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关于现代职业教育改革与思考

刘建波  2012-05-31

摘要: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类型。在我国教育事业里存在理科院校、工科院校、职业技术院校,这三种院校都有各自的特点,比如理科院校是培养科学研究型人才、工科院校是培养工程设计型人才、职业院校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可见三种学校的培养类型不同、培养目标不同、人才定位不同,所以课程的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就应该不同。

关键词:导向主体实践一体化生源顶岗实习

传统课程教学以学科为导向、以知识为目标、以教师为主体、以应试为基础、以逻辑为载体,可以开设理论和实践分离的课程。但职业教育不同,职业教育必须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为基础、以项目为载体,开设知识、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课程。

然而,我们今天的职业教育课堂上,到处都可以看到不适当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种做法无视职业教育的职责和定位,把传统教育的一套做法直接搬到职业教育课堂中,形成了传统教育的“压缩饼干”。

采用错误的教学模式的后果不是理论上的,而主要是实践上的。首先是学生反感。由于“生源”质量的问题,我们的学生不具备计算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推理能力。如果按照普通高校的要求,学生就会认为老师总讲一些自己不擅长的东西,讲一些没用的东西,讲一些没趣的东西,为了得到毕业证书,学生不得不勉强应付。学生的态度又会引起教授的反感,老师觉得自己的工作没有得到相应的尊重和回报。“生源”的质量太差,许多职业院校的学生根本不具备上大学的基础,没法教。于是师生之间形成恶性互动,彼此不买账。这样的现象在职业院校中比比皆是。

作为职业技术院校的专业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领导者,我们的任务是:在了解学生短处的同时,更要找出学生的长处,要了解学生的兴奋点,引导学生的兴趣,建立学生的自信心。为此必须研究和宣传职业院校教育的新观念,如多元智能、多元人才观、多元成功观、建构学习观、行动引导教学法、工程思维方式等,按照职业教育特点和认知规律来设计课程、安排教学,以实现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目前职业教育院校的教师受传统的“一次性教育”影响很深,总是希望在学校里把尽可能完整的知识系统地灌输给学生,没有考虑建立“自我学习、终身学习”的现代学习观,在课程教学中重视知识的传授、积累,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训练。

结果是职业院校学生毕业后上手快,上岗竞争时有优势,但是基本功(数学、外语、自学能力)不足,随着形势的变化、技术的更新,需要在岗位上自我学习时,可能落在别人的后面。这就叫“好用、不经用”,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因此,在职业院校所有课程的教学目标中,强调“自我学习能力”是形势的迫切需要。 为了达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我们还需要为职业教育课程寻找恰当的教育目标。下面我们谈谈职业教育的课程教学目标:

一、要掌握知识。这是大家公认的课程教学目标,但是在职业教育课程中,知识目标仅仅是第二位的目标。当前职业院校中常见的问题就是知识的盲目传授和盲目积累。职业教育课程必须首先确定明确的能力目标,按职业教育的定位,学生的能力可以细分为单项技能和综合技能两种。

二、掌握单项技能。例如电子专业中的焊接技能、某种仪器的使用技能等。传统的“单项实训”是训练单项技能的常用方式,最好的训练方式是在完成实际任务过程中对各种单项技能进行实训。

三、掌握综合技能。可以在仿真的任务(项目)环境中训练学生的综合技能。项目是能力训练的载体,课程中是否有恰当的项目和任务,成为课程教学设计成败的关键之一。

四、练成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只有在实际岗位上,学生顶岗实习才能训练出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最终目标,就是具备实践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不是单纯掌握专业知识体系,不是把学生训练成“技法的仓库”,甚至不仅是掌握单纯的专业技能,而是要求学生掌握技术、知识,去完成某种指定的工作活动。这里不但要有人的主动性、目的性,运用技术技法解决问题、实现目标的能力,而且还包括许多非智力因素(如勇气、意志等)。

总之,我们今天要培养的是面向市场的高技能的企业人,而不是面向考场的博学的读书人,所以,结合上面讲到的课程评价标准,新的职业教育课程的设计原则就有以下几项:教师要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素质为基础,突出能力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以实训为手段,设计出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在职业院校所有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上,以保证学生走上社会之后的持续发展能力。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