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研究

刘晓东  2006-04-01

[内容提要] 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最高目标。同时,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对这一阶段人的全面发展进行准确定位,对历史上人的发展状况进行反思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现实进行考察,进而构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的策略体系。 [关键词]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 文化自觉 现代理性主义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党中央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①]的宏伟战略。如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的努力实现是一项系统工程,有其特定的历史内涵和现实发展道路。 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人的全面发展定位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但处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它是整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进程中的初始阶段。大致相当于从我国20世纪50年代中期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的整个历史阶段。它是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经的特定阶段。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方面,我国社会主义根本制度不断巩固,各种具体制度日益完善,生产力稳步提高,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社会主义优越性逐步凸现,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表现出水平上的相对落后性和不平衡性,这些因素势必导致人的全面发展的曲折性和复杂性。因此,在这种宏观的背景下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既有难得机遇,又面临重大挑战。 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是人们为之奋斗的共产主义社会的价值目标。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宣布:“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②]后来在《资本论》中,进一步将取代资本主义的新的社会形式阐述为“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③]。马克思把人的发展过程概括为“三大社会形态”,即人的发展依次经历“人的依赖关系” 形态、“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独立性” 形态和“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之上的自由个性”形态[④]。作为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最直接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内在必然的一致性使得人的全面发展变为现实可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必经阶段,也是其发展的特殊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如何定位?人的全面发展从根本上讲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面发展,即人的社会交往的普遍性和人的社会关系的控制程度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人的需要、活动、能力、素质、个性等的全面发展。初级阶段的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发展的优秀历史积淀与时代特征融合的结晶。人的全面发展一方面需要对人的发展的历史底蕴进行扬弃,折射出特定文化传统。另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是当代历史演变的客观趋势和历史主体内在要求的统一。因此人的全面发展既要体现文明的传承,又要体现时代主体的价值诉求;既具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又要反映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这一阶段,人的全面发展应该具有以下特征: 首先,人的全面发展是最高理想与现实理想的统一。马克思始终将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最高理想。但是,最高理想的实现是一个历史过程,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其不同的实现程度,这也就表现为不同阶段的具体理想或现实理想。最高理想是现实理想的导向,现实理想是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人的全面发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着特定的内涵,并具有实务操作层面的过程体现。 其次,人的全面发展是历史必然与主体使然的统一。人类历史的演变有着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而人是历史发展的主体,社会历史规律不是外在于主体的纯粹自然过程,它本身就是主体的活动规律。人的全面发展是历史主体把握历史发展必然性基础上的一种自觉选择和追求。 再次,人的全面发展是个体全面发展和类的全面发展的统一。个体的全面发展作为类存在物和社会存在物的全面发展,“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⑤] ,可见个体的全面发展是类的全面发展的基础,而类的全面发展又为个体提供进一步发展的平台。总之,类与个体的全面发展表现为曲折前进的辩证特性。 最后,人的全面发展是人、自然、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人的全面发展依赖于自然的物质条件,有赖于社会各要素的发展,而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显现出复杂多样的联系。因此,人的全面发展是人、自然、社会可持续的、协调的发展。 为了更好地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需要对这个问题上的种种认知误区加以澄清。 第一是“割裂论”,认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谈人的全面发展没有现实性,理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低,而马克思认为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达基础上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就割裂了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逻辑联系。其实,“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⑥] 第二是“自然论”,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必然结果,只要努力提高生产力水平,人的全面发展自然就会实现。这种观点,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是历史主体从不自觉到自觉、从必然到自由的能动实现的过程。 第三是“速成论”,认为只要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人的全面发展很快就会实现,这种观点没有认识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 第四是“狭义论”,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德、智、体的均衡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就意味着社会分工的消除等。这些都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片面的简单化的理解。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与现实 首先有必要对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发展的历史境况进行简略回顾。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造就了今天中国人发展的整体面貌。传统社会中,自然—历史—社会所建构的三维文化背景下形成了中华民族稳定的人格框架、精神状态和行为方式。其特点是:一方面,在看待人与社会、自然上具有整体观念,强调“天人合一”,突出人与社会、自然的统一性;有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⑦]的奋斗精神和勤劳勇敢、刻苦耐劳、勤俭节约的优美品德;民本思想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封建伦理纲常思想浓厚,等级观念、重义轻利、明哲保身、因循守旧、固步自封、不思进取观念的根深蒂固。传统文化的负面严重地影响着人的发展。步入近代以来,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结构逐步瓦解,西方文明与中国传统文明经历了剧烈的冲突和不断的碰撞融合,构成了传统—近代—东方—西方四位一体的文化环境,这一历史时期中国人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古今中外文化共同塑造的特点,人的发展轨迹发生重大转折,人的现代化雏形开始逐渐形成。 再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状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计划经济时代,受当时国际国内复杂背景和体制的影响,人的全面发展仍然被定位在革命之上,认为人性主要是阶级性与政治性,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是以政治挂帅和阶级斗争为主的全面发展。这显然是欠合理的。第二个阶段,改革开放后,由于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有了科学认识,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出从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和促进人的需要发展出发,通过不断调整以生产关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关系,促进人的主体性、创造性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与整个社会系统发展的互动性日益突出。第三个阶段,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期,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如何现实地解决这个阶段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日趋紧迫。政府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从理论到实践,从理想到现实,从价值目标到具体行动纲领的关键性转变,相信对于新时期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从人的全面发展经历的历史阶段看,现实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状况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人的全面发展带有历史阶段性,表现出强烈阶段性特点。至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已经步入第三个历史时期,人的全面发展依然表现出历时性特征。人的全面发展轨迹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计划经济时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强化了人与人的依赖关系;改革开放以后,以物的依赖性为特点的人的发展形态凸现,单向度人的发展在一些领域加速蔓延。 第二、人的全面发展基本上呈现不平衡、低水平以及需要文化自觉的特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新中国的发展史决定了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出地域、群体、内容的不平衡以及总体水平上的不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也经历了认识肤浅,片面到认识深刻、全面,引起文化自觉的过程。 第三、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出复杂多样性特征。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始终处于动态之中,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出不同模型。无论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研究还是现实实践均体现出探索性、不成熟性。 第四、人的全面发展集中体现在人的需要、素质、社会关系的发展上,正处于总体上满足生存需要向享受和发展需要过渡阶段。但一些人物欲膨胀,片面追求物质享受,如何实现人的需要合理全面发展的问题日渐突出。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的策略研究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努力探寻现实中如何促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建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的策略体系显得格外重要。 首先要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的方向与目标。 我们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的方向应该是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与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有机结合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努力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应是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人的现代化。 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的方向维度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过程中,要始终立足现实时代特征和把握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着重建设人的全面发展的心理养成。心理养成作为大的范畴,体现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之中。在哲学层面上,形成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政治层面上,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在行为层面上,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应的情感特征、意志类型、行为规范和审美情趣。在具体构建人的全面发展的心理养成过程中,要坚持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相结合,形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代理性主义的思维方式与价值判断。理性主义曾经是近现代文明进程的核心价值取向,在历史实践的过程中,工具理性主义与价值理性主义都无法克服现代文明的弊端。在推进现代化进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应当贯彻现代理性主义发展模式。其主要特征是:创建法治化、契约化社会情境,坚持理性、科学原则,突出人的主体性、创造性,体现现代人的自由、平等、民主、和谐。 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还必须实现道德尺度与历史尺度的评价相统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是现实的,其间交织着人的时代性转换,人的空间性扩展,人自身的文化价值整合。现实与理想间的落差,导致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中众多新矛盾的产生。因此,在评价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应保持道德尺度与历史尺度之间的恰当张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诉求与历史要求的完美结合。 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要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终极关怀与现实关怀的结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不仅体现在科学理性的张扬与科学精神的实践上,而且体现在对人类一切优秀文化遗产的批判继承上,科学与人文的分离源于人的发展需要,科学与人文在新的历史高度上的汇合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要实现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的全面发展,最终达到真善美渗透于人的全面发展之中。人的全面发展不仅体现于一种终极性关怀,而且是一种具体的现实关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正是终极关怀与现实关怀的有机统一。 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维度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质和关键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就是与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人的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本质上,是人的社会关系的现代化情境下的全面发展。在现代化进程中,人的全面发展具体表现为:1、人的现代价值观念、民主法律观念、信息观念与人才观念等的确立;2、行为方式上自主性、创造性、高效性的凸现;3、建立与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相适应的文明的、健康的、科学的生活方式;4、实现融于现代社会组织形态(机构、制度)的人的社会关系的现代转换。

[①]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决议《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版,第649页 [④]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02—104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⑥]江泽民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 2001年07月02日 [⑦] 参见《易经.乾卦》 青海人民出版社 第4页 [⑧]吴向东 《制度与人的全面发展》哲学原理 2004 年第12期 [⑨]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2—104页。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