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新型农民的培育与农村基础教育适应性改革初探
杜立芳 2011-11-27
论文关键词: 新型农民农村基础教育适应性改革
论文摘 要: 新型农民的培育是新世纪新阶段对农村基础教育提出的一个新课题。文章主要阐述了农村基础教育的主要目标体现了培育新型农民的必要性,从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育新型农民的需要出发试探性地在农村基础教育教学内容、方法等方面提出了适应性改革的相关对策。
新农村建设是21世纪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而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支撑,农村基础教育则是培养这一特殊的农村劳动后备力量的基础。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话至今让人记忆犹新:“我们中国的根本问题,便是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1]教育对提高人的素质有着基础性、根本性、全面性的重要意义。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我们应当明确农村基础教育主要是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教育,农村基础教育要服务于“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2]
一、农村基础教育的主要目标体现了培育新型农民的必要性
(一)成就新农村建设事业的迫切需要。
培养造就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也是实现农民全面发展的迫切要求。[3]成就新农村建设事业,农民需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新型农民的塑造直接影响农民主体作用发挥的程度,决定新农村建设的兴衰成败。基础教育将奠定人的一生的文化知识基础,农村基础教育是农民学科学、学技术、实现职业转化的必要的文化基础,对于农民来说,可能是接受正规教育的全部,这将决定其日后获取、吸收、交流各种知识、技术和信息的能力。新型农民的培育应从娃娃抓起,我们从农村基础教育抓起。应有一套长远的、具体的、可操作的教育机制,使农民的孩子从出生开始,就接受到科学的、面向现代化的、面向未来的全方位教育,为新型农民的养成奠定坚实的基础,也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智力基础。
(二)缩小城乡差距,解决“三农”问题的现实需要。
从缩小城乡差距的实际出发,农村基础教育首要的任务应当是培养新农村建设需要的新型农民。由于农村人才越来越匮乏,农村面貌难以根本改观,城乡差别也越拉越大。“三农”问题的凸显,农村基础教育难辞其咎,多少年来,农村基础教育是应试教育、精英教育,为城市培养精英人才,在为城市建设作贡献。虽说从农村家长的期望出发,从孩子的期待出发,农村基础教育必须考虑升学率,否则学校难以为继,而高考成功,以及有发展意愿和潜力的学子们也与农村渐行渐远,但我们细想一下,这正是农村贫穷落后所致。如果农村基础教育能培养出建设农村所需要的大批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教育真正成为农村建设的基础性事业,教育发展与农村建设实现良性互动、水乳交融,那么城镇化步伐必会加速,城乡差距也会日渐缩小,“三农”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三)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农业的发展必须走现代农业之路,新农村建设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接受农村基础教育的学生多数都将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者,建设现代化农业的重任主要由他们来承担,而当前农村基础教育为农村经济发展培养人才的功能却严重萎缩。农村基础教育必须面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培育新型农民,发挥其建设新农村的主体能动性,增强农民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使之成为建设现代化农业的主体,使农民自身的素质适应建设现代农业的需要。
(四)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是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和谐社会的。”积极提高农村中人的素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理论在实践中的生动体现。著名的社会学家、中国社科院陆学艺教授描绘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画面之一就是“一个各阶层成员有共同理想,讲诚信、守法度,民风淳厚的社会”[4]。提升农民人文法治素养必将有利于增强农民建设和谐农村的能力,大力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二、农村基础教育培育新型农民的适应性改革对策
(一)党和政府要树立农村基础教育培育新型农民的全局观念和紧迫意识。
我国农村基础教育有严重的“离农”倾向,这有悖于新型农民培育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局。农村基础教育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党和政府要有全局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增强紧迫意识,切实使农村基础教育的指导思想从单纯的应试教育转变到“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国家、为农业和新农村发展服务的素质教育上来。“三农”工作者、宣传工作者和农村基层干部要有一种真切的为农服务理念,将农村基础教育作为一项长久性任务来抓,要具备战略眼光、全局观念与紧迫意识,一定要把农村基础教育上升到振兴农村经济、改革农村面貌的根本措施的高度来认识。
(二)相应改革农村基础教育,使之符合培育新型农民的需要。
1.明确农村基础教育教学目标取向:培育新型农民。
未来农民包括农民的下一代甚至再下一代,他们当中多数依然会生活在农村。不论是农村基础教育还是农村成人教育,目标都应牢牢锁定在当地城乡现代化建设这一大方向上,更好地为农村、农业服务。各级部门应该明确,农村教育主要是为当地培养现代化建设者,而不是培养各类应试者。农村基础教育需构建教科劳一体化的教育目标体系,使学生既能学到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又能具有多种出路和前途。要充分考虑农村的需要,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村所需的新型农民,为建设现代化的新农村提供强大的人才资源和智力支持。 2.农村基础教育教育教学内容多渗透道德情感和职业教育。
(1)道德情感教育要贯穿农村基础教育始终。农村基础教育要坚持贴近农村实际、贴近农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提供精神支持和道德指引,以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为重点,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树立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影响和带动农村社会实现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特别强调要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朴素感情,保持蓬勃朝气、旺盛活力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将远大的理想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积极投身于改变家乡面貌、创造美好新生活的伟大实践。
(2)广泛开展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相互渗透。在保证农村学生达到基本学习要求的前提下,我们要对教学内容适当调整,增补与当地关系密切的经济、生产、社会文化、历史地理及生活方面的知识,找到与职教的密切结合点,增强实用性,让走出基础教育学校的人也能掌握一技之长,掌握较为扎实的职业技术知识。目前农村基础教育提供的繁杂的教育内容主要是普通文化知识,不妨开设丰富多彩的课程,构建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利于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管理能力和经营水平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5]可介绍现代农业知识、农村财务管理、农村商务等。通过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融合的体系,把农村学校办成当地农村的人才库,办成农业技术引用、推广和社会服务中心,真正成为推动新农村发展链条中具有发动机作用的一环。
3.农村基础教育教学方法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实践出真知”,我们可带领学生走向田间地头或组织学生参观高新农业开发区,认知当地农业、农技常识。学校充分利用现有的设备,包括教学仪器、生产工具等,并广泛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如与学校附近的工厂、企业、乡村等建立帮教关系,或与农业科研机构联合共建实验基地,使学生在其中进行学习、实践和交流。此外,学生也可充分利用自己家的田园设备、劳动生产工具进行实习,教师也可定期或不定期到各家视察,当场指导、施教。通过这些实践,学生会亲身感受家乡在农业科技方面的发展,从中得到知识的启迪、感情的培养、心灵的抚慰。
(三)整合农村基础教育内部和外部各种力量,为培育新型农民助力。
在农村基础教育打造新型农民过程中,我们需协调农业农村管理、科技、教育等各方力量,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密切配合,相互支持。相关部门要协调加强农村教师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其教育教学水平,使之成为既是开展基础文化知识教学的行家里手,又是掌握农村实用科技的农业技术推广员和农业经营管理宣传员。通过行政手段和发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关心农村基础教育,从人、财、物上支持农村基础教育。值得一提的是,在“城市病”越来越严重、就业越来越困难的条件下,相当多的大中专毕业生愿意回到家乡建设家乡。借此,我们可依托教育、农业科技等培训机构,使其成为生产活动的精英人才,组织从事指导种植、养殖、加工等,或者作为农村经营管理能人、能工巧匠、乡村科技人员等实用型人才,增强他们带头致富和带领农民共同致富的能力,使他们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带头人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骨干力量,为培育新型农民助力。
[1]陶行知.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A].陶行知全集(第2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335.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DB/OL].新华网,2006-02-21.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央和中央部委领导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与报告汇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24.
[4]中共中央宣传部舆情信息局编.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5:213.
[5]史燕来.教育要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J].教育理论和实践,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