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蔡立敏 2012-09-28
培养非智力因素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教学过程是建立在学生全部心理活动即智力与非智力要素基础之上。即只有当学生把全部心理活动都积极地参加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才能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在调动学生认识、智力因素的积极性的同时,还应当注意激发他们的非认识、非智力因素的积极性。而且,只有当后者的积极性激发起来之后,前者的积极性也才能真正调动起来。实践表明,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发挥探索知识奥秘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发掘教材知识的兴趣点,吸引学生
要想让所有学生一节课每分钟都注意听讲是不太可能的,但如果一节课有学生一分钟都没听讲这是很失败的,这说明教师的教学很难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长此以往,会减少直至消磨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每节课都要做到最起码有一个(尽可能多个)环节能吸引全班学生,抓回学生的注意力。比如《企业与劳动者》一课,播放海尔集团的成功事例后,留给同学们一个比较开阔性的问题:“假设你是某企业的CEO,请用所学知识提出一系列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可行性方案”,学生们积极思考在分组合作讨论之后畅所欲言,全班同学热情高涨。引起学生对教学的兴趣和学习的热情。但这要求教师钻研教材,从课本中去寻找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内容,从而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组织课堂讨论,活跃课堂气氛,激励学生积极参与
课堂讨论的做法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民主氛围中大家敞开心扉,共同磋商。学生各抒己见,相互学习;教师适当点拨,启发引导。
这样,既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从教学情境上创新,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
教师在教学操作上要勇于从教学情境上创新,可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模式。把讲台改为舞台,让给学生表演。在这里作为学生既可是参与表演的“演员”,也可是参与讨论的观众,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他们的引路人。例如我在讲经济常识“货币的产生和本质”时,就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让学生模拟演出货币产生的四个阶段。我提前给学生布置了这个作业,让他们自己安排角色,通过自己课前预习理解课文的内容表后再表演货币产生的四个阶段。开始上课后,演出开始,参加表演的同学按课本的介绍正确演完了货币的产生过程。尤其表演到扩大的物物交换时,学生的表演更精彩:一个农夫背着自己种的一袋大米走遍了整个市场也没有换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最后筋疲力尽,满脸沮丧的回家。赢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看完表演后,通过学生总结,很自然地就总结出了货币产生的四个阶段: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货币的产生。我趁热打铁,又引导学生分析出货币的含义和本质。一节课下来,教师讲解的时间不超过20分钟,而且通过接下来的练习巩固了知识,收到非常好的效果。学生在教师设计的这种情境下,以饱满的精神学到知识的同时,充分展现了自我,也激发了自己的表现欲、求知欲。
综上所述,学生优秀成绩的取得、正确学习方法的培养,以及良好品德和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仅依靠智力因素是不够的。非智力因素在学生的成长、成才过程中起着智力因素所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