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关于我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方法及现代借鉴的探讨

佚名  2011-09-21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预期效果,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自我教育。古代的修身教育不只是为人们找到了一条提高道德境界的方法途径,更为重要的在于它把培植自我内心的道德良知看成是道德教育的根本所在,看成是人性修养的最高境界。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很好地借鉴这一经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从关注外在的表现转向关注内在心灵的培养,从根本上提升人的自我修养水平和道德境界。

中国古代自从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尽管没有明确使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但却有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以往的剥削阶级社会以至今天的资本主义社会,确实没有‘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名称,但这种活动却是实际存在着的。任何统治阶级都力图用他们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来影响全社会的成员,使社会成员尤其是年轻一代成为统治阶级所要求的人,从而巩固其统治。这就决定了在任何阶级社会,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是一种客观存在。”[1]4认识与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及方法,不仅有助于客观认识中国古代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而且对现代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体系建构也有借鉴和参考价值。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方法主要包括经学教育、礼仪纲常教育、道德楷模教育和修身教育等。

一、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政治)教育及其特色

(一)经学教育是贯穿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具有价值观属性的经学教育是古代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价值观是指导人行动的灵魂,是社会运行发展的精神核心。任何一个社会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在社会生活占统治地位的价值观必然是统治者的价值观。统治阶级为了使自己的价值观被社会成员接受认同,就要进行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中国古代社会占统治地位的价值观是儒家的价值观,它集中体现在儒家的经典著作中。所谓的经学也就是儒家经典著作之学。从西汉王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家经典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性即灵魂性内容。西汉开始的经学教育包括《五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经、春秋和《孝经》、《论语》,通称为《七经》。经学不仅成为汉代学校教育的内容,而且也成为官考入仕的内容,尤其是实行科举制度以后更是如此。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和统治者的不同需要,以及统治者认识程度、主观偏好的差异等因素,经学的教育内容在不同时期不同程度有所变化发展。西周原来的《六经》到西汉变为《五经》乃至《七经》,唐朝时期把《七经》扩展为《九经》和《十二经》,而到了宋朝,经学的内容发展为《十三经》。从宋朝开始的经学包括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也都被包括在经学之中。经学之所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因为经学中具有统治者所需要的价值观念,诸如《春秋》中的“大一统”观念,突出强调重视国家统一,不能分裂。南宋学者喻樗说:“六经数十万言,只十个字能尽其义,要之,不出乎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而已。”(朱彝尊《经义考》卷二九六)。喻樗强调“五伦”是儒家经典的核心内容,所谓五伦也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统治者特别看重的是五伦中的君臣有义。(二)封建纲常和礼仪规范教育是贯穿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线封建纲常和礼仪规范教育是中国古代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主线。一个社会得以运行的基本条件之一,是社会生活中要有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行为。没有规范的约束和对行为的规范,社会生活就不能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就无法保证。封建纲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是中国古代社会经过长期积淀和总结提炼出来的处理上下尊卑关系和人与人关系的基本准则,类似于现代社会中的道德原则或原则性的规范。礼仪规范包括礼仪和规范两个部分,前者是社会生活中方方面面礼仪的规定,后者则是社会生活中带有强制性的规范。礼仪是告诉你应该怎么做的规范,规范是告诉你不怎么做所要承担的后果,二者分别从不同方面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规范约束。中国古代社会统治阶级把规范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在如何让社会成员认识接受社会规范上花费了心思。一方面,通过学校教育来进行封建纲常和礼仪规范教育,把封建纲常和礼仪规范纳入教学的内容体系,在基础层面对人们进行教育;另一方面,通过入仕的途径进行封建纲常和礼仪规范教育,纲常的原则和礼仪规范的具体内容是入仕考试的重要内容,这在实际上是通过入仕的途径强化纲常和礼仪规范的教育。此外,中国古代社会的统治阶级还不忘用社会教育的手段来实现封建纲常和礼仪规范教育,在家庭教育和社会生活中,乃至通俗读物中贯穿渗透纲常和礼仪规范教育。“道德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的纲常名教,以臣忠、子孝、妻顺为代表的三纲五常成为中国社会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2]从西周的萌芽阶段到西汉的完善阶段,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都是以封建纲常和礼仪规范作为基本内容,而中国封建社会所以能够延续两千多年,与纲常和礼仪规范教育的深入与普及不无关系。(三)不同层次的道德楷模教育增强了教育的感召力中国古代社会格外重视道德楷模和典范的教育。首先是选择不同层次的楷模。古代社会的楷模和典范教育最突出的特点是注重层次性,不同层次的人有不同的典型和楷模。对于统治者来说有统治者的楷模,士人阶层选择的是士人的楷模,而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则有普通民众的典范。比如,尧、舜、禹、周公等,这是历代君王所要学习的楷模;孔子、孟子等圣人则是士人或者书儒需要学习的楷模,成圣教育则是典型的象征;而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他们的楷模则是那些遵守封建礼教和规范的人。其次是通过楷模典范的推选过程进行教育。推选典范楷模集中体现在士人和百姓的层面上,每一次对楷模和典范的推选,实际上都是一次现实的教育过程。推选要有推选的标准和条件,明确这些标准的过程也是对人们进行教育的过程;而按照这样的标准去选择对象的过程同样也是一种教育。谁成为典型和楷模,是因为他具备了什么条件;谁在推选中落马则是说明他不具备什么条件。古代社会的道德楷模教育作用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通过推选过程实现的。第三是对道德楷模和典范进行广泛地宣传和旌表。一方面通过有效的途径让更多的人们知道他们的事迹;另一方面,对典型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赏,有的甚至被加官进爵,成为封建统治阶级队伍中的一员。道德楷模和典范教育的作用在于,对于被推选的人来说,由于推选和宣传过程,使他们自身受到鞭策而更加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对于目睹典型楷模被推举的过程和社会给予的肯定旌表来说,也会增强典型的感染力,不同程度地成为效仿的对象。应该说,中国古代社会通过典型楷模教育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收到了在实践领域引领人们行为的效果。此外,中国古代社会还突出强调社会的教化。教化的要义之一就是要求统治者的行为能够成为百姓效仿的榜样。这也是楷模和典范教育的应有含义。(四)修身教育强调内心感悟修身教育是让人们寻找修炼途径的教育,它同样在古代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修身是古代社会的思想家和统治者们找到的有助于人们按照社会要求去做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修身突出的是自我教育或自我修养,它是通过自我对社会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的理解体悟,从内心生成的按照社会要求做事的自觉性。修身强调的是“优良的道德品质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后天逐渐培养起来的,即使是圣贤也概莫能外。道德品质的养成,不仅要靠社会、家庭的教育,更要靠自我教育、自我磨练,这就是修养的功夫。”[3]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统治者告诉人们:修身是成人之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突出强调修身的根本价值,只有修炼好自己,才能成大事;而要成大事者,就必须修炼好自己。修身的内容包括立志、为学、重行、改过、自省、慎独、重微、日新等。立志,即确立高尚、远大、明确的奋斗目标;为学,即学习文化知识和道德伦理知识;重行,即高度重视道德伦理知识的实践;改过,即自觉、勇敢及时地改正自己的错误;自省,即自我反省自己的错误和不足;慎独,即在自我独处的情况下也要遵守道德;重微即重视生活中细微的小善和小恶的道德价值;日新,即不断进步,不满足已有的成就。修身强调的是人向善的本性不能丢掉,而不丢的有效举措就是不断反省自我的人性,按照人性来修养自己,也即修心养性。古代社会强调修身教育,注意在人们内心深处对社会价值和规范的接受,不仅调动了人们内心修炼的自觉性,而且大大节省了社会教育资源和教育成本。修身教育是古代社会面对所有成员倡导的教育方式,君主要修身,官吏要修身,普通的士人甚至百姓也要修身,尽管不同境界的追求有不同要求但都要进行修身。因此,修身是古代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一直贯通的内容。自孔子在《大学》中提出修齐治平以来,一方面它成为圣人君子贤人追求的目标和境界;一方面成为统治者面对所有社会成员进行社会教化的内容。之所以会如此,就是因为自我修养是一个人在社会中谋求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自我修养的水平从总体上决定着一个人发展的前景。当然,也决定着社会的发展状况。总之,强调自我修养,是统治者为社会教化找到的非常有效的方法,它通过为人们的发展进步寻找路径的办法,使人们自觉接受社会的要求和统治者的意愿。

二、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的现代借鉴

“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要注意符合我国国情和民族传统,其中包括批判地继承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思想道德教育的优良传统。”[1]48纵观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体系,尽管它有着历史与阶级的局限,有着明显的封建糟粕,但它还是给我们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以诸多借鉴。无论是价值观念的引导,还是社会规范的约束,抑或道德楷模和典范在实践中的引领,修炼的方法途径等,都可以让我们思考如何使现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方法体系更加完善,更为有效。(一)将价值观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中国古代把经学作为思想教育的核心内容,具有统一思想的明确导向,也就是用经学来引导人们形成符合统治阶级意志的价值观。为了使经学教育更加深入,进而收到较好的效果,统治者还不断组织文人对经学内容进行梳理和注释。这在客观上扩大了经学的影响,发挥了经学在社会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尽管在封建社会的后期,学校的教育内容不断更新,经学的内容不同程度受到限制和调整,但在贯彻统治阶级主导的价值观方面,还是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经学教育之所以贯穿古代思想道德教育的始终,就是因为经学为封建社会统治的合理性进行了论证。学习儒家经典既能“学到丰富的知识和掌握从政的本领,更为重要的是进行道德意识的培养和道德行为的训练。”[4]古代社会的经学教育,用现代的术语说就是核心价值观念体系教育,它最根本的价值在于引导人们树立有利于统治阶级统治的价值观。应当指出,我国古代社会统治阶级高明的地方,就在于他们把社会主导的价值观熔铸于经典著作当中,并在现实中通过有效机制让人们去阅读进而接受之。这一点值得我们很好地研究借鉴。我们要学会打造自己的有影响力的经典著作,并设法让人们去读、去接受其中的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要把价值观教育亦即价值体系教育摆在首位,要把它贯穿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始终,发挥它的统摄作用。(二)重视社会规范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地位原则和规范的存在为规范人们的行为提供了可能,但仅仅在实践层面上执行规范还不能最大化地发挥原则规范的社会价值,在执行原则规范的同时,还必须通过教育的手段,让更多的人认识社会规范,进而才能更好地执行规范,以使统治者的统治更加稳固,社会生活更有秩序。中国古代社会的规范礼仪教育体现在两个层面上,一是知识层面,二是规范价值层面。而我们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只强调一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这值得我们认真思考。思想政治教育要把社会规范的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不仅要让人们知道社会规范的内容,还要让人们懂得社会规范的价值所在,学会用社会的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是十分重要的。(三)培养宣传道德楷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能道德楷模教育是古代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要的教育方法。古代社会的统治者和思想家们在重视经学教育的价值引导和礼仪规范封建纲常约束强制作用的同时,还非常注意道德楷模的行为典范教育。在他们看来,让人们知道儒家经典著作中所蕴涵的社会主导价值理念,是为了使人们清楚社会的价值追求,以便调整自己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观;让人们知道社会的规范礼仪和社会倡导的封建纲常,是为了让人们知道社会的规范体系,使人们能够自觉地用社会的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而通过道德楷模的典范作用,可以为人们的行为树立看得见、摸得着的榜样,使楷模和典范成为在实践领域引领人们行为的活的规范和现实的价值理念、行为准则。中国古代社会不同时期、不同层面都有自己的楷模可以供人们效仿,使人们学有榜样,追有目标,赶有方向。我们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要高度重视道德楷模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不但要树立各个层次的典范,使其具有时代感召力和亲和力,而且要利用现代传媒和工具广泛宣传,使之深入人心。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