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关于京剧进课堂的有益尝试与思考

周岩  2012-08-15

京剧走向各地,成为全国广泛流行的最大剧种。民国以来,它又逐步走向世界,外国人把京剧叫Peking Opera(北京歌剧),京剧这种表演形式受到中外艺术界的广泛认可。然而,随着流行音乐以及其他风格形式音乐的出现,人们对京剧的关注已越来越少,京剧目前的发展形势不容乐观,需要教育工作者进行有益的尝试。

一、京剧进课堂是新生事物,有其发展的必然性

要认识京剧进课堂的现实意义,还需从京剧的发展说起。京剧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成熟时期

1860年到1917年左右,是京剧的成熟的时期。在剧目方面,从徽、汉、梆、昆等继承下来的传统剧目,经过演出实践不断加工、锤炼,更趋精练;在舞台表演艺术方面,也更为细腻、精致,色彩浓郁。原来地方色彩已逐渐融会升华,成为京剧自身的艺术特色。

2、高峰时期

从1917年到1937年,是京剧艺术出现高峰的时期。剧目方面,传统戏不断加工、翻新,同时大量涌现新创剧目。题材范围扩大了,表现爱国主义、民主主义思想的剧目增多了。这一时期,出现了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四小名旦。形成了许多有鲜明艺术特色的流派。京剧舞台更是达到了艺术高峰。

3、提高阶段

上个世纪 20年代以来,上海京剧舞台上出现了大量连台本戏,许多优秀女演员先后脱颖而出,艺术上相当成熟,且能独立挑班。这一时期,在人才培养方面受到较多重视,并采取了新的措施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改革,除基本功外,兼重文化课程,并授以音乐及其他艺术知识。这种教育制度和教学方法,虽然还处于摸索阶段,但对提高新一代演员的艺术修养却收到了一定效果。

二、京剧进课堂对孩子们的影响力

首先,京剧中咬字的特点是字正腔圆。虽然有极少部分带有一定的地方色彩,比如,安徽等地口音特点,但大部分是以现在普通话发音为标准,易于推广和促进学生的普通话发音。

其次,京剧高亢明亮的唱腔特点,有利于学生声音的发挥。同时,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有积极的作用。音乐是感悟的艺术,他可以深刻强烈地作用于人的意识,有效地发挥德育作用。京剧凝聚了儒家精华思想,如忠孝仁义、爱国主义、家庭伦理等,对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意识大有裨益。 三、京剧进课堂的现实意义

教育部在2008年2月25日出台了关于“京剧进课堂”的文件,并决定从2008年3月到2009年7月,在北京、上海、甘肃等10个省市区各选20所中小学进行试点。我校是第一批试点学校之一。这一政策的出台,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京剧进课堂”的当务之急是要以积极投入的态度,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

法国《欧洲时报》发表评论说,中小学生学唱一两段京剧貌似“儿戏”,却提出了一个中国崛起之路上不可忽视的重大课题,就是缺失传统文化的崛起,不是真正的崛起,而文化的复兴才是崛起之路上最本质的力量。近年来许多在国外深造的留学生,每到假期回国,都四处求教,急切地想要学习京剧或者中国乐器,其中不乏考入哈佛、剑桥等名校的学生。 可是,如果非要等去了国外,才意识到民族文化的珍贵,这终究是一种遗憾。要弥补这种遗憾,“京剧进课堂”仅仅是一个开始,是一系列弘扬民族文化传统的宏伟工程的开始。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京剧大师梅兰芳之子梅葆玖支持京剧向全国中小学生普及。梅葆玖认为,中国大地上许多地方剧种也是瑰宝,川剧、秦腔、粤剧都很好,他建议以“京剧为主、地方戏为辅”的方式开设戏曲课,向全国中小学推广。虽然,对于京剧进课堂有着不同的说法,但可以肯定的是,京剧艺术的种子如果在学校这块土壤了生根发芽的话,收获的不仅仅是簇簇鲜花,更多的是累累果实。因此,摒弃驻足不前的观点,不断探究发现京剧艺术在中学课堂中的教学方法与价值尤为重要。

四、京剧进课堂是新生事物,有其发展的曲折性

1、重视程度不够。

在我国,素质教育推行了多年,但很多学校还是只盯着高考“指挥棒”,围绕升学开设课程。相比之下,单纯从学生兴趣出发,为其提供受教育机会的学校则属于少数。

2、普及程度不够。

目前的音乐课本中也有关于京剧的欣赏课,但是在真正的教学中往往被忽视,在我看来,这些被忽视的东西往往在教学中更具突破性。作为一名中学音乐教师,更有必要对这些音乐教育中增加的新内容来进行研究和探讨。

3、师资力量不够。

从目前的师资力量看,大多数中小学音乐教师都毕业于音乐院校,学习京剧艺术的机会和时间都很有限。

一位哲人说得好,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京剧是国粹,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发扬和传承这一中华民族艺术瑰宝。虽然,在推广“京剧进课堂”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主、客观方面的困难,但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要勇敢地承担起这份责任,完成好这个光荣和神圣的历史使命。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