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量中心疗法—适合中小学教师使用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
高军 罗婷婷 2010-09-24
【摘要】 中小学生遇到的心理问题大多属于成长程中的一些暂时性和普遍性的心理现象,如由于学习、同学关系、亲子关系等问题而来求助的,问题的原因简单明了。这些特点决定了需要一种简洁明了的咨询方法。力量中心疗法是建立在积极心理学与社会建构论基础上,重视并利用人类固有的美德和力量等积极品质,战胜人的心理疾病和冲突,增加人的幸福感和促使人生活得更美好的心理治疗技术,比较适合此类问题。
【关键词】 中小学生 力量中心疗法 积极心理学 社会建构论
心理问题的复杂性导致心理咨询与治疗界产生出众多的咨询技术与方法。每一种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都有其理论基础,都可追溯到某一心理咨询学派。面对同一个的问题,精神分析学派会认为是幼年精神创伤所致,人本学派则认为是来访者没有被周围的人所接纳和尊重,行为主义学派却认为是奖惩不当或学习训练不足而造成的,而认知学派则强调是不合理的认知引起不良情绪或心理障碍。
不同的咨询流派有其不同的咨询理念和方法,都有一定的科学性,且适用于不同的心理问题。中小学生遇到的心理问题大多属于个体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暂时性和普遍性的心理现象,如由于学习问题、自卑、同学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行为习惯、恋爱与性等问题而来求助。问题的原因往往也都比较简单明了,很少有精神分析学派所强调的潜意识的深层次原因。以积极心理学与社会建构论为基础,重视并利用人类固有的美德和力量等积极品质,战胜人的心理疾病和冲突,增加人的幸福感和促使人生活得更美好的力量中心疗法。比较适合于解决他们的问题。本文将对这种咨询方法作简要介绍。
1 什么是力量中心疗法
积极心理学是一场兴起于20世纪末,颠覆传统“病理心理学”范式的新心理学范式,它旨在通过强调人类的积极品质来修正主流心理学对人类缺点和疾病的过分关注。积极心理学运动的目标是理解并培养促使个体、组织及社会兴盛的因素。它的研究领域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积极的主观体验(如高兴、满足等)、积极的个体品质,即优质品质和美德及促使上述两方面形成的积极组织和团体[1]。不久之后,积极心理学渗透到心理治疗领域,产生新的治疗范式,即积极心理治疗。最近,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积极心理学的第二个领域:来访者的优秀品质和美德。
然而,对优秀品质和美德的关注并非心理治疗中的新现象。比如,咨询心理学长期以来都强调个体的优点和力量[2]。此外,在积极心理学产生之前的数十年,一些社会建构疗法逐渐盛行,比如焦点解决疗法和叙事疗法,它们都关注人的积极品质等方面。但是,尽管社会建构疗法与积极心理学都关注个体的积极方面,但很少有学者探究它们的共同点以及相互作用。在此背景下,Wong整合了这两种理论并提出了力量中心疗法,即建立在积极心理学与社会建构论基础上,重视并利用人类固有的美德和力量等积极品质,战胜人的心理疾病和冲突,增加人的幸福感和促使人类生活得更美好的心理治疗技术。
2 力量中心疗法的理论基础
2.1优质品质和美德
优秀品质或美德被定义为“始终促使个体思考及行动的任一心理过程,并有利于其自身以及社会”。尽管学术界对于个性品质和美德尚有不同的定义,但大多数心理学者同意美德与优质品质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近似于个人品格[3] ;(2)关注的是个体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与关注个体应该做什么的道德领域相对)[4];(3)一定程度上是可塑的(如人们可以更勇敢、更谦虚、更开明)[5];(4)具有一定的道德特征,即美德被认为是好的或可取的[6] ;(5)具有一定的异质性,即大多数人拥有某些特定的优秀品质,而不完全相同[7]。皮特森和塞利格曼认为,优秀品质与天赋、能力的区别在于,前者相对来说更具可塑性,且通常需要更多的努力与更强的意志力,属于生活中的道德领域。积极心理学文献中,“优秀品质”和“美德”两个术语的区别在一定程度上并不明确的,可以通用。
长期以来,优秀品质和美德一直是学术研究的对象,但因为其道德效力,致使它们在现代社会科学中较少受到关注。人们认为,将它们作为一门学科,不适合心理学的发展[8]。因此,“个性”这一价值中立的词代替美德和优秀品质。美德和优秀品质在心理学中的重要性下降也体现在西方心理治疗的发展进程中。在咨询过程中,强调治疗师的价值中立、以及治疗过程的客观性,未明确提及道德与美德在心理治疗中的作用。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及哲学中后经验主义方法对心理学的影响,心理学以及心理治疗开始重新关注美德和优秀品质。2000年,《社会与临床心理学》杂志的特刊讨论了人类的典型力量和美德。最近,塞利格曼将人类的优质品质和美德分为智慧和力量、公平、勇气等24类。
同时,一些学者认为心理治疗应更加关注美德和优秀品质。
2.2心理学及心理治疗的社会建构论视角
20世纪的心理学及心理治疗主要以现代主义理念为基础,如寻求宇宙真理,获取关于现实世界客观知识的可能性,科学研究中强调价值中立,认为语言代表着现实世界。社会建构论是一场后现代主义哲学运动,通过强调社会和语言的知识创造,颠覆了上述假设[9]。根据社会建构论的观点,知识是社会建构的结果。社会经历以两种方式塑造着个体对现实及真理的认识。在宏观层面,我们赋予经历的意义是由文化力和制度塑造的。在微观层面,社会建构在人们日常交际话语中起作用。
根据社会建构论的观点,知识的社会建构是由语言推进的。语言不仅是个体思维和情感的反映,而且还是社会行为的工具。它强调世界的一些特定特征并被广泛接纳,改变了个体看待世界的方式。因此,人们描绘他们自身经历的方式改变了他们的经历。 社会建构论对心理学研究和心理治疗具有深远的影响。社会建构论并不反对传统的实证研究,但他们担心社会建构论被误认为“客观科学”[10]。社会建构论强调研究者的文化、道德及偏见对研究过程的影响。因此,他们关注哪些类型的理论及问题受到关注或不受关注。
关于心理治疗,社会建构论认为治疗者并非是精通来访者问题的专家。他们认为心理治疗是一种双方共同形成意义的方法,并且应该给予来访者问题的主观感受以更多关注。社会建构论已逐渐开始盛行,成为一些治疗模式的理论基础,如焦点解决中心疗法,叙事疗法等。
3 力量中心疗法的适用问题
力量中心疗法关注来访者自身所拥有的或潜在的优秀品质与美德,治疗师与来访者在真正意义沟通的基础上,一起治愈心理问题,使人类生活得更美好。如前所述,力量中心疗法的原理比较简单,但它能解决个体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暂时性和普遍性的心理问题,如中小学生的同学关系问题、亲子关系问题、师生关系问题、行为习惯问题等。这些问题的原因往往也都比较简单明了,因此力量中心疗法这种发展性、正向鼓励性的咨询模式比较适合他们。
在咨询过程中,辅导者以平等伙伴的身份去理解学生的问题与情绪,为其提供一种无所顾忌地自由表达和宣泄的机会,并与其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找适当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监督其执行的情况,不断反馈与调整方案。实践证明,力量中心疗法在对中小学生的心理辅导中是非常有效的。
4 力量中心疗法的实施过程
力量中心疗法不同于传统的心理咨询与治疗体系,对长期的专业训练和临床经验积累也不作过多的要求。结构清晰,容易掌握和操作,因而特别适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力量中心疗法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4.1 Explicitzing Phase显化阶段
显化阶段是明确来访者身上存在的优点的过程。优势力量被假设隐含在来访者所陈述的事件中,通过治疗师和来访者的共同努力,使这些力量得以显化。外显过程可以使用多种治疗策略。第一,治疗师可以尝试性的指出其知觉到的来访者拥有的优点,或者让来访者自己去鉴别他的优势力量。下面的例子表明,治疗师以突出来访者拥有的优点的方式,对其陈述的事件进行思考,而没有忽略来访者的痛苦体验。
来访者:我一直坚持上学,尽管我很讨厌考试、上课和写作业。
治疗师:听起来你的确不喜欢上学,但同时,说明你很有毅力。
第二,将表面看似缺点的特征重新解释为性格力量[11]。防御性悲观被描述为这样一种适应性战略:个体抱着比较低的期望值、投入相当多的精力来避免坏的结果,以得到可能出现的最好结果[12]。所以,治疗师可以尝试告诉那些经常获得比预期更好的结果的人,他们一直在使用防御性悲观这种性格力量。
第三,治疗师可以通过邀请来访者的好友参与治疗,让朋友指出其优点;也可以让来访者想象自己最好的朋友会认为自己有哪些优点。比如,治疗师可以询问来访者:“如果你的好朋友李志在这里听到我们的对话,他会认为你拥有哪些优点?”
4.2 Envisioning Phase 构想阶段
构想阶段是指来访者构想他们希望发展的性格力量,以及如何使用在显化阶段鉴别出的优点,以实现治疗目标。治疗师可以直接询问来访者:“你想获得那些力量”,或者让来访者自己回答“如果我是一个的人,我将更容易实现我的目标”。针对那些已经明确自己治疗目标(提高自信),治疗师可以直接询问他们需要发展哪些性格力量,才可以实现治疗目标。需要注意的是,性格力量并不使用具有否定特征的词汇。比如,想要降低妒忌心的来访者,治疗师会要求其用积极词汇来描述他的目标,如知足常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