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高等师范院校公共音乐教育中的德育渗透

赵小鹏  2009-01-08

高等师范院校的根本宗旨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教育事业的接班人,其目的是“教书育人”。所以在各学科的教学中,必须渗透德育的内容,使学生的知识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得到共同提高。《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到教育和教学全过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音乐教育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音乐教育中的德育是以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道德品质教育为中心展开的。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爱祖国、爱科学、爱劳动、爱学习、爱自然、树立远大理想、继承革命传统等多方面的道德品质。 大学时期是长知识的时期,也是完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时期,他们这个时期对周围的一切现象都具备了分析和鉴别的初步能力。但极易受到其他思潮的影响而变异,在此阶段音乐教学具备了间接或直接影响其形成正确人生观、世界观的功能。音乐教学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在进行审美的同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德育于美育之中,不断发展学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音乐教育是以音乐为媒介来感染人、塑造人的过程,它是以情感教育为主要方式的。注重人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渗透丰富的德育内容。 德育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所反映的不是现实行为的写照,而是一种社会行为准则和规范。道德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认识和了解自己的思想行为应该是怎样的,它是一种心理情感变化的动态。如果脱离了情感的教化和理性的认同,那么道德教育就如同文学、历史学的教育,只是单纯注重书面和口头的教授,而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能够通过自身对音乐艺术的感受和理解达到心灵深处情感的和谐。席勒也曾指出:“道德的人只能从审美的人发展而来”。由此可见,道德的形成始于审美,而审美状态直接影响到人的道德水平。下面从四个方面来谈音乐教育中的德育渗透。 一、把德育教育融入音乐艺术审美之中 “音乐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要注重音乐知识教学、音乐能力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让学生在欣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中发现内心的感情。这样的音乐教育必须是以审美为核心,通过美感教育来启发学生的道德情操。通过音乐的美来陶冶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绝非空洞的政治说教。 作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乐教育,它对于陶冶情操、品行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起到独特的作用。教师应紧抓旋律、节奏、主题、拍子、曲式、和声等音乐要素所塑造的形象,诱导学生进入歌(乐)曲意境,抒发美好的情感,让学生在理解美、表现美、鉴赏美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因此,音乐的德育功能要体现在与艺术美感成为一体来进行。 例如在学唱《国歌》时,除了让学生了解它的歌词意义、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外,更要抓住歌曲中的音乐语言:如号角式旋律音调以纯四度音程再三强调的“前进”,及弱起部分的急切呐喊以及三连音的运用等特点。既准确地表现了歌曲,又激起对祖国无比热爱之情,进而树立时代责任感。同学们在演唱时严肃、自豪、情感真挚,可谓是情不自禁、寓情于理、情景交融。 我国著名音乐家贺渌汀指出:音乐是表达人民高尚道德品质、思想感情的手段。一首好的歌(乐)曲,常使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尤其是对青少年更能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作用于他的一生。一首《义勇军进行曲》曾鼓舞了多少爱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走上抗日最前线。今天,一曲《爱的奉献》又促使多少人慷慨解囊支援灾区,帮助素不相识的失学儿童……所以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深刻地理解歌曲的思想感情,提高他们对生活中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识别能力,能受到更深刻的思想教育。这样,寓思想教育于音乐教学之中,通过音乐艺术形象、音乐的内在感情来感染学生,使心灵美的花朵在他们心中悄然开放。 二、音乐教学能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音乐具有教育感化的功能。通过欣赏多种题材、体裁、风格、形式的优秀音乐作品,不但能使学生丰富听觉感知、扩大视野、积累音乐语汇、发展音乐思维,并且把听、唱、演奏等各种音乐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受到感染。这种功能在教育上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例如: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音乐思想主要集中在《论语》中,提倡“礼治”、重礼乐的政治作用,强调音乐从道德上能教化人。如《乐记》写道:“是故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后。”就是说,在当代的音乐教学中,音乐教育工作者不是要把他们的学生全部培养、训练成专业的音乐人才,而是通过音乐教育培养、扩展学生的音乐素质,使他们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其实一些优秀的音乐作品本身就具有一种人们自愿接受的“教化”因素。利用这种“教化”作用,从演唱歌曲、演奏音乐、欣赏音乐作品教学和音乐知识教学方面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及品质教育。 为了更好地通过音乐教学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首先,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应更多采用师生互动的形式,优化课堂评价、建立积极健康的艺术和道德氛围,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积极上进的音乐作品,与学生达到平等、互动,建立民主的课堂氛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轻易地去判断错与对、是与非,应更多地诱发学生积极地参与到音乐活动和评价讨论中,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能与他人探讨,在合作中建立自信和自尊。教师还应尊重学生的见解,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机会施展音乐方面的创新能力。只有这样的音乐氛围和轻松的环境,才能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态,才能促使学生全面协调发展。其次,在教唱歌(乐)曲前就介绍歌曲创作的时代背景、词曲作者以及歌词的含义,并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歌词和演唱,掌握歌曲的情绪,理解、体会其内涵。如《国歌》、《歌唱祖国》等,同学们听到歌声,仿佛看到了五星红旗在冉冉升起,进而想到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在雄壮的乐曲声中正以无比坚定的步伐阔步前进。这样,学生不仅受到了音乐的熏陶,也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三、爱国主义思想反映在音乐教育之中 古今中外的音乐文化艺术渊源流长,各时期的著名音乐家及其音乐作品以及民族、民间的优秀音乐作品浩瀚无垠。这给我们的音乐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如何根据我国国情,如何根据学生的个体特征及接受能力等因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及正确的审美观点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呢?在教学中选择音乐作品要更有针对性。一方面选择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同时又有很强的思想性,能培养学生美感的优秀作品;另一方面教师要精心挖掘教材的内涵,并充分揭示作品中丰富的内容及艺术形象。才能使以音乐之美来陶冶学生爱国主义情操的目的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蔡仲德.《中国音乐关学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年。 [2]吴静欣.《音乐教育中的道德教育》[J].音乐天地,2004年。 [3]陈四海.《中国民族音乐概论》[M].陕西旅游出版社,2000年。 [4]吴岫明.《中国民歌赏析》[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5]李准.《国内音教当前我国文化市场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其对策》[D].2004年。 [6]罗艺峰、钟瑜.《音乐人类学的大视野》[Z].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 [7]曹美韵.《中国音乐史与名曲赏析》[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年。 [8]何梅.《音乐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分[J].中国音乐教育,2001年。 [9]蔡觉民.《音乐教育过程的审美体验模式》[J].中国音乐教育,2002年。 [10]廖家骅.《音乐欣赏与创造性思维》[J].中国音乐教育,2002年。 [11]马达.《20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概况》[J].中国音乐教育,2002年。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