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关于乡土民间刺绣艺术在中学美术课中的补充和渗透

梁杰  2012-07-23

近几年来,笔者在中学美术课的教学中最大的感受是,随着现代文明的高度发达,现代课堂教学只注重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政治思想的教育,而忽略了传统文化的教育,传统文化技艺消失得太快了,快得让人扼腕叹息、心痛顿足,学生的空泛、虚无、浮华、人性苍白、思想渺茫的思想倾向初见端倪。忽略传统文化知识教育实际上是对国际艺术教育最新理念的欠缺,这在世界先进文化艺术教育领域中是落伍的表现。对民俗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视与渗透教学是当今教育领域越来越予以重视的新理念。西方出现了渴望远离工业城市回归自然的思想倾向,在艺术上也提出回归大自然。中国的艺术家们在短暂的追慕西方现代艺术的余晖后,意识到割裂民族传统、逃避社会现实的作品已经失去了读者,只有找到本土艺术的根基,才能培植出民族艺术的参天大树。

有着浓厚乡土气息和鲜明地域特色的乡土美术是各地方历史的见证,是乡土文化的标志、多元文化的因子,能给学校美术教学、设计教学提供借鉴,为审美教育提供素材,丰富课内外教学,促进学科间的融合,并能给城市和农村美术教育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因此,重新熟悉乡土美术对学校美术教育的意义与价值,将传统民间刺绣艺术引入中学课堂教学,既能继承和发扬本地区优秀民俗民间艺术,保护传统文化的多样化、多元化,又可以熏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热爱并传承传统民间文化,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形成和谐发展的人格。

将乡土美术引入到学校美术教育中,这对于乡土美术和学校美术教育来说是一项双赢的决策:乡土美术因学校教育的延续能免遭断裂与绝迹的命运,并能不断向前发展;学校美术教育因为有乡土美术的加入能增加新的活力,教学内容得到丰富,有了最直观的贴近生活的史料与教材,乡土美术中蕴涵的人文思想、传统艺术观念能给学校美术教育中的美术教学与设计教学提供借鉴与启示;同时,充分利用乡土美术资源,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美术与情感、美术与社会、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生活的关系。

一、乡土民间刺绣艺术的渊源

笔者所在的民乐县城,地处河西走廊中部,张掖市东南部,祁连山北麓,南靠青海省的门源、祁连两县,北连古甘州,东与山丹县为邻,东南与永昌县接壤,西南与肃南裕固族县相连,巍峨高耸的祁连山,由东南向西北环矗于县境南缘,酷似慈母的胳膊,把民乐大地搂在怀里。

几千年来,氏、羌、乌孙、月氏、匈奴、卢水、胡、土蕃、回鶻、党项等少数民族与汉民族长期混居,交往融合,互相通婚,形成了以汉民族为主体、多个少数民族杂居的格局,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民乐刺绣的发展有两条途径:一是秦汉时期丝绸之路的开通,地处丝绸之路咽喉之地的张掖古郡,无法幸免地遭受了大汉文化的洗礼,流传下来了陕西传统刺绣艺术;二是明朝移民大迁徙,我们的先民,大槐树下的移民带来了山西刺绣艺术。两股遗风同出一辙,既承接陕西民间刺绣艺术之风范,再与西北民俗相融相交,孕育出既具有陕西民间艺术特色,又具有民乐民俗的独特的刺绣艺术。其主要生长和发展于传统下层民间社会,创造主体是包括一般劳动者、手工艺人等在内的劳动群众, 接受对象也是平民百姓。但由于民乐地处河西边陲,少数民族与汉民族混居,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贫困落后,民乐刺绣艺术在明清时期才得到丰富和发展。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的发展,民乐刺绣艺术才有了真正的赖以生存的发展环境与土壤。

刺绣对女孩子来说,这种劳作的训练是必需的,带有很大的强制性。五、六岁就拿起针线,八、九岁的时候,她们可以给自己缝些毽子、沙包一类的玩具。随着年龄的增长,女孩子们的技艺也日渐成熟,做一个巧手姑娘便成为她们的自觉愿望,因此,在农家处处可见“母女相传,邻亲相授”的传艺生动场面。渐渐的,女孩子们长成了大姑娘,到了出嫁的年龄,她们的装束也不同以往。出嫁的这一天中,旧俗人家对媳妇讲究“针线茶饭”,这针线功夫还在饮食之前,所以女孩子们大多以自己给自己做嫁妆来显示是否“称职”。而这嫁妆中绝大多数是绣品,且都是手工绣品。仔细观察品味,这些绣品的内容都带有一定的寓意。在从少女到少妇的这一转化阶段,婚期绣品上的图案尽管不尽相同,但所表现的主题基本上是“鱼儿闹莲”和“石榴坐牡丹”两种。在民乐,这些纹样有其特定的寓意,鱼、石榴和莲、牡丹分别是男女生殖器官的象征,鱼莲相交隐喻着男女两性的性结合,其目的是繁衍后代。两大主题可归结为一个主旨:生育。做母亲的生涯开始了,孩子还未出生,种种生活用品,如童枕头、童帽、童鞋以及婴儿被褥已经一应俱全。这些用品上绣的图案纹样,已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小孩子穿的、戴的、玩的东西上常常伴有“老虎”的形象,如虎头帽、虎头鞋、虎形图案等。以老虎为主题的这些用品、饰品,表达了大人们对下一代的某种希望和寄托,蕴含着新的寓意。

“十年的媳妇熬成婆”,一个普通的民乐乡村女性在经历了出生、少女、婚嫁直至成为一个母亲几个阶段后,一般正常情况下,她的人生历程基本已经定型了。作为妻子、母亲,她依然会在家里门外默默劳作,生生不息,直至度完自己平凡的一生。当然,她也依然会手工不辍,一针一线,绣绘出一件又一件令人回味不已的温暖画面。她们拿起剪刀就能剜花,拿起针线便可绣花。民乐的乡村妇女就是这样,她们从小就围着奶奶学剪窗花、学绣花,几十年一剪到老,一绣到老,练就了深厚的民间艺术造型功底,保持了刺绣艺术在自然状态下的源远流长。

二、乡土民间刺绣艺术的风格

民乐民间刺绣艺术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图案纯朴,色彩艳丽,构图简洁,造型夸张,针法多样,绣工精致。民乐刺绣出自于民间,出自于农村妇女之手,女承母艺,代代相传。

民乐把刺绣叫做扎花儿,是女孩子长大成人后必备的手艺。

过去,无论是大家闺秀还是小户璧玉,这针线乃是一门必修课。无论由妈妈手把着手教还是跟着奶奶亦步亦趋地学,总之,稍有闲暇,便主动拿起这一活计。因为女儿大了都要嫁人,对方选择的条件,首先就是看针线茶饭如何,拙于此者,便为亲友乡邻不屑挂齿、无须义顾。同村邻里之间,年龄相仿的姑娘,也常常聚在一起,切磋绣技,互相传摹,彼此借鉴,共同提高,不仅充实了生活情趣,也陶冶了她们尚勤爱美的天性。象枕头、鞋垫等物,一个姑娘在出阁前,一般都要赶绣出十几对甚至几十对,待得良辰吉日,好在亲友面前端出来,举行一次绝妙的工艺展览。至于荷包,外绣锦丝图案,内藏香草药料,自佩以防病祛邪,它用作表意信物,价值弥珍。

民乐刺绣,做工精细,针脚严密,一丝不苟,配线认真,色调艳丽。早期是用纸剪出花样,贴到织物上再绣,这样绣出来的松兰竹菊、花鸟虫鱼,立体感强,构图饱满集中,层次分明,形象突出,七彩缤纷,呼之欲出,活灵活现。后来用香头、竹签、油笔、铅笔及毛笔等工具,将花样直接画到或用复写纸复制到绣物上,用均匀的线条粗略地画出图案轮廓。有的是边绣边画,有的是画完整再绣,这样既灵活又便于修改补充,不落俗套。更有心计者,先用布剪成花样,贴于秀物上,再在其周围刺绣,经针工和彩线装饰与搭配,便成为一件精美的绣品。

一件好的刺绣作品,关键在于针工的运作如何,不同物象,便有不同的针法,有割花、插花,有纳纱、平针、斜针,有补绣、链条绣、长针绣、绕针绣、短针绣、打珠绣等,名目繁多,巧技百出。

一副好的花样,在妇女手中转来传去,你描我画,代代流传,已变成传统的程式。越是偏远山乡,传统保留越完整,风格越凸现。

三、乡土民间刺绣艺术的用材及内容

民乐民间刺绣用材有丝绸、棉布、丝线、五彩棉线、金线等,传统工艺刺绣品有鞋垫、袜垫、绣花枕头、绣花鞋、绣荷包、苫单、炕围、绣壁挂、门帘、缠腰子、兜肚子、绣手帕、桌裙、虎头帽、虎头鞋、虎头护手套、虎头枕、莲花帽、钱褡子、针扎子、笔袋子、旱烟袋子等。

民乐刺绣艺术大都反映了纯朴的民风和朴素的审美意识、宗教信仰,既蕴含着古老的文化内容,又闪烁着现代文化气息。普遍采用和常见的刺绣图案有龙凤、仙鹤、麒麟、老虎、鸳鸯、鱼、虫、牡丹、莲花、水草、喜鹊、梅花、葡萄、水仙、松树、凤凰、鹿、鸡、鹅、鸽子、花瓶等。随着时代的发展,每幅作品都有一个寓意深刻、意味深长、充满激情的名字,如《花好月圆》、《鸳鸯戏水》、《龙凤呈祥》、《麒麟送子》、《福寿万年》、《松鹤延年》、《双喜临门》、《喜鹊登梅》、《凤凰展翅》、《孔雀开屏》、《狮子滚绣球》、《莲生贵子》、《连年有余》、《吉庆如意》、《梅兰竹菊》、《心心相印》、《蜻蜓点水》、《燕子戏泥》、《石榴坐牡丹》、《蛇盘兔》、《鱼戏莲》、《蝶恋花》、《鹿鹤同春》、《喜上梅头》。

1、主题分类

第一种——“延长所用形象的自然属性”。民乐民间刺绣艺术常以内涵丰富的动、植物如鱼、石榴、牡丹等图形形象,打破时空的限制,将不同时间、地点、季节的场景铺绘在一起,通过精心的搭配,构成和谐而美好的画面,巧妙地表达诸如“石榴坐牡丹”、“蛇盘兔”、“鱼戏莲”、“鸳鸯戏水”、“蝶恋花”等保护生命、种族繁衍的一些富有内蕴的主题,这类图案在枕头顶子、鞋垫中经常可以见到。 第二种——“利用谐音取意”。勤劳质朴的民乐人,在日常生产和生活实践中还创造出了许多富有吉祥寓意特征的纹样,常将生活用的柴禾谐音“才”指才气、“蒜”谐音“算”寓意会算账等等,反映了劳动人民纯朴的审美情趣。例如在过年的时候,母亲会用柴禾、蒜、铜钱、红枣、鞭炮及一小块红布,用线穿在一起缀在小孩的双肩上,希望自己的孩子枣(早)日成柴(才)、蒜(算)账赚钱(铜钱)、一炮走红、一鸣惊人,寓意十分深刻。还有“鹿鹤同春”、“喜上梅头” 等。

第三种——“造型图符”。抽象符号的样式常见的有象征一阴一阳、天地相合的“十”,有象征繁衍不息的“卍”、“如意盘肠”、六角形图、云勾子等,在民乐,这类符号大都是老人们严格地传给女子们的。这些看似自由的手工艺品,当其触及生命和爱情时,善绣的女子们始终是一丝不苟的。

民乐民间刺绣纹样主题非常注重文化内涵,充分运用汉民族语言、文字与图像同源、相同、相融的特性,通过寓意象征性的图画语言或图画文字构成画面,表达了对吉祥美满生活的向往。而其构图方法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一幅画面常常是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使其更加丰富、变化生动。比如苏兰英 的寿鞋上的两种不同应用,鞋帮上绣的是缠枝牡丹,鞋底上绣的是云勾子。

2、形式分类

(1)针扎扎。针扎扎既是佩在衣襟上的吊饰,又是妇女平时藏针的绣花的布囊,而且这些绣品所表现的都有一定的寓意。给婶娘的是普通的针扎扎,一般大小都适中,大体长6至8厘米,宽4至6厘米。有的针扎扎长6厘米,宽9厘米,应用描绘绣法,主要配线颜色为白、红、蓝、绿、黄、黑,底布色是墨绿、玫瑰红,主要针法有平针、接针、打籽。如“双头鸡”针扎扎较新,用于婚俗中,送给年幼的小孩子玩。以观赏作用为主,所以上方扎针的扎扎做得较小,不具备实用功能。作者用简单的平针绣出鸡身上层层羽毛,显得很粗犷,又充满稚趣,鸡嘴中衔有五色线制作的流苏,装饰效果十足,粗犷古朴,散发着浓郁的乡土味。

(2)刺绣玩具造型粗犷质朴、生动优美,注重装饰性,大胆取舍细节,形象高度概括。这些布玩具咋看来是那样笨拙,姿态不符常情,结构不合比例,边角没有规则,但这一切不但没有减弱反而增强了作品内在的稳健、浑厚,更显得古拙粗犷、生机勃发、舒展奔放。粗犷的外观不觉粗糙,稚拙的外表更富韵味,静中流动着节奏感,使内在精神更加凝重集中。布玩具的刺绣图案更是传统形式美法则统一与变化、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设计规律的极好体现,且强调主观设计,不受客观世界局限。刺绣玩具上的针线如同绘画中的点睛之笔,在缝好的外形上,寥寥数针即将一个活生可爱的小动物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带着山野的气息,随意中透着简练和生动。

如布老虎,肥头大耳,胖圆的身躯,浓眉大眼阔嘴,胡须用绒毛制作,其背上多做装饰,线条豪放,尾部造型粗直,十分可爱。针脚缝制得十分粗犷,寓意着小孩像小老虎一样健壮。造型虽然异想天开,却又结合得那么巧妙、和谐,充满了创造力和生命力,洋溢着无限的稚趣美感。作者非常善于选材和配线用色,因才施艺,充分显现材料的质地美和针法的工艺美。例如大老虎用黄色绸缎布为主要原料,又选用黑色小布贴在老虎身上,表现老虎的毛皮纹理,再用刺绣的手法给老虎绣出可爱的嘴巴、鼻子、眼睛。最为独特的是作者将毛茸茸的兔毛镶在老虎的眼睛周围、嘴巴两侧及尾巴顶端,打破了各地布老虎只是硬邦邦的玩具制作传统,让布老虎看上去威猛中可亲可爱。该作者所做玩具为纯粹的布料制成,内不加任何填充物,非常轻盈,小朋友轻而易举地就可将它们拿起,可见作者的良苦用心和精心设计。

四、乡土民间刺绣艺术的色彩

1、色彩与绣花儿婆姨的性情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域环境对人的性格塑造起着极大的作用。民乐民间刺绣色彩热烈、明快的风格与横山的气候条件有关。民乐乡村的绣花儿婆姨亦是如此,火辣辣、充满热情、奔放质朴的性格极易感染人。民间刺绣的质朴,首先来自于生活的质朴,来自于民乐妇女性格的质朴。这质朴、幽默、粗犷的性格反映在民间刺绣里,就自然形成了一种特有的艺术风格。她们绣花儿不需要太多的顾忌,生活中有啥绣啥,脑海里有啥绣啥,自己想绣就绣。

2、色彩与民乐民俗

民乐民间艺术的造型与用色不是单一的夸张与抽象,支撑于其后的是坚厚的传统信仰民俗。人生礼仪民俗,尤其是节令民俗,则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刺绣色彩的运用。婚嫁喜事的“喜”字极大地限制影响了刺绣色彩的使用,即使用象征吉利喜庆、鲜艳明亮的色彩,尤其是红色的大量使用,与中国传统的色彩观念密切相关,几乎每个针扎扎都有红色的一面。而在丧事中,民乐人常把它与婚事统称为“红白喜事”,即丧葬白事也是喜事,因此在缝制寿衣时,里料全为大红色,包括寿鞋在内。人们认为这样可以守住死者的魂魄,使其在“引魂鸡”的引导下升入极乐世界。

并线方法的应用,是民乐妇女常用的一种配色方法,乡村妇女们对这种方法的应用不是再现自然色彩,而是突破了色彩原理和时空观念。这是审美与五色观念结合的产物,这种色彩浓艳而和谐,依据自然又超脱自然,这种色彩的大量应用充分体现出民乐人单纯、率真的性格和热烈奔放的情感。如绣制《连年有余》枕顶花中的应用,为表现鱼鳞的纹理、茎叶的扑朔迷离,作者将紫红色与蓝色分别各劈一半,再将两色合搓成一根新的双色线,这样一来,只用简单的平针就能表现出游鱼的波光粼粼的鱼鳞。

五、乡土民间刺绣艺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对刺绣这种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从小就耳濡目染、情有独钟,因此,学习兴趣也格外浓厚。由我所主持的研究课题《民乐民间刺绣艺术在中学美术课中的渗透》,已经被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定为十一五规划重点科研课题,目前正在研究实施阶段。为此,我们在具体的施教过程中,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都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总结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

1、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排

针对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选择了与之生活密切相关的鞋垫、枕头和荷包等为主要学习内容,图案也选择较为简单的几何图案和一些形象简洁的花卉为主,循序渐进,由简到难,逐步使学生掌握民间刺绣艺术的针法和配色方法。

2、教学方法的探究和实施

在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特意编印了一本《民乐民间刺绣艺术作品集》,每小组一本,让学生欣赏感受其艺术魅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我们还聘请了几位民间艺人进行现场刺绣表演,并制作了视频文件,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手段予以展示,让学生更加直观地去心摹手追其针法和配色方法。

3、教学效果的测试和评估

通过这一年多的学习,大部分学生都能独立完成一件作品,而且我们还在县文化馆搞了一次学生刺绣艺术作品展,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和好评。

总之,我们通过研究和挖掘这种本土刺绣艺术,目的在于让学生重新认识其率真朴实、理想圆满的艺术魅力,掌握它朴素的审美情趣、纹样构成方式和制作工艺,使这种土生土长的艺术奇葩能发扬光大,因为它们是由劳动人民自己创造并服务于他们生活的艺术,集审美欣赏与实际功用于一体,诠释着生命的意义,寄托着人们对美的追求与崇拜。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