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中的知识转移研究:以电信产业为例
韩菁 贾建锋 陈希 2009-10-15
论文关键词:产业链知识转移电信产业案例分析
论文摘要:基于产业链的组成和知识的特性,研究了产业链中不同企业的作用、知识特性、知识转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产业链的知识转移模式,分析了该模式中知识社会化、外部化、组合化和内部化过程。最后通过对中国电信产业上、下游两个企业——华为公司与中国电信之间知识转移的案例分析,为产业链中的企业进行有效的知识转移提出建议。
一、知识转移的模式
Nonaka提出了组织知识创造动态理论,即著名的知识螺旋(SECI)模型[1]:社会化(Socialization)、外部化(Externalization)、组合化(Combination)和内部化(Internalization)。知识根据可表达性分为可以用口语、文字加以表达的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无法用口语或文字表达的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社会化是由隐性知识转换为隐性知识的过程,外部化是由隐性知识转换为显性知识的过程,组合化是由显性知识转换为显性知识的过程,内在化是由显性知识转换为隐性知识的过程。Nonaka和Takeuchi又根据知识主体间层次的划分,提出知识转移不仅仅发生在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也发生在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组织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2]。随着分工的演进和市场竞争的深化,知识转移已经由企业内部扩展到企业组织之间,并且在产业链的层面上发生。
二、产业链中的知识转移
1.产业链中企业的特点
产业链中的各企业通过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和知识流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在整条产业链中,企业处于产业链中的不同位置,任何企业的变化都会对产业链中价值传递和价值递增产生重要的影响。处于产业链上游的企业,最初提出产业技术创新,创建标准规范,发挥着引领整条产业链的作用。处于产业链下游的企业,是技术创新的追随者,产品服务的提供者,起到促进产业链发展的作用。表1给出了产业链中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差异。
2.产业链中企业的知识特征
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企业的知识特征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较多有价值的理论。从企业获得长期赢利能力和竞争优势的角度出发,这些理论认为企业资源的差异决定了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进而建立了以企业内部资源为基础的核心竞争力理论[3]。Prahalad[4]通过研究进一步指出,企业知识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企业本质上是知识积累过程中拓展生产领域的一种机制。Nelson和Winter[5]认为,企业是在一定时间内具有决策能力的生产者,是知识生产和能力发展的集合,企业追求利润的最大限制在于知识和能力的不完全性。以上学者的研究结果都表明,知识是决定企业的核心要素,企业是一个知识与知识运作的集合体。企业的知识特性与知识运作方式的差异决定了企业之间的不同之处。尽管各个企业在产业链中的作用、影响以及要素的密集度都不相同,但从单位要素产生的效益角度来看,知识要素所具有的高生产率仍然是各企业的基本特征。相同的是,知识成为决定企业发展和经济效益提高的关键变量;不同的是,不同企业具有的知识生产率之间有着显著的区别。基于以上理论,我们将产业链中的各企业简化为具有不同知识属性的知识节点,企业之间的联系看成是知识节点之间的知识连接。
3.产业链中的知识转移模式
产业链中不同位置的企业具有不同的知识属性:上游企业知识存量丰富,并且隐性知识多于显性知识;下游企业知识存量较为丰富,但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相差不多。另外,产业链中不同位置企业之间的知识转移也有区别:上游企业对下游企业的知识转移是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而下游企业对上游企业的知识转移是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
根据产业链中上、下游企业的知识转移我们可以发现,在产业链中存在的基本知识转移结构(SECI),如图1所示。上游企业成为产业链经济增长的源泉与发动机,通过知识转移活动,引领下游企业。下游企业接受上游企业传递的知识,并在上游企业的推动下,进行广泛的传播和扩散。
从总体上看,产业链中知识转移遵循的是“社会化——外部化——组合化——内部化”(SECI)的循环结构。上游企业与下游企业构成的SECI结构具有以下特点:
(1)社会化过程。社会化体现在上游企业之间,是上游企业之间的一种广泛的知识共享过程。这个共享过程通过观察、座谈、研讨及思路上的模仿,操作上的示范,形体上的展示等途径来完成的,是知识创新的最初环节和知识成果形成的萌芽阶段。
(2)外部化过程。外部化体现在上游企业与下游之间,是上游企业将初期的知识成果转化为能够用语言表达的知识,如方案、规则、标准、模型等,并转移给下游企业。这一过程是隐性知识与特定的生产流程进行结合并且使知识显性化的过程。
(3)组合化过程。组合化体现在下游企业之间,是下游企业内部在接受上游企业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下游企业内部的消化、吸收并与企业自身的知识进行广泛整合,成为能被本企业利用的知识过程。
(4)内部化过程。内部化发生在下游企业与上游企业之间,是下游企业对上游企业知识创新思想、成果应用的反馈。通过这种反馈,上游企业获得下游企业的应用性知识,并与下游企业构成知识转移的新循环。
三、产业链中知识转移的案例分析:以电信产业为例
知识转移一直受到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重视,而对产业链中知识转移的实质性研究和理论建树并不多见,尤其缺乏在产业链中知识转移方面的本土案例研究。本文通过对中国电信产业上、下游两个典型企业之间知识转移的案例分析,在佐证本文提出的产业链中知识转移结构模式的同时,试图为企业间是如何实现知识转移的提供一个分析框架。
1.电信产业的环境特点
电信产业的环境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行业政策。运营市场开放,国内运营商要走出去,国外运营商要走进来;国内运营商分拆整合;3G牌照发放在即。第二,技术环境。随着IP互联网渗透率增长,Skype、MSN、QQ等IP应用业务迅猛发展,用户对电信运营商的依附力日益减小,电信运营商正面临着被业务经营“边缘化”的威胁。第三,消费结构。由于用户结构低端化,价格竞争激烈和资费负担水平下降,话音业务走向低值化和微利化,缺乏新业务增长点,固网和移动网运营商同时出现增量不增收现象。第四,融合。固定与移动的融合、网络与技术的融合、终端与载体的融合、业务与应用的融合、产业链与生态链的融合,融合的趋势导致了全业务运营成为必然。
2.电信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简介
产业链的上游企业: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为公司)成立于1988年,从事通信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与销售,涵盖了交换、接入、传输、移动通信、智能网、支撑网、ATM、接入服务器、路由器、以太网交换机、会议电视等主要通信领域,是国内提供固定网、移动网、数据通信网全方位解决方案的大型企业。
产业链的下游企业: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是按国家电信体制改革方案组建的特大型国有通信企业,新的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电信)成立于2002年5月,是中国最大的基础网络运营商,主要经营国内、国际各类固定电信网和基于电信网络的语音、数据、图像及多媒体通信等业务。
环境的快速变化和知识生产的专业化,需要企业间建立外部知识联系以实现组织间学习和知识转移。下面以华为公司和中国电信为例,分析电信产业的上下游企业是如何面对环境变迁进行知识转移的。
(1)知识转移结构
社会化过程:华为公司观察分析自己的竞争对手,从单纯的设备考察转向对设备商的综合实力考察。外部化过程:聚焦核心业务,华为公司为中国电信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的支持。组合化过程:中国电信从单纯的通信运营转向信息通信技术(ICT)服务商。内部化过程:中国电信与华为公司建立沟通机制,共同参与电信业的战略规划。
(2)知识转移的实施
将产业链上知识转移的实施细分为四个环节,即3W+H循环模式。分别是Who、Why、What和How(如图2所示)。
Why环节,即客户需求细分环节。是在What环节中进行客户识别与细分的基础上,针对Top运营商决策层的角色、关注点以及思维模式,制定针对性和差异化的营销沟通策略,实现客户可感知价值的最大化。对于What环节中细分出的总经理和副总经理等管理型角色,其在制定战略决策过程中的关注点主要是行业环境、核心竞争力以及投资方向等。在制定经营决策过程中关注的是经营目标、盈利能力以及组织建设等。而细分出的技术专家和业务专家等专家型角色也有其不同的关注之处。技术专家关注于技术趋势、新兴技术和行业标准等;业务专家更关注于价值链、业务盈利模式以及组合营销等。对运营商决策层不同需求的准确细分是整个知识整合循环模式中的重要前提,也是使整个流程更加完善的基础。What环节,即知识定制环节。传统的单纯技术方案型交流已经无法满足不同高端客户的差异化知识需求。What环节就是要在前两个W的基础上,选择和确定沟通的切入点。在综合考虑制定决策的管理型角色和专家型角色的细分需求基础上,定制涵盖客户关注点的交流内容,交流内容综合考虑了不同细分角色的不同关注点,同时定制高端客户的不同针对性宣传资料。
在3W基础上的H即How环节主要体现为沟通渠道建设和营销活动的实施。沟通渠道的建设阶段是How环节中的基础所在。在华为公司对中国电信的案例中,How环节中首先建立了华为公司北京分部与中国电信集团总部以及各省代表处与各省中国电信分公司之间的沟通渠道,同时保持华为公司自身产品部与北京分部以及各省代表处之间沟通渠道的畅通。在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基础上,华为公司主动开展针对高层客户的高质量交流与研讨活动,同时以固定的联合工作团队、阶段性的项目课题、定期的计划和总结以及定期的研讨和交流形式建立起与高端客户的例行化沟通机制。在良好的沟通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制订出战略合作协议,同时整合公司资源,完善战略合作支撑和交付体系。其次即关键营销活动的实施阶段。在营销活动的实施过程中首先要进行现状分析,通过SWOT分析全面确定公司面临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同时合理定义客户可感知价值以及客户目前对公司价值认知程度和认可程度。在对现状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制定营销活动中的目标与策略,包括解决方案对客户的价值承诺,竞争对手攻防策略,行销宣传的关键信息以及市场项目目标与策略支撑。在以上两个步骤的基础上,最终确定和整合营销计划,包括营销宣传策略指导书,解决方案的宣传资料,高端客户研讨、交流活动,样板点、现场会等多种具体的营销活动方式。How环节中营销活动的成功实施必然会带来企业发展新的机会点和业务增长点,而新的机遇和增长也会进一步促进整个循环的发展,促进整个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四、结论
产业链中的知识转移,既是企业赢得竞争优势并构建战略联盟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产业链中知识资源价值的重要途径。基于本文的理论探讨与案例分析,为了促进产业链间的知识转移,制定产业链中知识转移的对策和措施,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在产业链中,应汇集不同位置的产业链企业,建立共同的知识共享平台和机制,发挥上游企业的领导作用促进上游企业的技术创新,加强创新成果的应用和传播。
其次,在建立产业链企业知识共享平台和机制的基础上,构建不同层次和体系的知识学习机制,推动产业链中的企业不断在知识转移中获得知识、应用知识、积累知识,加快知识转移过程,提高整条产业链的知识含量和知识应用程度。同时,应加强产业链中知识转移、知识沟通的过程。有效的沟通才能带来知识的有效传递、延伸、补充、完善和应用。沟通的方式也有很多种:有形的、无形的,客观的、主观的等。在产业链中,扩展不同的沟通方式,建立和谐的沟通环境,疏导沟通渠道是确保有效沟通和提高沟通效率的前提与保证。
最后,积极组合产业链中下游企业获得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及时将从上游企业汲取的知识成果进行组合和必要的转化,建立相关的成果转化机制和激励机制,促进知识在产业链中的转化与吸收,并尽快将知识有效转化为生产力。
[1]Nonaka,I.A dynamic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creation[J].Organization Science,1994,5(1):14-35
[2]Nonaka,I.,Takeuchi,H.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M].Oxford University Press,NewYork.1995.
[3]Barney J B.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Journal of Management,1991,17(1):99-120
[4]Prahalad C K,Hamel G.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Harvard BusinessReview,1990,66(5/6):79-91
[5]纳尔逊,温特.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