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李军 2010-11-05
[论文关键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
[论文摘要]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深层理论问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新的方向和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标志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的形成。这一重大理论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从更深的层次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个理论的形成有着它丰富的理论与实践源泉,它不仅建构了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容体系,而且包含着形成这些内容的方法论体系,换言之,它既深刻分析了现实的客观情况,又指明了未来的前进方向;既告诉我们如何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又告诉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小康社会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一、理论和实践上的源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主观臆造的,它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形成的,是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践探索的必然结论,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一方面,它源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并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曾把共产主义分成两个阶段,即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和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高级阶段。但马克思生活于资本主义社会,因实践上的局限尚不能对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经的具体阶段展开论述。列宁发展了马克思的思想。他说:“怎样设想一个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也不困难,这也已经解决了。但是,怎样实际地从旧的、习惯了的、大家都熟悉的资本主义向新的、还没产生的、没有牢固基础的社会主义过渡,却是一个最困难的任务。}}t17(}③显然,列宁已经在这里将社会主义社会分成了两个阶段,即“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和“没有牢固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他还指出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讨社会主义,比从理论上构想社会主义要艰难得多,复杂得多。毫无疑问,列宁留下的这个最困难的问题,在中国则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回答了。社会主义在中国建成后,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第一阶段裕要更长的时间。‑t27}y6)毛泽东同志这一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阶段思想为初级阶段理论奠定了基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明确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1981年6月邓小平同志主持草拟的在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首次明确提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的阶段。"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报告,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问题,指出这一阶段的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框架内,邓小平还提出了“小康社会”理论及社会经济发展的“三步走”战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多侧面、多视角地论述了社会发展的阶段问题,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容,使之进人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其标志就是江泽民同志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论述,从而形成了“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理论。江泽民同志在21世纪即将到来之际的党的十五大上,提出了到2010年、建党100周年和新中国成立100周年的发展目标,即新的“三步走”战略。在新世纪到来不久的党的十六大上,江泽民同志终于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强调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的形成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它是从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出发,越来越具体地阐述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思想;它不是简单的理论构想,而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越来越深刻、越来越丰富的。
另一方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是根据中国国情而提出的带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有的学者认为,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具有“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小康”一词,不源于西方,而源于中国,在马克思经典著作中没有“小康”一词,在经典的经济学或社会学论著中,也不会将“小康”作为一个重要概念来阐述、来运用。“小康”一词流传于中国民间社会,是中国老百姓对一种已达温饱但不富裕的安乐生活状态的描述,甚至可以形象化地描述为每餐几菜几汤。这一概念被邓小平引用,最易为中国老百姓感知,也最能激发中国老百姓的热情。这一词语甚至用英文很难翻译,通常译为“well off’”或"comfortable",表示“好了”,即“小康”是一种“好了”的状态、“舒适”的状态。而且,邓小平使用“小康”一词,非常巧妙地借用了中国传统儒学词汇来译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众所周知,小康思想和大同思想,同时出现在《礼记·礼运》篇中,指出的是社会发展的不同发展阶段。儒家认为社会发展阶段可以分为“据乱世”、“升平世”和“太平世”,其中“升平世”和“太平世”就相当于“小康”和“大同”的阶段,是两种前后相继的理想社会。孙中山先生就曾借用“小康”一词来描述“革命”成功后的社会,毛泽东同志曾借用“大同”一词来描述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可见邓小平借用“小康”一词有着丰富的理论内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很好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同时,这个理论是对中国国情的客观反映。江泽民同志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对中国国情作出正确判断的基础上,加深了对新时期新阶段中国国情的分析。在十六大报告中,他说:“必须看到,我国正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据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00 [37(}s)随后,他从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分析了我们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这些都是“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理论的现实依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是随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形势发展而与时俱进的产物,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意愿,顺应了时代的要求。
正是“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理论较好地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它鲜明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在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二、全面、系统的内容体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在正确判断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础上,我们党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它是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和教训而得出来的,是一条全面实现现代化的路线;它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纲领,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集中概括。下面我们就以这条基本路线中的关键词语为着眼点,简要阐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1.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墓础上,提出了“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新论断。邓小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因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特征是“物质文明还不发达”。同时也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因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是最终的决定力量。但邓小平的“中心论”,不是“一点论”,而是“重点论”。他曾一再强调,我们既要搞好物质文明建设,又要搞好精神文明建设,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江泽民同志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的观念,他在总结我国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基本经验时,就鲜明指出,“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3](P80)这个发展的观念是一个全面的观念,紧紧抓住了发展的实质性要求,始终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同时又系统地把握了发展的丰富内容,强调“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社会全面进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证人民共享发展成果”。[3](P8)0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描述小康社会的状态时,用了六个“更加”,即“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m, [3](P9)其中“经济更加发展”居于第一位,但又应兼顾其他五个重要方面。
2.在坚持“两个基本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不断完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新论断。基本路线中的“两个基本点”是相互依存、辨证发展的两价重要方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坚持改革开放是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但是,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走的是一条“摸着石头过河”的办法。随着实践的发展,我们对“两个基本点”的认识更加深人、更加准确。先看“坚持改革开放”。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放要达到的水平就是“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改革的深人和开放的扩大,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有利于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发展。因此,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总结十三年基本经验时,其中一条就是“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改革开放伊始,旧的思想要打破,新的思想要确立,新旧事物相互激荡,极容易影响社会稳定。为了保证社会稳定,保证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邓小平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尤其是在苏东剧变和自由化思潮泛滥的政治大背景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实质性意义在于保证共和国的旗帜不倒、颜色不变。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同样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题中应有之义。特别是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时,重视和落实该原则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精神,就显得更加迫切和意义重大。因此,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总结十三年基本经验时,其中还有一条就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在坚持“三位一体”奋斗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新论断。基本路线中提出的奋斗目标是建立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其中“富强、民主、文明”是“三位”,“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体”。首先看“三位”,显然“富强、民主、文明”分别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对应,从而保证了理论思维上的逻辑一致性。仅提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种逻辑一致性就没有得到很好的坚持。毕竟精神文明不能涵盖政治文明的全部内容,尽管其中也包含政治文明的因素。所以,江泽民同志在论述“德治”与“法治”的基本关系时就说:“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二者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川(勿)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中提出的三大文明,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中“三位”的逻辑一致性,可以看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再看“一体”。社会主义现代化概念提出时就带着中国特色。邓小平论述小康社会时,就将中国式的现代化同发达国家的现代化作过比较。他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概念,而是‘小康之家,。‑}sl(})},0就算达到那样的水平,同西方来比,也还是落后的。所以,我只能说,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只是一个小康的国家”。fsl(}0)江泽民同志在邓小平“小康社会”构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毫无疑问也存在着中西比较的内涵,虽然没有说超过,但为了中华民族最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他在党的各种会议上,包括党的十五大和十六大上,都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
当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绝不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否定,而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框架下,形成了一些新的认识,作出了一些新的判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的基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三、与时俱进的方法论体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为分析和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提供了方法论体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同任何理论的形成一样,之所以形成这样而不是那样的理论,还有着自身的方法论体系。只有以这个方法论体系为指导,才能正确分析和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顺利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任务。作为方法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既有思考问题的基本观点,又有着评价问题的基本立场。撇开众多具体方法不谈,我认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必须善于运用辩证发展和普遍联系的系统分析方法。这三个“必须”是形成和实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的哲学基础。同时,从这三个“必须”,我们也可以看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1.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正确理论;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正确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间题,以其为指导,党才领导人民经受各种考验,排除各种干扰,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深了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它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的必然结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必须坚持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而这些基本经验,联系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归结起来就是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因此,我们必须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统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灵魂和主线,作为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动力,作为衡量全国建设小康社会是否取得成绩的重要标准。不能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能体现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不能维护和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说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偏离了方向,也取不到成效;反之,则说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纳人了正确的轨道,最终能够实现各项奋斗目标,完成各项任务。
2.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将与时俱进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并提,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只有在正确的思想路线指引下,我们才能正确制定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政策等。坚持实事求是,毛泽东同志提出了正确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正是由于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才制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形成了“全面小康社会”理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只有解放思想,才能正确处理生动的实践与普遍理论的关系;只有实事求是,才能正确坚持抽象与具体的统一;只有与时俱进,才能正确坚持逻辑的与历史的统一。认识事物一方面要经过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另一方面还要有效地把握事物发展的过程和脉络。因此,将与时俱进写人党的思想路线,使思想路线更加完善。马克思曾说:“我们只有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去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才能认识到什么程度。”这就阐明了与时俱进对于形成正确认识的必要性。江泽民同志说:“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3](P1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项崭新的事业,只有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才能根据不同地域、不同时间、不同条件下的具体情况,将“全面小康社会”理论付诸实践,不犯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左”或“右”的错误,才能正确总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经验,把握经济建设与经济体制改革的规律、政治建设与政治体制改革的规律、文化建设与文化体制改革的规律,才能正确面对时代提出的严峻挑战,抓住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
3.必须善于运用辫证发展与普遥联系的系统分析方法。系统分析方法是20世纪80年代随着新兴科学技术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方法论体系。但它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分析方法具有同一性。我国著名系统科学家钱学森说:“系统思想经过两千多年的演变,最后到一百年前,恩格斯把它明确了,成为真正唯物辩证的、科学的现代系统思想。然后又经过半个多世纪,才真正实际上应用来解决具体的间题。”江泽民同志在论述全国建设小康社会时,处处闪耀着辩证分析方法和系统分析方法的光辉。从对系统的整体结构分析来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一个全面的、综合的目标,它包括“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即它实际是包含了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从对系统的结构关系分析来看,政治、经济、文化三者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越来越直接,人们已经很难将它们的界限划分清楚,因此,在进行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必须讲究配套,实现整体推进,从而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协调发展不同于并列发展,它是一种相互交融的共同发展,充分体现了系统思维。从系统的空间开放角度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必须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从系统的时间开放角度看,又必须保证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以上这些还仅仅分析了第一层结构中的各要素。实际上系统是多层结构的,在对每一层结构中各要素进行系统分析时,都要贯彻逻辑思维的一致性。如在政治文明建设中,就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只有保持系统思维的习惯,正确运用系统分析方法,我们才能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