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规划
浅议城乡规划与城乡统筹发展
论文关键词:《城乡规划法》 城乡规划 城乡统筹发展论文摘要:城乡规划是一种空间战略规划,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综合调控手段。城乡规划在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城乡规划需要坚持全面统筹发展的理念,从单纯注重城市发展转向更好地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动城乡区域的互促共进,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转向更好地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一、城乡规划与城乡统筹发展的关系 《城乡规划法》中明确提出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的原则,将具有密切联系的市、镇、乡和村庄纳入统一的规划,实施统一规划前提下的管理,加强市、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地区延伸,保证一定空间距离范围内的城市、镇、乡和村庄在资源调配、生活供应、设施共享等方面能够实现相互依存、紧密联系、避免各自为政、重复建设、资源浪费。 城乡规划需要坚持全面统筹发展的理念,从单纯注重城市发展转向更好地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动城乡区域的互促共进,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转向更好地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规划编制要关注公共利益、长远利益和社会公平,完善城乡功能,营造良好人居环境,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
试析城乡规划中的土地合理利用
提要城乡规划是指导城乡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依据和手段,而土地的合理利用在城乡规划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城乡规划中土地利用方式存在的问题出发,对如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城乡规划;土地征用;级差地租一、问题提出 城乡规划是指导城乡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依据和手段,在城乡差距日益凸显、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持续向城市转移的进程中,城乡规划逐渐被提上日程。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稀缺的土地资源之间的矛盾持续加剧,使得城市土地开发利用范围不断扩展。而在农村,土地是农民拥有的除劳动力之外的有效“致富”资产,是支撑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的基础。土地不仅为城镇发展提供布局与建设的空间,而且是融资的重要工具,土地增值收益的公平分配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公正、社会稳定的体现。国外经验表明:城市健康有序的发展与政府充分控制和分配土地收益密切相关。因此,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保障城乡规划成功进行的前提条件,对城乡规划中土地的合理利用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城乡规划中土地利用方式及其问题 (一)城乡规划中
浅议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探索性
摘 要: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开设10余年以来,发展迅猛,开办此专业的学校从最初的32所增加到现在的150余所。随着专业数量的盲目增加,在专业办学点的区域分布、专业定位和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通过对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发展现状的分析,理清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探索性的分析方案,明确专业发展思路,以期提升本专业的办学质量。 关键词: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区域分布 专业定位 课程设置科学须为社会服务,要促进人类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高校的人才培养应符合时代的需求,专业的设置要紧密联系社会的发展。自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但随之而来的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也日趋严重[1]。城镇体系建设、城市规划缺乏长远目标,严重滞后于城市建设和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广大的乡镇地域甚至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这一系列的问题的解决都亟需具备地理科学、资源环境科学、生态科学、管理科学和城乡规划技能的综合型人才,因此,对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管理专业的办学要求、培养模式、教学质量需要有更高的要求,来进一步满足国家社会和区域的发展目标[3~4]。
关于城乡规划中的土地合理利用
提要城乡规划是指导城乡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依据和手段,而土地的合理利用在城乡规划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城乡规划中土地利用方式存在的问题出发,对如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城乡规划;土地征用;级差地租一、问题提出 城乡规划是指导城乡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依据和手段,在城乡差距日益凸显、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持续向城市转移的进程中,城乡规划逐渐被提上日程。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稀缺的土地资源之间的矛盾持续加剧,使得城市土地开发利用范围不断扩展。而在农村,土地是农民拥有的除劳动力之外的有效“致富”资产,是支撑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的基础。土地不仅为城镇发展提供布局与建设的空间,而且是融资的重要工具,土地增值收益的公平分配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公正、社会稳定的体现。国外经验表明:城市健康有序的发展与政府充分控制和分配土地收益密切相关。因此,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保障城乡规划成功进行的前提条件,对城乡规划中土地的合理利用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城乡规划中土地利用方式及其问题 (一)城乡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探索性浅析
摘 要: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开设10余年以来,发展迅猛,开办此专业的学校从最初的32所增加到现在的150余所。随着专业数量的盲目增加,在专业办学点的区域分布、专业定位和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通过对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发展现状的分析,理清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探索性的分析方案,明确专业发展思路,以期提升本专业的办学质量。关键词: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区域分布 专业定位 课程设置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4(b)-0024-01科学须为社会服务,要促进人类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高校的人才培养应符合时代的需求,专业的设置要紧密联系社会的发展。自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但随之而来的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也日趋严重[1]。城镇体系建设、城市规划缺乏长远目标,严重滞后于城市建设和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广大的乡镇地域甚至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这一系列的问题的解决都亟需具备地理科学、资源环境科学、生态科学、管理科学和城乡规划技能的综合型人才[2],
城乡规划一体化的困境与解决途径
摘要:城乡一体化是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城乡规划法的出台旨在加强统筹城乡管理,打破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协调城乡空间布局,逐步消除城乡矛盾,缩小城乡差别。但城乡一体化规划还面临许多问题和困难。本文将就这些问题提出一些解决的途径。关键词:一体化;城乡规划;问题;途径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乡得到很快的发展,尤其是在发达的地区和东部沿海一带,城市和乡村之间不断融合,城市郊区化和乡村城镇化的进程也不断加快。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做到“五个统筹”。而当中统筹城乡发展是核心,实现其他几个统筹的前提和途径。城乡一体化要想更好更快的发展,就必须科学规划。城乡规划一体化就是对城乡发展目标、性质和规模、总体布局、功能分区以及重点建筑和主要基础设施进行合理规划,展示城乡各个区域的发展前景,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依据和方向。二、城市化过程中的城乡规划一体化探索改革开放30多年来,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巨大的变化。昔日的农田村庄现在已经变成繁华的街区。但是我国的城乡规划法律制度依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自然地理学实践教学的思考
摘 要:自然地理学实践教学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中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课间实验和课后野外实习。结合该专业培养,探讨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自然地理学实践教学的新模式,通过自然地理学的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科研精神和创新思维。关键词:自然地理学;实践教学;教学模式1 自然地理学在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是新兴的以人口、资源、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应用、管理为内容的基础性与应用性相结合的专业,意在适应近年来城市建设、房地产业、旅游业等方面飞速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专门人才。自然地理学是高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核心课程,是学生达到培养目标的专业主干课程之一。因此,本课程教学目的是要培养既能掌握关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又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使学生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今后学习其它课程奠定基础。2 自然地理学实践教学的意义2.1实践教学是新课改的需要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知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发展定位的思考
【摘 要】本文分析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目前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该专业由管理型向规划型方向转变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了相应的课程体系和配套措施,展望了其发展前景。 【关键词】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定位 培养目标 课程体系 1999年国家教委对地理科学的专业设置进行新的调整,由原来以学科分化为特征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专业,调整为以学科层次为基础、学科综合为特征的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和地理信息系统三大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以下简称资城专业)是属于地理科学中应用层次的专业。目前,全国有76个院校开设这个专业,大多数是依托本校原有的地理科学、环境科学、测绘工程或城市规划等学科基础开办的。 1 资城专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1专业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存在矛盾 在国家专业目录中,资城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科研、教学、资源开发利用与规划、管理等工作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专门人才。该专业学制四年,属于本科阶段的教育。从目前市场需求看,科
浅析城乡规划可操作性不强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当前城乡规划可操作性不强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规划编制缺乏对实施路径、建设时序的考虑,缺乏对实施机制研究,规划中没有充分反映民意,缺少与大部分实施主体的沟通等原因造成。要加强城乡规划编制中的可操作性,文章提出了改进规划编制方法,强化多视角的切入,多目标的统筹,重视多部门利益的综合协调,引入公众参与,加强配套政策的研究等对策来提高规划编制的可操作性。 关键词:城乡规划;可操作性;对策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0510(2008)12056-02 1、引言 城乡规划的可操作性是一个历久常新的话题,编制出可操作性强,实施性强的规划,是每一位规划师极力追求的目标。但规划的实施往往受到政治、经济,社会等客观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规划的确效实施,也需要从法律、政策、管理等方面创造促进其实施的环境条件。从规划师自身角度而言,如何从改进规划编制的方法出发,制定出科学性强、透明度高,广泛反映社会意愿的规划,来加强规划的司操作性,是每一位规划从业人员所认真思考的问题。 2、当前城乡规划可操作性不强的缘由 “城市规划的问题,既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从根本上说,城市规
江苏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的规划方案获奖
南京师范大学根据学校“211工程”整体建设规划新提出的目标,准备用十五年的时间,把南京师范大学新校区建设成环境优美、布局合理、富有特色和具有现代化气息的新型校园,成为二十一世纪江苏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窗口。为此邀请了同济大学建筑城市规划学院、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江苏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东南设计研究院、法国建筑和城市设计国际公司、STW国际发展(加拿大)有限公司等八家设计单位参加方案竞选。由清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省建委、市建委等省内外知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对八个规划设计方案进行了认真的评审,最后,江苏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的规划方案荣获唯一的一个一等奖。 在此之前,江苏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今年已有两项中标项目,分别为江阴市市政广场规划设计方案、泰州市莲花住宅小区详细规划方案。
《城市规划法》修订为《城乡规划法》对促进城乡一体化管理有哪些重要的意义
【摘要】将现行的《城市规划法》修订为《城乡规划法》,对促进城乡一体化管理,改变目前乡村建设的无序状况具有重要意义。但《城乡规划法》不仅涉及到与诸多相关法律、法规的协调,而且对现有的规划体系也会产生很大的调整要求,其实施成效还受到现行土地制度、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制度性约束。对这一系列问题,规划界必须保持清醒认识并有相应的对策。 ABSTRACT:Revising City Planning Act into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Act is very important in promoting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ed management and improving the current disorder in rural construction. But the revising of the act as well as its enforcement will confront unavoidable challenges.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possible problems
论城乡规划中听证制度的建立
摘要:城乡规划立法的根本目的在于保障公共利益的实现。因此,有必要在城乡规划核心法中确定公众参与原则,并在相应的操作性法规、规章中具体规定公众参与的范围、程序和方式,特别是应当在城乡规划行为中引进听证制度。听证的作用主要在于可以在各方参与人之间开展互动,使得受规划影响的公众都能通过听证发表意见,通过听证协调各方主体的利益,从而形成公共利益和各方主体利益最大化的最优决策。关键词:城乡规划;听证制度;法律听证制度(hearing system)是指行政机关在作出影响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决定前,由行政机关告知决定理由和听证权利,行政相对人表达意见,接纳证据的程序所构成的一种法律制度[1]。它源于英美普通法中的自然公正原则,即任何人或团体在行使权力可能使别人受到不利影响时,必须听取对方意见,每个人都有为自己辩护和防卫的权利[2]。听证制度最初适用于司法领域,称为司法听证(judicial hearing),后来逐渐扩展到立法领域,称为立法听证(legislature hearing)。20 世纪初,随着行政权力的不断扩张,听证程序开始在行政领域得到
《物权法》对提升城乡规划管理的作用
内容摘要:《物权法》和《城乡规划法》其实是从不同角度出发而又相互配合与统一的关系。《物权法》从保障土地物权的角度,推动行政许可的公开透明、城乡规划决策日益科学化和民主化、规划实施管理更加精细化。城乡规划要更加强调对相关利益的协调,逐步从管理者走向协调者,依法保护行政相对人和利害关系人的物权权益,基于此,本文提出,城乡规划管理工作需提升,从而更好地构建和谐社会。关键词:物权法 城乡规划 管理在历经八次审议、百余次修改,长达十三年的立法长征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下文简称《物权法》)于2007年3月16日由第十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并于2007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标志着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建设及法制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物权法》是确认财产归属和利用关系的基本法律,是调整财产关系的重要法律之一,它作为一部立法里程碑式的重要法典,对我国经济发展、城乡规划管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2008年1月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下文简称《城乡规划法》),则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
做好前瞻性城乡规划的几点思考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基础设施建设成为重中之重。在此形势下,为避免社会资源浪费,保障城乡开发建设可持续性发展,如何发挥好城乡规划的前瞻性显得尤为重要。一、前瞻性城乡规划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依据按照我国颁布的《城乡规划法》的界定,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当前,我国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制度框架主要包括城乡规划体系,城乡规划是由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村镇规划等不同区域层次规划组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完整的规划体系。前瞻性是我国城乡规划的一个重要原则,贯穿了城乡规划整个体系的不同层面。1、对城乡规划地位的新认识城乡规划的综合性、政策性和前瞻性决定了其在城乡建设中的“龙头”地位。综合性是指它既要解决单项工程建设合理性,又要解决单项工程间相互关系的合理性问题,要从全局角度正确处理城市与乡村、生产与生活、局部与整体、近期与远期、平时与战时、需要与可
对完善当前我国城乡规划法律制度的思考
引言新中国的城乡规划法律制度建设,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单一到配套、从部门规章到行政法规再上升到法律的逐步完善过程。过去五十多年的城乡规划实践,既取得了多方面的成绩,但也有许多经验教训值得认真总结。当前,我国的城市化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城市数量明显增加,小城镇的发展加速推进。据统计,2000年全国转移就业的1.1亿多农村劳动力中,在乡和建制镇就业的占58.8%,进入县级市、地级市和省会城市就业的分别占13.5%、14.5%和13.2%1。新农村建设持续推进,城乡建设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但是,从我国的城乡规划法律制度来看,还存在着很多困难和矛盾,特别是对城乡二元化问题的解决力度不够,措施不到位,已经影响到我国的新一轮的城乡建设发展进程。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城乡规划法律制度,尤其是新的《城乡规划法》实施以后,如何通过规划法律制度的完善,促进城乡建设的和谐可持续发展,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解决。一、我国现行的城乡规划法律制度基本情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规划法律体系的变革基本上是以渐进的方式推进的。在总结建国以来城乡规划和建设正反两方面经
浅谈城乡规划编制中的可操作性问题
[摘要]:当前城乡规划可操作性不强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规划编制缺乏对实施路径、建设时序的考虑,缺乏对实施机制研究,规划中没有充分反映民意,缺少与大部分实施主体的沟通等原因造成。要加强城乡规划编制中的可操作性,本文提出了改进规划编制方法,强化多视角的切入,多目标的统筹,重视多部门利益的综合协调,引入公众参与,加强配套政策的研究等对策来提高规划编制的可操作性。[关键词]:城乡规划 可操作性 对策1.引言: 城乡规划的可操作性是一个历久常新的话题,编制出可操作性强,实施性强的规划,是每一位规划师极力追求的目标。但规划的实施往往受到政治、经济、社会等客观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规划的有效实施,也需要从法律、政策、管理等方面创造促进其实施的环境条件。从规划师自身角度而言,如何从改进规划编制的方法出发,制定出科学性强、透明度高,广泛反映社会意愿的规划,来加强规划的可操作性,是每一位规划从业人员所认真思考的问题。 2.当前城乡规划可操作性不强的缘由 “城市规划的问题,既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从根本上说,城市规划并不是为了“纸上画画”去编制文本,而主要的是付诸实施,它是一个
遂昌县城乡规划创新的思考
一、加深对规划的理解,深刻认识规划的本质特性1、要始终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城市规划是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我国《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指出:“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进行实施管理。”因此,城市规划不只是编制物质环境规划,还包括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设想、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及工程建设的综合性规划。城市规划的宗旨是在一定时期内制定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城市规划是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是保证城市土地合理利用和开发经营活动协调进行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2、深刻理解城市规划的本质特性。一是可持续性。核心内容是人地规模,要加大力度控制人口自然增长,节省资源,为市民创造良好舒适的居住、生活环境;二是权威性。我国《城市规划法》第四章第二十九条规定:“城市规划区内的土地利用和各项建设,必须符合城市规划,服从规划管理;三是前瞻性。根据城市发展规律预先测定城市未来发展的性质、规模、布局以及城市
《城乡规划法》下规划信息化建设的若干思考
3.2在规划编制管理方面,在《城乡规划法》“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下,各地都在开展城乡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规划编制任务加重,对规划编制成果的科学性也有更高的要求。应建立规划编制管理平台,对规划编制工作进行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借助高新技术加强对城市发展重大问题的前期研究,建立规划成果数据库平台,规范规划成果数据管理,实现各类规划成果的衔接,指导规划成果的实施和管理。 3.3规划数据共享方面,“三规合一”是规划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城乡规划法》第五条规定[3],城乡规划的编制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目前城乡总体规划与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三大规划间就存在内容不一致、相互衔接差等缺陷,不利于城乡发展。需在统一规划目标及统一空间管制基础之上,加强数据标准和数据共享机制的研究,统一空间数据管理,协调和衔接各类规划。 4《城乡规划法》下规划信息化的发展对策 针对《城乡规划法》对规划信息化建设的新要求,以下结合珠海规划信息化建设实例,对规划信息化发展的思考进行详细阐述。 4.1城乡规划信息化一体化建设 《城乡规划法》的颁布,意味着城市规划管理进入城
加强城乡规划管理 弘扬徽派建筑文化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聪颍、勤奋的徽州人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徽文化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今天,徽文化和藏文化、敦煌文化一起被称为中国三大地方显学。徽文化函盖了经、史、哲、医、商、绘画、建筑等诸多领域。徽派建筑粉墙黛瓦、错落有致,其建筑风貌与黄山大地青山绿水相互映衬,秀美如画。徽派建筑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在中国建筑史上独树一帜,是徽州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古徽州人民聪明才智的结晶,是黄山市极其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和旅游资源,是祖先留给后人的一份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西递﹑宏村古村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保护徽派建筑这一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大事。在新的历史时期,研究、弘扬徽派建筑风格,传承徽派建筑文化精髓,是延续黄山市历史文脉的重要途径。黄山市城市建设目标是建成国际性风景与文化旅游城市,这就更加要求城市建设要具有自身的形象与特色。建筑是构成城市特色的重要组成元素,必须要挖掘徽文化内涵,寻找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结合点,将体现徽派建筑文化内涵、手法和构思融合到现代城市规
现行城乡规划管理体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城乡规划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指导、调控城乡建设和发展的基本手段,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为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政府职能、推进依法行政、促进城乡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加强对城镇化高速发展进程中城乡建设活动的统筹部署和综合调控,国家对城乡规划编制、审批和实施管理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调整,确定了从城乡规划编制、审批、实施到监督管理的一整套制度和程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制度框架。主要包括:(1)城乡规划体系:城乡规划是由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村镇规划等不同区域层次规划组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完整的规划体系。(2)规划管理主体:国务院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国的城市规划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规划工作。(3)规划编制主体:国务院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人民政
以湖南城乡规划信息港为例论行业信息港的建立
摘 要:目前,各行各业专业网站建设已得到行业主管部门、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等的高度重视。政府上网工程也带动了大批行业门户网站的建设,但就应用现状看,其数量、质量都偏低,内容基本上以静态信息为主,信息量少,更新周期长。本文就如何建立互联网站群(信息港),并利用它提供信息服务作出一系列建议。关键字:行业信息港 互联网 建设一、引言世界进入了网络时代,互联网 (Internet)已渗透到许多领域,直至每个普通人的生活。互联网的应用使得许多传统行业迸发出新的活力,并越来越深刻地影响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方式。在短短的几年中,互联网已发展成为继电视、报纸、广播之后的第四种传播媒体,且后来居上,一跃成为当今全球最大的信息传播媒体。目前,各行各业专业网站建设已得到行业主管部门、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等的高度重视。政府上网工程也带动了大批行业门户网站的建设,但就应用现状看,其数量、质量都偏低,内容基本上以静态信息为主,信息量少,更新周期长。“政府行业网站”几乎千篇一律,缺少新意和吸引力。同时,行业网站大多规模较小,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对网络安全等诸多技术问题没有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