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农村中学政治课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陈宝玉 2012-10-11
摘要:农村传统的“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的教学方式总是让教师牵着学生走,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没有自己的思维空间,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造成农村中学生问题意识薄弱。主要表现为三种情况:一是学生不敢提出问题;二是不想提出问题;三是不会提出问题。学生的问题意识除与自身有关外,还与我国的教育模式、教师的教育观念等有着密切关系,在教学中必须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兴趣,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农村政治课 教学 创新 问题意识
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研究性教学是以“问题”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根本目标的教学,它意在让每个学生都能自我“想问题”,能独立思考、判断、评价、选择、创造,以敞开着的问题视野,去关注社会、自然世界以及自我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思想政治课教学要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对问题意识的认识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
从古至今,中外学者都高度重视和肯定学生的问题意识。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就要求自己的学生“每事问”,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理学大师朱熹也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这里方是长进。”国外的很多学者也极力推崇问题和问题意识: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以一切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苏格拉底也同样认为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诞生;爱因斯坦则认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实施新课程标准也要求教师重视学生的问题意识。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的源头就是问题。现行的新课程标准“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以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中可以看出培养问题意识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足见培养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二、农村思想政治课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
笔者反思我们农村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往往是采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的方式。它虽然是一种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发展学生思维的方法,但它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总是让教师“牵着走”,按照教师的思维过程进行学习。显然这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不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基于这种情况,不少学生习惯于教师的标准答案,即便一知半解也不愿随便提问。久而久之,学生不再提什么问题,不敢提什么问题,也不会提什么问题。调查表明,90%以上的学生不敢向老师提问题,教师也总认为把学生教得没有问题,才算是成功的教学,实际上没有问题往往是最大的问题。让学生富于问题意识敢于提问、善于提问才是课程改革的意义所在,对于农村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不敢提问、不善提问的现状,我们思政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寻找对策,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农村思政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
该如何正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学生的问题意识主要表现为学生敢问、乐问、会问、善问和多问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品质,因此,在培养问题意识的实践中,教师应考虑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夯实基础,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能问。
能够发现和提出有质量的问题,都是以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为前提的。所以我在平时教学中十分注重学生的阅读能力,以此来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种阅读包括两个方面:
1、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社会,寻找、搜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广泛阅读报刊,收看时事节目,丰富感性认识,提高理解能力,拓宽知识面;
2、读教材,一是粗读,读教材的结构,从总体上把握教材内容;二是细读,弄清某一条目内讲述的主要道理是怎样分析的,有几个层次,为了说明道理,使用了几个概念,新概念又是分几个层次表述的,等等。这样学生既为课堂做了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又为学生问题意识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二)营造民主、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敢问。
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环境。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思敢问,就必须为学生参与教学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营造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这是促使学生问题意识产生的“土壤”。因此要求我们教师放下架子,不以“权威者”、“监督者”身份出现,而应该以“参与者”身份出现,与学生平等相处,和谐交流,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不讥讽,不嘲弄学生,挖掘其可贵之处,这样学生不会因为提问而紧张,担心答错而恐惧,从而树立“言而无畏”的意识,为学生问题意识的产生创设心理安全和自由的氛围。同时要把激励机制运用到教学中来,马太效应告诉我们“学生都是朝着教师鼓励的方向发展,生活在赞美中的学生学会了自信”,所以教师要善于运用有效的激励手段。
通过精心设计符合不同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的问题为每个学生的成功创造条件和机会,“你真行,你很棒,真聪明”等等的话语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假如学生有时提出不合理的问题也要肯定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积极性,然后共同分析思维不合理的原因,让学生自悟自明获得成功的喜悦,探索热情才能高涨。
如针对目前我校学生出入网吧现象比较严重,我在课前组织学生观看纪录片《三个上网者的故事》,还安排了10名学生对我校学生出入网吧现象进行调查,让他们在课堂上发言。甲同学说:“根据我的调查,经常出入网吧的同学有59名的同学选择午休时上网,建议学校应加强学生的午间管理。”乙同学说:“上网打游戏的占45%,学习查资料的占17%,建议初中生应端正上网目的,不要本末倒置。”丙同学说:“网吧的环境状况大多不太好,座位很拥挤,吸烟的太多,空气污染严重,有打架、偷窃现象,建议初中生应尽量少上网吧上网,避免损害学生的身心发展。”……面对大胆发言的学生,我始终面带微笑,不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对讲错观点的也不批评,而是启发用另一种方法去思考;对一些涉及敏感的问题,既不乱扣“帽子”,又及时、正确地引导学生解除其疑问。课堂上学生提问不断,始终洋溢着和谐的氛围。学生体会到上网既能丰富课余生活,获取更多信息,又明白了不当上网的害处,逐渐树立了绿色上网意识。因此,教师要不断创设宽松环境,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只有这样,学生才敢想、敢说、敢问。 (三)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探索兴趣,使学生乐问、好问。
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促使学生原有知识与需要掌握的新知识产生冲突,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从而使之“生疑”、“困惑”进而使之勤思好问。根据思政课的特点,设置问题情境可采取以下方式:
1、利用社会热点来创设情境。引入社会热点问题来创设情境,既可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关注国内外大事,又可引发他们提出问题的好奇心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的能力。如北京申奥提出“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这个口号,在教学中,我就提问“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口号?”这个问题将学生的思维高度激活了,他们纷纷从环境、科技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运用能力。
2、利用漫画等载体创设情境。漫画具有形象、生动、幽默、讽刺、寓意深刻的特点,有较强的视觉效果,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思考和提问的欲望。如在学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环境问题》一课时,展示一幅《逃生》的漫画:鱼儿离开水跳上岸,流着眼泪说:“买一瓶纯净水。”“既然鱼儿离不开水,那它为什么要离开水呢?”“鱼儿为什么要买纯净水呢?”学生们兴趣被激发,在同情鱼儿的同时纷纷剖析了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并对水污染的治理提出了很多措施,从而达到了好的教学效果。
3、利用反诘法创设问题情境。需要教师先提出与课文有关的但又不协调的甚至相矛盾的问题,这些问题带有适当的难度和启发性,以此来激发学生思考兴趣和求知欲。本人在讲《尊敬教师》这一内容时,一开始就直接提出“为什么要尊敬老师呢?我们吃的粮食,穿的衣服是教师生产出来的吗?保卫祖国的是教师吗?制造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的是教师吗?”学生回答:“不是。”我又反问:“那么教师有什么值得尊敬呢?”这一下学生被激怒了,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学效果不言而明。
除了以上方式以外,也可利用练习、学生典型错误创设情境。
(四)搞好教学设计,找准提问入口,使学生学会“问什么”。
1、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设问。这些重点和难点包括:①理解教材的关键处;②认知矛盾的焦点处;③貌似无疑实则蕴疑之处;④教材前后的衔接处。
2、针对知识的联系,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式设问。将一个大的知识点、大的问题拆分为一组环环相扣的小问题进行思考,一步一个台阶,不断深化,引向知识的新天地。让学生在各知识点、各框题和各课之间的联结处提出问题,使学生发现教材的逻辑结构,增强知识学习的系统性、连贯性。
3、针对学生现实生活经验、社会热点设问。让课堂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来创设问题情境。如讲到市场交易原则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碰到的吃亏上当的事例,知道市场、社会呼唤诚信等。讲国际关系时,引入中美关系、中俄文化年、中非合作论坛等内容,加强学生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
4、利用学科整合,创设全面、丰富、开放的教学情境。
在哈佛大学师生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在实施新课程标准、提倡探究学习的今天,我们教师只有摈弃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民主氛围,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才能使学生敞开问题意识之门。当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我们师生不断努力。
1.《课堂教学问题中三境界》,朱华贤,江苏教育研究,2001年第十五期2.《让学习者提出问题》,杨炳华,教育月刊2002。7。8
3.《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中国教育报2001—02—21(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