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改革
经济改革前提下怎样发挥工会的地位和作用
论文摘要:工会组织是劳动者为维持或改善劳动条件而建立的持续性组织。工会是劳动关系矛盾的产物,是劳动关系的协调者和职工合法权益的表达者。加强工会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整体要求,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整体发展。论文关键词:经济改革;工会一、工会的地位和作用工会组织和教育职工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行使民主权利,发挥国家主人翁的作用,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协助人民政府开展工作,维护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工会的地位和作用是依照法律来确认和赋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工人阶级是国家的主人,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是工会的法定职责。作为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工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代表职工参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的管理,从源头上进行维护。国家通过宪法、工会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及其它相关法律为工会的地位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对于劳动者在劳动合同关系中的权益认定,工会发挥指导作用。
关于中国经济改革所面临的挑战
刚刚出台的“十二五”规划,核心的议题是转变发展方式。温家宝总理在3月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要大力推动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从1996年“九五”时期开始,历经“十五”、“十一五”时期,每次五年规划,都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五年工作的主线或重中之重。15年过去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依然任重道远。转变发展方式为何如此艰难,存在的问题是什么?本文就此展开分析。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困难的原因分析如果对中国改革开放32年的快速发展作一个归纳总结,可以作以下描述:由于政府主导,采用“拿来主义”,通过“复制”、“模仿”和消化吸收、制定赶超战略、大干快上和“唯GDP论”,以及通过土地财政和国有企业对经济的主导、并实行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和放松管制,同时通过国际贸易和国际间互利合作,再加上人口红利和中国作为现代化的后来者,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追赶者,实现了中国在短期的快速发展,并形成了政府主导的中国模式和目前高碳排放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如此艰难,主要有以下四方面原因。1、与多年来的赶超战略密
朝鲜经济改革现状及面临的课题
【论文摘要】朝鲜以1998年修改宪法为开端,开始了推进经济改革的进程,历经了改组经济管理机构、国企重组、“实利社会主义”诞生、部分引入商品流通市场结构等过程。2006年开始,朝鲜面临紧缩经济威胁、国家财政不足等问题,开始强调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原则与强化经济统一管理,从朝鲜现有经济政策及国力来看,仅仅依靠国内的技术和原材料来实现2012年开始建设“强盛大国”这一目标还有很大难度,而且朝鲜半岛南北关系的发展趋势和国际社会的态度也对朝鲜的经济改革产生很大影响。一、朝鲜推进经济改革进程(1998-2005年)1.1998年修改宪法与改组经济管理机构朝鲜经济改革的开始源自制定大幅改组经济管理系统的制度性措施之时,亦即以修改宪法为开端。1998年修改宪法的要点在于,通过废除国家主席、中央人民委员会制度对国家机构进行重大重组,在经济体系采取内阁制的同时强化中央的管理,在经济和外交的各种规定中反映过去六年来的成果。2.国营企业的重组与经济计划制订方法的改变1998年修改宪法后,朝鲜的经济改革首先从国营企业重组、经济计划制订方法的
中国农村经济改革三十年回顾与展望
摘要:纵观中国农村经济改革已走过30年,每一次重大变革都与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密切相关,其实质是市场化和城乡一体化程度逐渐加深的过程。当今中国正处于工业化的关键时期,城乡差距过大和农民增收困难等问题已影响到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将是未来一个时期中国农村经济改革的基本背景。关键词:中国农村经济改革;回顾;评价;展望一、中国农村经济改革三十年回顾中国农村经济改革三十年的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78年到1984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等形式发展而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实行,使中国农村逐渐形成“乡政村治”的二元基层治理体制新模式,也标志着农村微观经济组织基础从此发生了本质改变。1982年到1984年的三个中央“一号文件”,从理论上肯定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是马克思农业合作化理论在实践中的新发展。第二阶段从1985年到1991年。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计划、市场和经济改革
[摘 要] 新中国成立后确立的计划经济体制,是战时政治、经济、军事和权力惯性作用在和平时期经济领域的必然选择和继续,这种体制曾经发挥和产生了一定的作用和成效。近三十年的实践经验与教训,让我们明了这种高度集权的经济体制严重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经过艰难的反思和探索,我们最终选择了回归市场。回归方式是渐进式的改革。这种改革方式让我们有比较充裕的时间总结经验和借鉴别人的教训,保持社会基本稳定;然而,也让我们为此付出了昂贵的成本,延长了改革的进程。制约和影响真正的市场经济秩序形成的瓶颈仍然是政治与法律体制的不健全。我们必须从整体上进行改革。当务之急首先必须给政府一个明确的定位;其次,让国有企业摆脱政府的翼护,成为真正的平等的市场竞争主体;其三,下大力气完善市场体系和构建信用体系。[关键词] 计划 市场 价格机制 政府 改革方式Abstract: The planning economic system has promoted the China's development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RC, but this high
中国腾飞之路和国家兴衰理论——兼评林毅夫等著《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
一、一部有水平的理论著作经过五、六年的仔细观察和认真思考以及一年多埋头写作,林毅夫、蔡方、李周三位学者,把他们的新著《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上海三联书店,1994;以下简称《奇迹》;凡引自该书的只注页码)献给读者。笔者有幸先睹为快,获益匪浅。这是一部颇有水平的理论著作。首先需要指出的是,《奇迹》提出和讨论的是有关经济发展、国家兴衰的重大论题。特别是在目前情况下,中国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世界各国和很多大的跨国公司都看好中国,中国的改革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创造了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所谓“中国模式”。一个拥有12亿人口的东方文明大国再次走上兴盛和发展之途,其本身就带有很大的传奇色彩。提出和讨论这样的问题,并且有所发现和有所创新,作出一种与众不同的解释,其意义可想而知:不仅在学术理论上是一个前进,而且在政策实践上也有重要的价值;不仅对中国本身的改革和发展有明显的指导作用,而且对于世界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也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其次,《奇迹》从理论上再现了中国近半个世纪,特别是近十多年来的历史和现实。由于作者明确提出和紧
中国经济改革中的社会公正问题
中国的经济改革引出的最重大的问题莫过於社会公正问题。奇怪的是,对於如此重大的问题,一向却很少见到有人专门讨论,特别是在经济学界。在大多数讨论中国经济改革的文章著述中,连社会公正这个概念都很少有人提及,好象那根本不算什么问题,要么就是认为这个问题与经济学没什么关系。国内的<东方>杂志曾连续登出卞悟先生的四论公正至上的长文,精彩透辟,切中时弊,据说在一般读者群中反应很强,但在经济学界却没见到有多少呼应。这看来不仅仅是言论禁忌的缘故,因为在言论自由的海外,经济学家们也很少触及这个问题。异议人士(国内的和海外的)近些年来比较强调社会公正。也有一些有自由派之称的知识分子提出不同看法,在李泽厚与刘再复提出的中国发展四程序中,社会公平被置於第三位。由於李、刘二人对他们的主张没有给出多少说明和论证,所以令批评者难以着手展开深入的讨论。不过从他们主张社会公平应当缓议缓行这一点来看,那反映了一种较为普遍的似是而非的模糊观念,故而值得注意。我在<中国的经济改革向何处去>与<评邓>等文章中曾经用了不少篇幅讨论社会公正问题。这里,我打算再对此作一专门论述,希望能引起更多的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充分重视。
经济改革的“瓶颈”——国有企业改革
的国有反正最后都得走上改制这条道,是如果主动选择改革,所花的代价相对要少,震荡也可避免,现在被动流夫只使少数人得利,必然会酿成深刻的危机。欠债还钱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但国有企业不遵守这一游戏规则,日积月累,不但使整个国民经济的为此付出高昂代价,还给中国系统深种祸根。计划经济体制积累的庞大遗产,企业职工理所当然应有自己的份额。※ ※ ※中国当代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国有企业的国有资产是不少人展开寻皿活动的重要猎物。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是旧体制深层次矛盾的集中反映,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一大重要“遗产”。而国有企业的改革,已经成了我国经济改革中一个非常难以通过的“瓶颈”。国有企业改革的轨迹本节阐述了我国在处理计划经济体制遗产——国有企业的问题上所走过的“渐进式”道路和开过的种种“药方”,包括自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相分离的企业制度以来,我国国有企业“摸着石头过河”进行的种种改革,以及国有企业改
转型时期我国经济改革中的“淮桔成枳”现象与“本土化”特征分析
一、“淮桔成枳”的变异在对转型时期的改革历程进行回顾、与反思时,我们会发现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就是每当通过“国外引入”路径方式将外国很成功的经济组织形式或制度方式“移植”到国内后,在改革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偏差和“淮桔成枳”现象。(一)市场化改革中的“权力市场化”现象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权力大规模地介入国家资源配置,从而形成了我国“模拟市场经济体制”与真正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最主要差别,那就是资源配置不是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承担,而是由政府代行市场功能,进行资源配置,从而使权力这只严重变形的手介入国家资源配置,导致腐败现象丛生,寻租活动猖獗。(二)股份制改革中的“淮桔成枳”现象本来,股份制是制度的一种成功的组织形式,中国选择它作为产权制度改革的突破口也是明智之举。然而,令人始料不及的是,在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中却出现了“淮桔成枳”现象。国有企业改组为股份制公司后,政府由“上级主管”摇身一变而成为“一股独大”的股东,可是它同国有企业的关系却并未由此发生本质性的变化。因为把国有企业改组为
偶然得来的自由:中国经济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一、引言Tullock (1991)以充分的事实证明美国自由的兴起其实是一个偶然的结果。他指出,美国革命后曾经经历多次管制国内市场和保护本国产品的尝试,自由市场和自由贸易决不是英明领导人深思熟虑的结果,而是一系列历史偶发事件的副产品。本文的目的在于说明,改革开放以来实现的相当程度的经济自由其实也是偶然得到的,同样没有任何人去刻意设计它。本文不准备对过去二十多年来中国经济的所有因素作全面描述,而是要详细地市场化进程中具有指标意义的重大事件。这包括集体化农业的解体、非国有的进入、价格管制的解除、国内市场的形成、贸易自由化以及行政性分权。所有这些意义深远的变革都收到了中国领导人始料不及的效果,使他们感到非常惊讶。Olson (1996)雄辩地证明,使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出现巨大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国家制度和经济政策的不同。拙劣的政策和低质量的制度使人们无法捡起“掉在路边的钞票”,造就了极度无效率和贫穷的。改革前的中国就是这样一个社会。它的产生归咎于一个混合苏联计划体制和毛泽东极左端意识形态的落后制度以及一系列受国内国际因素影响而形成的反经济发展的政策
二十年来中国的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年来的,走过了曲折的道路。建国初期在建立起来的人民政权和新民主主义生产关系的推动下,人民迅速医治了战争的创伤,经济建设曾经创造过辉煌的业绩。但是随着50年代中期“左”的思潮愈演愈烈,经济状况也每况愈下。到了“文化大革命”后期,国民经济甚至濒临崩溃的边缘。只是在70年代末期开始改革开放才有了转机。20年来改革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而是曲折起伏,历尽艰辛,但是就总的趋势而言,却是改革与发展相辅相成,推动着车轮滚滚前进。70年代末期改革和开放的起步中国对改革的探索,早在50年代中期苏式集中计划经济刚一建立就已经开始,但在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前,到底要改什么和向哪里改是并不明确的。只是经过“文革”期间的沉痛反思,市场的方向才以并不十分明确的形式浮现在人们的面前。1956年,我国提前实现原定要用十五年以上时间完成的对农业、手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主义改造,使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唯一的经济基础,于是建立了以苏联模式为蓝本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时,许多人对于计划与市场的认识是双重的:一方面,在集中计划体制全面建立以后,人们普遍
中国的经济改革:一个国际性的对比观察
一、介绍西方的学家们在解释的经济改革时总是遇到一些难题;中国根本不符合他们关于经济增长的标准处方。因此,他们经常有意识地不去注意它。关于这一点,一个很好的例子是1993年世界银行关于东亚的题目为《东亚奇挤的报告。中国代表了东亚人口的一半以上,而且世界银行本身参与中国的经济改革也已经有了10年多的时间。尽管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这篇报告的作者们却有意识地忽略掉中国的情况。甚至是该报告所涵盖的东亚国家的经验,也和西方经济学家们中间正在出现的标准处方不完全一致,这种标准处方后来被称作“华盛顿共识”。因此,作者们把这本书命名为《东亚奇挤。奇迹不是人力所为的,它是神力干预的结果。对于一些西方经济学家们来说,对东亚成就的最好解释似乎就是,它是神的一种作为,而不是被看作优秀政策与辛勤劳动的结果。尽管国际上对中国政策的理解仍然不够充分——人民币现在变成了全球经济失败最新的替罪羊——但是我们也看到了西方经济学家们日益严肃的意图,即理解中国改革的成功并从这些改革中为其他中国家经验和教训。让我们先把中国改革的成功放到过去20年的全球环境中。我们把发达国家人均
沙特、埃及经济改革的对比和思考
埃及和沙特阿拉伯是阿拉伯世界里的两个大国,在中东乃至整个世界范围的、领域都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埃及和沙特也逐步认识到阻碍各自经济发展的羁绊和其更有效地融入世界经济发展浪潮的不利之处,分别采取了比较行之有效的经济改革措施。埃及从1991年开始,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敦促和支持下,着手进行了全面的经济改革,分别经历了从1991年7月-1993年9月的以财政改革为主的第一阶段经济改革,1993年10月-1996年10月的以巩固宏观经济、初步开始结构调整为主的第二阶段经济改革,1996年10月-1998年9月的以巩固已经取得的宏观经济稳定、扩大和深化结构改革为主的第三阶段经济改革。,埃及的经济状况已经有了极大的改善。沙特阿拉伯许多年以来凭借着自身的石油资源优势,形成了一种以石油经济为支柱的经济体系。但是最近这些年,沙特也清楚地意识到全球化的趋势对本国经济的影响,于是一系列新政策纷纷出台,旨在改善其过分依赖石油的单一经济结构,以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此外,沙特也正在逐步开放市场,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以求尽早实现共享全球化的利益。
关于当前深化经济改革的思考
2005年,是我们明确规定的“改革年”,有时也说: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改革的重点,是政府行政管理体制与职能转换。到现在为止,时间已经过去一大半了,但重点改革的进展似乎并不很理想。这是为什么?从当前的实际分析,我认为有以下两个问题,有必要进一步认真思考和研究解决。一、有必要恰当地估计当前改革的进程,以利于进一步增强人们深化改革的决心我国的经济体制,经过近27年的改革,不仅有力地突破了原来那套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而且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整个国家的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举世公认和有目共睹的。当前的改革形势,总的说也比较好,这都应当充分加以肯定。但时至今日,对整个改革的进程,究竟处在一个什么样的阶段,存在两种明显不同的估计。如有的认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形成,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如何继续完善的问题;有的则认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或者说“四梁八柱”已经基本形成,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必须进一步突破深化,使之能够尽快全面建成的问题,由于对改革进程估计的不同,理所当然对深化改革的决心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