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创新高等医学职业教育社会服务模式的分析与实践
刘伟 2012-05-31
[论文关键词]高职高专社会服务模式创新
[论文摘要]在新型医疗体制改革背景下,高等医学院校利用资源优势开展多渠道社会服务,从人才培养、专业设置、职教集团引领、社区卫生人员培训、社区卫生服务到康复养老项目开展,尤其在保障人民健康方面要承担起责任和义务,把学校的发展与国家、地方经济发展要求结合起来,推动高等医学职业教育社会服务模式的创新。
一、高等医学院校社会服务模式改革的背景
1新型医疗体系改革的要求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全面改革,中国的医疗体系发生巨大变化。原有单一公有制体系解体,形成多种所有制并存状态,私人医疗机构迅速扩张,许多原来的公有制服务机构分化转变成私人所有或其他所有制形式。管理体制从严格控制到逐步放权、放开,药品价格不再由政府全面控制,凸显商业化、市场化特征,医疗服务开始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虽然医疗体系建设在特定范围内有其成效,但却带来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颁发后,国家开始从基层卫生机构建设、全科医生培训、公共卫生项目要求、公共卫生均等化等方面进行医疗体制改革,以期从根本上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构建新型医疗服务体系。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对医学院校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深入了解我国及高校所在地区医疗发展需求,在学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社会培训和对外服务等方面与之相适应,才能发挥高等医学院校应有的功能,才能找准其的生存空间。要发挥医学院校特有的专业技术优势,提供高质量的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在职卫生人员培训、社区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拓宽医学院校的职能,这既是国家的需要,也体现了高校的社会功能和社会价值。
2医学院校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高等学校不仅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发展科学文化的基地,也是知识型企业和高科技产业的重要支撑。能否把科学技术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把提高学术水平与创造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结合起来,已经成为衡量大学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开展社会服务,丰富社会服务内涵,提高社会服务质量,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依据。高校只有找到符合发展需求的社会服务途径,从办学定位、人才培训、专业设置等诸多方面适应社会发展变化需求,才能找到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开展社会服务有助于激发高校改革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社会服务中寻找到创新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积极推动产学研结合,建立专业领域的学科特色。强化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可以使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更加贴近社会生活的实际,改变高等教育与社会实际相脱离的弊端,推动高等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医学院校服务社会的特点与意义
高校是知识生产和传播的中心,高校提供的社会服务具有学术性、社会性和广泛性。应充分利用人才和科技优势能更好服务社会,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创新社会服务方式,满足社会现实的需求,同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广泛为社会服务。在新医改形式下,医学院校可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在职教集团引领、社区卫生人员培训、社区卫生服务、康复养老项目开展,尤其在保障人民健康方面发挥医学院校的重要功能,增强高校社会服务的能力及水平,实现教学与培训并举、教育与服务同行。
同时,通过高校的社会服务与社会参与,将高校人文精神传递到社会,使高校厚重的文化沉淀通过社会服务的具体实施得以体现和传播。通过社会服务,高校丰富的文化内涵得以外化,并对社会有深远的影响;通过文化传播,可提升人民素养,改变生活方式甚至是价值观,更加深化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意义。
三、长春医学高专的社会服务模式创新
多年来,长春医学高专以提高服务吉林省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目标,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职教集团、成教部、培训中心,开展多层次、多角度的社会服务功能,在完成社会服务的同时,也扩大了学校社会影响力,增强了办学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1服务于社区卫生工作
近年来,长春医学高专发挥其专业及人员优势,承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于区域卫生工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缘于学校前瞻性设计,顺应了国家新型医疗体系的发展,也与教育部对高校医院发展前景设计相吻合。学校“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建设成国家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国家级社区卫生人员技能培训基地,形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品牌;同时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资源优势,进一步拓展医疗服务项目,为社区居民提供健康保障,同时也为学生实习、在职社区卫生人员培训等提供基地保障。这些都为社区卫生服务拓宽了道路。
2依托职教集团和成教部,扩大培训能力
2009年,长春医学高专为区域卫生行业培训更多的实用性基层医务工作者,建立了全国最大的模拟教学医院,为各种培训的开展提供了先进的教学环境。作为吉林省全科医学培训基地,近两年来完成吉林省社区卫生人员岗位培训、乡镇卫生院管理及业务人员培训等总量达5000余人次,切实发挥了学校的服务社会功能。2010年,民政部批准长春医学高专为“国家级紧急救援培训基地”,吉林省卫生厅批准学校为“国家基本药物实施培训基地”。为加强基地建设,学校积极开展与职教集团成员单位的交流,发挥行业职业技能培训基地作用,建立医学行业省级职业技能大赛制度,每年开展一次护理职业技能大赛。各种基地培训工作的开展,为吉林省卫生行业乃至全国培训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也锻炼了教师队伍,提升了学校整体教学质量和办学特色。
3加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力度
近年来,长春医学高专举办多期针对省内医疗单位的医护英语培训项目,培养国际化医护人才。同时扩展国际友好院校合作,积极构建多层次的交流、合作模式,巩固和加深与澳大利亚、新西兰等院校的合作交流,开展与美国大峡谷大学教师学生短期培训互换,落实相关医疗单位优秀护理人员海外培训等项目,为吉林省卫生行业培养了一批国际化医务人才,提升了学校教育对吉林省卫生行业发展的贡献力。
4创新医学院校多渠道服务社会模式
2011年,学校筹建了一所以“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为宗旨,居家情境下的新型养老机构,将康复、养老、基本医疗、学生实习实训有机融合,在解决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的社会问题的同时,也努力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实现了教学与岗位需求的零距离,可有效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通过多渠道的社会服务模式的开展,学校的办学层面更加立体化,同时学校的社会影响力日益提升,学校的整体实力迅速增强。
[1]程军,共建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2]张影,邓传德,地方高校办学特色建构的误区及基本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1,(1)
[3]姚红,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适应性探析[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19)
[4]成丙炎,朱红,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内涵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