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关于语文课堂教学中语言艺术的魅力

彭娇  2012-10-10

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课堂教学的效果好,要想课堂教学效果好,就要上好课,要上好课,就必须要以现代化教育理论为指导,遵循教学规律,全面贯彻教学原则,同时还要善于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好的课堂语言就能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趣味魅力,领悟课文的感情基调,了解把握课堂内容与主旨,理解整篇文章,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本节课教学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学活动,具体到每一堂课,它总有一定的主题的,该讲什么,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的,上课之前应心中有数。 “题外之话”、“课外之言”,从时间上来说它们属于课外 、题内,从内容上来说,似乎关关系不大,却藕断丝连。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在新学期第一堂课上,有位老师的第一句话如是说,“德国有位思想家曾说:‘时间的步伐有三种:未来姗姗来迟,现在象箭一般飞逝,过去永远静立不动。’希望同学们把握如飞的现在,有计划地去安排时间,刻苦、勤奋地学习。下面,请大家打开新课本……”这段“开场白”, 精彩、简炼,富有鼓动性和启发性。它虽与接下来的新课没有多大联系,时值上不到1分钟,但它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在新学期、新学年的开始之际,肯定比平时板起脸来作思想工作要强。

实践证明,适当地运用“题外之话”,确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活跃气氛,提高兴趣

一句好的“题外话”,一段好的“课外言”,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使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语文课,少不了要课堂上齐读或背诵。可是,常出现人多声音小的局面,这时如果教师问一句:“你们都吃早餐了吗?吃饱了没有?”学生肯定会笑着回答你。如果趁机要求学生再读,一定会大胜如前的。

碰到诸如此类的情况,处于指导地位的教师,如果一味地正儿八经的“传经授道”,虽也有一定的效果, 但也有一定的不足,但总觉得少了点生气。是的,有时,在紧张而繁杂的课堂教学中,突然地不失时机地说几句“俏皮话”,不也可以松驰一下彼此的神经吗?反过来,学生亦能在轻松一笑中领悟到老师用心之良苦。题外之言实强于题内之言,退而且进,可谓此为“曲线救课”。

二、扩大视野,丰富知识

题外之话,课外之言,说得好,用得妙,其活跃气氛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但不能仅仅满足于这些。应从尽量丰富学生知识、扩大他们的知识面着手。比如,在文言文教学中,要讲清“初”、“引”、“休”等字的含义,就势必要讲到它们的基本义、引申义,而 基本义是怎么来的呢?我们知道,“初”是“衣”与“刀”的象形会意,“引”是“弓”、“丨”(箭)的象 形会意,“休”是“人”。“木”的象形会意。花一点时间给学生讲讲象形、会意、指事、形声等造字法,使学生能掌握一些古文字的来龙去脉,如引,开弓也,就是张弓搭箭的意思,这是它的基本义。由“拉弓” 由引申出“后退”之义,由把箭往后带,引申出“带领”,又引申出“统帅”之义,而由取箭拉弓,又引申出 “取出、拿出”等义。这样,下面这个课后练习题中学生是很容易准 确的做出来的。

区分“引”字的基本义、 引申义,找出分类正确的一项:

[1]狐乃引弓送而射之

[2]引兵欲攻赵

[3]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4]引匕刺狼

A.[1][3]/[2][4]B.[1][2]/[3][4]

C.[1]/[2][3][4]D.[1][2][3]/[4]

答案:[C]

这样的示范,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而主要是扩大了视野,丰富了知识, 使学生真正能“学有所得”。

三、提供借鉴,把握规律

教有法,学亦有法。这法,就是指规律。由此题而彼题,由课内而课外,把前后知识,用“规律”这根红线贯穿起来,则教师教也轻松,学生学也轻松。以后碰到类似问题,不妨点到为止,学生必能触类旁通,举一而反三。

例如,高中语文第一册游记散文占了很大份量,包括一个单元的现代文,一个单元的文言文,第五单元中朱自清的两篇散文其实也是游记。那么,怎么把握游记散文的中心呢?在上课时,我们是这样概括《雨中登泰山》和《长江三峡》的中心思想的:

《雨中登泰山》:

游记内容:

⑴游览泰山美景(山、水、云、松);

⑵参观泰山文化胜迹(七真祠等);

⑶感想“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

中心思想:

⑴抒发对祖国美好河山热爱之情; ⑵表达对祖国悠久文化传统的敬仰;

⑷体现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敢于征服一切困难的豪迈情怀。

《长江三峡》:

游记内容:

⑴描写三峡的雄伟瑰丽的景象;

⑵引用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民谣;

⑶船在激流中逆航的情景。

中心思想:

⑴表达对祖国壮丽河山的无比热爱;

⑵表达对祖国灿烂文明的敬仰;

⑶体现了敢于探索,征服艰险,人定胜天的壮丽情怀。

通过由内容到思想的两相对照,学生能够认识到:中心思想的总结,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从课文的主要内容中提炼出来的;要抓到这个中心,首先必须掌握文章内容,同时,游记散文的中心思想都有几个共同点:

⑴表达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⑵表达对祖国悠久文化的由衷赞叹和敬仰;

⑶游记时的独特感受,体现对人生、社会的哲理性看法。

同时,可以把游记散文总结中心的格式介绍学生,格式是:本文通过记叙游览__的经过,着力描绘了__,表达了作者__的热情, 体现了__的思想;又通过刻划__,抒发了作者__的情怀。这样,就好像给了学生一把钥匙,面对知识的殿堂,可以登堂入室了。

也许会有人认为这是浪费时间。古人云:“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在教《长江三峡》这一课时,适当深化,总结规律,花费的时间确实会多一点,但没有春日辛勤的汗水,又哪来秋天喜悦的收获呢。让学生知 道如何去思考,懂得怎样去运用,正是我们的目的所在。

四、引起共鸣,趁机教育

“趁机”这个词,正体现“题外话”“课外言”的独特之处,它不同于严肃的思想教育,它往往用笑来达到目的,在潜移默化之中给人深深的启迪。

鲁迅先生的《纪念刘和珍君》一文,是对牺牲烈士的沉痛悼念,对反动派和无耻文人的愤怒谴责,是对“ 三?一八惨案”的评析。学习这篇文章,本身就是一个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机会,我在教这一课时,则跑得较远一点,我这样问学生:“大家看过电影《南京大屠杀》吗?”很多同学说看过,有的说还看过《火烧圆明圆》。“看的时候有什么感受?”一句话,使大家想起了中华民族屈辱的近代史、现代史、有的同学顿时摩拳擦掌,好像不立时打死几个外国鬼子不解恨似的。“为什么堂堂四亿人口的大国,在近代竟受到小小的比利时 、荷兰、日本的侵略和侮辱?为什么刘和珍等进步学生爱国却反遭杀害?”如此反问,无形之中使学生受到了 爱国主义教育,激发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庄严使命感。

但是“题外话”毕竟是“题外之话”,“课外言”毕竟是课外之言,只能起到旁敲侧击的作用,不能反客为主,主次颠倒。它们的运用,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话不可太多

题外话,课外言,妙在讲得恰到好处,也就是说,话不在多,精炼就行。如过分多嘴,当讲的不讲,不当讲的哆嗦一大通,不仅会文不对题,主次不分,简单是令人讨厌了。所以,应牢牢的记住这一条,话不可多, 适可而止。

2.话不可偏题

上面所举的那些题外话、课外言,可以说,看似离题,实未离题,它是讲课的延伸,是讲课中的过渡或起兴,应该把握好这个“度”,太偏则无关痛痒,甚至风马牛不相及。

有位老师讲朱自清先生的抒情散文《春》可谓别出心裁,在上课的时候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些“活泼小姑娘”的剪纸,色彩滨纷的,然后一边讲课文一边让学生看剪纸,课堂气氛很好。这时学生问剪纸是怎么做的, 这个问题本应避而不答的,因为它与正课无关,最多可以在下课时间讲的,可是她却有问必答,不但讲了剪纸的做法,还掏出刀子来亲自示范,弄得听课的老师都莫名其妙。虽然时间占用不多,但显属偏题。况且当时听课气氛很好,也就没有必要借此“提神”,我看,这位老师还不如把剪纸帖在黑板上,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在“小姑娘”的周围画上相应的景物,如青青的小草,粉红色的野花,飞来飞去的小蜜蜂等等。那么,课一上完,春天的生气景象就再现在黑板上,学生们也就知道春天似小姑娘的“活泼可爱”了。

3.话不可随便乱说

要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不可放过每一个可以进行教育的机会。题外话、课外言应精心安排、计划。如果信口开河,随便乱说,不仅毫无艺术性可言,也失去了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的有利时机。所要强调的就是,任何一个教学环节,均要刻意经营,要让题外话、课外话尽量生动起来,幽默起来,使之深入人心,催人上进。

正如我们做文章要避免就事论事,手法单一一样,题外话的运用在深化的条件下尽可以多种多样。它们可以是一首别致的小诗,迷人又感人;可以是一段自言自语,指桑而骂槐;可以是知识的补充,使人受益非浅; 可以是几句怒骂,几句讥讽,只要不损人的人格,可令人警醒;可以是课后赠言,依依不舍却又不忘免费奉送教育的“药膏”。可以笑,可以哭,可以引吭高歌,也可以浅斟低唱,一句话,只要你能上好课,可以运用“ 各种手段”!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