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新课程中研究性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吴高鹏 2012-11-26
摘要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本文结合对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认识分析了当前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现状并就如何有效地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初中化学 探究性 实验教学
探究性实验是是指探索研究对象的未知性质,了解它有怎样的组成,有哪些属性和变化特征,以及与其他对象或现象的联系的一种实验。它相比于传统的验证性实验,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亲历化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把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懂得化学研究的方法,培养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化学课程标准》“活动与探究建议”中,共提出了37个实验或实验系列,其中80%以上的实验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完成,50%以上的实验是作为科学探究的方式呈现。这些实验的设计与实施,是对物质组成、结构、性能及其变化规律的再认识,从本质上说,其过程与科学家进行的科学研究中的化学实验也是一致的。因此,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的教学,不仅要求加强实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且还要对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方法进行训练、指导。课堂上的探究性实验教学究竟如何实施是目前广大教师面临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在此谈谈作者的疏漏之见。
一、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现状
(一)不探究或假探究现象时常可见。
目前探究性实验的教学中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就是贴上探究标签的形式上的探究,有的甚至还在延续着以前的老路子以教师讲授为主。具体表现为:①不探究。有的教师还在延续着以前的老路子以教师讲授为主,实验大多是验证性的。②模式化的假探究。有的教师简单地认为按照“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进行的实验教学就是探究教学,将探究要素变成机械的环节区完成,对探究的核心把握不准,缺乏的内涵。③已知结论的非探究。有的时候,学生对教师设定的问题的结论早知道了,大家都在“明知故探”,使探究实验变成了验证正确结论的过程④精心设计、刻意安排的探究实验。这类主要是根据需要由教师导演的表演课。
(二)探究实验中学生参与度普遍不高。
由于受学生差异、授课时间和内容的限制,通常在探究活动中往往只有少部分的人在做,大多数的同学都在观望或等待,最终在个别学生得出结论的时候教师便草草收场。对于那些没有参与探究或还没有完成得学生都无暇顾及,使探究实验成了少数学生配合老师的表演。 3、探究实验的教学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有时教师为了尽快完成教学任务,得出正确的结论,教师将探究性实验的教学过程设定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学生只能按照教师的预设和教材的思路来完成探究,通常只“证实”不“证伪”。比如在探究铁生锈的原因时,学生可能有好多猜想,但老师对于猜想中的不正确的因素常置之不理,甚至只考虑教材中的范例,有时竟忽略学生正确的猜想。由于探究过程的不确定因素较多,通常难以把握、因而教师往往让学生“浅尝辄止”,不敢引发深度思考,生怕出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而无法收场或担心节外生枝影响自己的教学进程,同时对于探究过程中预设之外的“声音”通常也不会引导学生细心排查、一究到底。
二、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策略
(一)抓住探究的实质组织实验教学。
学生进行探究实验的实质是自主的发现和研究,其核心应该是自主。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唤醒学生自我学习的意识,让他们能有积极主动地挖掘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努力尝试解决问题。然后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自主发现和揭示未知的事物,并对问题产生深层次的思考和探求。学生自主发现和研究的方法和结果必然是个性化、多样化的,那种齐刷刷的“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一定不变”的猜想是有问题的,求证方法与教材完全相同的现象也是不正常的,只“证实”不“证伪”的方案也是不真是的。真正的科学探究需要教充足的时空和自由度,不以获得正确结论为终极目标,而是注重用已有的知识去发现和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一种“主动发现式活动”。教学中只有抓住了科学探究的实质,真正让学生“想了,做了、体验了、知道了”,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的发展。
1.充分合理地利用教材中“活动与探究”栏目。教材中的“活动与探究”栏目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实验课题。以上教版九年级化学为例,教材中共有探究性实验53组,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选择合适的探究问题,开展探究实验。
2.将验证性实验转化为探究性实验。教材“观察与思考”中有大量的实验,我们可以深入挖掘其中的一些验证性实验,将其转化为探究的内容。比如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性教学,我们可将其转化为一个探究性的实验,让学生利用生活中的材料在课后开展自主探究或以2—4人为小组进行合作探究,然后在课上作方案的展示与交流,教师组织实施评价。
3.捕捉课堂上即时生成的问题作为探究的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会暴露出很多非预设的问题,这些问题中有一些可能是很重要的,我们应尽可能将一些重要的问题及时地确立为新的学习目标,大家共同解决。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选择的问题不能拘泥于教材,我们不可能也不必要将每一个问题都拿来探究,必须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课堂教学时间和形式的限制,探究问题的选择是否得当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一节探究课的成败。其次,在确定探究的问题之前,我们必须要考虑一下几个问题①课题是否太大?是否适合在课堂上探究?;②是否具有探究的价值?;③是否具备完成得条件?如:实验条件,资料来源、学生基础等;④综合效益如何?收益小的探究宁可不做。
课堂上“大家想知道什么就探究什么”是不真是和不负责任的做法。当然,所有的问题都由教师确定也是违背科学探究本意的。
(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教师可通过各种途径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其中化学实验室创设问题情境最形象、最生动、最直观地方法,教师可利用一些显著地实验现象,或将课本上的一些验证性的实验改成探究实验,对教材中的一些家庭小实验进行改进,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引发探究热情。也可以从和化学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出发,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四)方法是关键。
科学探究既是一种学习方法,也是学习的内容。作为学习内容它经常被老师们忽略,学生对探究的方法知之甚少,因而教师要适时地 进行一些探究方法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
1.猜想与假设的方法通常有逐分法、定量法、解析法等。
逐分法即对多个影响因素逐一分离、组合;定量法即在极端量和中间量之间做出假设;解析法即根据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事实材料进行猜想2.控制变量和对照实验是实验探究经常采取的方法。控制变量通常是控制反应的某一条件(如:药品的量或者温度条件)而其他的条件不变。对照实验通常是将相同条件下的不同反应或不同条件下的同一反应进行对照。
(五)调控与指导是保证。
探究的课堂应当是学生自主的课堂,但不能是失控的课堂,因此在实验课上教师对课堂的调控和对学生的指导是探究课堂成功的重要保证。这里的调控主要调的是课堂气氛和探究的重心,控的是课堂的组织纪律和收放的尺度。这里的的指导主要是探究过程中教师适时、适度的帮助和指导,可以是行为上的指导,也可以是思维活动的指导。 (六)反思与交流必不可少。
反思是对自己经历的探究过程的得失成败的自我评判。教师要积极要引导学生对“操作是否正确?证据是否足够?方法是否得当?结果与猜想是否一致”等方面进行审视和评价,并将自己的感悟与同学交流。
反思和交流是整个探究活动中极其重要的环节,是知识,能力的生成阶段,是丰富和完善思维的过程,这一环节的却是,是整个活动效益的巨大损失。因此,教师要为这一环节留足时间。目前多数学校用于复习训练和复习的时间太多,而留给学生反思与交流的时间相对较少,课在课上做适当调整。
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势在必行,然而鉴于目前我国的教育现状,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业任务在一个阶段内仍是头等大事,我们不能在课堂上进行太多大型的探究。因此,我们将一种“探究”的意思融入日常教学中更具有实际意义,时常抓住一些小问题,如“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吗?”“用简单的方法比较金刚石和钢的硬度”等,让学生去探究,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未知事物的探究变成一种习惯,逐步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