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浅谈新形势下农村英语教学中学生积极情感态度的培养

雷阿娜  2012-02-28

摘要:农村学校生源减少,撤并学校,大量留守儿童和住宿生出现,农村学校不再仅仅是以教学为中心,家庭教育的缺失等多方面的原因对学生积极情感态度的养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就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就显得非常重要。

关键词:情感态度合作自信个性差异人的发展

我是一名从事农村教育的英语教师,从1997年参加工作以来亲历了我县教育事业最为辉煌的十年。然而,最近2年时间里农村教育的诸多现状让我有了新的思考。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它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巧、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之上,而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及其文化、对英语学习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好成绩。积极的情感,有助于学生积极参加语言学习活动,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强烈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大胆的实践精神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果,坚强的意志和较强的自信心有助于学生克服外语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而消极的情感态度不仅会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还会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就目前农村学生的现状而言,消极的情感态度有逐步蔓延的迹象。究其原因,我认为有四点:

第一,独生子女时代所自然形成的以我为中心,没有谦让之礼、互助之意,过分地计较个人得失。有学生会因听不惯别人的说话语调而大打出手,也有学生会因为胆怯而不敢和老师说话、对视眼神。性格的两极化发展尤为明显。

第二,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也导致了学生消极的情感态度的形成。父母的远离使得留守儿童缺乏必要的家庭监管;爷爷奶奶的溺爱使得即使父母在家也难以管教孩子;学校的撤并使得接近一半的孩子要过上集体生活,一星期和父母团聚2天。所有这一切都可能导致孩子的心理发生微妙的变化。

第三,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没有培养起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生源的减少,使得部分高中的门槛一再地降低,有学生曾亲口说:“只要走进中考的考场,我就能上高中,费那么大劲学习干嘛!”我不知这话从何而来,但我却为这孩子的未来担心,他看不到高中之外的人生,心中没有一个短长期目标。还有孩子英语课本里有大量的email出现,当我问谁发过email时,竟有孩子很诚意地问:“email在哪弄呀?”这是一个有2年上网经历的孩子的问题。我无语,心痛到想哭。现代化的设备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是可悲的。

当然,学校教育在孩子情感态度的培养上也有不当之处。首先,教育改革在农村并没有真正形成,仍停留在表面。对学生而言,他们的任务仍以被动接受为主。英语课程标准强调英语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即是要“面向全体,注重素质教育,课程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人的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这一理念极大地关注了人的发展,关注了人在发展过程中积极的情感态度的培养。而在农村,由于各方各面条件的限制,加之英语教师自身的学科素养和素质的影响,英语课堂上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的培养上出现了漏洞。其次,缺乏必要的资源。必要的工具书、英语美文阅读等资料是非常稀缺的,一个班里能有2—3本字典已是不错的了。 现状已然存在,作为英语教师,要真正将课标理念“人的发展”付诸于实践,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教师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明确自己的地位和肩负的使命,要不断地充实自己,适应发展,用自己的激情和耐心去感染孩子。教师要积极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学科素养,在教学中本着人的发展为前提,重视成人而不是成绩,充分利用小班化开展课本活动,课堂合作与分组,提供一切可能交际的机会,切实做到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

二、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学生是具体的活生生的人,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教师都要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他们的行为和思想,关注到他们的存在;建立良好的班级管理机制,让学生切身感受到集体的关怀和温暖。当爱与被爱在一个人身上集中体现时,幸福的感觉便会油然而生,消极的情感态度不攻自破。

三、积极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尤其是学困生。教师要在教学中一视同仁,不助长优秀学生的傲气,不打击学困孩子身上散发的光芒,寻找一切可能的机会让他们展示 “我能行”、“我试试”,及时抓住每一次机会,看他怎么办。必要的时候课程的难度和要求可适当降低。

四、让现实的例子走进课堂,渗透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让孩子知道其实一切并不遥远。

所有这些方法都能较为有效地促进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的养成。我不苛求什么,只希望带一颗爱的种子将它播撒。愿在这平凡而普通的日子里,用质朴的执着和不断涌动的激情,在农村广袤的大地上成就孩子们的梦想。

1.《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