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福利


关于基层计划生育服务站(所)融入社会福利机构的设想

: 各地的基层县、乡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所)成立近30年以来,对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共同促进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并作出了不少贡献。但是,随着形势发展的需求和计生技术部门自身的发展,笔者认为基层服务站(所)应该融入社会福利机构,这是因为:1 社会发展的需求1.1 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养老形势严峻 根据资料统计目前中国的老龄人口已经超过1.6亿,而且每年还以近800万的速度在增加,由于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相应的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文化等需求也就显得越来越重要,现有的养老设施总量也是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养老形势严峻。1.2 养老问题面临新的挑战 就一个家庭而言,在我们的意识中“生儿育女防老”是人之常情和天经地义的事,没有任何理由否定,但从近年的情况来看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比较实际的问题就是与老年人生活在一起,由于起居不同、饮食不同、爱好不同,特别是公认的比较难处理的婆媳关系等,还有,子女们(可以说是占大多数)要上班要出门做事,有的还需要照料自己的孩子,不可能长时间照看老人,即使有时间但不一

2012-04-23

关于积极探索社会福利服务供给的市场化机制

: 社会福利服务的供给、管理及促进机制是伴随着福利制度的变迁而发展演变的。西方发达国家就曾经历了从二战后的“福利国家”到70年代末的“福利社会”的重大变革。伴随着这一变迁,原先被政府取代的慈善机构、民间互助组织,以及社区、邻里、家庭等传统社会福利供给主体在“福利社会”建设中又重新得到重视。这其中体制创新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既有效地发挥社会多方力量的作用,又确保社会福利服务供给体现公平性原则。为此,无论是新自由主义的私营化模式还是强调第三部门作为社会福利服务的供给主体的福利多元主义模式,都试图通过建立健全政府与社会力量的分工合作机制来解决福利国家制度的弊端,取得社会福利服务供给公平与效率的双赢。在我国,社会福利服务的供给、管理与促进机制也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变迁而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其基本趋势是由原先的政府包办(城镇在职居民)+不干预(农民及无业人员)模式逐步向新的社会福利服务模式转换。在迈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政府既面临着强化基本公共服务功能,建立健全社会福利保障体系,以有效克服市场失灵的课题,又面临着在转变政府职能的过程中,探索和建构新型的社会福利服务供给模式的

2011-10-19

关于市场结构\国有企业行为与社会福利

机制及政策性因素,目前我国有许多行业都是国有企业占有明显优势的垄断市场。其中,既有自然垄断和资源垄断,也有行政性垄断。垄断市场结构下,国有企业面临“价格——成本软约束”,他们追逐利润不必实行严格的成本控制,甚至还可以追求企业的成本费用最大化,如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人工费用、企业经理人的高额年薪,以及不计成本的福利待遇等等。这种利用垄断价格增加企业利润的行为,往往是有悖于社会福利最大化的。韩朝华、周晓艳(2009)对1999年以来我国国有工业利润增长源的分析显示,这种利润增长的主要源泉不是国有企业的高效率,而是国有工业在部分基础工业领域中的垄断地位以及由此而来的厂商定价权势。从社会整体的角度来看,这种高盈利意味着工业资源的低效率配置和潜在的社会福利损失。 首先分析自然垄断和资源垄断的情形。自然垄断指生产成本是一个生产者会比大量生产者更有效率的行业;资源垄断指关键资源由一家企业拥有。在我国,这两种垄断形式的市场主体必然是国有企业。自然垄断有其经济上存在的合理性,国有企业对国家战略性资源的垄断有其战略上的意义。尽管如此,在缺乏有效管制条件下,由于垄断企业对该产量和价格具有完全的控制力,因

2011-08-19

浅谈农村社会福利:制度转型与体系嬗变

论文关键词:农村社会福利;家族文化;政府;土地改革论文摘要:随着国家政治社会的结构性变迁、家族文化的消解与转换以及农村社会转型,农村社会福利制度的整体面貌发生着显著的变化,国家、村庄和家族三个主体的供给能力与责任一直处于此消彼长中。从目标导向和发展趋向上看,政府应该为农村社会福利事业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支持。由于农村社会福利问题与家族具有更高程度的关联性,家族作为一种文化要素,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与滞后性,在一定社会中往往处于基础性层面,不可避免地对社会福利制度具有极强的形塑作用。必须深人挖掘家族文化及其变迁过程对农村社会福利制度转型的内在影响,才能洞察农村社会福利制度转型的动力与机制。基于上述考虑,本文的研究思路是:以农村社会福利体系及其制度转型为研究主题,探讨家族文化变迁对农村社会福利制度转型的外在影响,聚焦农村社会福利体系的历史演变过程和基本特征,尤其关注其与更宏大的社会转型和结构变迁的关联。一、家族文化变迁中农村社会福利的制度转型不管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东方等地的后发现代化国家,都有自己的社会福利制度,但每个国家及社会

2011-06-20

刑事被害人救助社会福利说之提倡

关键词: 刑事被害人;救助;国家法律责任说;社会福利说内容提要: 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是指对因为犯罪受到侵害的直接被害人和其一定范围的近亲属,通过法定救济程序,给予相应经济救助与精神抚慰的社会保障制度。对刑事被害人救助的基础理论主要存在国家法律责任说和社会福利说的争议。社会福利说契合了刑事被害人救助的实质,既顺应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发展潮流,又适应我国刑事被害人救助的实践,应该成为我国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立法的基本思想。 前言:刑事被害人救助域外立法现状 自20世纪60年代刑事被害人救助实践以来,世界各国迅速掀起对刑事被害人救助的热潮。新西兰1963年首先建立了被害人补偿制度,英国(1964年)、美国(1965年)、加拿大(1967年)、澳大利亚(1968年)、德国(1976年)、日本(1980年)、韩国(1987年)等国家相继制定了刑事被害人救助方面的立法。我国香港地区(1973年)和台湾地区(1998年)也制定了对刑事被害人保护和救助方面的立法。 不仅如此,对刑事被害人进行权利保护和补偿救助还成为国际法的重要内容。1983年关于暴力犯罪被

2011-02-24

浅析社会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模型:基于社会福利角度的构建

论文关键词:社会信息化福利目标社会信息化政策福利函数论文摘要:在界定社会信息化内涵的基拙上,提出了社会信息化的福利目标,并从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角度来评价社会信息化的基本水{平。同时从社会信息化客观水平、信息化观念、信息化制度安排三个方面弄清社会信息化政策与社会信息化的互动效应,进而提出了社会信息化的福利函数。信息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国际竞争力、现代化程度、综合国力与经济成长力的重要标志。当信息化达到某一程度时,人类社会即进人信息社会。对信息社会水平评价的研究和论述始见于1962年,马克卢普(Fritz Machlup)认为产业部门的知识生产与分配可以分为:研究与开发、所有层次的教育、通讯及中介媒体、信息设备及设施、信息服务等五个层次。并利用“最终需求法”对信息产业进行了测算,得到了信息产业迅速发展的有力证据。波拉特(MarcU. Porat)则在对“信息”及“信息活动”涵义界定的基础上指出,信息产业内含于国民经济的各部门,应把它们逐一识别出来,构成独立的信息产业,并且信息部门可分为“第一信息部门”与“第二信息部门”;小松崎清介指出,可以根据信息量、

2011-01-14

中国传统社会福利制度的特征及启示

[论文关键词]中国 传统社会福利制度 制度保障 民本性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社会福利体系具有自身的历史渊源、固有风险和运行机理,它具有局限性、民本性、剩余性、家族性和协同性的典型特征。在现代性的话语背景下,传统的社会福利制度带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建设必须做到:吸取有益精华,发扬传统优势;剔除历史糟粕,克服时代局限;倡导与时俱进,实现持续创新。传统社会福利制度是在农业社会状态下孕育、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民众生活保障措施、规则和方案,是以政府、家庭、社区、宗族为主体的福利提供模式,也是建立在家庭保障基础上的制度体系。尽管传统社会福利制度有别于现代公共福利体系,但它却是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历史基础,它不仅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而且有着不可忽视的现实影响。当前,以传统生活保护为基础的社会福利制度已成为世界各国社会政策和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继往开来和面向新时代的历史前提。而把传统问题纳人现代视野来研究,更成为理论研究和学术探讨的重要取向之一。古人云,欲知大道,必先知史,历史不仅具有过去的精神,而且还指示着未来的命运。恩

2010-11-21

对美国政府社会福利体系的认识

摘要:美国社会福利体系包括社会安全保障体系和社会救助体系。前者涉及社会安全保障、联邦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后者涉及对无工作能力人群导致贫困的救济和对有工作能力贫困群体的救济。关键词:社会福利社会安全保障社会救助美国社会福利体系逐渐完善是近50年发展的结果。由于1929年到1935年的美国经济危机,出现了股票大跌,经济萧条,通货膨胀,进而产生通货紧缩,失业增加,大量的失业人群没有社会保障构成潜在社会动乱的威胁,使美国政府把社会保障提到了议事日程,1935年总统罗斯福签署,美国国会通过了《社会保障法》。从此美国开始了推行社会保障制度时期。二战后,50年代,美国进入经济恢复最好阶段,也是全美就业的最好阶段,这也使社会保障制度的推行有了较好的经济基础。社会福利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成为美国国会的重要议题。美国的社会福利制度的价值取向与美国的宗教价值观有较大的联系,它的基础思想和文化理念是鼓励勤奋工作,多劳才能多保障,不养懒汉。美国政府的社会福利主要体现在社会安全保障体系和社会救助体系上。社会安全保障体系主要由美国联邦政府负责。针对的人群主要是对社会

2010-01-10

谈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福利保障问题

内容摘要:由于我国在社会福利支配方面采用的是二元社会结构,当农民进城务工之后,其留在农村的学前子女成了学前留守儿童,只得接受封闭式监护和过份的关爱与呵护,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发育和健康成长,也增加了进城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因此,只有改造我国传统的福利模式,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福利作用,大力发展农村托幼事业,才能确保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关键词:留守儿童 福利 托幼事业 改革开放多年来,我国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使农村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但也暴露出了一些与之相关的新问题,例如:进城务工农民留在农村的学前子女连幼儿园都上不了,就是问题之一。 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现状分析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根据有关专家预测:即使城镇化能够顺利推进,到2020年,农村人口还会有5亿以上,到2030年,也至少还会有4亿以上。但在我国现有生产技术水平下,农业的常年劳动力仅需1.8亿左右。为此,党和国家一方面继续加大了对“三农”的政策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又鼓励和组织农村劳动力通过劳务输出来增加收入。到目前为止,进城务工农民已达1.2亿人,且每年还在以1000万

2008-08-28

中国的社会福利政策模式

一、社会福利及其价值基础──有关社会福利理论与社会政策讨论的核心议题社会福利与其价值基础的关系是欧美福利理论与社会政策争论的核心议题。长期以来,人们主要关注福利制度的资源基础、政策设计、组织结构与政策影响,但关于福利制度、政策模式及其文化价值基础的探讨却不多。这种状况在“福利国家”日趋成熟和社会政策争论日趋“政治化”的背景下发生了根本转变。随着1970年代“福利国家财政危机”的出现和新右派上台执政,意识形态、价值理念和社会认知议题受到各界前所未有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这些议题也成为福利理论、政策争论的中心,成为政治学、社会学理论和知识社会学探讨的主题。1971年英国著名学者平克的《社会理论与社会政策》一书首次从历史角度分析了意识形态和规范理论对社会政策的影响[1].1972年,英国的权威性社会政策杂志设置了“社会政策中的价值”专栏,揭开了社会价值与社会福利关系的大辩论之序幕。英国的社会政策大师马歇尔率先发表了“福利─资本主义的价值问题”。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性质已发生根本性转变,现在的资本主义社会实际上变成了“民主─福利─资本主义”,民

2008-12-02

社区照顾与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

一、社区照顾及其目标和原则在社会工作的理念里,社区照顾是指社区中的各方面成员——家人、亲戚、朋友、邻居、志愿者和社区领袖、社区积极分子等组成的非正式网络,与各种正式的社会服务机构——医院、养老院、福利院、精神病院及各种康复中心等政府的和非政府的机构相配合,在社区内对需要照顾的人提供服务的过程。在完整的意义上,社区照顾是“社区内的照顾”(care in the community)和“由社区来照顾”(care by the communi-ty)两方面的结合。它既包括由政府、社区甚至市场化的企业等各种非营利和营利的社会服务机构提供的专业服务,也包括由社区内的居民提供的非正式服务。所谓“社区内的照顾”,就是指为了避免过去大型照顾机构那种冷漠、没有人情味和与世隔绝的程式化的专业照顾带来的负面效应,(注:台湾学者黄源协说:“机构几乎被视为即是建筑物(buildings)的同义词,例如,精神病医院、儿童之家、监狱等;机构化(institutionalisati-on)则往往被视为是一种令人感到不快的过程,且包括一些负面的现象,例如,冷漠、退缩、缺乏动机以及无助感

2006-09-11

中国政府在社会福利中的角色重建(上)

政府在社会福利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以及如何扮演,是社会政策领域的一个根本问题。无论如何处理,都会产生全局性的影响。过去20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取得了高速增长。但是,在“高福利的负面效应”和“市场机制的高效率”这两个西方经验的影响下,中国政府却在社会福利领域逐步退出,这是导致当前有目共睹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失调和社会不公平的重要因素。为此,中国政府必须重视社会政策对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在社会福利中扮演更为积极的角色。当前,应对经济社会发展失衡是我们面临的挑战。本文拟从反思政府社会福利角色的角度,从理论上回应这一挑战。在我们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失衡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以社会公正为核心价值的社会政策的重要性凸显。而且,社会政策的意义还不止于此:它还是形成社会凝聚力的一块基石,所以,任何有远见的政治家都不会忽视它的作用。在社会政策中,政府是主角,它的举措得当或失当,其影响从来都是全局性的。那么,在中国过去20多年的发展中,政府对自己的福利角色是如何定位的?这一定位与经济社会发展失衡有什么联系?哪些地方需要反思?为此,首先需要考察当代西

2008-06-27

中国政府在社会福利中的角色重建(下)

(二)误区之二:高福利的负面效应1.政府在社会福利领域的退出和经济社会发展失衡经过20多年持续的经济高速增长,中国政府近年来将消除经济社会发展失衡的“阵痛”——居高不下的基尼系数、持续的失业和贫困问题、濒于解体的城乡医疗保障体系、滞后的教育事业以及严重的环境污染等——重新置于政府优先解决的议事日程上(注:2003年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实施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就是针对发展失衡提出来的。)。导致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很多,其中,政府未能建立起一个有效的、能够使全体社会成员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社会保障制度,显然是一个重要因素。进而言之,伴随着改革开放所激发的经济高速增长,政府在社会福利领域经历了一个退出或缩小的过程。这方面的一个突出表现是,家庭和个人被重新界定为社会保障责任的主要承担者(注:自1970年代末以来,中国在很多法律中都有对家庭养老、育幼以及配偶之间相互支持等责任的明确界定,包括《刑法》、《婚姻法》、《继承法

2008-06-27

解析中国的社会福利政策模式

福利政策模式及其价值基础是社会政策研究的经典主题。本文从公民权理论的角度,将中国的福利政策模式概括为“单位─福利国家”模式,笔者认为,“单位─福利国家”模式的价值基础是形式公民权。本文运用公民权和社会排挤的概念,分析“单位─福利国家”模式及其形式公民权价值基础的基本成因、主要表现形式和负面社会影响,从而指出中国社会福利政策模式的转型方向,以及这种转型与重构公民权身份的相互关系。一、社会福利及其价值基础──有关社会福利理论与社会政策讨论的核心议题社会福利与其价值基础的关系是欧美福利理论与社会政策争论的核心议题。长期以来,人们主要关注福利制度的资源基础、政策设计、组织结构与政策影响,但关于福利制度、政策模式及其文化价值基础的探讨却不多。这种状况在“福利国家”日趋成熟和社会政策争论日趋“政治化”的背景下发生了根本转变。随着1970年代“福利国家财政危机”的出现和新右派上台执政,意识形态、价值理念和社会认知议题受到各界前所未有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这些议题也成为福利理论、政策争论的中心,成为政治学、社会学理论和知识社会学探讨的主题。

2008-06-27

论“惯习”与社会福利思想

[摘要]“惯习”作为一个内化于个体自身的性情倾向和存在于社会福利实践活动中的各种思想、观念、意识、态度等要素的总和,把它作为一个研究视角,一种研究方法来对社会福利、福利文化进行研究,从而找出研究社会福利问题的路径,以及探讨社会福利更深层次,更为核心的问题。[关键词]惯习 福利思想 场域在注重人力资本发展、在不断提高社会公民生活质量的今天,在日益追求生活品位的现代社会,“社会福利”已愈益受到公民的重视。我国的“社会福利”思想,在孔子时期就被提出,渊源久远,在当时也颇具影响,但是因种种因素之影响,其发展仍显迟缓,与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相比较而言,并不完善。“社会福利”这个名词,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里的大部分人并不陌生,有的学者认为:社会福利不仅是为了保障社会成员的最低生活需要,而且是为了保证社会成员在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下能够过上正常的生活。它不仅保障物质生活需要,还对精神、文化方面的需要给予保障。有的学者认为,社会福利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社会化的福利设施和有关福利津贴,以满足社会成员的生活服务需要,并使其生活质量不断改善的一种社会政策。

2009-01-05

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的变动趋势:基于社会福利比较的视角

[摘要]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社会福利的最大化。通过不断放松社会福利函数的约束条件,依次应用洛伦茨优势比较、广义洛伦茨优势比较、均值一方差优势比较和社会福利指数比较等社会福利比较准则,对1985—2004年期间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变动状况进行比较和排列,研究结果表明:除在1987—1989年期间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状况存在轻微社会福利恶化外,居民收入分配的社会福利水平一直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在大多数年份中社会福利存在帕累托改善,社会福利改善的成因是实际收入的增长足以补偿收入不平等的扩大。[关键词]收入分配;社会福利;洛伦茨优势;中国经济;城镇居民一、引言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社会福利最大化,即经济效率和社会公平的最大化。1970年,Atkinson率先提出,在社会福利函数满足收入递增和不平等厌恶的假设下,对于收入规模和洛伦茨优势方向一致的两种收入分配,具有洛伦茨优势的收入分配是可取的(Atkinson定理和推论)。1981年,Saposnik指出,如果一个收入分配中任何分位数上的收入均高于另一个收入分配中对应分位数上的收入,则收入水平较高的收入分配

2009-06-15

中国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的方向

摘 要 首先提出对社会福利涵义及特征的界定,然后总结了我国传统的社会福利制度的特点及其改革进程,最后根据上海、香港和其它国家的经验,提出笔者对我国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目标模式的构想。改革开放前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呈现出制度化再分配与补缺型并存的城乡分割的二元格局。关键词 社会福利 制度改革 发展方向1 社会福利的涵义及本质特征社会福利的内涵及外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变。从发达国家的历史来看,社会福利的重心经历了从社会救助到社会保险再到普遍性的社会服务的过程。时至今日,在发达国家,各种名目繁多的社会补贴和社会服务项目成为最受关注的社会福利项目。在我国,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福利已逐渐脱离了社会救济的范畴;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发达国家社会福利观念的影响,对于社会福利的看法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并且同时出现了多种多样的观点和主张。笔者把它界定为,社会福利是国家和社会为满足社会成员基本的生存需求之上的需求,运用社会互助的机制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的活动。在现实中,社会福利通常包括满足人们在生活照顾、护理保健、文化娱乐、精神慰藉等方面需求的活动,此外在广

2007-01-23

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现状和问题

在保障学界,人们往往把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两个概念混同使用。在这里,我们将社会福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之下五个项目中的一个项目来使用。在社会保障法律体系中,社会保险旨在为人们的例如生老病死这些一般生活风险提供保护;社会补偿旨在为人们在遭遇例如战争、暴力行为这些特殊的生活风险而受到损害时提供保护;社会救济旨为那些不能从社会保险或者社会补偿中获得待遇或者从社会保险或社会补偿中获得的待遇不能维持其基本生活需要的人们提供的保护。而社会福利旨在为提高和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以及人们的全面而提供的物质帮助和服务设施,例如住房津贴、津贴、青少年津贴、老年公寓、博物馆等。(一)我国传统福利制度的建立和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1951年8月发布了《关于城市救济福利工作报告》,报告由政府民政部门负责组织实施,保障对象主要是无依无靠的城镇孤寡老人、孤儿或弃婴、残疾人等。民政部门通过设立福利机构为这些孤老残幼人员提供保障。福利机构分为社会福利事业和社会福利两类。福利事业机构包括各种收养性的福利院、精神病院等;福利企业主要是通过为残疾人提供就业机会,解决残

2007-01-01

生活质量与需要满足:五十年来中国社会福利研究概述

90年代末期以来,福利与政策似乎"突然闯入"社会理论和政策研究议程。公共政策、社会政策、社会和社会福利概念与理论似乎"不约而同"出现在社会科学和政策研究领域:社会政策议题与福利理论研究成为政界、学界和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重要话题;社会政策、福利理论研讨会日渐增多;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和研究机构不断涌现;社会政策和社会福利书刊文章开始出现。社会福利概念成为社会科学理论政策研究和学术话语中渐趋流行的概念与工具。社会福利理论与政策研究热潮的兴起是中国社会转型的必然产物。社会福利研究是中国社会科学、社会政策研究不可或缺与独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的社会福利泛指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为帮助其成员更为有效地发挥功能,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进而使他们作为个人和社会成员正常参与社会生活的所有努力。一般来说,社会福利分为福利、福利和社会福利(狭义)三大层面。本文主要局限于狭义社会福利和经济福利两部分,研究范围覆盖劳动就业与社会生活所有领域。社会福利制度主要通过制度性利他主义安排解决社会,满足部分或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进而实现社会平等和社会公平的福利政策目标。在这种意义上说,社会福利研究对象是"生

2005-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