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对大学应试教育怪圈的表现形式研究

未知  2008-09-10

摘要:应试教育,顾名思义就是以应对考试为主的教育模式,学生以考试成绩论成效。在我国主要是中小学阶段的教育模式。按我国教育法规定,公民应6 a上小学,历经6 a小学、6 a中学,进入大学时应是年满18 a的公民,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年满18 a即为成人,因此,大学教育当属成人教育。而成人教育应是以开放式、启发式、学研式教育模式为主的产物。国外高等教育特别是美英等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已少有应试教育的模式。由于社会体制和传统教育模式等多种原因的影响,应试教育在国内大学教育中却仍有大市场,甚至成了应试教育怪圈。

1 大学应试教育怪圈的成因

1.1 大学应试教育怪圈的表现形式

1.1.1 僵硬的教育体制 应试教育的最大弊端是过分重视书本知识,特别是外部灌输性知识的学习,过分重视应试技能,教学方法主要是机械训练,严重忽视学生的情绪、情感及个性发展,忽视学生自我意识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学生无法对未来而设计自己的今天[1]。当前教育体制沿袭的仍是重结果、轻过程,重选拔、轻激励,过于依赖各种测验,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体制[2]。个性在大学继续被扼杀,兴趣被漠视,特性全无,程序化的教育流水线培养的人才,只是应试教育的速成品。这种重规模轻质量,重技能轻素质的教育体制,必然造成大学生钻而不专,高分低能,素质不全,理论与实践脱臼,动手能力差,教育脱离社会市场的需要等。其主要表现为:(1)分数与排位维系教育部门管理政绩。在大学,学生和政治荣誉、学习深造无不以考试成绩论成败,而一些大学还将学生的阶段考试成绩进行排名,旨在鼓励大学生好学上进。部分大学为追求排位,盲目的建设综合性大学,讲究学科的大、齐、全,而忽略发展特色教育和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千校一面,万众趋同”。(2)狭隘的教育价值阻碍人性的发展。把教育价值确定在国家、社会这一环,把国家当终极目标,忽视个人与人类整体这两端。教育价值认定上缺乏一种尊重、关注个体生命的人道意识。(3)课程设置不合理。目前,我国大学中理论与实践的比例在8:2左右,课程设置注重大学生的理论知识,忽略社会实践能力和道德素质,致使大学生疲于应付各种考试,社会阅历空白。导致有的大学生需要补学“对人要讲诚信、过马路要走人行道、主动给老人让座!”这些幼儿园学习内容的现象。

1.1.2 教条的大学管理制度 部分大学为追求排位,制定各种应试管理制度,对教师重数量轻质量,轻而不精。年轻教师多,出现本科生教本科生,甚至出现专科生教本科生的现象。在学生方面,评优制度、入党制、助学金评比等与分数完全挂钩,创新发明,文体获奖等占评优机率不高。部分大学实行成绩公开排位制,开辟校园“光荣榜”,考研上榜人数逐渐变成院系的荣誉、领导的政绩。由于12 a的应试教育经历,大学生只能进一步陷入应试怪圈。本应该是培养具有理性思辨能力和批判精神的健全人,但由于忽略了对“人”的教育和强调对“技艺”的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却是考试的“机器”。

1.1.3 呆板的传统教学方法 大学教学中学化,表现为我讲你听,我说你做,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无学习动力。实行“填鸭式”、“满堂灌”、“题海战”等,过分注重专业知识,忽略学生兴趣爱好和社会实践,使学生为考试而学习。

1.1.4 畸变的大学生应试心态 目前大学生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持“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心态,分数大于一切,为了分数可以采用任何手段,如用手机发答案、提前几个小时或者更早进考室占“黄金位置”、将重点抄在考桌上、将重点缩印成小纸条带进考场等。另一部分是拿奖学金无望者,他们抱着“60分万岁,少一分有罪,多一分有愧”的心态,力求拿到毕业证、学位证,上课听MP3、睡觉、看小说等现象屡见不鲜,对学习无兴趣,把考试当作苦差事和一种任务来对待。

1.2 应试教育的特点

1.2.1 升学率为教学质量的检验点 一个学校的教学质量、生源、社会的认可等与升学率密切相关,升学率越高,学校的教育质量,生源就越好,政府投入的教育基金就越多。一个班的升学率越高,这个班的班主任奖金、工资就越高,评职称的可能性就越大,这个老师的身价越高。分数成为教学质量的唯一检验点,完全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培养。为了升学率,完全灌输自己的思想,忽略培养学生个性培养。

1.2.2 分数为学生追求的目标点 “应试教育”把应试作为唯一或主要的教育目标,其实质是把考试分数作为评价教育质量唯一标准的比较简单的教学方式[3]。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考高分,从小学到大学都在分数上进行着激烈的竞争。只要分数高就可以进好的学校,父母及亲朋好友的奖励也就越多,老师的表扬也就越多,因此,满分成为学生追求的最终目标,一切以自己为中心,以分数为中心,为考而学。

1.3 大学应试教育怪圈产生的原因

1.3.1 传统价值取向的误导 “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科举制度、官本位思想在祖辈心灵中定格,以家教形式延续下来,孩子在“望子成龙”、“光宗耀祖”等期望与“学海无涯苦作舟、梅花香自苦寒来”等教导声中长大,思想被定格和锈化,把读书求学与家族的荣耀权利等同起来,把学习当作又苦又累的差事和任务来完成。

1.3.2 现代教育体制的影响 我国现行教育制度本身就沿袭了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对人才的培养、选拔模式化,忽略个性的发展,“一考定终生”和“以分取人”程序化,学生为进入高等学府不得不疲于应考,百般钻研应试技巧,忽略道德素质和个人兴趣发展。

1.3.3 大学教育制度的束缚 我国大学本科教育被定位为培养某方面专业人才,基于“专才”教育模式,强调的是对某方面技艺专长的教育,客观上对个性的张扬和人的全面发展有一定的限制;欧美国家大学关注的是如何把一个人教育成一个能够独立思考、具有价值观念和道德操守、了解文化差异的健康个体,基于“通才”教育,强调的是对“人”全面教育,客观上便于人的个性发展。两种教育模式培养出的人才的差异是明显的。1.3.4 个人价值取向的错位 在‘唯分论’的教育背景下,学校对学生评价主要标准就是分数,分数越高则能力越强,再加上有的用人单位片面追求高学历而轻实际才华的倾向,大学生不得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5门书(外语、政治和三门专业课)”。这也正是导致大学走向应试教育误区的一个重要原因,不但没有使大学生在相应的学段获得应有的种种素质,反而使大学生读书功利化,如此下去,便陷入了应试怪圈。

2 大学生走出应试教育的方法

产生大学生应试教育怪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何使大学生走出应试教育怪圈,不仅仅需要国家教育体制,大学管理制度,教师教学方法的改变,更重要的是个人的努力。

2.1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力推行素质教育 大学生已是成人,大学教育当属成人教育。成人教育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学研式的教育,以自我教育、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发展为主的教育方式。因此,要将培养大学生工具性技能和知识上的重心,转移到对大学生人的性格发展和潜力开发上。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针对应试教育而言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它是以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开发智慧潜能,形成学生健康个性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活动[3]。(1)改革教育体制,努力为大学生创造一个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投入足够的资金保证学校足以能够实行素质教育教学,大力宣传以便赢得学生家长和所有公民的支持,对社会中应试教育现象要坚决的制止。(2)改革考试制度,努力为大学生提供一个社会实践的良好环境。改革以知识、记忆和解题技巧为主要内容的考试模式,使考题灵活且解题方法与答案不单一,来源于生活但又不超越课本。着重考查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人际交往能力和个性的发展。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比例范围可控制在5:3左右,实行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发展战略。(3)改变考评方法,努力为大学生营造一个成长成才的良好环境。降低卷面分数评价比例,增加组织才能、文体技能、科研效能等评定比例,对大学生的品德、才能、技能以及心理健康等进行全方位的考查,使每个大学生的潜力都能被充分发掘。

2.2 与时俱进,宽严有度,大力推行弹性管理制度 在管理中,一方面要维护纪律的严肃性,对考试中有违规违纪的学生进行严处;另一方面又要体现管理的灵活性,对涉及到与分数相关的各种表彰评比要多渠道全方位考查,不局限于分数。要废弃校园“排行榜”,实行人性管理,对大学中(院、系、班)按分数进行排位的现象,尤其是贴上大学生照片的排行榜要坚决的制止。保护和尊重大学生的隐私,避免伤害大学生的自尊。对考试不合格的学生可实行单独的通知,禁止使用公示。对助学金、助学贷款的发放,禁止使用公开投票制或者公开竞选。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百家争鸣、百花齐放,鼓励参与学校管理和学校建设,对正确的建议要采纳应用;要妥善处理大学生思想问题,着力解决大学生实际困难。为学生搭建开放的学习平台,创造开放的学习环境,积极促进大学生主动学习和个性的发展,制定宽严有度的弹性管理措施,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各种兴趣爱好,鼓励学生积极进行科学研究,学有所思、学有所研、学有所获。

2.3 育人为本,师德为先,努力加强大学教师的培养和管理 德高为师,学高为范。教师素质修养直接影响每一个学生成长进步,大学生走出应试教育怪圈与教师的榜样影响分不开。要建立完善的评价体制,公开公正地评价每一个教师,不以学生分数和升学率为评价的唯一标准。努力改善教师工作条件,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地位和生活待遇,妥善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使教师能够尽心尽力的去教好每一个学生,去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建立严格的教师聘用和培训机制,严把教师入口关,进入教师队伍者必须德才兼备。对现有的教师实行定期培训,尤其要对新教师实行岗前培训,努力提高其道德素质和能力素质,使教师明白教学目的是为“教而不教”,了解到“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2.4 注意引导,疏堵结合,教育引导大学生靠自身努力走出应试教育怪圈 大学生是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群,不但要对自己所做的事负责任,也要对自己的未来负责。对自己陷入应试怪圈应实行自救。不仅从言行上,更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坚强的意志。首先,端正心态是大学生走出应试教育的先决条件。孙子兵法说“攻心为上”,“预攻其身,先攻其心”。对走出应试教育最好、最切合实际的方法是端正心态。美国托马斯·杰克逊曾说过:“一个人如果态度正确,便没有什么能够阻拦他实现自己的目标;如果态度错误,就没有什么能够帮助了”。端正心态,才能改变生活、改变命运、才能走出应试怪圈。其次,正确定位是大学生走出应试教育的必要条件。过高、过低、错误的定位,都会影响自己学习的态度。大学生要明白自己的环境及所受的应试教育,才能实行自救,对自己未来人生负责。正确的定位才会使我们更容易走出应试教育。再次,选择适宜的学习方法和主动创造实践机会是走出应试教育的必然选择。好的学习方法不但可以使我们更容易学习到新知识,还可以进一步激发我们自主学习的兴趣。通过不同渠道获取知识,开阔我们的视野。理论知识和长期的社会实践经验是我们走出怪圈的本钱,而实践机会是自己创造出来的,寒暑假“三下乡”等自发活动,既服务于社会,又为自己争取实践机会。理论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走出怪圈。

【参考文献】

[1] 朱小蔓,高宝立.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J].教育研究,2006,313(2):3

[2] 李亦菲.变革传统的学校教育,创建开放的学习环境[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6,7(2):48

[3] 岑仑,莫冬丽,潘宁敏,等.高校体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构思[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1,(4):661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