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试谈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中怎样发展美术教育

未知  2008-12-28

内容摘要 :文章论述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对立统一之辩证关系。揭示当今美术教育的成才途径、社会功能及其择业价值;简明扼要地指出参加美术高考的考生如何全面发挥临场技巧并充分调动应试潜能。

关 键 词 :素质 应试 美术教育 情操 价值取向 素质是指人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包括人的思想、知识、身体、心理品质等。教育的目的在于全面发展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在21世纪的教育发展中,素质教育是指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以生动活泼的面貌全面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受教育者自觉坚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 一、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 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不同阶段和不同方面应当有不同的内容和重点,相互配合,全面推进。在不同地区还应体现其区域特点,少数民族地区更应保持其语言、服饰、风俗等特色。 对素质教育内涵的理解,有三个方面的问题需要强调:一是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二是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三是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 应试教育的唯分数论,以及“一考定终身”,不是素质教育的初衷,从片面追求升学率发展到应试教育,使教育受到产业化思想的影响是值得深刻反省的。有人则是这样评价应试教育的:“着眼于分数和选拔,以考取高分获得升学资格为目的,属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应试教育重视高分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和差生。更确切地说,是重视高分。这就违背了义务教育的宗旨,违背了‘教育机会人人均等’的原则”;“应试教育只注重应试的功利,不关心人的全面发展”;“不是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而是塑造适合‘教育’的学生”;“应试教育在教育对象上的局限性,在教育内容上的片面性,在教育过程上的表面性,在教育成果上的虚假性,对基础教育危害甚深,对广大中小学学生的素质提高和健康成长影响极大,必须通过切实的努力动摇它、瓦解它、改造它,把它转化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 这些年来,人们大都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就是把“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看成是矛盾的对立面,要倡导素质教育就必须排斥应试教育。认为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着重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注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与知识的传授相比更注重能力的培养,它的着眼点是未来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这个长期目标。而应试教育则把考试成绩作为选拔和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应试技巧、应试能力的培养,急功近利地把目标锁定在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这个短期需求上,而不在乎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真正符合社会的需要。从表象看,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相互对立、排斥的,但如果我们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就不难发现:教育的长期目标和短期需求并不一定是矛盾的,完全有可能同时兼顾两者,把它们统一在一个教育体制中。“素质教育”的对立面不是“应试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是教育的目标,而考试是检验教育效果的手段,不能把“手段”作为“目标”的对立面。恰好相反,在竞争机制建立后的现代社会,“应试”也是素质培养的一部分;由于对素质教育的理解、认识上产生了偏差,进而导致行为上的偏差。 一些学校认为搞音体美活动,开设兴趣班就是实施素质教育,由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相互对立、排斥的,就不再需要考试。甚至认为改革与素质教育是同一的,可以画上等号,因而把任何一项改革都贴上素质教育的标签,泛化和更加模糊了素质教育。考试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情况的一种常用手段,实施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试,而是要纠正以分数代替一切的做法。现行教育尽管存在一些弊端,但并不是说现行教育必须全面否定。事实上,现行教育仍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就是素质教育的内容。二者应当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因此,如果只看到二者对立的一面,而忽视统一的一面,就会曲解素质教育的本意。对于学校教育而言,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与素质教育是统一的整体,素质教育不能单列知识的传授之外而独立成为教育体系,素质本身也是知识、技能、能力、修养的整合。不能说学习了音乐、美术、体育,就等于进行了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多维的,一个人的素质教育单靠学校教育是不全面的,素质教育只有全社会共同协调进行才能完成。 人与人之间差异性是普遍的、绝对的,每个人都有与他人不同的个性特点。针对这些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实行因材施教的办法。这就要求在教学组织中把分班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二、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中的地位 当前学习美术和有志于将来从事美术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其中有部分文化课成绩不太理想的考生往往也想走这条捷径。然而,在竞争日益激烈的艺术类高考中,美术类高考对专业技能的要求很高,选拔也越来越严格,在众多参加美术高考的考生中能够被美术类院校录取的考生比例较低。如北京的各大重点美术院校相关专业的每年高考,预估录取比均低于15比1,个别甚至可能达到25比1。其他地区如山东省2006年艺术类考生接近16万,其中大部分为美术类考生。根据估算,连同其他艺术类考生在内,每年大约有三至四万名考生可以被录取。美术高考热原因之一,是美术专业涉及的面宽。美术专业的学生能掌握绘画艺术、雕塑艺术、电影美术、美术教育、装饰艺术、环境艺术、工业设计、艺术设计等方面的专业能力,能够从事珠宝首饰设计、广告设计、产品包装、橱窗店面设计以及相关的研究工作,其工作适应面十分广阔。原因之二,是美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乐观。近几年来,社会对美术人才的需求量猛增。如专业画家、美术教师、工艺美术设计师、电脑美术专业工程师、服装设计师、家具设计师、工业设计师、家装设计师等。这是近年来艺术类高考持续升温现象的原因。 探讨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结合中怎样发展当下的美术教育,美术教育尤其是“美术高考”类的专业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什么是美术教育呢?“美术教育是人类重要的文化教育活动。它适应于人们延续美术文化、传播社会知识、表达内心情感、满足审美需求的愿望而产生,并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而渐趋成熟。作为一种教育门类,美术教育以其独特的方式发展和完善了人的精神和身体,促进了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同时,其自身也在这一过程中得以发展和完善。美术教育与人类及其社会形成了彼此助益、双向建构的关系。”尹少淳教授在他的著作《美术及其教育》中,对美术教育的含义作了这样的诠释:“美术教育是以美术为轴心和基点,而它又是由美术和教育合二为一的,因此,美术教育的含义可以通过美术和教育两方面体现出来。”根据两者倚重的不同,尹少淳教授将美术教育分成美术取向的美术教育和教育取向的美术教育。“两者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美术不一定总是有意识地教育人,但它对人有着某种影响作用,而美术教育则是有意识的教育活动,无论从目的还是方法都体现出狭义教育的特征”;“美术是以终极姿态(完成的作品)作用于人,而美术教育则以过程(作品的学习与制作)和终极姿态一并发生作用”。美国美术教育家加德纳将人的艺术素质分为制作(making)、知觉(perceiving)和感觉(feeling)三个系统,美术教育正是作用于这三个系统,使之协调发展。 三、美术教育的现状和发展 在美术教育中美术是一个基础性因素,离开了美术不可能存在美术教育,但就对人的影响而言,美术教育比美术更深刻,更广泛,更具明确的目的性。在美术教育的分类中,从年龄上可分为学前美术教育、小学美术教育、中学美术教育和大学美术教育。我们就从中学美术和大学美术教育方面来谈。 一个合格的美术人才应该具有良好的整体素质,这些素质应包括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专业素质等多方面因素,当然这与各种层次的学校教育和社会影响分不开。几十年来的应试教育机制使人们将目光锁定于升学率、考试分数上,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使得学生们竞技高考独木桥,的确是出了不少“文科状元”“理科状元”,也确实成就了许多人才。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些学生往往沉溺于背诵理论知识,很会“考试”,但缺乏独立思考和钻研实践的能力。笔者认为学习美术的学生专业素质应是绘画基本功扎实,基础理论知识深厚,熟悉中外美术史的发展脉络,关注当代美术发展状况,继承传统,勇于创新,视野开阔,文采博学,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全面发展,一专多能。 在现今的美术教育中,许多普通高中甚至小学都设有艺术特色班,招收艺术特长生,这样的特色班确实可以为美术院校提供生源,也可以提高自己学校的升学率和普及学生素质教育。但事物都有两面性甚至多面性,在高升学率的背后,在这样一些特色班中,其中有许多是热爱美术和具有美术天分的学生,也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文化成绩不好,才转而学习美术的。这些学生通过学习美术基础知识考上美术院校,却很难真正重视专业,更不用说在美术方面有所发展。 通常人们的行为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情意行为,指行为的目的与行为的过程基本一致,或者说过程不被目的过分约束,这种行为在过程中给人的是轻松、愉悦和舒适。另一种是意志行为,这种行为的过程极大地受到目的之左右,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或愿望的实现,必须运用强大的意志力来强迫自己完成一些行为过程,即使这是一种使人在过程中感到极其无聊和枯燥的行为。所以,意志行为通常给人带来的是紧张、艰涩和痛苦,但一旦目的达到后却能给人带来比情意行为更大的愉悦。就人的本性而言,当然都喜欢做自己想做的事,即情意行为。但在很多情况下又不得不做自己不情愿的事,即进行一些意志行为。因为人毕竟是拥有智慧和意志力的高等生物。人的一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不同层次的目的以及完成这些目的的行为所构成的。那么美术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对某些学生而言,也是一种意志的行为。换句话说,我们刚才提到的由于文化成绩不好但又对美术不是很感兴趣的学生来说,要学好美术,不运用自己的意志恐怕是不行的。但问题也就随之出现了,在一个科学理性的社会中,中小学生尤其是普通高中学生的学习态度都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即他们的所学都与将来的生活、升学、谋职有直接的关系。这样,与高考有关的学科教育就显示了自己的优势。学生不管是否有兴趣,都必须用意志克制自己去努力学习,这就是学习活动的外在诱因。学生要运用强大的意志力迫使自己努力去学习美术,除非是那些天生对美术就有着极大兴趣的学生。因此,美术学科的教育要在这些学生的心目中由意志行为转变为情意行为,就应该注意使学生与之发生兴趣关系,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即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兴趣。一个合格的美术人才应该具有良好的整体素质,上个世纪50年代我国提出“全面发展”概念的时候,中国教育学者就指出全面发展的教育是马克思提出的命题。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是一个以人为本的命题,因此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的智育、体育、技术教育,都是要把人的培养贯穿始终。我们讲智育,不只是一个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承,而是要把培养人贯穿始终,也就是传授知识的同时实施德育,发展体育时实施德育,发展技术教育时也要实施德育。 学科教育的目标包括两个层次:一是知识目标;二是人的目标。这两个目标体现为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知识目标的实现标志着一个人所具有的相应学科知识和技能的程度,而人的目标的实现是通过所有学科教育共同培养出来的人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这其中每一个学科都能为人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做出自己的独特贡献。反过来说,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也有助于他更有成效地把握各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因此,我们可以发现知识目标的地位十分独特,它既是一种目标,但相对人的目标而言又是一种手段。也就是说,必须在实现知识目标的过程中获得人的一般素质和能力。 人的目标与知识目标相比,具有终极的意义。但目前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较多重视的是知识目标,而忽视人的目标。而且,由于不适当地强调知识目标的难度,以至于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其实,就整个基础教育而言,恐怕人的目标是所有教育工作者更应着力考虑的。应该将人的目标与知识目标更好地结合起来,并将人的目标放在首位。这也是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对立统一关系的表现,人的目标相当于素质教育,而知识目标的考察需要通过考试来进行验证、评审。即前文中所述:教育的长期目标和短期需求并不一定是矛盾的,完全有可能同时兼顾两者,把它们统一在一个教育体制中。“素质教育”的对立面不是“应试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是教育的最终目的,而考试是检验教育效果的手段,现在还没有哪一种手段可以更好地取代考试,因此我们不能把“手段”作为“目标”的对立面;恰好相反,在竞争机制建立后的现代社会,“应试”也是素质培养的一部分。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