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声乐演唱应注意的问题
张瑫 2012-07-24
摘要:声乐教育在音乐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现阶段我国声乐唱法“百家争鸣”,因此根据不同高职学生的特点进行声乐课程教学,成了声乐教师的一个巨大挑战。文章通过对高职学生在歌唱时的歌唱姿势、气息、喉咙打开、共鸣、咬字等方面的阐述, 提出了见解,从而说明了高职学生在声乐演唱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音乐教育歌唱问题
现今社会科学文化不断进步, 各类教学方式也需要改进与提高。声乐课在高职院校中是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在高职院校音乐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 要用科学的发声方法演唱歌曲;要求学生掌握唱歌的相关技能,运用正确的姿势,有气息的支持;要求发出的声音自然圆润, 咬字吐字清晰,有表现力地演唱歌曲。在歌唱时,必须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气息训练是发声的动力
歌唱表演艺术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呼吸要正确。歌唱呼吸是艺术表现的重要手段,是发声的动力,准确的发声、优美的音质和歌唱的表情都与呼吸息息相关。气息的好坏在影响声音的同时,对喉咙的状态及胸腔的紧张和松弛的程度也有着重要的影响。练习气息是艰苦的训练,对体能耗费巨大,要求用心去体会,用头脑去学习,并要长期坚持训练,使横隔膜肌肉、腰周围肌肉及小腹腹肌的力量得以加强。在练习气息时,身体要放松,腰围及小腹周围吸气,把气息吸满后,保持住气息对腰围和小腹的扩张,这就是要求的气息状态。气息训练是声音训练的基础, 美声唱法的三大法宝就是气息的饱满、声音的高位置、喉咙的充分打开。
二、歌唱发声时, 打开喉咙与口型正确至关重要
在上声乐课时, 第一条就是要求学生练习“打哈欠”半小时,在之后歌唱的过程中,气息就能畅通无阻了。这说明“打哈欠”可以有效地打开喉咙。在学习声乐中,某些同学只顾张大嘴巴,喉咙却没有打开,究其原因,是由于忽视了哈欠动作,使得上下牙关未松开,下巴没有放下来,气息就不通畅,声音被堵在了喉咙里,产生挤、压、撑、捏的严重喉音。五个元音加之辅音的训练方法在美声唱法和民族民间唱法中都很重要,我国的传统发声还加上了ü元音。当然, 关键在于喉头的稳定, 在吸好气后就唱的话, 气息会喷射在口腔内外, 促使横隔膜下降, 两肋扩张,保持吸气状态,丹田支持小腹用力收缩,形成上述两者的对抗作用。而声音发射则似喇叭的向中、上、下方向,高声部倾向于中、上、高位置的声音特征,从而得到松、通、圆、竖、宽的美声效果。
三、共鸣在声乐中的地位
声乐上的共鸣,主要是腔体共鸣,包括咽腔、口腔、鼻腔、胸腔。它们联合成了一个统一体,又各有分工,一旦缺少其中任意一个部分,就会严重影响声音的共鸣。这些腔体不是一成不变的,是要随着声音的变化而协调运动。在所有腔体共鸣中,咽腔共鸣占据着主体地位,它是发声和共鸣运用中的关健。由于歌唱时声区不同,有着相关的主次变化。高音区时,以咽腔、口腔、鼻腔、头腔共鸣为主,胸腔为辅;中声区时,以咽腔共鸣为主,胸腔、头腔为辅;低声区时,又以咽腔和胸腔的共鸣为主,口腔、鼻腔为辅。鼻腔可分为前、中、后三个位置,唱高音时打后鼻腔,唱中音时打开中鼻腔,唱低音时打开前鼻腔。前者较难掌握,又必须掌握。共鸣腔体都是对立的,也可以互相协调、互相转化、互易其位置。 四、咬字
在声乐学习的领域中,清晰的吐字是中西两种唱法的共性,但强调的前提却有差异。“美声唱法”强调美声效果,其前提是声音旋律线条连贯、声区统一,还有就是优美的音波。
在声乐学习中,吐字咬字与打开喉咙的矛盾如何解决呢? 诸如,碰到较窄的声母韵母字音时,同学们往往会“捏紧”唱,从而发出刺耳的喉音,这样就不能字正腔圆了。这时我们可以用打“哈欠”的方法,用宽元音或用变形母音来唱较窄的字音,这样既能做到字音不变形,又能解决吐字的困难,从而在根本上解决打开喉咙与咬字的矛盾,达到“字正腔圆”的效果。
正确声音概念的培养,必须学会能分辨正确与错误的声音。在训练歌唱音域的拓展时仅仅是合理解决不同嗓音发声机能的自然连接,真正自由的歌唱是隐藏在其后的真理。这包括在整个歌唱音域范围内对嗓音音色、力度的相关变化、气息等都具有绝对的任意调节的能力,达到各方面的平衡,真正使肌体协调运动。因此,有必要不断地总结在长期歌唱训练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并予以重新思考和研究,寻求自如、归真的歌唱境界及感悟正确的声音概念, 这才是声乐教学应追求的目标。
五、结论
歌唱训练受自身内在规则制约, 任何问题都必须通过自身的歌唱实践操作加以体验, 才能检验出训练质量和效果的好坏,才能明确训练的方法、手段是否正确与有效。只有这样做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1]刘印华 美声通俗民族唱法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声原理[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02)。
[2]王亚军 王一祎 美声歌唱追求的语音特征[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3)。
[3]曾世权 浅谈民歌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J].昌吉学院学报, 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