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新时代教养教育发展报告解读
田辉 2008-09-11
摘 要:2001年11月,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向文部省提交了《新时代教养教育发展方向》的审议报告。该报告就教养教育的必要性、21世纪需要什么样的教养,以及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紧密配合有效实施教养教育的具体方法做了系统全面的阐述。该报告从不同角度进一步印证了青少年思想道德养成的重要性,报告中主张的以美国基础教养学科为基础的日本式教养教育模式,对于我国学校德育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日本;教养教育;审议报告;解读
长期以来,在日本“教养”一直被认为是知识分子必不可少的哲学认识,它与知识一样是陶冶人的品格,使其成为有修养的人的必需的训练内容和过程。然而,随着以哲学为基础的学科体系的瓦解,学科划分的不断精细化和专业化,以及受信息化社会注重片面信息的时代特征和效率优先的思维方式的影响,人们逐渐失去了对教养的共识,甚至轻视教养。
面对多元文化背景下传统价值观动摇的社会现状,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对21世纪日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养,以及如何使每个人获得社会所需要的教养展开反复论证,并于2001年11月1日向日本文部科学省提交了题为《新时代教养教育的发展方向》的审议报告,作为对未成年人、青年和成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纲领性文件。该报告阐述了重视教养教育的社会背景,总结了21世纪日本所需要的国民教养,提出了为提高全民素养和实现丰富人生,各年段所要解决的教养课题以及提高教养的途径。
一、21世纪的日本为什么需要教养
日本战后的经济增长和科技进步带来了物质的丰富和生活的便捷,但与繁荣的物质生活相比,人们明显地感受到作为个体的人或者整个社会还远远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丰富,还有很多缺失。
随着社会物质生活的日趋富足,社会价值观也变得日益多元。人们的生活方式丰富了,但社会的联系感、整体感却日渐不足。世界经济一体化带来了社会和经济环境的变化,使日本社会逐渐丢失了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同时,由于社会结构不断向少子化、高龄化、城市化发展,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发生了改变,从而使家庭、社区、企业的生存以及与个人的关系也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飞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使人们可以瞬间获取全球信息,但也减少了人们直接体验的机会,导致人际关系冷漠。科技的迅猛发展带来数不清的恩泽,却也造成了全球性的环境、生命伦理等一系列新的问题。在如此激烈的社会变革中,传统价值观念受到巨大冲击,人们对新道德观、未来社会形态以及人的生存方式缺乏明确认识,因而很难建立起对他人、对自己、对社会的信任和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人们越来越轻视刻苦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意义,特别是儿童和青少年的自主学习欲望越来越低。
在这种形势下,审议报告指出,人们在社会转型期需要认清形势和自身处境,确立人生目标,为实现理想而拼搏奋斗。这种朝着人生目标奋斗的能力,是21世纪人们必备的教养。不仅个人需要教养,社会和国家同样需要教养。教养不仅对于个人的人格形成和幸福生活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是社会发展看不见的“基础设施”。每一个人为获取更多的教养而努力,使其丰富多样的生活方式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双重承认,同时不断提高自己,自觉承担作为社会一员的责任与义务,参与建设有魅力的和谐社会。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的发展目标,才能使日本社会成为备受关注的“有品位的社会”。
二、新时代所需要的教养
教养是个人与社会发生联系、积累经验、获得系统知识与智慧过程中所掌握的对事物的看法和价值观的总和。它在反映各个历史阶段浓厚的文化背景的同时,通过不断积淀而传于后世。每个人在成长的不同阶段都有相应的必须修得的教养课题。这些课题是在个人积累各种社会经验以及与自己的对话基础上一一实现的,因此每个课题都内化了作为个人的行为标准和价值观念。对于教养的认识,不能仅局限于知识方面,而要将它作为一个包括社会规范、伦理、感性、审美意识、主观能动性、平衡感、体力与精力等的总体概念来把握。
根据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的报告,新时代教养的内涵,意指具有在社会关系中准确把握自己的能力、严格自律的能力、自己创造社会秩序的能力。作为有主体性的人,应当具有为明确的生存目的而努力奋斗的能力;作为有责任心的社会成员,应当具有关注全社会的幸福和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奋斗的能力,以及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切实为别人着想的能力。
对于生活在21世纪、需要应对激烈社会变化的日本人来说,随着全球化的日益发展,不仅需要深入理解经年累月积淀起来的日本传统文化和历史,还需要掌握、理解异文化的资质和态度,以及使用外语交流沟通的能力。随着科技进步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不仅需要具有理解自然与万物存在的法则和理性处理与环境关系的能力,还需要对围绕科技产生的伦理问题、环境问题等具有正确的理解与判断能力。但无论时代如何变化,都有一些普遍性的教养,阅读、写作、思考依然是获取教养的主要途径,其基础则是国语交流的能力。日语不仅是日本社会日常生活的必备语言,而且与日本人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以及作为日本人身份的确立、丰富的情感涵养有着直接关系。国语能力的培养,必须作为所有知识活动的基础和初等教育的支柱得到足够重视。对日本人来说,从礼仪、行为准则等传统模式入手,作为身体感觉而牢牢掌握的“休养型教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成为日本人的思维和行为规范,以及形成教养基础的日本生活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价值。只有综合地把握这些要素,才能将新时代教养的全貌总括为一种能力,一种身处激烈变化的社会环境、纵观全球的宏观视野、基于历史观点和多元文化视点观察、分析事物以及应对未知事态和新情况的扎实功底和能力。作为修得教养的结果,人们将获得以品位、品格等语言进行表述的德行。
这种资质和能力是因人而异的,没有必须修行到某种程度的统一规定。然而,在激烈变化的社会环境中,能够自主选择在社会中的生存方式,并且终生努力,自觉培养和掌握与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相互调和的共生能力,对每个人来说都将是必要的。
三、教养的培育
教养的培育,是每个人终身的课题,因此要求人们不分年龄、职业为获取教养而不断努力。在讨论教养教育的时候,不仅限于高等教育,还包括初等、中等教育在内的所有学校活动,以及从婴幼儿开始的家庭教育、社区活动、各种社会体验和学习。具体方法可以是接触自然,学习自然的法理;也可以从凝聚了人类伟大遗产的古典名著中学习,接触各地的历史遗迹,现场吸取教训;还可以通过勤劳工作体味劳动的快乐,或通过欣赏艺术陶冶美的意识和情操,亦或通过体育运动锻炼身心、培养公平竞争的精神。这一切都是人们终身培育个人教养的重要途径。
在思考教养教育的时候,有三点需要特别注意。其一,教养教育培养对学习、生存的积极主动的态度和认真做事的热情。当我们考虑什么是教养教育时,首先应该考虑如何才能提高人们自主学习的欲望,如何才能树立全社会尊重努力掌握工作技能、成就事业的良好风气。其二,教养教育是个人为了获取新的知识、培养统合能力而必须努力的目标。21世纪是一个“知识社会”,人们要学会从海量信息中找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加以掌握和整合。因此,教养教育必须将培养理性的知识技能作为一贯的重要课题。其三,异文化的接触对于教养的涵育具有重要意义。“异文化”,并不单指异国文化,而是泛指一切不同于自己的文化,它包括所有具有不同性别、年龄、国籍、语言、宗教的人所持的不同价值观、人生观和习俗等。通过与异文化的相互交流,在思考自身定位和确立自己的价值观的同时,理解与自己不同的人、社会和文化,学会尊重差异,掌握共同生存的积极人生态度,这是教养的重要支柱。
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用以上观点验证迄今为止的教育改革成果,研究出实现新时代教养教育的方针、策略。该审议报告将人的一生分为从幼儿期至
12、13岁的“儿童、少年期”、从14、15岁到步入社会的“青年期”和成为社会人的“成人期”三个阶段,并确定了每一阶段的教养教育目标、主要课题及具体方法。
(一)儿童、少年期的教养教育
从幼儿期到12、13岁期间,要通过所有教育手段和教育活动,为每个孩子在激烈变化的社会中主动学习、积极自律、健康成长奠定一生的基础。
1.儿童、少年期的教养教育课题
由于家庭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以及社区地缘关系逐渐淡化,家庭的教育能力和社区本来具有的教育力量变得日益低下,原本在与家人、他人日常接触中自然产生的孩子们的社会性、规范意识越来越少,这导致了学校内班级崩溃、“凌弱”等问题产生。但是,针对这种情况而采取的各种支援家庭教育、充实社区青少年教育的措施,到现在还没有取得实质性成果。因此,今后还要进一步推进以提高家庭和社区教育能力为目的的行动:在家庭和社区的日常生活中,向孩子们传授传统游戏、成语、民间故事,通过让孩子和家长一同参加社区活动、体验家庭活动,向孩子们传达日本传统的生活习俗等“文化形态”,让孩子们掌握礼仪、善恶标准、基本的社会公德;同时,培养孩子们感受美的心性、敬畏自然的观念、丰富多彩的情感以及对宗教的正确理解。
日本战后的学校教育在民主化理念下,实现了教育机会均等,国民教育水平得到提高,以“学习指导要领”为依据实施的中小学课程使日本儿童的学习能力一直保持国际领先水平。然而,由于日本教育过于偏重知识的记忆,不太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丰富的情感,同时,由于过分注重教育的公平性,忽视了关注每个人丰富多样的个性和能力培养。因此,现在的日本孩子缺乏自主学习的愿望和对未来生活的积极思考。基于这种反思,1999年修订的“学习指导要领”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并以此为视点奠定终身教养基础: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必须充实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勇于挑战的愿望与积极态度,科学的认知方法和思维方式,作为社会一员的规范意识,以及丰富的人类情感。
2.具体方法
在家庭、社区环境中培养孩子们丰富的才智。教养教育的原点是家庭。其重要性不论社会发生任何变化都不会改变。同时,为了使孩子们通过在社区与他人的接触,掌握人际关系、团体规则、公共道德、规范意识等必备的教养,必须创造全社会共同教育下一代的环境。
(1)充实以日常生括为基础的家庭教育。例如:给孩子读画册、故事书;让孩子积极参与家庭和社区传统节日和活动的庆祝和筹备工作;让孩子们每天帮助家里做固定的事情,承担家庭角色,以减少看电视、玩电子游戏的时间;为了让孩子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可以制定“家庭条例”以资激励。
(2)积极利用文化与社会教育设施,开发儿童教养教育的资源。将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与儿童的教养教育结合起来,积极促进美术馆、博物馆开展面向中小学生的馆内参观、参与体验项目,学校图书馆在双休日向学生开放等。对于上述设施进行效益评估时,应将面向少年儿童的积极措施列为评价考核的重要项目之一。
(3)加强社区儿童活动场所建设。在社区建立和完备孩子们游戏和交流的场所、接触大自然的场所,开展孩子与家长共同参加的体育活动和有社区特色的传统文化活动等,为少年儿童在社区自由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4)培养扎实的基础学习能力。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少年儿童多样化个性培养的必备条件。学校应当注意培养少年儿童以“读、写、算”为主的基本项目的扎实功底,应倾注全力尽心指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习惯、坚忍不拔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方法以及科学的思维方式。
(5)加强细化指导,奠定基础学力。为使学生读、写、算等基础学习能力更加牢固,学校要通过反复练习、个别设定家庭作业、课后个别辅导、补习等方式进行多样化、细致化的指导。为此,应该积极启用社会力量和在校大学生辅助教师承担适当的辅导工作。指派初、高中教师分别到小学、初中参与教学指导的做法也十分可行。总的来说,进一步改善教师定员职数势在必行。
(6)重视国语教育,加强读书指导。日本文部省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国语教育,要重新审视阅读、背诵、朗读等形式的优越性,使学生能够体验语言节奏的韵律美。近年来在日本各中小学校盛行的“晨读10分钟”活动,不仅使学生体验到读书乐趣,对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也很有帮助。同时,要通过配备专职教师和志愿服务人员、装备信息技术设备等手段,扩充图书馆的综合职能和作用。
(7)建立实施评估体系。为了使培养扎实学力的各项措施取得实效,必须不断进行效果评估。各个学校要进行教育活动的自我检查和评价,同时通过全国性学力调查,掌握学生学习的能力水平,并根据调查结果迅速采取改善措施。应该开展理论性思维能力、应用能力等有关评价方法的研究工作。
(8)培养学习愿望,端正学习态度。引导学生发现学习的意义,自主学习和思考,培养挑战意识和态度,是当今教育的一大课题。促进学生在与自然的接触和体验中,引发对事物的兴趣和关心,发展对知识的好奇心,以及获得接触可敬的成年人的机会,感受和体验长大成人的真正意义。
(9)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将实验、制作等引入课堂,将学校毕业生、当地各种人才请入教室,设定不同年龄的孩子共同学习、交流的机会,唤起孩子们对知识的好奇心,提高注意力,感受学习的意义。充分利用当地美术馆、博物馆、剧场、地方文化遗产、图书馆等文化设施和资源,同时运用现代媒体手段,让学生掌握信息资料的使用方法。
(10)按照学习进度加强个别指导。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进行发展性学习、补充学习等学习指导。要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进行实践性研究以改进指导方法,并将有关成果积极运用于学校的教学指导实践中。在指导过程中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并给予适当表扬,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重视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
(11)奠定学生丰富人格的基础。丰富的人格、社会关系中准确定位等基础能力,要靠幼年、少年阶段的培养。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给孩子提供多种多样的体验机会,通过充实道德教育,培养孩子丰富的内心世界。要强化道德教育,使道德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所有领域,培养学生对人生的基本态度。学校应邀请具有丰富人生经验的社会人、有一技之长的专家参与道德教育,并可选用优秀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为道德教育的素材。同时,引导学生从大自然中生物体的四季变迁中获得生与死的轮回体验,通过各个领域的社会服务进行志愿活动的体验。
(12)德智体协调发展的培养方针。让学生体验古典文化,参与各种体育运动,培养德智体协调发展的健全人格。可以通过戏剧表演等活动调动学生的感官系统,通过躯体活动使学生掌握驾驭身体的方法,有效提高注意力、想象力和交流能力,并且尽可能地将这些活动纳入教育活动当中。
(13)提高教师能力。为了给孩子们打下教养基础,每位教师必须终生努力以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成为一名合格教育者。在教师培养、选用和进修等各个环节要重视教师修养。要适当奖励教师的自主研究和自我提高。教师通过自主研究和读书、学习等方式,积极磨练自己的积极态度,使学生产生崇敬和向往,提高学生的向学心。要奖励教师开展研究活动,充实教师用书和音像资料,开辟教师在校园与学生一起读书、学习的环境和空间。
(14)扩大社会体验,充实教师进修内容。为确保教师具有宽阔的视野,必须加强教师的社会体验型研修、志愿服务型研修,加大青年海外协力队的派遣力度。
(15)建立健全评价制度。面向监护人和社区居民公开授课,接受多视角的课程改善评价,促使教师自我奋发提高教学能力。各都道府县教育委员会应加强教师工作评定的方法研究,通过建立表彰和特别晋升制度,对优秀教师进行鼓励并改善现有待遇。
(二)青年期的教养教育课题
从14、15岁直到走向社会的“青年期”里,要注重培养学生确立自我意识、寻找自身价值和生存方式的能力。
1.高中的教养教育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确立自我、奠定成年基础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自己的存在与人生的思考能力,培养独立选择未来道路的能力和自觉性。同时要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在多样化课外的活动中,与外界、他人接触和交往,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1)高中阶段教养教育的紧要课题
经过战后的教育改革,日本高中教育实现了飞跃性的量的发展,并且拥有了多种复合功能。然而,高中阶段的课程和入学选拔方式往往偏于整齐划一,不适合多样复杂的学生的实际情况,因而有些学生丧失了学习积极性,导致中途退学;此外,仍然把高中教育作为升入大学的准备教育。针对这种情况,以多样化的高中教育为中心的教育改革正在逐渐展开。随着入学选拔方式的多样化,逐步建立起学分制高中、设有综合学科的新型高中,进一步落实扩大学校课程选择幅度等弹性化政策。
现在,各高中以学生发展出路的多样化为前提,开展多样化和特色化教育。不管学生高中毕业后选择什么出路,作为将来就业、学习基础的知识和技能以及面对人生的态度等,都是高中生应该掌握的。通过高中阶段的教育,每个学生应该能够展望自己的未来,主动掌握获取青年期应有教养的能力。为此,各高中要灵活有效地运用基于新“学习指导要领”开设的“综合学习时间”和“校本学科”,在进一步推进教养教育上下功夫。在推进这一计划的过程中,教师素质的提高与教育活动的评价和检查是必不可少的课题。
(2)具体做法
在高中阶段,要对学生进行理论上深入探究的思维训练,要训练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分析问题直至理解为止,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要培养学生对事物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各高中要确定扎实的学习内容,确立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指导方法、体制,还要提供各种学习机会以促进每个学生能够以各种体验为素材进行深入思考。
1)促进以知识的深入理解与横向结合为主的学习活动。学校应以实地调查、毕业论文等形式,让学生针对特定课题收集信息、构成内容、汇总成报告,通过对课题的讨论,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充分利用“综合学习时间”积极为学生创设连贯性学习的机会。
2)推进读书活动。要强调年轻时广泛阅读以日本、中国和西洋古典作品为代表的优秀书籍的重要性。例如,各校可选定30本必读书,要求学生在毕业前读完。
3)促进科学技术和理科教育。要开发融入最新科学研究成果的教材,增加科学工作者到校指导的机会,要在博物馆、科学馆举办有关讲座,以及开展与制作有关的大奖赛等活动,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关注。
4)联系“未来”引发学习积极性。学生在高中阶段积极思考自己喜欢什么、将来如何生活,对于明确学习目的、养成认真对待人生的态度意义重大。即使是高中时期没有找到人生目标,但能够直面内心世界、认真思考人生的态度,也是孕育充实丰厚人生的土壤。
5)积极引导学生以学业意识和职业意识投入高中学习。为使进路指导不仅仅是升学指导和就业指导,而真正成为学生的人生指导,必须在让学生充分思考学习意义的基础上,推进开展学生到企业实习等体验性学习活动,促进高中生到大学学习、大学教师到高中任课的“高中—大学协作”。同时,学生在农业高中、工业高中等职业学校进行实习,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动机。学校还要与外部机构积极合作,实现高中生在专科学校接受职业教育。
6)给学生提供全面思考人生的学习机会。在高中阶段,启发学生对人的生老病死、挫折与失败等进行思考是很有教育意义的。这些内容应该安排在学习活动中,给学生提供全面思考人生的学习机会。
7)通过社会体验奠定成人的基础。高中阶段要多进行社会体验,拓展人生见识,与各领域的人交往,在与社会的联系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成就感,以及通过体验失败找准自己在社会中的定位,获取承担责任的人生经验。
8)加强在社区和社会中的体验活动。参加学校内外的志愿者活动,促进学生在社区和社会开展体验活动。通过接触优秀艺术和传统文化,参加多种形式的文化艺术活动和体育运动,磨练意志,提高感性认识,使人生见识更加广阔。
9)加强异文化的体验活动。奖励高中学生海外留学,扩大学生与ALT(外语辅导教师)等外国人的交流,使高中生懂得珍惜亲身体验异文化的机会。编写指导范例读本,帮助理解包括宗教在内的外国文化。加强外语学习,争取在高中毕业时掌握能与外国人进行日常交往的外语交际能力。
2.大学入学选拔的发展方向
大学入学考试如何发展,对于培养高中生主动展望未来,掌握青年期应有的教养能力极其重要。为此,各大学要确立基于明确理念的录取方针,对照必要的资质,准确评价学生的能力和学习适应性。各大学必须认真研究根据学生在初等、中等教育阶段的各种经验而培养起来的资质、能力以及对未来的思考、大学学习的目的意识等条件进行准确评价的选拔方法。要与高中阶段的教养教育相结合,在论文考试时可事先指定书目作为课题范围,面试时可让考生发表高中时代的研究课题作业,并利用论文和讨论等多种形式进行合理的考核。
目前日本大学生仍是由同龄人构成的,应积极吸收社会人、成年人入学,这对于大学的多样化具有积极意义。各大学里要积极引入针对社会人士的特别选拔制度,在入学选拔过程中,设法客观准确地评价社会人的能力和学习热情。通过各所大学的自我检查、自我评价和由各种评价机构参与的第三者评价,有效地改善大学入学考试。
3.大学的教养教育
在考虑终身陶冶人格时,从18、19岁到20岁前半年的这段时期,最重要的是认识个人的社会角色、存在方式,朝着更高目标有意识地进行训练,而大学教养教育的核心则是知识训练,学生要有高度自觉的学习意识,主动进行知识训练。
(1)大学教养教育的课题
在社会发生急剧变化的过程中,人们更加期待大学能培养出具有广泛视野,能以严密逻辑进行准确判断的人才。进一步完备“法科大学院”等培养高层次专门职业人才的研究生院(专业学院),是日本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根据这一方向,各系部的教学活动应该以教养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为中心,为此,全面认识和重建大学教养教育成为目前的当务之急。
日本大学的教养教育是以美国的基础教养教育为样板,在“二战”后作为通识教育发展起来的。新体制的大学在普通的人类教养的基础上,提出了将学术研究与职业技术人才培养一体化的新理念。重视通识教育,培养拥有人文、社会、自然等多学科丰富教养和广博见识的人才,成为战后大学教育的新目标。但是,日本大学的通识教育基于这一新理念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问题。①全人教育要求小班教学、师生密切接触和交流,而各大学的教师定员和教学设备远远达不到要求。很多场合的实际授课偏离了通识教育的理念和目标。②通识教育的理念并没有彻底渗透到承担授课任务的教研组和教师的思想意识中去,学生们将通识教育看作是高中知识的再度强化;教师们对通识教育的意义和目的并不明确,同时缺乏与专业系部的密切联系。③在大学设立标准上,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外语、保健体育等课程科目的区分以及学分单位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已经不适合随着升学率的提高而逐步多样化发展的大学的具体情况,因此并没有发挥出预期的作用和效果。
针对这些问题,日本在1992年将大学设置标准大纲化,将授课科目的区分以及必需的毕业学分的确定进行弹性化改动,授权各大学根据自身情况具体制定相应标准。这项决定是为了“扩大学问的视野,培养学生从各个不同角度观察问题的能力,培养独立的综合思考和准确判断的能力,培养具有丰富人性、并能在将自己的知识、人生与整个社会紧密相连中准确定位的人才”。这种教养教育的理念和目标不仅要贯彻到通识教育学科,还要广泛扩展为大学教育整体的目标。
大学设立标准的大纲化,促进了各大学的教养教育改革,很多大学在“楔形”的课程结构(教养教育与专业教育一贯制)中引入了具有特色的科目,同时扩大了选修课范围,鼓励学生提问,采取学生评课等形式。2000年日本又修改了大学设立标准,规定各大学进行自我检查、自我评价要形成制度,同时规定了必修科目毕业学分的上限规定以及为教养教育进行必要的教师培训等条款。以国立大学为中心,很多学校改组了教养学部,设立全校共同的教养教育实施机构,委员由全系部的教师代表组成,由系部所属的教师承担教养教育课程。但是,大学教养教育还面临以下的课题。①教养教育的定位仍然不够明确,有些大学还存在着任意削减教养教育课程的现象。②教师对于教养教育的观念转变还远远没有完成,重视专业教育、轻视教养教育的情况时有发生。同时由于担任教养教育课程的教师本身缺乏积极探索的精神,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停滞不前。③代替原来的教养学部而设立的教养教育机构在大学内部的责任和所属关系还不明确,结果造成教养教育的改革并没有达到全校参与的结果。④学生对于包括教养教育在内的4年大学教育没有明确的目的意识,缺乏投入教养教育的热情和积极性。
为此,日本文部省要求各大学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充实教养教育是大学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不能提供高水平教育的大学必将遭到淘汰”,要切实采取行动重新构建大学的教养教育。
新的教养教育必须给予学生应对全球化、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与社会激烈变化的统合性知识。各大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传统纵向划分的学问领域的初等知识,更要全面进行能使学生获取跨专业、跨学科共同需要的知识技能、关于人的存在与生存方式的深邃洞察力等新时代教养教育的制度设计。这种设计离不开担任教养教育的教师的思想意识的改革。从事教养教育的教师要有较高的能力和水平,并具有教育专家的自觉性和自信心,不断进行授课内容和教育方法的改革。同时,能以浅显易懂、形象逼真的方式向非专业学生传授本专业的学科知识,并通过介绍自己对学问的钻研精神和人生观,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增进学生的目的意识。此外,教养教育不能只局限于大学的正规课程。这个时期的青年学生要通过参加各种俱乐部活动、社团活动,磨练协调能力、领导能力;通过参加国内外的志愿者活动、实习等职业体验,深入思考自己与社会的关系。日本社会应对暂时休学参加长期志愿者活动,积累职业经验后再重新入学的“走弯路”行为给予理解、认识和重新评价。
(2)具体方法
通过课程改革和指导方法的改善推出“传授感动的课”。大学的课程,原本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的接触而成为学生知识成长和人格成长的场所。各大学要在制定有吸引力的课程计划的同时,力争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愉快和意义,实现“传授感动的课”的目标。
1)通过新体系制定教养教育的课程计划。各大学要根据各自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目标,编制能够使学生获得应有的知识面和理解深度的教养教育课程计划。外语交流的能力、使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能力等都是新时代必不可少的知识技能,必须引起足够重视。此外,各大学还要将本学校的教养教育理念明确地传达给教师和学生,让学生充分了解教养教育的目标,安排好必修课目的顺序,按不同的学科领域指定必修课目,同时以第二专业等形式让学生有系统地掌握知识体系。
2)改善授课内容和教学方法实现高质量教学。重新安排每一个具体学科的教学内容。例如:采取若干名教师共同承担跨学科专题的教学科目,引入实验、实习等手段,调动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从优秀影像资料和易懂的参考书籍入手,有效引导学生切入正题开展深入的研究性学习。各大学应该给学生列出必读的中、日、西洋古典图书目录,奖励通读古典的学生。同时,可以将各学科课程安排成每次50分钟、每周数次,增加小型研讨课程等,用这样的方式提高师生间的交流密度,帮助建立良好而紧密的联系。
3)推进细化指导。各大学要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对学生精确、细化的个别指导。比如:进行以新生为对象的大学学习方法指导,要进行详尽的科目选择指导,设定专门接纳学生咨询的特定时间,指派助教进行个别辅导。各大学应该建立健全促进大学以及教师开展这一课题的支持保障体制。同时,在大学内部对于积极投入学生指导以及具有教学指导能力的教师给予与待遇挂钩的适当评价。
4)支援“教养教育重点大学”。对于率先进行教养教育的改善与充实的国、公、私立样板大学,要作为“教养教育重点大学”采取重点支援措施。
5)支援积极参与教养教育改革的教师。对于积极参加教养教育改革的教师应该给予必要的支援。例如:对于教师与教师团队进行课程内容改革、指导方法改善的调查研究要给予支持和支援,可以在学校内部设立促进教师参与教养教育的“重点分配经费”,通过表彰奖励具有卓越教养教育能力的教师,将教师的教育业绩与校内经费的分配以及人事制度联系起来。此外,在教师录用时,注意考察其对教育的认识和教育能力,邀请具有特殊教育能力的外界人才参与新任教师的培训,积极采取措施进行教师教育。
6)支援数所大学共同参加的教育项目。对于有数所大学共同参加的、为了构建新的课程体系、研发先进的教学方法的课题和研究项目要给予积极支援。为了使改善教养教育的措施持续有效,各大学要建立教养教育责任制。同时,为了进一步充实教养教育的内容,可建立促进各大学之间协作互助的组织机构。
7)健全学校管理体制,促进教养教育责任制的实施。健全教养教育责任制的实施体制必不可少。例如:建立管理全校教养教育的中心机构等,不仅要做到有效协调,还要充实精通课程管理、掌握有效教育方法的人才,使之成为具有明确责任和权限的管理机构。
8)促进大学改组转换,开展以教养教育为中心的教育活动。为了实现大学和其他高等教育机构的个性化发展,对大学进行必要的支援,以实现类似美国教养教育学院的以教养教育为中心的大学功能转变。同时,短期大学可以建成类似美国社区大学一样的、与社区紧密相连的、为社会提供更多学习机会的学科设置机构。
9)促进大学之间的相互协作。实施教养教育,最有效的办法是积极推进大学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例如:在包括广播电视大学在内的若干所大学之间推行学分互认制,进一步拓宽学生可选学科的范围;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由若干所大学共同开发和研究教养教育课程和教材,并利用信息技术共同授课。同时,要积极促进学生进行社会交流和异文化交流,必须为学生提供充足的体验社会的机会,社会也应该积极评价学生体验活动的意义。
10)加大社会交流和异文化交流的力度。为了增加学生积极参与社会交流和异文化交流的机会,各大学应该把学生参加社会贡献活动、志愿者活动等作为奉献学习列入课程,对于实施长期实习制度的大学给予奖励。同时扩大留学生交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深入理解异文化以及异文化社会宗教背景的机会。各大学要设立提供上述活动的信息、咨询等服务中心和专门窗口。
11)建立灵活的教育机制。日本应该在各大学更灵活地执行留学、休学、转学等制度,加快建立可更改的受教育体系。与此同时,对于这种“弯路求学”所造成的“履历空白”,各用人单位以及全社会应该予以承认并给予积极评价。
(三)成人的教养培育
1.成人的教养培育课题
每个成年人不断地自觉提高自身修养,为建设和谐社会而努力成为有主体性的社会一员,就可以将整个社会建设成有品位的高尚社会。成年人有责任真诚地努力,辛勤地劳作,享受充实的人生,并且努力向孩子展现、讲述、传达积极的人生态度。日本文部省认为整个日本社会广泛拥有一种学习各种知识技能,在体验学习快乐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发现人生乐趣的优良传统。
今后的日本将面临老龄化社会,每个人朝着终生的奋斗目标,建立不断钻研的终身学习理念将变得更加重要。每个人应该在与社会的交往中,一边学习获得知识的技术、学习各种思维方法,一边确立和加深个人的认识和思维方式。通过学习、思考和参与社会生活,哪怕是已经进入高龄期且与社会的联系逐渐减弱的老人们,也不会失去对社会的关注和兴趣,也能够保持恬静的感受性和灵活性。成年人要自觉实现终身学习,积极向上地实现自我价值,只有建立这样的社会才能使孩子们找到应有的人生目标,社会的品位才能提高。
2.具体的方法
要形成重视教养教育的社会风气。我们要使每个社会成员具有这样的共识:只有学习才能实现更好的人生,才能创造更好的社会。为此,每个人要考虑自己的人生,同时新闻媒体、各行各业以至于整个社会都要形成这样一种风气。
(1)每个成年人自觉意识的必要性。每个成年人首先要反思自己的人生。成年人作为家庭一员、社区一员、职业人员或者社会一分子都拥有应该承担的责任。对此,每个成年人都应该有明确、自觉的认识,同时为了履行自己的职责,实现个人的人生目标,要始终不移地努力提高个人教养。
(2)产业单位的教养措施。拥有丰富教养的人才是企业的财产。员工拥有与社会有机结合的联系能力,掌握与企业本身不同的价值观念、认识方法,这对于企业的经营发展至关重要,用人单位对此应该有明确的认识。各个企业应该通过健全职工休假制度、灵活转变工作形态等方式,支持并积极评价员工的社会学习和奉献活动。同时,每个企业本身应该是有教养、有良知的社会成员。应该采取有效措施,使愿意接收实习生、为学校开办讲座等积极关心和支持教育的企业得到社会的认同和奖励。
(3)新闻媒体的教养措施。人们期待着媒体能在提高大众社会教养方面发挥作用。媒体应该自觉意识到自身的社会影响力和责任,努力推出高质量的作品、节目,提供优质信息。在信息化社会,媒体的评论功能更加重要,要充实书评和时事论坛,进一步强化纽带作用,加强优秀作品和读者之间的联系。动员各界领袖人物为年轻人和孩子们写书,请专家学者撰写简明易懂的读物,向普通读者介绍专业领域的尖端科学。积极出版发行此类书刊,对于提高全民族教养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支持和配合媒体有效地进行教养教育,动员社会各界推荐优秀作品,表彰优秀图书、杂志、电视节目、电影、音像作品等形式也是值得推荐的做法。
(4)支持成年人的教养学习。为成年人创造更多的为提高教养进行学习的机会。建立相应机制,提供更多的有关民间教育事业、公共教育机构学习机会的信息,并且将学习成果有效地体现在社会生活中。
(5)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必须创造多样化的学习机会。比如:为人父母的精神准备、职责;提供学习和参与社区活动的机会;对人生老病死等问题的思考;为了圆满度过最辉煌的人生时代不放过每一个学习机会。在社会第一线工作的人们,以取得学位为目标的学习机会固然重要,掌握国际社会通用的高水平教养的学习机会也同样重要。应该事先考虑到人们有可能面临转岗和再就业的转折,因此为人们提供开阔视野、掌握相关学科领域知识的教育机会也是值得推荐的做法。
(6)营造易于学习的环境。日本文部省倡导要为成年人营造一种超越时间、地域、经济等方面制约的宽松学习环境。大学、专修学校等教育机构要大幅度增加对社会成年人的招收力度,在交通方便的地方建立卫星校园,增加广播大学以及网络教育的学习机会,同时要通过增加奖学金等手段,加大学习支援的力度。此外,要健全和充实社区图书馆并扩充图书馆的功能。举办面向家长和孩子的音乐会、戏剧表演等,强化服务意识,建立适合多种服务需要的学习环境。当然,为了使设施得到充分利用,要进一步搞好信息提供和宣传工作。
(7)加强学习成果的社会转化工作。社区居民利用学到的知识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和支援学校教育活动,不仅可体验学习和参与的快乐,还可以形成一个全新的社区交流圈。要积极肯定和确定学校、公民馆等社区学习组织和非营利社团组织作为居民学习点的作用和地位。要充分发挥个人的经验和能力,使在非营利社团组织热心工作并感到自身价值的志愿人员不断增加。同时要使非营利组织活动的意义在社会上得到更大的认同、更好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