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关于雷米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在小儿气管异物取出术中的应用

焦丽 郭纪生  2012-06-27

【关键词】 雷米芬太尼;丙泊酚,麻醉;气管;异物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收集我院200508/200803急诊行气管异物取出术的患儿50(男28,女22)例,年龄11 mo~7岁,体质量8~28 kg,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Ⅱ~Ⅲ级. 按手术先后顺序随机分为R组和γ组,每组25例. 气管异物种类有花生米、葵花子、豆粒等,两组患儿性别、年龄、体质量等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术前常规禁食,入室前30 min肌注阿托品0.02 mg/kg,地塞米松2~5 mg. 肌注咪达唑仑0.2 mg/kg基础麻醉后抱入手术室,予面罩吸氧,静脉输液,心电监护,监测BP,HR, SPO2及呼吸频率(RR)等指标,静脉注射丙泊酚1.5~2 mg/kg后以80~50 μg/(kg·min) 持续泵入. R组静脉注射雷米芬太尼1 μg/kg后1 min置入支气管镜,并以0.125~0.5 μg/(kg·min)持续输注;γ组静脉注射γ羟基丁酸钠60~80 mg/kg后5 min置镜,并根据患儿反应间断静脉推注. 两组置镜前均以20 g/L利多卡因舌咽部及气管表面麻醉. 置镜后均经支气管镜侧孔行高频通气,取出异物并充分吸除气管及口腔内分泌物后停药. 观察记录入室后(T0),注射丙泊酚后2 min(T1),注射雷米芬太尼及γ羟基丁酸钠后2 min(T2),置镜时(T3),取异物时(T4),术毕2 min(T5)时的平均动脉压(MAP),HR,RR,SPO2等指标,记录呛咳、体动、呼吸抑制、喉痉挛、心动过缓及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记录置镜时间、手术时间、术毕清醒时间和丙泊酚用量.

统计学处理:所有计量资料均以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及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

两组患儿T0 及T1时MAP,HR,RR,SPO2均无明显差异(P>0.05). T2时R组MAP,HR,RR均较用药前显著下降,而γ组MAP,HR,RR变化不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两组SPO2均较平稳. 而T3及T4时两组MAP,HR均显著升高,且γ组变化明显大于R组(P<0.01),RR及SPO2变化的差异无显著意义. 在置镜时间上R组为(3.5±1.2) min,γ组为(2.2±1.3) min,γ组较R组下颌松弛更好,支气管镜易于置入(P<0.01),但两组取异物时间[R组(38.8±19.2) min,γ组(39.2±20.3) min]无显著差异(P>0.05),R组丙泊酚用量明显少于γ组[R组(74.6±5.7) mg,γ组(102.3±9.2) mg,P<0.01]. 且苏醒迅速[R组(14.8±11.7) min,γ组(45.3±19.6) min,P<0.01]. 术中出现呛咳、体动患儿R组有4例,γ组则有13例;出现心动过缓者R组2例,γ组6例;术后恶心呕吐者γ组有8例,R组为0. 两组差异显著(P<0.01). 呼吸抑制及喉痉挛出现率则差异不明显(P>0.05). γ组有3例患儿术后出现锥体外系反应,经应用安定及东莨菪碱肌注后好转. 3讨论

气管异物可致吸气性呼吸困难,术前常有不同程度的缺氧和二氧化碳蓄积,若不及时解除气道梗阻可致生命危险[1]. 麻醉过程中要求患儿能自主呼吸、下颌松弛且尽量减少对呼吸循环的影响并降低喉痉挛及术后恶心呕吐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丙泊酚具有起效快、镇静催眠作用强、苏醒迅速完全、麻醉深度易于调节的特点,在临床麻醉中广泛应用,但用于气管异物取出术的最大争议是可能发生呼吸和循环抑制,只要注意药物推注的速度和药物剂量,一般不会发生明显的呼吸和循环抑制[2]. γ羟基丁酸钠静脉注射后可产生类似睡眠状态,对呼吸道无刺激,咽肌反射抑制,下颌松弛,应用于小儿气管异物取出术有一定优点,但麻醉后可出现心动过缓、唾液分泌增多等反应,起效慢,作用时间长,无镇痛作用,易出现锥体外系反应,复合丙泊酚亦不能减少其副作用发生几率. 雷米芬太尼为超短效纯阿片受体激动剂,镇痛作用强,可有效减轻支气管镜置入时刺激咽部及气管所引起的剧烈血流动力学变化,复合丙泊酚可弥两者单用时的不足,减少麻醉药用量,麻醉过程更平稳,并发症少且清醒迅速,结合咪达唑仑基础麻醉,具有顺行性遗忘及一定的肌肉松弛作用,清醒后不遗留痛苦记忆,具有更大的优越性.

[1] 陈宏志,李璐,陈卫民. 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在小儿气管异物取出术中的应用[J].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07,14(3):218-220.

[2] 赵颖贤,陈勇. 丙泊酚联合γ羟基丁酸钠在小儿气管异物取出术中的应用体会[J].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21):3419-3420.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