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浅谈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现状分析

侯玉桃  2012-01-25

论文关键词: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现状

论文摘 要: 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生命线,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焦点。关注质量、保障质量也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工作的出发点。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速,建立优良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愿望日趋强烈。作者通过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在保障内容、方法,以及保障体系等方面现状的探讨,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对完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综合国力评价的一个重要标尺,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要想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就必须加强人才培养。[1]高等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阶段,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阶段。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已成为当今社会我国人才培养的新需求。2010年7月29日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总体战略的工作方针中明确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重大任务。[2]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和“灵魂”,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同时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生命线。2007年5月我国教育部公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强化教学管理,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和高校教学质量评估制度。”[3]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高等教育步伐的加快,全国高校大量扩招,大学生人数急剧增长。据统计,1998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9%;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达到34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以上;而2008年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经达到23.3%。短短几年间,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也在不断加大,然而高等教育的质量却不容乐观,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距离,质量保障机制也不完善。

纵观世界,高等教育质量的保障机制呈现多元化趋势,基本形成了以欧洲大陆、英国和美国三种质量保障模式为主的格局。美国作为一个世界强国,其高等教育在世界上是最发达和最有影响力的。而且它是第一个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国家,质量保障体系具有悠久的历史,做得较成功。不仅在理论方面,而且在实践经验方面都值得我国借鉴和研究。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现状如何?现状中出现的问题是否有相应的理论加以解决?探究这些问题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二、概念的界定

(一)高等教育质量

对于教育质量,目前学界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众说纷纭。我国《教育大辞典》把教育质量界定为“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程度”,“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4]从教育存在的根本价值和教育质量的根本内涵来看,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质量的根本内涵,是所有大学必须首先实现的功能和共同追求的目标,人才培养质量也是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虽然不同的学者对于质量的定义理解不同,但有共同的一点,就是教育质量最终要落实到人才培养质量层面。

(二)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简单来说,“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是确保高等教育功能实现的条件及其相应机制,具体是指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相关主体(这里主要指政府、社会和高校),通过运用质量管理、监督、控制、审计、认证和质量评估等手段,所进行的高等教育质量的持续促进活动。[5]其保障体系一般包括内部保障体系和外部保障体系,外部保障是指高校外部的教育行政部门或民间社会中介机构所采取的外部质量评估;内部保障指学校内部的质量管理与监测。

三、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现状

1985年5月27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改革高等学校的招生计划和毕业生分配制度,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与此同时,作为质量保障体系中重要的措施——质量评估也被提了出来。1985年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活动开始试点,到1995年进入全面发展阶段。为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2007年4月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工作的通知》。

(一)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高等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是院校的自我保障体系,由各高校自己建立,针对微观的院校层面而言。它包括高校内部各种形式的质量控制、监督管理和自我评估,评估活动包括教学、课程、课外活动,评估对象包括教师和学生。我国高等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方面如下。

1.生源质量。生源是高校的入口,其质量直接影响毕业生的质量。因此生源质量是影响高等教育质量,同时也是构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重点要考虑的因素之一。在选拔人才时,除智力因素外,还应注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以保证生源的质量。

2.师资队伍及教师的素质。大学教学的特殊性要求大学教师来源于硕士或博士毕业生。[6]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师资力量有了极大的提高,不过从总体上看,仍存在学历层次整体不高、结构不尽合理、拔尖优秀人才欠缺等问题。高校教师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主要承担者,其素质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应该进一步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3.师生比。教育主管部门为确保教学质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师生比的达标要求,规定师生比达到1∶14为优秀,1∶16为良好,1∶18为合格,超过这一比例的就要给予黄牌警告,限制其招生,等等。 4.教学方法内容及教学管理。教师的教学方法、内容,以及学校教学管理不仅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而且是构成高等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因素。教学方法是高校教学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对教学效率和质量有着重要影响。调查表明,绝大多数高校教师采用单一的教学方式,最多只是偶尔变化一下教学方式而已,且教师在课堂上的授课内容很少有学生能完全吸收。

5.高校的专业设置。可以说一流的大学就是要有一流的学科(一批或相当数量的一流学科),就是要有一流的专业。[6]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应该符合市场人才需求,以社会职业为导向,专业设置数量要适当。在我国高等教育中,高等学校要想设置和调整专业,必须符合基本要求并经过一系列的审批条件,申请较困难,且增设的专业数非常有限。

6.校园环境、学风建设及办学条件。校园文化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潜在的影响,良好的环境和积极的校园文化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因此,高校应该建设良好的校风、学风,保障学校硬件设施,进一步完善办学条件。

(二)外部质量保障体系

外部保障是指在高校自我评估的基础上,由高校以外的教育行政部门或社会中介机构所采取的质量评估,包括专业与院校鉴定和大学排行。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体系主要包括教育部对高等学校的评估活动,以及民间非政府机构对大学的排名。

(三)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存在的问题

1.师生比例不尽合理。近年来,由于扩招造成高校专任教师与学生人数比例明显上升,班级授课人数越来越多,影响因材施教。据估计,全国普通高校现有师生比平均约为1∶18,其中,新兴学科、应用学科、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师生比更高。[7]在美国,著名高校的师生比普遍低于我国,哈佛大学等10所著名高校的师生比平均为1∶7,师生比高的主要是一些社区大学或学院。

2.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中存在“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通常高校的硬件设备较为齐全,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广泛运用。但是,课堂教学效果有待增强,师生教学的情感、态度等应该更加主动、积极。

3.外部质量保障评估标准不够精确与客观。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客观的评估体系,能够对高校进行准确评估。

四、结语

保障是高等教育质量提高的前提,只有各方面保障措施完善,才能有高的教育质量。质量保障体系是由内、外部保障体系构成的,内部保障是基础,形成于高校内部;外部保障是关键,形成于高校外部并牵涉到政府与社会两个层面;但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与质量的提高。高等教育的内部和外部质量保障体系有机结合起来,以内为主,以外促内,内外并举,在保障高等教育的质量时,任何一方都不能忽视。因此,高校内部与外部如政府、社会中介机构应积极加强沟通、合作,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中的优势,发挥我国高教质量保障的特色,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供完善的保障措施。

[1]潘红丽.中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比较研究[D].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10:32.

[2]人民出版社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7.

[3]潘懋元.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质量观[C].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与政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68.

[4]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篇本)(上)[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367.

[5]余晓波.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活动中三个基本概念的辨析[J].长沙: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21-124.

[6]张楚廷.大学教学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1.

[7]钱国英,徐立清.创新能力与高校教学方略——本科研究性教学方法的策略与实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1:18.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