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关于导生制与我国高等师范教育教学改革

康晓燕  2012-07-03

导生制是诞生于18 世纪末的由英国国教会的贝尔(AndrewBell,1753 — 1832 ) 和公益会的教师兰卡斯特( JosephLancaster,1778—1838)开创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教师先教会年龄较长或成绩较好的学生,由他们担任教师的助手,将他们刚学会的知识内容再教给其他学生。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曾在19 世纪初风靡于世界各国,对多国的初等教育普及做出巨大贡献。在21 世纪的今天,导生制又呈现出复苏的迹象,为教育教学改革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同时,当前我国师范教育正处于改革时期,呼唤一种全新的“高产、高效”兼有的教学模式的引入。新时期导生制正是以传统导生制教育质量不高为突破口进行改进,以充分发挥其本身具有的功能,更好地促进高等师范教育改革和发展。

一、导生在高等师范教育中的职能

(一)师范生专业素养的推动者 高等师范院校中,导生不仅有助于提高普通学生的学业成绩,还对师范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实习过程有很大帮助。导生通过教师的精心指导和培训,对专业知识掌握较牢,从而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可以运用自己的学习和指导方法,让学生更容易掌握一些深奥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技能。

(二)课题研究的领导者 高等师范院校应把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共同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加强科学研究工作,实现高等师范院校的研究型转化,增强学校的综合办学能力。导生便是学术研究的带头人,不仅要加强自身的学术修养,不断产生新成果,还要带动其他学生一起研究,利用合作的集体的力量进行研究和创造,不断强化学校为社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为教师培养、培训提供的物质和智力资源。

(三)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素质的榜样 高等院校师范生将来大多数在中小学任教,这就需要培养教师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素质。一个导生的榜样,可以影响整个小组甚至整个班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导生与学生的年龄相仿,思想和知识基础较相近,因此,在学生看来,要达到这种榜样和理想状态并没有很大的鸿沟,于是他们很乐意地、自觉的选择模仿或学习,这种影响力超过教师对学生的影响。

(四)生活中的服务者 导生通过与普通学员的经常性的交流,了解其生活中的疑惑和困难,帮助或引导学生在生活上勇敢面对困难、克服困难,同时,也是及时将此向老师或学院汇报的重要角色,成为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接口。各高等师范院校在开展导生制时,通常都是从新生入学着手,主要就是为了使新生尽快完成大学生的角色转换工作,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二、导生制在高等师范院校推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导生制未受到应有重视

首先,对导生制的研究,专家学者涉及较少。由于导生制还是新鲜的事物,需要有人专门地进行深入地研究,证明其存在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才能得到更多人的了解和认同。专家学者的考证和宣传,便是导生制推广的最佳途径;其次,教师对导生制的认识不够深入。许多教师对导生制的理解大多还停留在表面,只是把导生当作助教、助导、学生生活中的保姆。这样形式单一的角色常常让一些导生觉得枯燥没有意义,觉得自己只是在做一些“打下手”的工作,并未得到能力上的提升和精神上的愉悦,从而出现一些导生中途放弃的现象。最后,缺少学校的配合。当前导生制往往只是一些教师个人的教学实验,学校较少参与其中,但导生制的壮大,还需要学校物质、精神上的宣传和支持。

(二)导生制缺乏规范性和科学性

1、缺乏科学的理论支撑。导生制目前仍处于实验探索阶段,与其他教学模式相比,还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作为后盾,导致导生制在运用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仅仅是学校为了解决师资短缺问题而被迫找到的出口,并未从教学质量的提高上进行思考。

2、缺乏相关的制度规范。在导生制推行过程中,既没有导生的选拔和考核标准的规定,也没有系统的导生的奖励机制的制定,因此对许多临时出现的问题,教师只是凭借自己的意愿和经验处理,使得导生制在实施过程中缺乏科学性和公平性,有碍于导生制的功能的发挥,导致许多学校的导生制往往只是试行一两年便销声匿迹。

(三)导生制自身存在的问题

1、选拔及考核方式需改进。目前实施导生制的许多学校,由于选拔及考核时没有把好关,因而混进的一些并不是很优秀、很有责任心的导生,有些导生因此而产生骄傲的情绪而看轻小组其他成员,并利用手上的“职权”做一些不属于自己职权范围内的事,影响组内团结和学习氛围。又由于院校对导生基本是“一选定终身”,没有进一步的考核和淘汰机制,不仅导致学生之间的机会不均等现象,而且这种没有上下流动的机制也会导致导生队伍无法不断补充鲜活的力量,以致后来的工作无法顺利进行。

2、激励机制不够完善。在一些实行导生制的院校,由于导生制奖励机制不完善,奖励没有根据学生的心理和需要来设立,因此,许多院校出现导生参选积极性不高,或导生在工作过程中消极怠工的情况,有些院校的导生只是虚设的“角色”,根本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这便需要教师开发更多更有效的激励措施,调动导生的积极性。

3、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实现。导生制的实施往往容易让学生缺少自我思考和自我尝试的机会,很多事情都是由教师直接灌输给导生,导生灌输给普通学员,学生(导生)的主体地位都没有得到很好地实现。

学生和老师的主体地位之争一直是历史上的争论话题,导生制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这样的问题,导生对普通学生的指导仍旧是将自己放置在一个传统教师的位置,同样难以给学员动手试验的空间和自己寻找答案的机会。

三、高等师范院校实施导生制的建议

(一)高度重视导生制教学改革。

1、专家学者必须同时走好“两条路”。第一条是研究之路,专家学者必须专家学者还应找到导生制与我国教育特色和背景的契合点,以充分地研究传统导生制教学为基础,大量翻译传统导生制的国外文献,使更多国内学者和教师更了解导生制的精髓和本质;第二条是实践之路,专家学者应该积极建立导生制研究协会,举办相关研讨会,指导现有实行导生制的学校的开展工作,并到未实行导生制的学校进行宣传动员,鼓励专家办校,并推行导生制。 2、教师要做好导生的教育和培训工作。教师要重视导生的前期培训和教育工作,让学生认识到导生的权利和义务,积极鼓励学生都参与到导生制改革的活动中来,并提出自己的宝贵意见。同时,对上任导生的指导和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要时常关注导生的成长及在工作中的困惑和困难,经常与其交流,指导其工作,培养其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教师对导生的重视和关心是导生成长和坚持的动力。也是保障导生制顺利进行的十分重要的推动力量。

3、学校要配合和支持导生制教学实验。学校应认识到导生制教学实验的重要性,积极学习导生制教育教学理论,并在学校中部分学院进行小范围教学改革,同时还要培训对导生制教学模式熟识的教师,让其参加各导生制试行学校的交流活动,引进新的思路,并为教师完成导生制的教学实验提供各种帮助,尽量满足实验资金和设备上的合理要求。

(二)加强导生制科学性和制度化建设

1、导生制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导生制的建构是与时俱进的动态建构,在建构过程中一刻也离不开敏锐的时代眼光和宽广的世界视野。专家学者应该深入教育教学最前线,搜寻实验过程中的现实问题,并对其进行策略性研究;同时,还应该放眼国外,搜集最前沿教学资讯,站在时代的高度审视教育教学改革,从而确立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开放性、多向性的思维方式,并将其深深融入导生制的科学性建设之中。

2、导生制必须构建严密的制度体系。要按照制度管权、管人和管事的要求,探索建立一套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系统规范的导生制度。强化制度建设的科学性,着眼全局、总体规划、精心设计,通过科学总结经验教训,深入研究特点规律,不断完善制度法规体系。导生制制度体系应包括导生选聘标准、导生考核与评价机制、导生奖惩措施规范、导生责任与权利等,而这些制度的制定应努力达到“管得住现在、跟得上发展、经得起检验”的目标。

(三)不断构建和完善导生制教学模式

1、导生制的选拔及考核方式呈现动态机制。教师应根据“宁缺毋滥”的原则,对各学生的特长进行了解,对各学生的基础理论进行客观科学测评和考核,对各课程及实训进行不同的考核方式,分别选出具有该方面特长的学生作为导生。学员可以“弹劾”导生,从而教师在遵循大多数学员意见的原则上对导生进行重新选拔。它的实施,不仅在学生中加入了竞争机制,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提高导生和普通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摆脱“终身制”,让每个导生意识到只有不断进取,才能不被降为一般学员,因此,它的实施也能够避免导生的骄傲情绪及普通学员的自卑情绪的滋生。

2、导生奖励制度的不断完善。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师应不断发掘奖励形式和方法,以“学生成长档案袋”为主要形式,兼具其他各种奖励方式对学生进行奖励。教师要敦促导生在课下对自己本组成员进行引导、督促和检查,确保本组成员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的掌握。对导生的考核,教师可通过对平时表现的观察和对期末绩效的考核等途径对导生进行奖惩。可以由教师,小组成员作为参评者。测评维度主要是:平时表现,个人在所负责的学习内容方面的期末成绩,小组成员的成绩。奖励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加学分,期末成绩加分,物质奖励,连任导生的权利等。

3、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传统的导生制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片面强调灌输方式,在不同程度上压抑和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随着教育教学理论的发展,以往教学模式单一化的倾向被打破,教育上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各种实践上也可以证明,新的教育,当今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有效教学模式,只能是在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前提下的教学模式,因此,导生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应该具备这种在教学方式上的基本前提,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目标。

虽然导生制仍处于探索阶段,仍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将导生制引进我国高等师范教育是导生制发展的正确路径,它有利于促进师范生的自主管理和有效学习,有利于教师的个人成长,有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提高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教学质量,因此,随着导生制在教学实验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并最大限度地解决这些问题,促进其不断成长和完善,导生制必将成为活跃于高等师范院校中的一股强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Joseph Lancaster, Improvements in Education [M].London, 1803.

[2] Penny Frank, Borough Road Schools: Joseph Lancaster[J]. Notes and Queries, Nov 1924; CXLVII: 396.

[3] 吴式颖.《外国现代教育史》[M].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7.

[4] 顾明远. 师范教育的传统与变迁[J].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 (3):1-6.

[5] 汪宝奇. 实践教学中应用“导生制”教学模式的探索[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2009 , 31(4): 204-205.

[6] 胡凤阳, 李捷. 导生制发展的历史回顾与断想[J].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3,(1):45-48.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