法》助台“自32”,鼓励台加入世卫组织等国际多边机构。
总体看,两党总统候选人基本认同布什政府对华政策,主张发展美中关系,在双边敏感问题上表态也较谨慎。美对华政策框架基本不会大变,中美关系出现大的起伏和波折的可能性不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