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西方音乐史课中的多媒体教学的实践和探索
金开目 马克实 2011-04-15
论文关键词:西方音乐史多媒体
论文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教育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教学过程。当今社会,多媒体技术具备突破时空的限制,以形象的声音、画面展示教学内容。这无疑给课堂教学增添新的内涵和活力,也为学生思维的拓展提供了新的、更为广阔的空间。实践表明,多媒体技术并非仅仅是单纯的教学辅助手段,无论从多嫌体的制作或应用角度看,多媒体都存在相当高的技术性与艺术性。如何使多媒体这一崭新的表现形势在教学中得到合理的应用则是我们需要长期实践和探索的问题。
一、巧用媒体,锦上添花
1.通过媒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获取能力的一种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有学习的毅力和意志,才能深切感知、思考、领会,进而创新。然而,在高师教学中,艺术类学生 “重艺轻理”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现象。这就直接导致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很多学生对学习理论课不感兴趣,缺乏学习热情。另一方面,教授文化课(英语、政治等)的教师经常为学生在上课时开小差而大伤脑筋。在专业理论课程诸如音乐美学、艺术概论、中国音乐史(当然也包括西方音乐史)等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同样也面临着上述的尴尬局面。所以,如何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是音乐理论教学需要解决的首要的问题。
一提到西方音乐史,很多学生就害怕,为什么呢?很简单,第一害怕学习,第二害怕考试。再加上中国人对西方的历史信息、重大事件知之甚少,这一切都给课堂教学带来了问题。说学生对某种事物所产生的兴趣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可以利用后天的环境熏陶,有意识的教育教学来培养的。对于音乐史的教学,课堂中利用多媒体就是一个绝佳的选择。我们都知道,多媒体软件由多种媒体信息组成,由文本、图形、声音、动画、视频等文件整合成多媒体课件。多媒体给学生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这种刺激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给学生生动的,真实的形象。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把画面、音乐和教师的解读连成一体,使得学生进入课堂就像进入电影院看一部精彩的音乐历史故事一样,学得轻松投入,学生对学科知识不再反感,学习兴趣也就产生了。
2.通过媒体扩充课堂教学的内容
作为西方音乐史的教学,以往主要是靠单一的教师课堂讲授和单一的黑板板书完成的。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大量的知识信息仅仅靠板书显得非常的不够。并且,作为音乐史学科,所涵盖的知识信息,靠语言描述本身就很不尽人意,音乐很多东西是要靠我们用心去听、用心去感悟的。
由于音乐史的知识量很大,很多的信息通过讲解或死记硬背并没有太多的意义。尤其是谈到音乐家的生平及其各时期的创作情况时,单靠讲解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并且非常的枯燥,教师不愿意教,学生也不愿意学。如果将音乐家各时期音乐作品作为背景音乐,然后加上图片、文字及音乐家生活环境的场景,则使得这一教学环节变成了欣赏音乐家故事,这样就使得学生很乐意接受,并且是在很小的时间片段中就可以集中大量的知识信息量。这是传统的靠单一讲授无法企及的。毋庸置疑,多媒体技术之间实现了“观天下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的效果。打破了封闭式的死水一潭的教学状态,能够将古今中外、天南海北的信息为我所用。以其铺天盖地、势如排山的信息量和知识源促使学生积极的思维,从而使课堂成为学生接受知识的高效平台,有效地提高学生积累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媒体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种感官并用,学习效率最高,这是已被科学实验和教学实践证明了的规律。西方音乐史教学中需要大量的接触图片、文字、声音、色彩、等,诸多的信息,但是在以往的教学中是很难做到的,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我们就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丰富学生的感知,使学生披文入境,视听并举,身心投入,左右脑并用,感觉得以引发、强化,对学生的思维的训练更趋灵活、全面、立体。特别是生动多变的画面,开心启智的音乐创设了教学的情境,增强了教学内容的形象性和动态感,使学生耳、目、口、心各种感官得以激发,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比如,我们讲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的时候,我们可以给学生展示欧洲各地的巴洛克建筑、绘画风格图片,然后教师就可以通过图片很直观的把巴洛克风格介绍学生。同时,巴洛克风格建筑、绘画、以及西欧各地的风土人情等的多媒体展示,同时也留给了学生的想象空间,他们可以通过巴洛克时期的各姊妹艺术的间的关联对,巴洛克音乐作出自己的判断。通过及时聆听巴洛克的华丽音乐。让学生根据音乐自己组织语言对巴洛克音乐风格特征作出总结,就会使得西方音乐史的教学过程,由原来学生的被动接受,成为主动参与,最后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各种观念进行整合,然后再通过多媒体技课件将巴洛克的技术特征、记谱法常识、演奏法等等逐条展示给学生。极大的节省了板书的时间。也就是说多媒体技术参与教学,使得大量书面知识成为直观的形象,使得音乐教学完成很好的互动效果。
二、多媒体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多媒体课堂教学中的资源浪费现象。
多媒体源于媒体,高于媒体,具有集多种媒体的功能于一身,综合运用多种媒体功能的能力,实现了信息载体的多元化,同时具有更好的交互性,具有很好的教学优势,但是再好的东西必须经过合理的运用才能发挥其优势。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非常喜欢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因为多媒体教学可以不用板书,再者,多媒体可以方便的播放一些音乐、作品,视频录像等素材。省事的教师干脆直接花高价购买一些音乐家生平或音乐欣赏的光碟直接在课堂上播放,从而使得音乐史课堂变成了录像课,音乐史的教学质量的严重降低,花大量金钱筹备的多媒体设备直接变成了幻灯机和电视机。多媒体变成了“单媒体”,就难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巨大功能,与其它媒体在教学效果上相比也只是量的变化,而没有质的提高,同时也是对教学资源的浪费,直接的造成了多媒体资源的浪费。
音乐史课堂教学的多媒体课件本身具就有着自己的特殊的性,音乐史课件除了普通课件的交互性能外,其对多媒体课件的音乐也有很高的要求。首先,在确保音乐优良的音质、灵活的控制的同时,对所选音乐还应当具有典型特征,能合理的阐释音乐作品,并能具有时代特性。因此,音乐史中音乐的选用并不是简单的类似于带有情调性的网页背景音乐。其次,音乐史中所选用的音乐常常需要和乐谱配合使用,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音乐的内容。第三,课件的使用过程中,也不能所有信息都面面俱到,像记流水账样的全部展示给学生,而需要教师做详略得当的适时讲解。
所以,在音乐史教学中也必须根据音乐史学科自身的特点来制作出来的相关的课件,并合理地应用到教学中去,才能谈得上是多媒体的应用,才能做到软硬件资源、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
2.媒体课堂教学的在形式主义。
其一,课堂教学是多变的,再好的教学设计也远远不能满足课堂教学中灵活多变的情况的出现。教学设计再精密,也不可能使得课堂知识没有遗漏,因为课堂教学是非常灵活的,往往需要教师的即兴的组织教学。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有些知识光口头表述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书面的展现给学生,这时候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迅速输入文本。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是所有使用媒体的教师都具有打字员一样打字速度,打字速度过缓,知识不能及时展现给学生就直接造成教学环节的中断,直接影响到了整个的课堂教学。所以,在应对一些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问题的时候,我们完全可以从实际出发,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解决,比如直接用黑板板书等等。所以,很多教师自从有了多媒体设备后,就干脆放弃传统教学方式,废弃了黑板的作用等等是极不可取的。所以,从实际教学中,这种单靠课堂设计和多媒体的结合就能完全控制课堂教学信息的理想状态也是不存在的。
其二,音乐史课堂对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应用要求很高,而教师既要做好教学设计,又要开发出优良的音乐史课件二者很难兼顾。在音乐史的教学中,对课件的交互性、对课件的音乐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制作符合音乐史课堂设计的多媒体课件具有有很高的技术性和艺术性。所以,在课件的制作中常有的问题是懂音乐的不懂计算机,懂计算机的不懂音乐,或者是既懂计算机又懂音乐的对计算机的对音频、视频应用技术又不是很过关,加上计算机软硬件平台对课件的支持与否等等大量技术问题都给音乐史的教学课件的制作提出了问题。所以,很多的音乐史教师,手头有大量好的音乐素材并不能整合到音乐史课件中去,即便放进课件中去了,也不能很好的做到音乐的合理控制。
面对这种情况,除了给教师进行必要的计算机培训之外,就是发扬团队精神,开发符合课堂需求的教学课件。每个教师则在根据自己组织课堂的特性进行一些适当的修改。如教学单位不具备上述条件优势,教师则不必过分的迷信多媒体,而应适时的加入其他常规媒体进入教学。打字不够快的教师可以采用板书的方式,对音视频技术不是很过关的教师完全可以将所需音乐组织到一起,采用音响设备直接播放。需要谱例阐述的音乐问题,也可以手工直接在黑板上板书,然后和学生一起演唱或者演奏。这样就能在短暂的课堂时间内完成很好的互动,实现多种媒体的结合。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适当降低对对课件制作的要求,多花一些时间到科研、备课和组织课堂教学上。不可只重形式,把一堂音乐史教学变成多媒体计算机技术课堂。
综上所述,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多媒体这一崭新的表现形势进入课堂教学已经成为现代教学的必然趋势,这就需要积极的开发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合理的理顺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的关系,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在不同的计算机软硬件条件下,合理利用多媒体的辅助功能,并以“情境认知”为纽带,做好教学设计,全面提高多媒体课堂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