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新时期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思考

王冬红  2009-09-03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在不断扩招的繁荣背后,质量存在诸多问题,迫切需要采取针对性措施保证高等教育质量。文章从内部和外部分别指出了我国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现实要求,分析了现阶段影响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因素,提出新时期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对策。

【关键词】:高等教育;质量;对策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保证面临诸多制约因素,需要国家、社会、高校都积极参加到高等教育"质量工程"中来,共同推动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

一、当前形势对高等教育质量提高的要求

(一) 外部要求

1.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要求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快速推进,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人才资源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中的关键性和战略性资源。作为我们这样一个高等教育大国,只有不断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大力培养科技尖子人才、领军人物,我们才能牢牢掌握发展的主动权,提高综合国力。

2. 劳动市场给予的压力

随着新《劳动法》的实施,用人单位的用人成本提高,员工的素质要求也就越来越高。用人单位不再只单纯关注应聘人员的学历,而是将重心彻底转移到人员的专业技能、综合素质上来。高校培养的毕业生必须适应市场的需求。

3. 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发展受阻的情况增多,方方面面的问题随之出现,全社会都把目光转移到高校,寄希望于高校,这就要求担负培养人才职能的高校必须培养大量解决"瓶颈"的高素质人才。

(二) 内部要求

1. 高校生存发展的压力

对于高校而言,教育质量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高校只有提高教育质量,高校培养的人才才能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认可,才会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高校自然也就得到社会和国家在财政、政策等方面的支持,招生规模和生源质量才会跟上去,高校才能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2. 学生和家长的诉求

据调查,居民最愿意投资的是让自己的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然而,当前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学生和家长不得不关心高校培养的毕业生对市场的适应性和就业后的可塑性,这就要求高校提高教育质量来满足学生和家长的诉求。

二、当前影响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

(一)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

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说,目前,我国财政性教育投入中,高等教育部分占GDP的0.6%,这在全世界属于较低水平,许多发展中国家已超过1%。总体而言,与国外相比,对高校投入表现为明显的不足。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虽然年年在增长,但生均经费在下降。教育经费的投入不足严重制约了教育条件的改善,生均资源贫乏。

(二) 教师资源不足的问题

在教师资源量的方面,这几年高校师资的量增加很快,从98年开始专任教师数量增长一倍多,但是师生比由98年的9.73上升到07年的17.14(实际远远超过了这个比例)。在教师资源质的方面,教师队伍出现结构化的缺陷,3年以下的新教师占现有教师的47%。此外,高校教师泛行政化,官本位倾向严重,不少学者专家迷失在权力和利益之中。部分教师游走于政府部门,追求"学者型官员",而无心投身于教学和科研工作中。

(三) 高等教育生源质量的问题

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生源充足,社会各界普遍追求名校,造成报考扎堆。对于社会知名度较低的高校,由于生源不充足,选择降低分数线来保证招生规模,招生环节错位和规模扩张引起高等教育生源质量下降。

三、新时期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对策

(一) 树立多样化人才质量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宣言》指出,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应避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学校类型是多样的,学科门类是多样的,学生特点是多样的,社会需求是多样的,这些就决定了质量标准是多样化的。我们必须重建符合时代特色和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发展规律的、科学的人才质量观,重构符合市场多样化需求和不同类型学校特点的多样化的质量观。

(二) 政府给予高校大力支持

1. 加强高等教育的资金和政策支持

政府要切实履行财政性经费增长的承诺,并制定相关的政策,解决好教育产权问题,吸引社会资金进入教育投资市场。根据效益与成本对等原则,研究制定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地域类型的高等教育成本合理分担比例,按次序分类、分步骤指导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模式和多元投资体制改革。

2. 实施并不断完善教学评估制度

全面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工作,建立周期性的教学评估制度,是教育部为提高教育质量采取的关键举措。要加强分类指导, 不同类型的学校有不同的特点,应实事求是地针对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别的高校的特点制定不同的评估方案和不同的评估标准。坚持专项评估和长效管理相结合,在专项评估的基础上, 全方位动态监控高校教学状况,每年收集和发布高校基本状态数据或不定期抽检高校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效能。

(三) 社会密切关注和正确评价

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实践表明,社会力量的参与能及时将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及其他有关信息直接反馈给学校,使高校及时了解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保证高等教育沿着社会需要的方向发展。如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和网大网站向社会推出中国大学排行榜。尽管大学排行的客观性有待商商酌,但这种排名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促进高校之间公平竞争,有助于高校提高教育质量的紧迫性和危机感。

(四) 高校自身主动"自律"

1. 建设高水平、高素质教师队伍

提高教育质量,教师是关键。高等教育质量要着力于教师队伍的建设。高校要积极探索教师队伍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积极为新教师素质提高搭建平台,为其提供学习提高的机会,在必要时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和倾斜。弘扬大学精神,建设大学精神家园,为大师级人才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营造敢于创新、勇于探索、奋发向上、宽松和谐的学术氛围和严谨治学的学风。

2. 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

加强对教学工作的领导和精力投入,切实把最主要的精力放到教学上来,加大教学经费的投入,在国家"质量工程"激励和示范辐射下,安排资金建设质量工程。建立对教学质量监控的专门职能部门,对教学各个环节予以监控。此外,学校要进一步加强与企业合作,建立实践培训基地,完善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共同育人的新机制。

3. 调整专业结构与课程设置

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设置既要发挥高等学校满足社会的发展的功能,实现专业设置和社会互动,更要发挥它引领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专业设置应该根据教育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强调学科的特点、特色、特长。此外,高等学校应增大通选课与专业课的比例。并且通选课更要强调哲学思想、思维训练和方法转化,成为让人觉醒的课程,而不仅仅是培养"受之以鱼"的复合型人才。

[1] 潘懋元. 规模、速度、质量、特色-中国当前高等教育发展中的若干问题.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7.1.

[2] 钟秉林. 适应全球化变革需要 重塑高教质量观. 中国教育报. 2008-1-10,4.

[3]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我们还差什么. http://info.edu.hc360.com/

[4] 田恩舜. 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模式变革中政府、高校与社会的行动策略.黑龙江高等教育, 2007,1.

[5] 陈至立国务委员在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会第十八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