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试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活力

李雅兴  2011-07-28

论文摘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活力,主要是指它既继承、发展又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活力主要表现在:第一,堆物辩证法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方法;第二,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在活力的源泉;第三,创新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特征:.第四,开放性品格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发展机制,将使它成为永葆青春活力的理论。

论文关键词:“三个代表” 江泽民 马克思主义理论 内在活力 发展创新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党的中央领导集体,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理论勇气,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形成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融立党、执政、兴国于一体,贯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科,大大深化了我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我们赢得未来发展、振兴中华民族和创造新的辉煌的制胜法宝。“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强大的内在活力,这是由它所具有的科学性、实践性、创新性和开放性决定的。

一、唯物辩证法是“三个代表”思想的科学方法

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最伟大的贡献,就在于发现了唯物史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具有深刻的科学性、客观性。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相互关系的原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关系的原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原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与人的自觉活动相互关系的原理等等,作为整体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得到了创造性的运用和发挥。并以新的结论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握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把党的先进性放到社会历史进程中加以考察。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基本矛盾运动中发展起来的。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包括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建设,都不可能超脱于这一规律之外,从根本上来说,都要受这一规律的支配。“三个代表”对党的先进性内涵的深化,正是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深层次上认识党的先进性的。

生产力由于劳动者作为最活跃、最革命因素的推动,总是不断的积累发展。冲破一切障碍和束缚,由低水平上升到高水平,以先进取代落后,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前进最终的决定性力量。正如列宁所说,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竹。“三个代表”依据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把生产力标准引入工人阶级政党建设中来,指明只有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党才是先进的党。同时,先进的生产力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反映了意识形态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进而对生产力积极的反作用。

历史唯物论还证明,无论生产力的发展还是文化的进步,其主体动力是亿万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创造了迄今为止的全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既然如此,人民群众就应当首先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拥有享有者,创造者与拥有享有者高度一致,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能否坚持这一历史唯物主义价值立场,忠实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成为区分一个政党是进步还是落后抑或是反动的显著标志。马克思恩格斯早在150多年前的<共产党宣言》中就明确指出:“其余的阶级都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而日趋没落和灭亡,无产阶级却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在新的历史时期,江泽民在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基础上,把人民作为我们工作价值的最高裁决者,提出“三个代表”归根到底是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他说:“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把人民的利益单独作为一个范畴,并与生产力、文化并提,这就使它把人民利益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符合新世纪人的全面发展观点,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二、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在活力的源泉

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来源于实践,由实践来检验、修正.在实践中发展。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不竭动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精辟指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具有鲜明的实践性。伟大的实践孕育了伟大的理论,伟大的理论弓l领着伟大的实践。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源于实践,是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150多年和我党近80年建党经验的科学总结,是扎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从现实生活中汲取营养的理论之树。

我党近80年建设的历史经验与教训,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最丰富的实践依据。江泽民同志一贯非常重视党史学习和研究,他曾说过:“学习理论要同了解历史实践、总结历史经验结合起来。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是一部蕴含和体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活生生的教科书。”就党的历史本质而言,应当说党的历史就是“三个代表”的历史。在8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三大伟业: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的解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走上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回顾80多年来党的历史,可以总结出无数条宝贵的经验,但其中最基本、最宝贵、最具生命力的经验,也就是始终坚持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诚然,党在近80年的历史中,也有过不少失误甚至是严重的错误,但这恰恰是违背了“三代表”的要求。在纪念建党80周年的大会上,江泽民同志指出:“总结八十年的奋斗历程和基本经验,展望新世纪的艰巨任务和光明前途,我们党要继续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胜利前进,归结起来,就是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围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总结党成立以来的全部实践及其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深深扎根在我们党近80年的实践经验之中,是我们党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的必然结论。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还植根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特别是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执政党建设为重点、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实践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江泽民同志于2000年1月20日在向中央政治局通报中央政治局常委“三讲”情况的时候曾经明确地指出:“十年来,我们始终铭记小平同志的政治交代,铭记党和人民的重托.对自己承担的职责从不敢懈怠。我们最关注的是俩大问题:一个是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巩固我们党的执政地位,使我们党始终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力量。一个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加快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奠定强大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基础。”就加强党的建设来看,党的第三届中央领导集体从十三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切实做好几件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事情,到世纪之交决定用三年时间开展“三讲”教育活动;从1989年8月发出《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通知》,到1994年9月十四届四中全会提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从江泽民同志担任总书记之初强调要“永远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到2000年2月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间经过了从实践到认识,又从认识到实践的长期的艰辛的探索,是总结十三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正确理论成果。

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又是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20世纪90年代发生的苏东剧变,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重大挫折,其中有许多值得总结的经验教训。从执政党的建设来说,就是如何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使社会主义政权有巩固的物质基础;如何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如何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防止党和国家政权的腐败。这些问题在当时就引起了江泽民同志的深入思考。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九十年代以来,一些执政几十年的政党先后下台,有的已经衰亡,其中的根本原因是党的内部出了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避免重蹈苏联、东欧剧变的覆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宣言,是当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教训的深刻反思,是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实践的科学总结。

实践不仅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基础和发展的源泉,而且也是检验它是否真理的唯一标准“生活之树是长青的,而理论则是灰色的。”社会发展的实践千变万化、永无穷尽,它决定了不可能存在永恒的、绝对的真理。理论要走在实践的前面,发挥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就必须注重实践的发展。“三个代表”的实践性要求我们坚持和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只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用理论指导实践,又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才能不断发展,实践才能不断前进。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党的十六大以来近一年多的时间里,切实加大了惩腐力度,先后查处了十余起省部级干部的腐败案件,出台了一系列预防腐败的条例,提出了五年内取消农业税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等等,都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或者是对它的丰富与发展。

由此可见.理论与实践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统一,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满活力焕发出勃勃生机。一方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离开了实践,它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丧失其存在的价值;另一方面,不断发展的社会实践又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的不竭源泉,只有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才具有永恒的生命力。 三、创新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特征

创新是历史赋予人类的神圣使命。创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本质.一个社会只有创新.才能发展;创新是民族振兴和繁荣的根本.一个民族只有创新,才能进步;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一个国家只有创新,才能富强;创新还是一个政党前进的动力,一个政党只有创新,才能永葆生机。为此,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要创新就要反对本本主义,“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以江泽民同志同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自觉地肩负起历史赋予的新使命,努力倡导和实践创新精神,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并使之成为“创新的理论”,而且在许多领域做出了“理论的创新”。说“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创新的理论”,这是因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它第一次把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坚持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上升到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高度,上升到党的指导思想的高度.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说“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在许多领域做出了“理论的创新”,这是因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面向时代,尊重实践,着眼发展,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上,赋予马克思主义理论以新的活力,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新视野,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的理论成果。列宁曾经说过:“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家有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正是比我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这些“新东西”主要表现在以下十个方面: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关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关于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思想;关于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思想;关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关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关于走中国特色精兵之路的思想;关于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思想,等等。这些都包含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系之中,是最新的理论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这些最新的理论成果表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不从书本、概念和抽象的原则出发,而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深刻总结实践创造的新鲜经验并上升到理论,在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中卓有成效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次飞跃.成为指引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目标的光辉旗帜。胡锦涛同志在2003年“七一”讲话中指出:“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在长期奋斗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胡锦涛同志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不仅表明我们党在理论的自觉性和实践的主动性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且在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也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事情。‘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生动而具体地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鲜活力量,再一次有力地证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仍然是我们正确认识和运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锐利思想武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典范,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表明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理论高度,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第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创造性地运用它们分析当今世界和中国的实际.为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更好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做出新的理论概括。第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最终奋斗目标、根据实际制定和实施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科学战略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第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注重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吸取养分,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出了新的理论要求。第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在实践中推进理论创新拓展了新的理论视野。

四、开放性品格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发展机制

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奥秘,就在于它具有与时俱进的开放性品格。“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又充分吸收、借鉴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既是对我党历史经验的总结,又是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经验教训的反思;既紧密联系中国在21世纪的发展,又同当今世界的发展相联系。这就表明“三个代表”的思想是一个开放性的理论体系,它不仅对外开放,而且对自身开放;不仅对过去和历史开放,而且对现在和未来开放。开放性品格,成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永葆青春活力的发展机制。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开放性首先表现在它的开拓性。具有开拓性、探索性和深刻性,这就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很强的创新品格。还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就根据邓小平同志的一贯思想,深刻指出:“我国的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我们党所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我们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当人类步人世纪之交时,世界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江泽民同志以高度的忧患意识一再呼吁全党“一定要看到《共产党宣言》发表一百五十多年来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看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看到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工作、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充分估计这些变化对我们党执政提出的严峻挑战和崭新课题””。如前所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理论创新方面取得的许多成果,都是面对十三年来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勇于开拓的结晶。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开放性其次表现在它的发展性。“三个代表”为新时期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发展指明了根本方向,提出了基本方针,“但要使全党同志深刻地认识和全面地把握‘三个代表’的要求,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还“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一步加以研究,进一步进行阐述”,需要全党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紧密结合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最新发展和经济体制变革的实际,紧密结合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紧密结合党员干部队伍状况发生的新情况、新变化.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调查研究,寻找正确解决新矛盾、新问题的答案;还需要各级党组织和每个党员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及个人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寻找各自解决问题的具体途径和办法。把党的先进性与现阶段的历史任务与未来的发展趋势结合起来,就使党的先进性呈现出一种历史的动态过程,而不是静止地停留和满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性的定义上。安于现状、无所作为或停滞不前是无法理解“三个代表”的真谛的,也无法落实“三个代表”的要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着眼于未来实践与新的发展,始终认为实践没有止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是一个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而又永远没有完结的历史过程和认识过程。如前所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源于实践,它还要再回到实践中去,指导新的实践。因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决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它面向未来新的实践,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发展性,还需要根据变化了的实践不断地完善。江泽民同志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发展的、前进的。”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