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城镇化


试析农村城镇化建设中的环境保护

论文摘要:农村城镇化建设有利于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有利于我国整体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但由于环境法制不健全,环境法制观念淡薄,环境投入不足等原因,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出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为了积极促进城镇化进程,有必要从完善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执法力度,加大政府对农村的投入,增强农民环境保护法律意识出发,解决农村环境问题。论文关键词:农村城镇化;建设;环境问题一、城镇化过程中的环境问题我国的城镇化进程目前己进入高速发展阶段,而且这种势头仍在加强,但是随着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大量的环境问题开始凸显出来。笔者通过对调查,总结出环境问题大体表现为:(一)土壤污染问题在为小城镇提供农副产品的土壤中,中金属污染、有机农药污染、化肥污染较为突出。调查发现,市郊区的菜农普遍使用农药化肥及农膜。大量使用杀虫剂、杀菌剂、杀草剂,这些剧毒农药的滥用或过量使用,农副产品和土壤中残存了大量的有机氯、有机磷,容易引起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化肥的过当使用,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土壤肥力下降、土壤板结和土质恶化。在农膜的使用

2012-07-19

浅议农村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社区建设

论文关键词:农村城镇化 农村社区建设论文摘要:农村城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综合性问题。农村社区建设与发展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础,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的大问题。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能否做好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对我国社会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农村城镇化侧重于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视角来思考城镇化问题。农村社区建设是农村因城镇化而采取城市社区模式治理农村的过程。而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背景下,去分析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模式,研究城镇化的可能路径及其面临的困难和障碍,探索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突破口,既是理论研究的热点,也是现实发展的需求。一、农村城镇化和农村社区建设的内涵农村城镇化的基本内涵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农村生产要素尤其是劳动力要素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聚集;二是城镇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三是城镇反哺农村;四是城乡一体化。农村城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就是城乡作为一个整体高度融合,通过城乡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融合,实现城乡资源的共享。</

2012-04-19

浅议农村城镇化过程中苏北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论文关键词:劳动力转移 城镇化 苏北农村论文摘要:淮安市作为苏北的欠发达地区,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然而城镇化过程中由于劳动力自身存在的问题影响着城镇化的进程,进一步探讨苏北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将对推进城镇化建设,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农村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和非农产业不断由农村向城镇地区集中的社会经济过程。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展的如火如荼,江苏作为城市化、工业化水平较高的省份,已更加具备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条件。而苏北作为江苏欠发达地区,城镇化水平远低于苏南地区,严重影响江苏城镇化进程。本文苏北的淮安市为例,就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作一点探究。一、 城镇化过程中苏北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淮安市作为江苏省劳务输出大市,面积10072平方公里,下辖清河、清浦、淮阴、楚州4区和涟水、洪泽、盱眙、金湖4县,地跨淮河两岸。据淮安市2009年统计年鉴,淮安市总人口554万人,农村339.12万人,劳动力总量192.02万人,转移155.54万人,劳务输出104.82万人,转移比重81%,输出

2012-04-19

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对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

摘 要:城镇化建设不是简单地把农村户口改为城镇户口,不是简单地盖楼房。关键是要解决好就业、产业结构调整等。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的这些问题,只依靠政府和国企是不够的,非公有制经济必将发挥作用。关键词:非公有制经济城镇化建设当地就业产业结构调整2010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把小城镇化发展作为重点,由过去偏重大中心城市发展转向注重城乡协调发展的,结合农业现代化、现代服务业等多方支撑体系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农村城镇化建设不是简单地把农村户口改为城镇户口,盖楼房,而是要抓住城镇化的核心——农村人口的城镇化,关键是要解决好就业、社会保障、产业发展等问题。解决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的这些问题,只依靠政府和国企的推动既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而且政府、国企也无力承担全部产业调整、解决就业等问题。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成为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我区,非公有制经济在促进经济发展、繁荣城乡市场、扩大就业、增加财政收入、改善人民生活方面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据统计,2008年全区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完成3500亿元,占GDP的42%。

2011-08-10

后经济危机时代的农村城镇化发展之路

摘要:由美国2007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经济危机已经探底企稳,国际经济出现回暖迹象,各国都在对经济危机作反思,而我国更是在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对城镇化进行了“破题”,指明了城镇化的方向,昭示了后经济危机时代加大农村城镇化步伐的决心。本文坚持制度创新、理念创新,从我国当前农村的实际情况和农村城镇化可能出现的问题出发,探讨后经济危机时代的农村城镇化道路。 关键词:后经济危机时代;农村城镇化;发展之路 (一)后经济危机时代与农村城镇化的概念界定 后经济危机时代通常是指经济危机后的时代,这里特指由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后的时代,它昭示着机遇与挑战并存,掀起了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思想与经济发展的潮流。国内外对城镇化存在多种概念的界定,笔者综合国内外观点,结合我国国情认为: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集聚,从而使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城镇人口规模和地域规模不断扩大的动态的自然、社会历史过程。农村城镇化是城镇化的重要侧面,是城市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农村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城镇化,是农村地区生产和生活方式的非农化及其集聚过程。 (二)后经济危机时代加快农村

2010-06-24

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1

摘要:环境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渊源,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必须正确合理地处理新农村建设与环境保护问题。从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特征、农村环境污染特点出发,分析了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环境问题,提出了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保护对策。关键词:农村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环境保护;问题;对策Abstract: The environment question i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mportant origin, must process the new rural reconstruction and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question reasonably correctly in the countryside urbanization advancement. This paper analysis the environment question which in our country countryside urbanization advancement exists

2010-06-16

关于农村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

论文关键词:农村城镇化产业结构升级进程论文摘要: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必须建立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上,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必须依托于农村城镇化建设,二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通过对当前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存在问题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只有建立农村产业结构新格局,才能加快农村人口转移,缓解农业人口压力,增加农民收入,更好地发展农村经济,进而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一、农村城镇化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农村城镇化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举措,而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前提是城镇产业的发展。城镇产业充分发展要依托于合理的产业结构,只有建立合理的农村产业结构,才能加快农村城镇化,才能更好地发展农村经济。农村城镇化一方面可以加速农业和农村人口向非农业转移,缓解农业人口压力;另一方面农村城镇化可以提高非农产业比重,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以加速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农村城镇化的推进,为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创造了条件,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则又加速了农村城镇化发展。首先,农村城镇化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城镇化能引导农业结构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升级、转化,促进农

2010-06-08

浅论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

[论文摘要]通过对我国城镇化的内涵、特征及其战略地位的论述,文章基于对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及问题的分析,进一步探讨并揭示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快推进我国农村城镇化的实现途径。[论文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城镇化;战略地位;实现途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中国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①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推进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②“十一五”规划强调:“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③但是,城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长远的、艰巨的社会性大工程,决不能凭一时的热情和勇气一蹴而就,一定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高质量、高素质、高标准、高起点地筹划布局这项造福中华民族的千秋大业,使其健康、和谐、可持续地发展,以利于加快实现农村城市化的大目标。一、深刻认识我国城镇化的内涵、特征及战略地位(一)城镇化的内涵及特

2010-04-01

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土地流转作用研究

摘要:长期以来二元体制使得我国城镇化水平低下,经济落后和人多地少的现状又造成了农业集约化水平不高,进而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开展积极的土地流转是促进城镇化发展的有效手段,是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土地资源利用率的必由之路。关键词:城镇化劳动力转移土地流转土地集约化城镇化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农村人口、土地等地理要素空间分布的调整,作为农业生产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土地资源在城镇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将受到巨大影响,土地利用现状的改变在所难免。于是,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便成为实现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其中,农村土地经营使用权的合理流转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土地利用的效率进而影响我国城镇化的水平和质量。一、我国目前乡村城镇化中存在的问题1.农村城镇化水平低受长期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我国城镇化一直于一种低水平缓慢发展的状态,与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有较大的差距,也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2006年中国城市人口比重为41.3%,世界平均城市人口比重为49.2%,而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均在80%以上。2.对城镇化存在着认识误区<

2010-03-10

浙江农村城镇化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把发展小城镇提到“大战略”的高度,意义十分重大。浙江要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离不开农村城镇化的推进。一、小城镇在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回眸改革开放20年,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和专业市场的迅猛发展,不仅推动了浙江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具有比较优势的区域特色经济,而且也促进了农村小城镇的快速发展,推进了农村城镇化进程。到1997年底,全省已有建制镇998个,比1978年的167个增加近6倍;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35%,比1978年提高了21个百分点。小城镇已经成为我省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的中心、产品加工和集散的中心、务工经商农民集聚的中心,成为浙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和重要支撑。总的来看,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在解决人口聚居、发展农村经济和推进农村现代化水平等方面有着十分突出的作用。1、新的农村人口聚居点。费孝通教授早在改革初期就认为,新型的小城镇可能成为防止人口过度集中的“蓄水池”,今后农业经济水平的提高不可避免地释放出长期关闭的传统农

2006-06-26

加速农村城镇化建设是提高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

【摘 要】本文针对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农村劳动力过剩、农民收入低和农村城镇化发展缓慢的现状,探讨了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实行“以土地换取城市社会保障”的政策;户籍制度的改革,对进城农民实行以身份证为合法证件的迁移、登记制度;加强农村城镇化和农业工业化的协同发展,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 【关键词】农村城镇化;必要性;可行性;对策 农村城市化是农村发展进步的不可逆转的发展潮流,是落后的农业国走向发达的工业国的必由之路。纵观当今世界,经济发达的工业化国家早已完成了农村城市化这个历史性的发展过程。而我国城市化水平低,还处于起步阶段,依然相当明显地存在着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很不适应。因此,大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不断加快农村城市化步伐,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是我国农村现代化以至整个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新世纪发展的历史选择。 一、加速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必要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深刻地变化,广大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收入明显增加。然而,随着经济体制改革

2008-09-23

农村城镇化建设环境优化的对策研究

[摘要] 农村城镇化在给农村经济带来繁荣和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问题。伴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城镇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必须引起重视.本文针对目前农村城镇化建设存在的环境问题提出了农村城镇化建设环境优化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城镇化 环境污染 环境优化对策 农村城镇化,是指在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工业化的同时,参照城市先进的经济技术社会标准,在我国广大农村建设中小城镇。它具体包括农业人口逐渐向非农业人口转移,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向第二、三产业,多数居民要转到统一规划布局的小城镇之中。农村城镇化作为现代经济活动的载体,对经济发展的服务、导向、拉动作用是农村所不可比的,因此,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本国的城镇化建设,现代化社会亦把城镇化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是否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鉴于此,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各地政府就逐步加大了当地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力度,使得过去一度发展停滞的小城镇建设日趋活跃,到目前为止,全国的小城镇建设已经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不可否认。农村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极大地促进了农村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但也带来了生态环境的问题,在农村城镇化推进过程中,人们更注重直接

2008-12-16

农村城镇化环境问题的表现及成因

[摘 要] 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往往更注重其直接的经济效益,而容易忽视其间接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从而导致一系列环境问题与农村城镇化建设相伴而生,进而影响到城镇的持续健康发展。本文在对农村城镇化环境问题具体表现进行探讨的基础上,重点对农村城镇化环境恶化的原因进行了剖析。 [关键词] 农村 城镇化 环境问题农村城镇化是农业人口向城镇地域集中和农村地域转化为城镇地域的过程,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关键在于搞好小城镇建设,而搞好小城镇建设又势必无法回避城镇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果我们对城镇化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就会与城镇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相背离,进而直接影响到当地城市化、工业化战略的实施。在新形势下如何兼顾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选择一条既能保护生态环境、又能实现城镇经济、环境与资源协调发展的城镇建设之路,对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宜居城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农村城镇化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1.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和自然之间应该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从一定意义上讲,农村城镇化既可使农

2008-12-29

对有关农村改革及农村城镇化问题的探析

摘要:农业在古今中外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工业社会的发达,农业发展的局限性日益暴露,农村的落后状况有待改变,农民的贫穷生活急需改善。文章以科学发展观的视角分析、探讨当代农村改革及农村城镇化的有关问题。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农村;城镇化 一、农业的重要性及改革现状 (一)农业的重要性 古今中外,农业在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这些都形象地说明了每个人都必须消耗粮食来维持自己的生命。然而从目前来看,粮食也只能从农业耕种而收获。千百年来,农民躬耕于田地,为世界的亿万人口的生存做出了不可估量的巨大贡献。同时,农产品不仅仅只作为粮食来维持生命,还可以为工业提供生产资料,农村、农民还是输出劳动力与工业品消费的巨大市场,著名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曾经这样评论农业:“可以恰当地说,城市的全部财富和生活资料都是从乡村获得的。” 可是仅仅有农民、农业还不足以满足世界的发展、还不足以满足人类的多方面的综合需求。于是重工业、轻工业、服务业也就相继产生并且迅猛发展。由于分工的不同、工种的不同、价值的差异、效益

2009-02-23

我国农村城镇化走过的三十年

摘要:自1978年改革开放至2008年,整整三十年,“三农问题”不断以这样或那样的角色出现在我国的经济和政治舞台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永不落幕的主角。文章针对农村城镇化问题从国家宏观政策和制度体制方面,对这三十年来的政策进行回顾与展望。关键词:城镇化;城市化;“三农”问题自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整整三十年,“三农问题”不断以这样或那样的角色出现在我国的经济和政治舞台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永不落幕的主角。对于农村城镇化问题,各国呈现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地域和经济“鸟瞰图”,我国一直在探索农村城镇化问题,从而从根本上突破“三农问题”。本文从国家宏观政策和制度体制方面,对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城镇化存在的问题,政府职能部门所采取的措施进行了分析。 一、风雨同舟的三十年 改革开放后,政府对农村城镇化问题一直处于不断推动、引导、摸索和实践的过程。 (一)政策和制度上摸索、试验的十年:1978~1988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

2009-02-24

农村城镇化发展的深层思考

内容摘要:农村小城镇建设有利于我国城乡二元化社会结构走向融合,有利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从而实现我国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但我国农村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受主要农产品安全的制约,完善政府配套土地流转制度和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促进农村城镇建设的关键所在。关键词:农村 城镇 政府责任 城市化长期实施的城乡二元化经济与社会政策导致了我国二元化的社会结构,而二元化的社会结构在二元化的社会经济政策强化下,城乡差距日趋拉大。城乡融合与一体化是我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趋势。城市化是城乡融合与一体化的载体——农村小城镇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我国城市化的重要角色。农村小城镇建设不仅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并向城市(镇)集中的聚集过程,而且是城市(镇)在空间数量上的增多、区域规模上的扩大、职能和设施上的完善和城市(镇)的经济关系、居民的生活方式以及人类的社会文明广泛向农村渗透的过程 。我国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及影响城市化是一个国家迈向现代化不可逾越的进程和阶段。我国城市化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一是1950~1980年,全国城市化率 从11

2009-05-03

加强农村城镇化和农业工业化的协同发展

农村城市化是农村发展进步的不可逆转的发展潮流,是落后的农业国走向发达的工业国的必由之路。纵观当今世界,经济发达的工业化国家早已完成了农村城市化这个历史性的发展过程。而我国城市化水平低,还处于起步阶段,依然相当明显地存在着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很不适应。因此,大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不断加快农村城市化步伐,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是我国农村现代化以至整个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新世纪发展的历史选择。一、加速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必要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深刻地变化,广大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收入明显增加。然而,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出现了滑坡,城乡居民收入之间的差距开始拉大。这种迹象有悖于我们“共同富裕”的初衷,无疑是进一步发展生产力和促进社会进步的一大障碍。笔者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问题,只有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农民人数减少,农业规模增大,农民收入提高才能成为可能。1、加速农村城镇化建设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需要根据农业部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

2009-07-23

论萍乡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城镇化浅析

[论文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 农村城镇化 基础产业 保障制度 措施 对策[论文摘要]阐述当前萍乡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城镇化的基本情况,通过对基本情况的分析,提出一些措施建议。萍乡市位于江西省西部,东与本省宜春市、南与吉安市、西与湖南省株洲市、北与湖南省浏阳市接壤。全市总面积3827平方公里,丘陵、山地和平原各占土地面积的66.4%、27.3%、6.3%。现辖芦溪、莲花、上栗三县和安源、湘东两区及萍乡市经济开发区。至2005年底,全市总人口181.09万人,非农业人口55.74万人,农业人口125.35万人。一、萍乡市农村剩余劳动力概况萍乡市现辖3县3区,总面积382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2476公顷,水田46294公顷,旱地6182公顷,由于多种原因,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到2005年,耕地面积仅有51000公顷,比前三年减少了2.8%。由于山多地少,耕地减少,加上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农业产业化逐步完善,大量农村劳动力离开了土地,使农村出现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到2005年底,萍乡市农业人口125.35

2009-07-30

论我国农村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论文关健词]农村城镇化问题对策[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城镇发展缺少经济依托,城镇建设缺乏整体规划,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等,提出了发展对策。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城镇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城镇是人类的主要聚居地,也是生态系统中最为复杂的类型之一。城镇化(urbanization)从根本上说,就是有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其走出农村,进入城市。寻找到与其相适应的职业,稳定地在城市居住并生活的过程。是社会经济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农村地域广阔。农业人口占全国劳动人口7120%的背景决定了中国将走一条与西方工业化国家不同的城镇化道路。城镇化不仅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城镇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本文就我国农村城镇化的基本特点、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发展对策作了一些初步的探讨。一、我国农村城镇化的现状及主要问题城镇化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效益的增长,改变了人们的观念,提高

2009-07-31

谈农村城镇化与农民市民化的协同发展

内容摘要:我国农民市民化步伐要滞后于城市化进程,抛开制度供给不足、农民适应性差等问题之外,还要确定农民市民化的主体范围,本文在探讨消除二元社会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础上,提出应给农民以国民待遇,从而最终消除城乡差别,这是我国农民市民化的最终出路。关键词:市民化 城乡一体化 城镇化农民市民化的研究视角农民市民化是现代社会结构转型的必然,然而在我国学术界,对于农民市民化概念还没有明确的、公认的界定。但从市民化的主体来看主要包括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农民向城市转移并逐渐成为市民的过程,其重要的标志就是农民在身份上获得作为城市居民的合法身份和相应的社会权利(包括居留权、选举权、受教育权、劳动与社会保障权、社会事务管理的参与权等等)。这是从城市的视角来构建农民市民化,市民化的对象主要是指已经迁移到城市中农村流动人口。第二种观点是指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借助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动,使现有的传统农民在身份、地位、价值观、社会权利及生产生活方式等各方面全面向城市市民的转化,以实现城市文明的社会变迁过程。因此,市民化过程的实质是农民争取“市民权”的过

2009-08-01

论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不仅为儿童进入小学作准备,还关系到儿童个体身心和谐、健康成第。它通常包括学前家庭教育和学前社会教育,本文所探讨的学前教育指的是学前社会教育。 一、农村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的学前教育主要是由托儿所、幼儿园和学前班三种机构承担。随着社会的发展,学前教育由原先具有的慈善性兼福利性色彩日益转变为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础,部分成为人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启蒙教育。笔者为了了解农村学前教育的详情,调查了三个县的学前教育机构。其结果让我们从事教育的工作者担心。 (1)地方各级政府对于农村的学前教育缺乏全面规划和有力的指导,而且责任不明确,从而导致学前教育松散、混乱、无序。 (2)地方政府的公共教育投入,群众的家庭教育支出,地区的地理自然环境及文化传统与教育价值取向综合决定了该地区的教育状况。我国是一个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国家,而有限的教育经费用于学前教育更少,尤其在农村是微乎其微。另外,农村部分儿童家长也尚未认识到学前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对学前教育的意义认识肤浅,甚至把学前教育机构仅看作是“看孩子”的地方。 (3)在调查时笔者发现绝大多数农村幼儿园(所、班)办学环境较

2009-06-14

河北农村城镇化环境优化对策

[摘要] 近年来,河北省的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在不断加快,城镇的环境状况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农村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和保护城镇环境,已成为我们当前需要研究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在分析了河北省环境保护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重点提出了农村城镇化建设环境优化的对策。[关键词] 河北 城镇化 环境优化城镇化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途径。目前,河北省的农村城镇化进程已进入到一个高速发展阶段,省域内各类城镇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城镇化水平在不断提高。但与发达地区、乃至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随着河北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一些不容忽视的环境问题也相伴而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全省城镇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城镇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处理好城镇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采取有效措施来保护和改善城镇的生态环境。一、河北省环境保护发展现状近年来,河北省进一步完善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人大监督、环保部门统一监管、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的环境保护工作机制。同时,

2008-11-19

农村城镇化战略与可持续发展

摘 要 以江西省赣州市为例,分析了当前农村城镇化的现状,并针对思想观念落后、农村城镇规模小、资金不足、城镇规划布局水平低四个具体问题,提出了转变思想观念、控制城镇规模、多渠道筹集资金、合理规划布局等可行性的方案和对策,有利于农村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农村 城镇化 1 农村城镇化与可持续发展概念 1.1 农村城镇化 所谓城镇化,是指社会生产力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基础上,在经济结构、人居环境、人口素质等领域,由传统农业经济到现代化城镇经济、传统农业文明到现代城镇文明的转变过程。中国城镇化理论的二元性是指城镇化可分为城市化和农村城镇化。城市化指的是人口向城市的集中过程,而农村城镇化指的是农村人口向县域范围内的城镇(建制镇)和集镇(非农产业集聚地)的集中过程。总之,农村城镇化是指在农村经济飞速发展和现代化城镇文明广泛扩散的前提下,由于农村社区的居民住宅、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等客观条件日益完善,农村居民的思想观念、人生观和世界观等主观因素日益现代化,农村社区与城镇社区的本质差别逐步缩小甚至消失,致使住在农村社区的居民也能够享受到现代城镇文明,农村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条

2007-01-16

重庆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城镇化问题研究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城镇化对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一)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城镇化进程是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推进经济社会全局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大城市、大农村并存,城乡二元结构突出,是重庆市的一个基本市情特征。2000年,全市幅员面积8.24万平方公里,其中农村幅员面积8.24万平方公里,占97%以上;总人口3091.0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430.20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78.62%,尚有农村贫困人口140万人,占全市农村人口的5.8%,高于全国的2.8个百分点;全市国内生产总值1590亿元,其中农业增加值283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为65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650亿元,三次产业的比例17.8:41.3:40.9。近年来,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加快,产业结构、城乡结构逐步优化,但二、三产业层次不高、比重仍然偏低,特别是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有限,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落后于沿海发达地区。重庆市农村主要经济总量指标在全国排名16位至19位,主要人均指标在全国排名21至23位;传统农业的烙印较深,“粮猪型”结构比重过高,多数农产品

2006-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