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年轻艺术家在当代艺术中的处境
张子叶 2011-10-29
摘要:当代中国油画艺术发展到今天,我们的思维方式不再受到拘束。不应该以西方的艺术标准来衡量自己的艺术体系,而应该在自己的艺术创作生活中去提炼和发掘。 关键词:当代艺术;市场;地域文化;独立性 美欧对中国艺术及东方思想的简单化认识主宰了过去的全部艺术史,美欧艺术界基本缺乏对现存中国文化的兴趣与接触。西方的大师们对于现代艺术历史的叙述是他们觉得从当代中国艺术中无所可学,尽管还会有少数艺术家会继续寻找与前现代东方艺术和思想的交汇处。尽管今天世界已是全球化时代,文化间的旅行和信息高速流通十分便捷,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已存在的东西方文化认知上的非对称性今天依然存在,那就是中国当代艺术家了解他们的美欧同行在做什么,而反之则不然。 从二十一世纪初开始,美国对当代中国艺术的兴趣开始增长,但这种兴趣的动力是源于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日益融合,是源于策展商人,而不是源于美国艺术家,而且这种动力常常需要从美国商业艺术展卖会上去体验,而非美国艺术家们的创作中心和大学。当然也有少数有影响力的学术性活动及展览已在美国开始,比如“国会山上展艺术”。尽管目前,大卫.克拉克的观点仍认定中国当代艺术对西方来讲是一个暂时的新鲜玩意,或是被视为一种欣慰,即这个越来越像西方的东方世界正在学说西方的“艺术”语言。比如王广义的作品,颠覆了文革时代的肖像画法,以调侃共产主义,让步于资本主义的世界观,在某种程度上,这对支持资本主义价值的人而言是易读的。这样的解读使得这些作品与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瓦解的意识形态完全一致,这种意识形态曾经指导美国在冷战后时代的外交政策。作品中存在的其它东西仅仅被认为是地域色彩,即使图案中有些清晰的政治痕迹也是安全可控的,对美国价值或者国家体系不构成任何挑战,对西方现状没有影响。这在前苏联解体之前,一些前苏联的前卫艺术家作品在美国备受追捧,这些作品被美欧收藏家视为“在极权高压下,少数人发出的真实声音。” 但当前苏联解体之后,他们惊讶地发现,这些真实反映人们生活的写实主义作品在前苏联蔚为大观,这使美欧藏家对社会主义生活形态的臆想破灭,那些曾经天价的画也跌到了地上。 年轻的一代艺术家从小就没有吃过苦头,在国泰民安、无忧无虑的环境下长大,年轻的艺术家暂时还没有想到,或者是有欲望去板着脸去做出一副批判的姿态,所以,在画面中可能少了一些“深沉”,多的是一些自然而然的状态。可能会不自觉地去拒绝“深刻”,但是不代表不去思考创作。也许,年轻的一代更愿意把“深刻”和“社会责任感”藏起来。采取更加平易近人的方式去表达。相对于欧美的同行们来说,他们的一切都处于摸索之中,包括他们的老师和同学都一样。对于他们目前来说,实验出来的任何一种样式的艺术形式都没有一套明确的标准去界定他。他们现在所做的事情仅仅就是“实验”,他们的判断标准通常源于 “感觉”,甚至是市场的反映,这是整个中国的“浮躁”。作为年轻的艺术家,笔者个人认为应该在自己的创作之路上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现实社会的思考上。 但是由于当代艺术市场的不确定性、以及目前我们所处的环境的特殊性,我们无法如同欧美国家的艺术家一般获得来自于一些机构的赞助。在我们能查阅到的资料中可以清晰的看到“二战后的五十年代,美国的上层阶级像洛克菲类家族和艺术界人士像批评家柏林伯格等开始酝酿推动具有美国艺术风格的当代艺术,由于文化冷战的契机,以纽约现代美术馆为代表的美国右翼资产阶级和中央情报局联手推动以波洛克、德库宁为代表的抽象表现主义艺术作为美国战后标榜非意识形态化的纯粹艺术的文化形象,以对抗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从上面的资料我们可以明确的了解到在国家和垄断经济体的支持下五十年代到现在不到六十年时间里,美国的文化、艺术的发展的速度以及他的流行速度。 准确地说,中国现在的当代艺术主要是移植于西方的“后现代主义”,在几乎全盘西化的当代进程中,一个缺乏主流文化导向的民族,只有向先进国家看齐的份,这是发展中必然的结果。我们的当代艺术不幸中的大幸即是误打误撞之下从此具备了“大美术视野”,糊糊涂涂与世界先进的艺术潮流接上了轨。在一定程度上,我国的后现代民谚所曰“站得更高,尿得更远”是绝对的真理——我们的后现代艺术或当代艺术与西方相比,不一定非得是“站得更高,尿得更远”的,但起码我们明白我们自己的处境和位置,在全球化浪潮中我们完全有奋起直追的勇气和机会。后现代带给我们正负两个方面的影响:好的方面是使我们曾经僵化的思想开化了,坏的方面则是后现代带来的价值消解和精神生态的灭亡也是空前的,所以我们未必要过分关注西方,而是应该好好认识自己,找准自己的位置,不能忽视自己。我们的当代艺术实践须在保持我们自身艺术的独立性、特殊性基础上求发展,处理好外来的语言形式和艺术观念在本土文化经验的融会贯通,力求与时代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