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高高校团体心理咨询效果的对策
曹建琴 2011-02-11
【摘要】 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充分发挥团体心理咨询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文章在阐述团体心理咨询意义的基础上,对加强高校团体心理咨询效果的对策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团体心理咨询 效果 对策
团体心理咨询在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已经逐步开展,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团体心理咨询效果还不够理想。为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维护其心身健康,文章对加强高校团体心理咨询效果的对策进行了分析。
1 团体心理咨询意义
团体心理咨询可以让学生在团体中彼此深入了解、互相观察、学习、体验,从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通过交流来缓解大学生活中的各种共性心理问题[1]。同时也为参加者提供了一种良好的社会活动场所,创造了一种信任、温暖、支持的团体气氛,使成员以他人为镜,反省自己,深化认识,同时也学会为他人提供社会支持。所以,团体心理咨询对大学生的成长、发展和适应大学生活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2 加强高校团体心理咨询效果的对策
2.1 加强师资力量的培训师资力量是提高团体心理咨询效果的有力保证。所以高校要提高心理咨询教师的水平,开展针对性的研究工作,有计划、有组织地加强对专、兼职教师进行长、短期培训,提高心理咨询师的知识水平、业务技能和科研能力[2]。
2.2加大学校的支持力度 学校对心理咨询工作的重视程度是决定学校心理咨询工作成败的关键。有些学校领导不能从根本上认识到心理咨询的重要性,把心理咨询工作仅仅当成摆设,为应付检查而象征性地设立心理咨询机构,泛泛开展一些活动。由此在组织管理、人员定编与设备建设问题的落实上显得薄弱,心理工作难见成效。为使心理咨询工作开展的积极有效,学校政策应给予全方面的大力支持。
2.3对团体成员进行筛选尽管团体咨询有很多优越性,但并非适合所有的人。咨询团体可分为发展性团体和治疗性团体,有的学生不敢面对自身问题,难于面对治疗性团体,而参加发展性团体;有的学生目标不明确,自身问题并不严重,而参加了治疗性团体。往往在团体咨询活动初期,参加人数有下降的趋势,中途退出的那部分成员是因为目标不明确或发现所参加的团体与自己的期望不符而做出的反应,这样的行为不利于自身和团体的发展[3]。那些表面愿意但内心不愿意或还没有准备好参加团体的个体会破坏团体,使自己或他人受到伤害,因为团体压力可能会导致成员在还没有准备好之前就采取某些不适当行为或自我封闭[4]。人与人之间以及不同情境之间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面对还未准备好参加团体的个体,采用个别咨询的效果可能会好过团体咨询。当团体咨询师认识到某个成员的问题是团体咨询所不能解决或该成员即将变的具有破坏性时,应当鼓励成员考虑一下个别咨询这个替代办法。因此,在团体咨询开始之前,组织者要根据一定的条件来选择团体成员,并且还要使成员尽可能地了解团体咨询的目标和过程,使他们的需要与团体目标相一致。
2.4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和团体基调团体咨询师与团体成员之间良好的咨询关系是咨询成功的关键,咨询师的言行要体现出对每一个成员的平等和积极关注,使每一位成员都能感受到咨询师对自己的尊重和鼓励[5]。良好的咨询关系能够促使团体尽快产生凝聚力,使成员在咨询师的带领下,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因此,团体咨询师要积极与团体成员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团体基调是指团体心理氛围,对调动团体成员的情绪和解决团体成员的问题至关重要。团体氛围的变化是由困惑、探索到逐步了解,继而相互信任,形成融洽的气氛和深入的人际关系,使参与者能在这种气氛下面对自己的问题并努力解决。所以,团体咨询师要对咨询活动的内容精心设计,掌握团体气氛的变化。 2.5应把人格的培养和塑造作为团体咨询工作的核心 人格的塑造是个长期的过程,要使学生主动去领悟,自我锻炼,自我提高。所以许多研究者认为团体咨询应当以人格为核心开展工作,对有各种心理问题并自愿参加团体活动的学生进行人格辅导,使他们针对自己的弱点调整人格结构,增强自我效能感,以此带动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6]。
2.6咨询方法应走整合之路团体咨询应以人本主义治疗原理为工作背景,以认知行为疗法为主要手段,并结合其他咨询方法,走整合之路。人本主义治疗原理强调以来访者为中心,强调“咨询的成功并非依赖咨询师技巧的高低,而依赖于咨询师是否具有某种态度”。团体咨询师要以此为工作背景,把握好工作态度,尽可能地做到共情和无条件积极关注,同时又不能轻视咨询的操作技巧和方法。团体咨询中,成员要直面他人、袒露自己,并在与他人的互动中觉察自己的问题,去除非理性观念,建立起客观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体系;同时从行为方式的改变入手,并强化改变所带来的积极感受,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具体操作可视团体成员的实际情况进行活动,灵活地采用各种方法,只要收效显著,都不失为好方法。
2.7加强信息反馈,促进咨询效果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的学生在活动结束后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但有的学生在走出团体活动后,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活模式,又带着原有问题再次寻求咨询帮助。由此看来,有必要适当地延长团体咨询活动,或在咨询结束后进行阶段性回访,反馈他们的情况并给予必要的心理支持。
课题项目:黑龙江省卫生厅课题“青少年社交焦虑障碍的病理心理机制及综合干预研究” 2007494。
参 考 文 献
[1]刘娅俐.大学生孤独及心理康复策略[J].中国康复与实践,2003,9(9):568-569.
[2]傅安球.学校心理咨询若干倾向性问题的思考[J].心理科学,2000,3:275-278.
[3]黄丽春.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探讨[J].青年心理辅导,2003,2:57-61.
[4]刘春燕.发展性团体心理咨询改善大学生应对方式及其相关因素的实验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4:75-81.
[5]郭俊彬.自我效能感与大学生学习心理健康[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16(6):78-79.
[6]王瑶.大学生团体咨询实践的分析与思考[J].河南大学学报,2003,43(6):11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