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文学
多元文化视域下的中学语文外国文学阅读策略研究
摘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随着时间的推进,中华文化也在不断发展与进步。因此在多元文化的视域下,让世界了解中华文化的同时,我们也要不断了解外国的文化。其中了解外国的文学作品便是一种重要的方式。为了让青少年能更加了解各国文化的差异性以及多样性,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外国文学阅读的策略也就变得至关重要,进而不断培养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本文主要在多元文化的视域下,针对中学语文外国文学阅读的策略进行探讨与研究。关键词:多元文化视域;中学语文;外国文学;阅读策略;研究引言众所周知,中学时期是学生学习知识、养成习惯的一个重要过程。在此过程中,中学语文课程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语文作为一门主修的课程正在中学广泛开展,其开展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引入一些外国文学供学生门阅读,可以更好的让学生了解各国之间文化的差异,进而让学生更全面的了解世界,对于学生日后的发展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中学语文中外国文学阅读的现状1.1教师对于外国文学作品的重视程度不够。现如今,随着外国文学作品在
也论沈从文乡土文学对人性的关注与城乡在道德和美学上的二元对立
第一,对人性的关注 读完沈从文的短篇《丈夫》和《萧萧》,你总有种莫名的感动。语言上的文雅与民间口语的良好结合以及韵味上的隽永,就不必说了。感动我的是纯真的乡土风情,里面的丈夫、其妻子老七,萧萧、花狗,甚至非主要人物的五多,掌班大娘,萧萧的小丈夫,都呈现出浓郁的、温馨的人性之光辉来,这是在任何时代都可永恒地感染人的。 作品中丈夫和老七的情感写得非常好,非常朴素,也非常真。例如,他向水保的杂七杂八的诉说,其实是企图说给在船上卖身的妻子听的,这些话在他的肚子里憋了很久了。他有多少话想对为了生活而在外面挣扎的妻子说!他希望就小镰刀向老七道歉一事,则更体现出丈夫的细心、爱恋了,他把一件如此小的事情,也铭记于心,并不愿在如此小的事情上冤枉妻子,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多么质温情的丈夫了。老七的爱,不仅通过她为了这个家庭的奉献体现出来——她把卖身给士兵所得的钞票,交给丈夫带回,这是多么力透纸背的一笔! 《萧萧》让我们看到,那样的温情世界,是有一定的社会学土壤的。这是一个常识、常情占主导地位的世界,萧萧与花狗私通,竟至怀孕生子,而没有被沉潭,其实正是这种常识、常情的反映,是民间世界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生
关于美国当代多元化文学中的一支奇葩—奇卡诺文学及其文化取向
[摘要]作为美国当代多元文化格局中的一种典型形态,奇卡诺文学勃兴于20世纪60年代社会运动的高潮中。运动中形成的奇卡诺“精神宣言”引领了第一代作家、评论家的创作,体现出文化身份认同的主要取向。八九十年代奇卡诺文学进入全面繁荣,在美国民众面前展示了奇卡诺民族的生存状态、精神追求和独特的文化特征。在两代奇卡诺作家的努力下,奇卡诺文学走出“边缘地带”,进入了美国当代文学经典的殿堂,成为多族裔文化大合唱的一个重要声部,反映了当代美国文学发展的重要趋向。[关键词]美国当代文学;奇卡诺文学;多元文化;文化取向;民族身份长期以来,在美国社会和历史文化传统中具有主导性影响的“大熔炉”理论一直强调,所有居住在美利坚土地上的种族应该与讲英语,信仰清教的白人文化相“熔合”。这种关于美利坚文化结构形态的观点和主张,实质上反映了以英裔白人文化为主流的文化统一策略和实施过程,但是伴随这一过程所发生的持续不断的骚动和冲突则表明,少数族裔从中感受到的是自身文化遭受到的漠视、排斥甚至被迫消亡的危机。因此他们视这种“熔合”理论染有浓厚的后殖民主义色彩而加以强烈抵制,并努力在促进本民族文化
浅谈广告文案写作中文学元素的运用
论文关键词:竞争广告语言文学修辞论文摘要:本文从广告文案语言表达的艺术和广告文案写作中修辞格的运用两个方面简要分析了文学元素在广告文案创作中的合理运用。并结合实例分析了灵活多变的文学元素给广告所带来的生机和活力,从而论证了文学元素在广告创作中的重要作用。被称为广告之父的英国广告大师大卫·奥格威说:“广告是词语的生涯”。这句话说出了语言的运用在广告文案创作中的重要地位。首先,广告文案的语言运用有自己的原则。真实是广告文案语言运用的第一个原则,真实性是广告语言的生命。但这并不是说在文案创作的过程中不能有艺术的成分,而是说在通过艺术形式宣传商品特色的时候,应该符合真善美统一的美学要求。广告文案创作中的第二个原则就是简洁。广告因为受篇幅、时间等因素的限制,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对商品进行宣传,所以广告较多采用短句,以最精炼的语言来传播尽可能多的信息。比如某印刷公司的广告语这样写道:“除钞票外,承印一切”。简洁清晰又不乏幽默,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其次,广告写作中成语、俗语、对联的运用。成语是相沿习用的固定词组,其特点是语言简短但是内涵丰富
浅议情境教学在职高语文文学欣赏单元中的运用
() 论文关键词:情境教学直观情境文学欣赏论文摘要:情境教学强调学习情境的作用,尤其注重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因此,情境教学具有更加人性化的特点,它较其他教学方法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更易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职高语文教材无论在课文的选材上,或是在教科书的整体编排上,都有意识地加大了对学生文学审美能力和人文修养方面的着重培养。尤其是以小说、散文、诗歌和影视剧本为主的文学欣赏单元,更是通过对一篇篇风格迥异却又饱含真挚情感的文学作品的教学,帮助学生理解不同体裁的不同特点,提高鉴赏诗歌、小说等的能力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一直有着这样的想法:一名教师要上好一堂课,很关键的一个前提便是,对所教课文的真实感受。《诗大序》曾言:“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衷而形于言。”只有对一篇文章或一段文字有了自己真正的感觉,方能有感而发,发言为诗,达到课堂的“诗意化”。对于文学欣赏单元教学,为了使学生能够真正地理解、欣赏并有感于文章,作为教师,是有责任努力去达到这一目标的。因此,通常可以从以下四种方式来营造直观情境:<p
转型时期的文学批评——试析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学批评多元价值观
论文摘要:文学和以文学为对象的文学批评发展到当代尤其是在转型时期与以往相比呈现出了新的变化特点,特别是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文学批评的价值观呈现出了多元性。从文化形态上划分出现了主流文化批评的价值观、学院派文学批评的价值观和大众文化批评的价值观三足鼎立的局面。因此对批评价值观的研究是必要且有意义的。论文关键词:全球化语境:文化形态;三足鼎立文学作为人类的生活活动是人对现实生活的能动反映和创造.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人本质力量的确证文学和以文学为对象的文学批评不是空中楼阁.它必然受到时代和现实的影响。当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全球化不是少数人的主观臆造和虚构.它是客观事实和发展趋势.无论人们承认与否.它都无情地影响世界和中国的进程。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面对全球化我们所要做的不是消极逃避,而是积极面对。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文学批评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文学批评的价值观也呈现出了多元性。因此.对转型时期全球化语境下文学批评多元价值观这一问题的研究关系着中国文学和文学批评的生存与发展.其有着深刻的时代现实意义和理论启示的价值。</
关于芥川龙之介文学创作中的中国元素解读
论文关键词:芥川龙之介;新思潮派;文学创作;反自然主义文学;中国元素论文摘要:芥川龙之介是日本新思潮派最杰出的代表作家,他集新理智派和新技巧派文学特征于一身,无论是在对人物的心理描写还是在叙事技巧的构建上,都可谓匠心独运,构思缜密。解读芥川龙之介文学创作中的中国元素是研究日本近代文学的重要课题之一。日本中短篇小说家芥川龙之介是一位天才型作家,其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经过苦心的雕琢和推敲,意旨幽深,立意精辟,文采清俊,修辞美妙,特别是对人性的刻画人木三分并富有张力,作品充满思想性、智慧性和巨大的感染力,代表了日本近代文学创作的最高美学成就及艺术品位。在芥川龙之介的文学创作中有一个极为重要的特征就是中国元素对其创作的影响。一、芥川龙之介创作中的中国文学思想之成因芥川龙之介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并不是一帆风顺,他生于东京,本姓新原。但因母亲精神失常、父亲再婚等原因,从小被其舅父芥川道章收养,改姓芥川。芥川家世代在将军府任文职,明治维新后,养父在东京府任土木科长,养父母精通琴棋书画,家庭有浓厚的传统文化艺术气氛。芥川自幼就受到中日古典文学的
东园花柳西湖水剩著新诗到处夸——元好问在山东的文学创作及贡献
论文关键司:元好问 文物修复 济南 泰山论文摘要:元好问晚年在山东度过了六年金之官员被羁管的生活。后又以金之遗民身份和文坛领袖的声望,常年奔走于燕京、真定、山东之间。在山东,他与东平行台严实父子、冠县令赵天锡结下友谊,与羁管在山东的金末文人相互唱和,友情深厚。他创作了大量诗文,记叙了齐鲁山水之美和金末元初山东社会景观,是不可多得的历史资料。他的游历对战后文物的修复起到了促进作用。元好问(1190一1257年)金亡后与大批金之官员被押送聊城(今山东聊城)羁管六年。元好问初到聊城,后迁冠氏(今山东冠县),解除羁管后回忻州。在他去世前的二十四年中,以金之遗民身份和文坛领袖的声望,常年奔走于燕京、真定(今石家庄)、山东之间,保护中原文化,推进元蒙上层建筑和社会文明的发展。元好问在山东写下了多首诗词和散文,记载着他在山东的文化活动及他对文化的贡献。元好问出生七个月便过继给他的叔父元格,五岁时,其叔父任掖县令(今山东掖县)携之赴官任,途经济南。其《济南行记》中说:“予儿时,从先陇城府君官掖县,尝过济南,然但能忆其大城府而已”。1233年,元好问来山东
试论柳宗元迂谪后期文学创作之民俗风情
论文摘要:柳宗元谪迁岭南之后,由于长期受岭南民俗文化之浸染,并吸收借鉴当地民间文化元素,使其后期的诗文创作呈现出一种南疆特有的民俗风情。论文关键词:柳宗元迁谪岭南诗文创作民俗风情浸染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世有柳河东之称。贞元二十一年,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参加了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被擢为礼部员外郎,然而仅半年时间,由于宦官、藩镇等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他于同年十一月和刘禹锡等八人被贬为远州司马。在经历了十年的迁谪生活后,柳宗元奉召回京,而居长安尚未满月,一纸诏书再度将其与刘禹锡等四人出为远州刺史,即今柳州市,官虽进而地愈远,元和十四年(819)十一月卒于柳州任上。柳宗元作为中唐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正是这种迁客骚人式的贬谪生涯,才让其文风愈显成熟深厚,如陈长方所云:“……子厚在中朝时,尚有六朝规矩,读之令人鄙厌,自永州以后始以三代为师。至淮西一事,退之作碑,子厚作雅,逞其余力,便觉退之不逮。子厚直一日千里也。”…关于岭南民俗风物及民间文化因子对柳氏诗文创作的渗透和影响,述及者甚少,本文以诗歌、散
试论赋体文学创作手法对元嘉诗歌创作的影响
论文摘要:赋体文学一个鲜明的创作手法就是“前后左右广言之”。这种创作手法深刻地影响了元嘉时期的诗歌创作。元嘉诗人借鉴并转化了赋体文学的创作手法,通过方位对句、景致对句、时间对句以及移步换景等艺术形式与技巧,开创了特征鲜明的一代诗风,成就了元嘉诗坛在中国诗歌史上的特殊地位。论文关键词:赋体文学;谢灵运;元嘉诗歌;方位对句;景致对句;时间对句;移步换景一、赋体文学的创作手法:前后左右广言之刘勰《文心雕龙·诠赋》日:“赋者,铺也,铺采搞文,体物写志也”。纪昀点评说:“铺采搞文,尽赋之体;体物写志,尽赋之旨。”在今天看来,他们对赋体文学的理解大致是不错的。“铺采搞文”是赋体文学创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刘熙载在《艺概·赋概》中有这样一则记载:张融作《海赋》,不道盐,因顾凯之之言乃益之。姚铉令夏竦为《水赋》,限以万字,竦作三千字。铉怒,不视,日:“汝何不于水之前后左右广言之?”竦益得六千字。可知赋须当有者尽有,更须难有者能有也。赋之言“铺”,指的是需铺陈其事,“前后左右广言之”正是授人如何铺陈的秘诀,一语道破了赋体文学的创作
论从《与元九书》看白居易儒家文学观
【论文关键词】与元九书;白居易;儒家文学观【论文摘要】白居易是唐中叶著名诗人,他以提倡“新乐府”并掀起轰轰烈烈的“新乐府”运动而名噪一声,为后世诗歌的创作树立起一种典范。“新乐府”是对传统乐府诗歌的扬弃,继承了乐府诗中对社会的关注,同时使这个特点成为新乐府的核心。白居易的诗论与其诗歌创作紧密相联,充分地表现了其儒家文学理论观。他认为,诗歌的作用是补察时政,泄导人情,除此而外,评价诗歌的另一个重要标准是儒家的思想核心——“六义”,文章试图通过《与元与书》来简要论述白居易的儒家文学理论观。白居易是唐中叶最重要的一位诗人,可以说,杜甫之后,在实用主义(或曰现实主义)诗歌流派中是一面旗帜。白居易以他的“新乐府”而在唐中期诗坛名噪一时。“乐府诗”本是古已有之的,汉代尤其兴盛,后来曹操诸人借古题写时事,再变为杜甫的“因事立题”,到白居易,将其加以改造,并名之曰“新乐府”。这里所谓的“新”与传统乐府诗相比是有区别的:一是用新题;二是写时事,三是不像古乐府诗合乐,而是不以入乐与否为衡量的标准。儒家的文学观是以孔子为代表,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孔子的文学观作一表
浅论元祐士人的矛盾心态及其影响下的文学创作
内容摘要元祐年间,是一个政争不断,诗祸不断的敏感时期。作为参政主体、文学主体和学术主体的元祐士人,呈现的是“欲博忠直之名又畏祸及”和“渴望自由却深陷其中”的矛盾心态。这种矛盾心态的形成,有诸多原因,譬如社会环境,历史及政治原因等。矛盾心态的直接表现在元祐士人对新党和新法的态度以及内部的思想斗争中。此外,矛盾心态更主要的表现在士人的文学创作,对文学内容、文学形式和文学风格的形成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关键词:元祐士人 矛盾心态 文学创作浅论元祐士人的矛盾心态及其影响下的文学创作引言谈及元祐,专家和学者们研究的主题不外乎“元祐诗”和元祐党争这两个方面。“元祐诗”作为一个诗体概念,是南宋严羽首先提出来的,被认为是宋代诗歌的最高峰,此论题为后人争论不休。元祐党争,是北宋党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因元祐党人(即“旧党”)的情绪化、意气化,而具有“分水岭”的作用。论及这两个方面,专家和学者们都要触及到元祐时期的士人心态。因为士人的心态能影响到其文学创作,而士人的心态是源于生活的,那么处于复杂政治环境的元祐士人是一个怎么样的心态?笔
魏晋南北朝多元文化的交汇与文学理论高峰的形成
汉族自形成之日起,便与周边的民族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冲突、交流与融合。汉族与周边民族大至形成了以南北冲突为主,东西交流为辅的基本格局。所谓南北冲突,主要是指汉族与北方匈奴、鲜卑、氐、羌、契丹、女真、蒙、满等民族的冲突和战争以及民族大融合;汉族与南方的楚、巴蜀、滇、越等地区的其它民族虽亦有不少的冲突,但不及北方之剧烈。所谓东西交流,主要指汉族与西方的印度等国和诸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其中以玄奘西行取经、佛教东传为主线;东边则指与日本、朝鲜等国和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其中以鉴真东渡和日本谴唐使来华为主线。汉族与周边各国和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正是在一纵一横两条琴弦上奏出多元文化变奏曲,正是这一纵一横两条琴弦上多元文化碰撞和冲突、交流与融和交响乐中的旋律和乐章。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化史上闪烁奇光异彩的时代,中国文学理论高峰的形成,尤其是“体大虑周”文学理论著作《文心雕龙》的产生,往往令人赞叹不已。但赞叹之余,人们常常会追问,为什么一个战乱频仍,腥风血雨的时代,却恰恰成为中国“美的成就最高”(宗白华语)的时期?甚至成为整个世界古代文论的一个成果卓著的时代?这个问题富於挑战性,学者们
关于从崔莺莺、杜十娘、李香君看元明清文学女性觉醒历程
[论文关键词]元明清文学;女性觉醒;主体价值[论文摘要]元明清文学中女性的觉醒是普遍而深刻的。在这一漫长历程中,戏曲作品人物崔莺莺、杜丽娘、李香君三位女性爱情观的变化体现了女性觉醒的三个阶段,从她们各自阶段的个性意识出发,勾勒出女性觉醒的总体轮廓是递进发展,并逐步实现了女性的主体价值。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人性觉醒是元明清时期社会思潮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均有反映,表现在文学作品中,爱情题材尤为突出。而元明清戏曲中三位光辉的女性形象——崔莺莺、杜丽娘、李香君爱情观的变化则揭示了元明清文学女性主体意识觉醒的发展轨迹。三位女性形象主体意识的觉醒与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特点密切相关,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关于元明清文学中反映出的女性觉醒,妇女主体观念的增强,以前的研究者在评论单个作家作品时也多有提及。但都没有把它放在元明清文学发展的长河中对女性的觉醒作一个宏观的总体把握。从崔莺莺、杜丽娘、李香君三位女性的纵向比较中,从三位女性对理想爱情追求的不同层次中,可以得出元明清文学女性觉醒的历史性的宏观结论。《西厢记》
论元祐时期的士人心态及其影响下的文学创作
【内容提要】:元祐时期是北宋具有“分水岭”的关键时期,通过探讨元祐党争的缘由来揭示这一时期的士人的心态及其影响下的文学创作,进而总结出文学和政治的关系,及士人生活的真谛。【关键词】:意气之争 畏祸心理 文学创作【正文】:一.简介元祐党争及其发生的原因元祐,是宋哲宗赵煦的第一个年号,凡八年。这八年,是北宋党争全面走向情绪化、意气化的八年,它使元祐之后的北宋政局深深地陷入周期性动荡的怪圈;是北宋党争的具有“分水岭“意义的八年,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承接熙、丰党争,下启绍述党锢。元祐党争是北宋党争的重要的组成部分,究其发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北宋统治者的重文抑武的政策,使知识分子参政热情空前高涨;(2)北宋士人深受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影响,尚党盟,有极高的经纶济世的精神;(3)宋中期以来的三冗问题(即冗兵、冗官、冗费)的激化,士人的高度关注,纷纷提出自己观点,因政见不合,逐渐形成两派,即旧党和新党,互相倾轧,形成于庆历新政,激化于熙、丰变法(即通常所说的王安石变法),故促成了这八年的党争。二.元祐
论元祐士人的矛盾心态及其文学创作
摘要元祐年间,是一个政争不断,诗祸不断的敏感时期。作为参政主体、文学主体和学术主体的元祐士人,呈现的是“欲博忠直之名又畏祸及”和“渴望自由却深陷其中”的矛盾心态。这种矛盾心态的形成,有诸多原因,譬如社会环境,历史及政治原因等。矛盾心态的直接表现在元祐士人对新党和新法的态度以及内部的思想斗争中。此外,矛盾心态更主要的表现在士人的文学创作,对文学内容、文学形式和文学风格的形成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关键词:元祐士人 矛盾心态 文学创作引言谈及元祐,专家和学者们研究的主题不外乎“元祐诗”和元祐党争这两个方面。“元祐诗”作为一个诗体概念,是南宋严羽首先提出来的,被认为是宋代诗歌的最高峰,此论题为后人争论不休。元祐党争,是北宋党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因元祐党人(即“旧党”)的情绪化、意气化,而具有“分水岭”的作用。论及这两个方面,专家和学者们都要触及到元祐时期的士人心态。因为士人的心态能影响到其文学创作,而士人的心态是源于生活的,那么处于复杂政治环境的元祐士人是一个怎么样的心态?笔者认为用明人王夫之的一段评价宋人的论述,即可辨明。“宋人骑两
元代文化转型与古典文学
【内容提要】 元代文化转型主要表现在:一、多元文化并存取代了儒家文化独尊;二、俗文化取代雅文化上升为社会思想文化之主流。从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来说,元以后的传统诗文已经呈现出不可挽回的颓势,后世的努力也缺乏根本意义上的创新。而戏曲、小说之所以能够上升为文学发展的主流,最主要的原因正是作家挣脱了传统束缚而走上了艺术形式创新的道路。认识到中国古典文学由此截然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对于文学史分期研究来说具有独特的意义。而促使文学史发生如此巨变的,归根结蒂,还是与元帝国建立过程中的思想文化大转型有关。 【关键词】 元代 思想文化 转型 中国文学史文学的发展与社会文化密不可分,治文学史不能脱离文化史大背景。今天看来,这已经成了十分浅显的道理。然而,从公元13世纪蒙古军事贵族崛起到元帝国建立这一系列里程碑式的事件,在中国史上恐怕不仅仅标志着第一次由少数民族掌握了全国政权,思想文化方面还应具有特殊意义,于时代文学之发展亦应有其独特作用。长期以来,学术界在涉及这方面问题时,要么没有予以应有的重视,要么过多谈论民族矛盾和社会变革,孤立看待元曲及元代文学,而对元代思想文化转型以及这种转型对整
口传文学:作为元叙事的符号权力资料
如果说,文学权力是一种话语权力或符号权力;如果说,文学话语可以凭借它所具有的文化能力、文化习性和文化产品的稀缺性,控制、支配或影响话语场,从而使自身构成符号资本的一部分;那么,我们只是在共时性的意义上指出了事情的一个方面。我们还必须指出,文学权力的性质、范围、大小等等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一定历史语境中经历了一个由盛而衰的过程。那么,影响文学权力的因素又是什么呢?我们这里不能首先考虑政治权力、经济权力、宗教权力、教育权力等权力,这并不是说它们对文学毫无影响,事实上,文学权力本身就可能是上述种种权力自觉的或不自觉的某种投影,或者就是上述权力在表征领域的策略延伸乃至突围表演,而且,作为一种话语权力,文学权力与上述权力唇齿相依,不可相互取代;但至少就其现实性而言,上述诸权力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文学权力在社会世界中的地位和性质。它们可以让文学穿上五花八门的服装,但却不能调整文学在话语场上音量的大小。这是因为,上述诸权力对文学权力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对文学作品的内容、形式等方面的渗透或规定上,它至多只是强化了文学权力在一定历史语境中固有的强度和水平。那么,谁是文学权力的合法审判者
走向文化的多元化生——以文学艺术为范例
第三,个性化追求。与主导文化文本突出教化性不同,高雅文化文本着力书写知识分子的个性化追求。个性或个性化是高雅文化文本的显著特征之一。知识分子当然要关注社会问题,但这种关心往往是从他们自己的个性角度出发的。他们以独特的个性化心灵去体验生活,解释他们所“发现”的生活真相,展示他们对未来的想象和幻想。他们有时当然可能有个人偏见,但这正是高雅文化文本的一个必然伴随物。有时,这种偏见或者“刻薄”正可能具有独特的历史深度。而如果没有这种鲜明而又独特的个人伴随物,高雅文化就失去其独特魅力了。例如,鲁迅在《狂人日记》里这样写道: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坚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鲁迅借“狂人”之口喊出的这些“疯话”,初看起来极不“真实”。因为,似乎任何一位稍有常识的人都不会同意说,中国数千年历史的特点就只是“吃人”。人们会质问说这是对中国历史的“歪曲”、“丑化”或“全盘否定”。但如果联系当时的文化语境看,就可能不得不承认:这些表面看来充满偏颇甚至“别有用心”的疯言疯语,其实正是鲁迅以其个性化视角
元杂剧改编与意识形态——兼谈「宏观文学史」的思考
元杂剧是最早传播到西方的中国古典文学。《赵氏孤儿》等剧本的翻译、改编为西方读者打开了关于中国文学、文化的第一扇窗口,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史上重要的一页。1 值得一提的是,近代中国学者关于戏剧的研究正是在西方影响下开始的。他们对中国古典戏剧文本的重新阅读和评价,基本上是在西方戏剧话语的框架下进行的,如悲剧、喜剧等许多概念和理论,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舶来之物。 作为中西文化桥梁的中国古典戏剧,今天仍然是西方汉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比较一下国内和西方的中国文学史的教学、研究,就不难看出古典戏曲在西方汉学中明显占有较大的比重。传统上,这是汉学研究的「起始点」之一,而近20年来又有不少新的研究成果问世。和国内的研究相比,这些成果在批评视角、思维方式等方面各具特色,有借鉴的价值。它们有的体现了西方汉学的传统方法,有的吸收了近年来西方批评理论的新方法,有的在我们看来则反映了跨文化阅读中的「误读」问题。由于是在中国文化传统之外阅读中国文学文本,汉学往往可以摆脱中国文化中既有的批评模式和典律(canon)的束缚,而发掘出文本的潜在意义和价值。因此,从东西方文化交流和文化对话的角度对汉学研究进行「再阅读」具有
口传文学:作为元叙事的符号权力
如果说,文学权力是一种话语权力或符号权力;如果说,文学话语可以凭借它所具有的文化能力、文化习性和文化产品的稀缺性,控制、支配或影响话语场,从而使自身构成符号资本的一部分;那么,我们只是在共时性的意义上指出了事情的一个方面。我们还必须指出,文学权力的性质、范围、大小等等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一定历史语境中经历了一个由盛而衰的过程。那么,影响文学权力的因素又是什么呢?我们这里不能首先考虑政治权力、经济权力、宗教权力、教育权力等权力,这并不是说它们对文学毫无影响,事实上,文学权力本身就可能是上述种种权力自觉的或不自觉的某种投影,或者就是上述权力在表征领域的策略延伸乃至突围表演,而且,作为一种话语权力,文学权力与上述权力唇齿相依,不可相互取代;但至少就其现实性而言,上述诸权力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文学权力在社会世界中的地位和性质。它们可以让文学穿上五花八门的服装,但却不能调整文学在话语场上音量的大小。这是因为,上述诸权力对文学权力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对文学作品的内容、形式等方面的渗透或规定上,它至多只是强化了文学权力在一定历史语境中固有的强度和水平。那么,谁是文学权力的合法审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