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环境对西部贫困地区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佚名 2011-01-21
作者:刘秀芬 杨炳丽 张丽娜
【摘要】 目的:探讨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使用问卷对西部贫困地区的1 999名儿童进行调查,并对结果进行相关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患病率介于11.8%~34.5%;父母教养方式、亲子关系、父母对学历的期望及教育环境与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呈显著相关关系。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父母知道孩子放学后去哪、知道有远大理想很重要及与父母一起做感兴趣的事的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低。结论:家庭环境影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不良的家庭环境会导致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因此,家长应学会如何创建良好的家庭环境,采用科学的教育方式和沟通模式,使儿童身心健康快乐。
【关键词】 儿童;家庭环境;心理行为问题;贫困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急剧变化,儿童的心理问题较以前明显增多。家庭常常被认为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最有影响力的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的成长。为了解西部贫困地区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笔者进行了调查。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在内蒙西部地区贫困县以家庭为单位进行随机抽样,抽取2 000个家庭中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有一名儿童资料丢失,故实际研究对象为1 999名。将问卷发放给调查对象自行填写后收回。首先进行预调查,然后由研究者亲自进行现场调查。要求学生将调查问卷按学生班级编号,发放调查表时由班主任协助,按我们的要求和注意事项如实填写问卷并当场统一收卷,对不符合要求的问卷返回并重新填写。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使用了一般性描述、相关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
2结果
2.1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率的描述被调查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患病率(%)见表1。
表11999名被调查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患病率(略)
2.2 家庭环境与儿童心理问题的相关分析 父母教养方式、亲子关系、父母对学历的期望及教育环境与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呈显著相关关系。其中孩子做错事任其自然(r=0.24,P<0.05)、经常打孩子(r=0.40,P<0.01)、违反家规时打孩子(r=0.36,P<0.01)及惹父母生气时父母不理孩子(r=0.29,P<0.05)与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呈显著正相关。鼓励孩子做事(r=-0.37,P<0.01)、孩子做事情要问为什么(r=-0.32,P<0.05)、学习成绩不好鼓励(r=-0.41,P<0.01)、和孩子说话和气(r=-0.31,P<0.05)、陪孩子读故事(r=-0.29,P<0.05)、与孩子一起做感兴趣的事(r=-0.56,P<0.01)、父母对孩子学历高期望(r=-0.50,P<0.01)、家中有杂志及课外书(r=-0.43,P<0.01)与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呈显著负相关。
2.3 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以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为因变量(异常=1,正常=0),以父母规定作息时间、孩子父母生气时父母的对待方式、有钱对孩子重要、有远大理想对孩子重要、认识的人有门路对孩子重要、父母知道孩子放学后去哪、父母与孩子一起做家务事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逐步前进法回归分析,a入=0.05,a出=0.10。结果显示,影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变量有三个,即父母知道孩子放学后去哪、有远大理想对孩子重要及与孩子一起做感兴趣的事。根据所得OR值可知,这三个因素均为保护因素,OR值介于0.781~0.822之间,表明父母知道孩子放学后去哪、知道有远大理想很重要及与父母一起做感兴趣的事的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低。
表2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略)
3讨论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西部贫困地区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患病率介于11.8%~34.5%,基本与来自我国疾病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所调查的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32.0%[1]的结果相近。这些儿童显得容易嫉妒、害羞、冲动、怀疑、固执、不愉快、发脾气、注意力不集中、吵架、说谎、骂人、偷东西、损坏东西、伤害别人、不服从学校规定等。针对儿童成长中的这类心理行为问题采取科学的教育方式并进行积极有效的干预对儿童的身心健康显得尤为重要。 家庭是儿童接触社会的第一场所,也是他们认识社会的准则和建立行为规范的第一课堂。因此,家庭是构成影响儿童少年行为外环境中最基础、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影响儿童少年心理行为的重要因素[2]。本次调查表明:父母教养方式、亲子关系、父母对学历的期望及教育环境与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有关,与唐慧琴[3]的调查结果一致。 在父母教养方式中,不良的教养方式如孩子做错事任其自然、经常打孩子、违反家规时打孩子及惹父母生气时父母不理孩子,容易导致儿童产生心理行为问题。相反父母采取良好的教养方式如鼓励孩子做事、孩子做事情要问为什么、学习成绩不好进行鼓励时,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要低一些。因此,要想保持儿童身心健康发展,首先父母应懂得正确的教养方式,在面对儿童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时,能够给予真正的理解与帮助,而不是采用惩罚等消极教养方式,使儿童产生不良的负性情绪,进而出现心理疾病。 亲子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整体的家庭关系或家庭氛围状况。据国外文献报道,父母与子女关系和睦的儿童,其行为问题发生明显少于父母与子女间关系不融洽、家庭气氛紧张的儿童[4-6]。本调查亦显示,父母与孩子说话和气、陪孩子读故事、与孩子一起做感兴趣的事,孩子不易发生心理行为问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父母知道孩子放学后去哪、知道有远大理想很重要及与父母一起做感兴趣的事的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低。由此可见,父母与子女关系不和睦的家庭,易导致儿童行为问题。父母应为儿童良好的行为模式及其心理发育的成熟营造一个稳定、安全的环境。 我国的独生子女政策,使得父母对子女寄予了较高较美好的期望。一般来说,家长的期望越高,对孩子的激励越大,就越能促进他们积极地和自主地接受教育,有利于形成远大的理想与抱负,并能为实现这些理想与抱负积极努力并付诸行动。但是,这种期望必须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合儿童个人的兴趣和爱好,家长不能把自己的意愿和希望强加给孩子。本次调查表明,父母对孩子高学历的期望,并不易导致儿童心理行为问题。这一结果可能与其地处西部贫困地区有关系,还值得进一步探讨。 家庭教育环境对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也有一定的影响。本研究表明,家中有杂志及课外书的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要低于家中没有杂志及课外书的儿童。 综上所述,家庭环境影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不良的家庭环境会导致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因此,家长应学会如何创建良好的家庭环境,采用科学的教育方式和沟通模式,降低儿童心理卫生问题发生率,对于儿童身心健康快乐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