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深入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及意义

佚名  2010-01-04

作者:姜永霞李晓红李德强

[摘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立论的基础,是对中国国情的准确定位,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性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重大理论成果。这一理论即使是在21 世纪之初的今天,仍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重要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 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理论 理论意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它是在科学地继承了马列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学说并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得出的正确结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们曾出现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近20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克服了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又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将未来的共产主义按照成熟程度的不同,划分为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社会主义阶段和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并且进一步提到“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存在着一个从前者到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 列宁对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曾提出过“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发达的社会主义”、“完备形式的社会主义”等概念,这表明列宁考虑过社会主义发展是分阶段的。但列宁没有明确提出进入社会主义后又一个初级阶段的概念。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但他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却做出了超越现实的判断,高估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 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也经历了曲折的过程。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毛泽东认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需要一个继续巩固的过程。对当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了符合实际的估计。 我国经济上出现大跃进后,毛泽东引用了老子《道德经》里的话“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以及孔子的“欲速则不达”的话,表明他开始对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进行反思。后来毛泽东在谈话中指出,看来社会主义也是一个比较长的阶段,也要分阶段,最起码分两个阶段,一个是不发达阶段,一个是比较发达阶段。 1981年邓小平主持制定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有比较不完善到比较完善,必须要经历一个长久的过程”,第一次明确做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的论断。 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决议》指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不但必须实行按劳分配,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和竞争,而且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还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在共同富裕的目标下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这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方面特征的第一次比较科学的概括,也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本质特征的初步揭示。 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说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历史前提以及这一阶段存在的长期性,揭示了这一阶段的主要矛盾及解决途径,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