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让情感教育渗透于中学语文教学之中
江霞 2012-07-08
摘要:本文从情感教育的起点--热爱父母,情感教育的发展--尊爱师友,情感教育的升华--爱国爱民三个方面简析了只有让情感教育渗透于中学语文教学之中,使学生在美的熏陶感染中获得健康的审美感受,才能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和良好的道德思想品质。
关键词:情感 起点 发展 升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
如何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如何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如何使学生产生奋发进取的动力?如何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如何使学生树立为国富强而努力学习的崇高理想?这是我在教学中多年思考的问题,口头说教收效甚微。只有让情感教育渗透于中学语文教学之中,使学生在美的熏陶感染中获得健康的审美感受,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和良好的道德思想品质。那么,怎样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情感教育的起点--热爱父母
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父母为抚育子女成人、成才,可谓呕心沥血;而学生身受父母慈爱,往往身在福中不知福。教学中,应针对学生实际,运用教材的示范作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并适时给予点拨,使学生对父母形成正确的认识。
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就应紧扣父亲疼爱儿子这个中心,重点剖析"望父买橘"的"背影"这一情节,充分体会父亲的用心和艰辛;并通过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的分析,体会父亲对儿子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深切的爱子之心。又如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写了母亲勤劳简朴的美德和对"我"的种种关怀,也写了"我"从小就帮着母亲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更写出母亲宽厚待人,和睦的妯娌关系。这些无疑给我们以启迪,为我们树立了榜样。而我们今天生活条件好了,很多同学却不理解父母,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实在是不应该。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就要充分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使其产生如临其境的感受而激动不已;并对比自己的生活,进行认真的思考,从而形成对家庭关系正确的认识,使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受到强烈的感染,并在日常生活体验中加深理解,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情感教育的发展--尊爱师友
学校生活是学生生活的重要方面,教师、同学是学生生活中关系密切程度仅次于父母的人。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作品是反映学校生活的,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能激发其尊师爱友之情。
如藤野先生教学认真、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而有"求实"精神,是位师德高尚的长者;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中的动人形象,他那炽热的爱国热情,无不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学这类作品时,应该使学生通过具体事例的理解,认识"老师"的崇高品质;并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的老师。在"老师"的崇高品质感染下,激起他们尊师之情,并付诸到日常生活中,形成尊敬老师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又如少年周恩来的胸怀大志;阿发、双喜等的淳朴无私;小弗朗士的天真活泼;少年闰土的机敏可爱等等。这些少年形象动人可爱,他们那宏伟的志向、纯洁的心灵、助人为乐的品质,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教学中,老师应努力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使学生在"美"的熏陶感染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产生奋发进取的动力,以培养其团结协作的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
总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形成,同时,这种美的环境氛围也使学生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而教师的适时点拨,又能给学生以深刻的理性认识,以至逐步形成正确的师生观、道德观、世界观。
三、情感教育的升华--爱国爱民
如果说爱父母、爱师友仅仅是关联学生接触的周围人的话,那么,爱祖国、爱人民则是推己及人、广而大之"情感"的升华。古往今来,无数英雄为了人民的利益、为了民族的富强和国家的兴盛,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他们是民族的脊柱、祖国的骄傲。教学中,教师应通过人物形象分析,使学生在英雄形象的感染中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获得美的享受。并通过点拨、对比,使学生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树立为祖国富强、民族兴盛而学习的正确学习目的。
如一身正气"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周总理等等。无不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典范教材。教学中,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使学生在强烈的感染中产生对"英雄"的景仰与敬佩之情;在理解人物性格、品格特征的过程中,激起学生强烈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从而树立"向英雄学习"、为国富民强而努力学习的崇高理想,并在学习中化为强烈的内在精神动力。
总而言之,文章不是无情物。情是文章的核心、主宰和灵魂,这就决定了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学生智力的催化剂和学习的原动力。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只要我们辛勤的耕耘,就必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