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文化研究


关于西方文化中的东方神韵

一、引言 在2009年下半年的电影中,要说对中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留下深刻印象的电影,毫无疑问,我们都会提到《2012》和《阿凡达》。至今为止,我们都不会忘记许多人排着长队,冒着严寒买票的情景。这两部电影之所以会出现万人空巷,一票难求的情况,大多数人都会认为这是因为两部电影所体现的主题,所传播的理念,所承载的文化都与全人类的现在和未来息息相关。当然,电影的拍摄手段与技巧所呈现出的大场面,大制作也让人印象深刻,但是,一部成功的电影最能打动人,感染人,影响人的还是电影中所蕴涵的情感,所体现的价值观,世界观。作为中国人,我们惊喜地发现,在这影响全世界的两部西方电影所体现的文化理念中,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来自东方,来自中国的魅力与神韵。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依存,近年来,我们一直都在担心,甚至批评一些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入侵”,其实,中国文化也在影响着其他国家,影响着全世界。从《2012》和《阿凡达》中,我们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中国文化在西方文化中的体现。 二、“家”“仁”文化的体现 “家”的理念在中国文化中是核心理念之一,特别是儒家文化,对“家

2011-10-29

关于漫谈柔道运动与东方文化

柔道是武术的一种,日本的国技,就像武术对中国一样。它是在1882年由一位叫嘉纳治五郎的日本教育家,经过努力,潜心研究,把柔术从一种技术发展成为一种教育。柔道的前身是柔术,柔术脱胎于中国武术,而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前几乎所有的东西(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都是借鉴、学习中国的。日本深受中国哲学思想的影响,便根据“易经”中“以柔制刚”的学说,将“体术”改称为“柔术”。“道”字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中一直被视为一大“神物”,尤指宇宙万物之本质和规律。如天道、人道等。至于形式末节是不能轻易言“道”的。然而日本人对“道”的理解与中国不尽相同,他们把有形有术者皆命为“道”。于是饮茶之艺称为茶道,插花之技称为花道、香道、书道、剑道、弓道明治维新时期,柔术被视为阻碍潮流之古代武术而遭到禁止,柔术因而没落。直至明治15年(公元1882年),嘉纳治五郎综合了各流术派的精华,把柔术改良为一种新兴的运动“柔道”。我国古代“柔道”一词,词意是统治阶级的一种“武征文治”的手段。《后汉书•光武十七年》中曰“五理天下,以柔道行之”。由术到道,嘉纳治五郎提到了老子《道德经》中下面几句话对他的启发,即“人

2011-09-14

东方智慧与“中国式”文化资本的崛起——以北京奥运及“后奥运时代”文化产业发展为例

关键词: DIMT “中国式”文化资本 东方智慧 北京奥运 文化产业[摘要]:当今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时代,文化产业的发展程度成为决定国家影响力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亚洲经济的崛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东方智慧的巨大影响力和“中国式”文化资本的崛起。借着2008北京奥运会对以DIMT模型归纳的东方智慧的展示,“中国式”文化资本成为新时期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和中国文化影响力提升的坚实基础。分析北京奥运会中“中国式”文化资本的转换方式及“后奥运”时代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够为我国文化产业提供有借鉴意义的发展路径。Abstract: The degree of the cultural industries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in determining the country’s influence. To a large extent, the rise of Asian economies is benefit from the great influence of the oriental wisdom and th

2010-07-13

浅谈演绎东方韵律美一一传统服饰文化之旗袍

【论文关键词】旗袍魅力穿着文化【论文摘要】旗袍在中国已有百来年历史,一直被视为中华民族服饰的典型代表,如今改良后的旗袍更是走向世界,成为时尚的领军人物和东方璀璨的明珠。本文从旗袍的起源与发展,旗袍的神秘魅力,旗袍穿着要领,旗袍赋予的文化内涵以及当今旗袍的时代精神与意义等几个方面论述旗袍的韵律与妩媚。当今社会,女性在事业、工作上与男性平分秋色,共同承担经济建设的重任,女强人不乏其人,由于女性自身的身段优势,现代女性除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之外,还应具备良好的形象与气质,其中服饰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俗话说“三分相貌,七分打扮”,“人靠衣装,美靠靓妆”。女性服饰除了上班着职业装、正装之外,在正式场合、晚宴、举行盛大活动时,还可着旗袍展示其迷人的风采。特别是礼仪小姐,身着旗袍款款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以其独特的东方魅力吸引无数的目光。一、旗袍的起源与发展旗袍始于清代,清太祖努尔哈赤统帅千军万马,驰骋疆场,统一了女真族各部。设立了清军中的红、蓝、黄、自四正旗。入关后又增添镶黄、镶红、镶蓝、镶白四镶旗,以此来区分、统驭所属军民,称做“八旗”

2010-07-09

“任人为贤”还是“论资排辈”——“东方文化”下的无奈选择

在任人为贤的理念下,当然所有人都希望选拔人才要以德才兼备为好。但是当这种把以上级的眼光来选拔人才形成一种传统而没有制约时,随上级个人的利益和权力来选拔下级官员也就成了一种惯性。必然也造成了“无德驱逐有德”、“无才驱逐有才”的现象。这和西方管理学的“帕金森”定律异曲同工之处。这时,以抽签来选官,从概率来讲,其选出优质人才的概率虽然不高,但也远远超出了“提拔制”下的优质人才的概率。在企业,人们经常争论的一个问题是“任人为贤”还是“论资排辈”。以前在国有企业工作时,是对“论资排辈”特别反对的,当时年轻是一个原因,自以为很能也是一个原因。但随着对企业和社会认识的加深,自己也变得老化了,开始思考论资排辈的合理性了。在日本企业,这一点是最明显的,但他细想想,为什么日本的产品做得精细,完美,也许与这种制度真的有关联。论资排辈的主要缺点就不用多说了,但是其优点少有人研究。一、论资排辈使得提拔人才有个量化的标准尽管这个标准不是最科学完美的,但是是最能够衡量的。“贤”这个标准显然没有“资历”这个标准准确和容易判断。如果是“贤”者选贤,或者还有可能性,但如果一

2009-09-03

“负的主体性”与东方文化思维的后全球化视野

“全球化”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争执了多年的问题。然而,正是眼前的世界似乎正在使之成为一个越来越切近的“现实”的时候,可以发现,“全球化”的问题,其问题的“全球”性,似乎曾经使得任何思维都不得不在不同程度上变成一种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全球”在这里变成一个严格的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的观照客体和对象。到目前为止,人们似乎还没有能力和理论想象力从这个思维的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的泥沼中挣脱出来,一些有关超越“全球化”的说辞不是空洞无物就是缺少想象力。于是,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的“客体”和“对象”意义上的“全球”,成了不可超越的思维的地平线和思想压力圈,成了任何思维中有意无意地预设的先验前提。这同样构成英美传统的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它是经验主义哲学传统在政治哲学领域的反映)的僵化、空洞的意识形态本身。在这种情况下,转向思维的主体性维度——这个各种“全球化”的思维在冲向思维“极限”的疲惫与无奈中涣散和放弃了维度,并不是“全球性”的“压力”和“边界”将我们逼回到这样一个维度上来,而是任何思维“辩证”进展的必然步骤。本文就是试图将东方文化思维问题,从“负的主体性”机制的维度展开一种“后全球化”视野的尝试。<

2008-08-12

东方文化发展运动“成住坏灭”的历史全过程

东方文化是以中华文化为主要内涵的,中华文化的成、住、坏、灭,不仅决定了中华民族的兴衰历史,也从根本上影响了东方其他民族的兴衰历史。中华民族不屹立起来,东方文化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屹立起来。揭示中华文化的成、住、坏、灭的兴衰内因,对于重新认识中华文化的内涵,促进中华文化的复兴和东西方文化的交融,意义非凡。一、成型期:中华经学奠定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基础道家和儒家是中华文化的正宗,释家即佛家是从古印度传入中国的,也融入了中华文化之中,因为佛教传入中国后,在印度就消失了。易经从另一个方面成为中华文化的主要内涵,如果说释、道、儒是从人文精神上成为中华文化的内涵,那么易经则是从事物运动方面决定了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和对事物运动规律的认识。易经本身反映的是物质与精神的共性规律,但是中国古人将其分裂了,分为数术派和义理派。数术派侧重反映物质运动规律,义理派侧重反映精神运动规律。易经与太极的差别在于,易经讲的是阴阳变易,太极讲的是阴阳旋机,两者有本质差异。易经的数术观是中国古人在生活追求中自然产生的,主要运用在运筹、预测和算命上,而易经的义理观则主要产生于孔子为

2006-01-18

柔道运动中的东方文化

[摘 要] 柔道是奥运会项目,是重竞技、格斗性、制胜型项目。国家对此项运动投入了大量的物力、财力。在日常训练中,大多数教练员对技术、战术要求较多,而对柔道所代表的东方文化强调的不够充分。这或多或少的影响了柔道运动的开展和运动员综合水平的提高。本文从文化角度来谈柔道运动的起源以及柔道运动的内涵。希望能够对柔道的开展和训练能有所帮助。[关键词] 柔道 柔术 文化 道 礼仪柔道是武术的一种,日本的国技,就像武术对中国一样。它是在1882年由一位叫嘉纳治五郎的日本教育家,经过努力,潜心研究,把柔术从一种技术发展成为一种教育。柔道的前身是柔术,柔术脱胎于中国武术,而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前几乎所有的东西(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都是借鉴、学习中国的。日本深受中国哲学思想的影响,便根据“易经”中“以柔制刚”的学说,将“体术”改称为“柔术”。“道”字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中一直被视为一大“神物”,尤指宇宙万物之本质和规律。如天道、人道等。至于形式末节是不能轻易言“道”的。然而日本人对“道”的理解与中国不尽相同,他们把有形有术者皆命为“道”。于是饮茶之艺称为茶

2009-06-30

东方白日梦:中国神话传说中的文化心理形态

一个下层男性青年巧遇一年轻美貌仙女,二人产生爱情并结为夫妇,但仙女的行为触犯了仙界禁律,受到仙界执法者的干预,导致这场人仙婚姻的解体。这是一大类古代民间神话传说的一个标准版本,包括至今仍广为流传的几个最为著名的民间神话传说,如《天仙配》、《牛郎织女》、《白蛇传》、《宝莲灯》等无不是以此结构为滥觞。不仅如此,大概许多人在各地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导游讲起当地有关某一景点的传说时,很多的“美丽动人”故事总让人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其实,这些故事除了主人公换成了狐仙,龙女之类,情节上稍有变动外,在结构上也都与此相类似。以小说的眼光来看,这类故事传说的情节,结构未免过于简单和缺乏想象,但是,这并没有妨碍这一类传说的广泛持久流传。它们不仅是在这个国度成长的每一个儿童的童话,而且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电视作为大众娱乐方式普及之前,在中国民间许多地方,由这些神话传说改编的电影、戏曲仍然是人们重要的精神食粮,被许多的成年人所津津乐道,构成他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什么中国人会如此偏爱这样一个故事主题,这一主题的频繁出现和广泛持久流传究竟说明了什么

2006-01-19

东方太极文化与人类科技(1)

前 言人类,这个字。对2000年的银河系应该有新的意义。这新的意义就是东方'龙的传人'的使命!否则,就是命运的安排! 不管你是伟绩卓著的成功者、还是垂头丧气的失败者,我们应以一个普通公民的身份来对待我们的生命,因为我们人类有那么多的民族、那么多的肤色和那么多的思维方式。对此,谁又敢称王称霸呢?不过,你肯定会承认你是懂得思考的,是最棒的!能够辨别事物的真伪!由其是在你的内心深处。因为,所有这些生命特征都是我们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所以,此文稿的含义一定会在大众爱心的努力和推理下,把古老的不是事实的故事去伪存真;使其成为事实。转化成'人与自然'共享的常识--生命的能源。在过去恐龙曾一度漫步过这个绿色的星球,地球。然而,一块巨石撞击了它,于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个变化就是圣经上描述的劫难场面,被称为'世界末日,一切事物的终结'。在星球的历史中这样的撞击从前发生过,将来还会发生,只是个时间问题。今天在这个绿色的星球上,我们人类的思想对我们人类创建的科技提出了好多疑问?我们的科技是否能够对此做出回答?我们的能源动力系统能否阻止此类事故的发生

2006-01-12

东方太极文化与人类科技(2)

6. 关于猪八戒与沙和尚在"西游记"中是这样描述"猪八戒"的:猪八戒的另一名称是:猪悟能。猪八戒本是天上的一元大将。因犯了错误。被流放到地球。因投错胎。变成猪型。后由观音菩萨感化,取姓为"猪"、取名为"悟能"。后保唐僧西天取经。因他胡作非为。唐僧又为他取一别名为"八戒"。这就是"猪八戒"这个人物的来历。 "猪"的性情我不说人们也都清楚。可"西游记"中的"猪悟能"却身居"八戒" 的好条件。可见是一个好名称。可"猪八戒"这个"人"却胡作非为。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这与我们现代人是多么的相象。就拿吃来说:我们人吃完了地上的、在吃天上的、吃完了天上的、吃海里的。我们吃饱喝足了,就去拱地、打圈、挖洞。(修建公路、扩建城市、开矿打井)看看我们现代人的形象与"猪八戒"这个人物是多么的等同,简直就是"猪八戒"的原型。(我也是其中之一)看一看"西游记"是怎么样描写我们现代人的。请看"西游记"第一回:见世人都是为名利之徒,更无一个为身命者。正是那: 争名夺利几时休?早起迟眠不自由! 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居宰相望王侯。 只愁衣食耽劳碌,何怕阎君就取勾? 继子荫孙图富贵,更无一个肯回头! 这些

2006-01-12

文化批评与“两个东方”

摘 要:文学中的文化批评出现是全球化的文化类型深入的必然产物,文化中相当重要的是以文化形态模式来研究文学,这是当代世界文学中一种有普遍性的现象。不同文化之间的文学互为逾越,互相交流是新世纪文学发展的主流,而不是某些西主学者所谓的“文化冲突”与对立。西方文化的自我中心主义是阻碍文化逾越的障碍,这种观念了部分学者,形成对于东方文化与中国文学传统的自卑,盲目附合所谓“原始思维”的谬论,或是相反,形成本土主义的自我中心,都是不可取的,以新辩证观念来研究世界文学间的文化关系,是当代中国学者的重要任务之一。关键词:文学逾越、文化形态模式、文化冲突论、漂流文学、新辩证论1、当代世界文学的逾越全球化使得世界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中文学之间的逾越与互替(transgressions)趋势更加突出,同时也必然使得不同文化之间文学的分化日益明显。我认为这是当代文学研究特别是九十年代后期至今的文学发展的主要特征。我们已经习惯于用各种来自西方的文学话语如“主义”、“后现代主义”、“魔幻现实主义”、“先锋派”……”等来说明中国的文学流派、以西方的主体来对于

2006-01-19

发现东方与文化输出论纲

Abstract: The important question in global academia is not to conquer orient but how to "discover orient" again. Between the center and the edge, between the self and the other, their relationship is very complicated because of the course of globalization. Therefore, there is no nation could break away from the basic situation of the universal culture and development. What we can only do is to keep our national character and leave off the unfair relationship of the universal situation. The a

2006-01-12

东方宗教文化与21世纪人类文明

殖民时代的思辩方式,曾经以基督教文化为背景,以西方文明为基准,判定哪个民族是文明的,哪个民族是野蛮的,成为一个了族征服另一个民族的理由。所谓“文明”的西方殖民者,曾经令人发指地摧残过具有几千年辉煌历史的东方文化,在他们所谓“野蛮”的东方民族面前,暴露出他们自己才真是野蛮。他们曾经企图以坚船利炮为后盾,把自己的文明属性特征——基督教加强给全部东方民族。历史证明,这种虚妄的企图最终也未能彻底实现。尽管以西方文明替代东方文明并未能实现,但是,西方文明迄今为止的优势地位仍是明显的。当然,这种优势已经不完全属于基督教,而是属于连基督教也要背离的所谓“现代文明”。我在这里所说的“现代文明”,特指不仅背离传统,甚至背离人性,以假为真、以恶为善、以丑为美。这种“文明”以现代媒体为依托,正挟持着无数年轻人,无论是西方的还是东方的,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扑向21世纪。这才是真正值得忧虑的。20世纪是“除魅”(解咒)的时代。知识分子以人类的启蒙导师自居,把既往的神圣打翻在地。他们希望籍此而唤醒人类,让人权胜过神权,从而建立一个更合理的更公正的更平等的社会。于是,一个缺乏神圣感

2005-10-08

发现东方与重释夜郎文化

当代中国已经真正走向了与其他文明对话的世界性开放之路,这意味着她更加理性地对“他者”文明,同时更清醒地面对自身文明,在质疑文化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中寻求着真正平等对话的文化新秩序。在东西方文化平台上,世界需要重新“发现东方”,发现中国文化的独特的东方生态文化魅力;而中国也需要面对世界,读解自身的文化之谜并获得全新的普世性文化认同。 一 在全球化语境中强调“发现东方” 文化是一个共同体的社会遗产和话语编码,不仅有民族创造和传递的物质产品,还有集体的思想和精神产品与行为方式(各种象征、思想、信念、审美观念、价值标准体系)。这意味着文化无优劣,而只有差异,并必须学会尊重文化的差异。在全球化时代,中国一直经历着与西方和其他文化的长期对话和文化碰撞,文化互渗(acculturation)已成为新世纪世界多元文化之间的基本品格。 冷战结束使整个世界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北美经济军事的发达一体,欧洲经济货币的统一,而亚洲统一的排头雁问题成为相当敏感的问题。于是,在经济上政治上争大国话语权,在文化上争首发权成为亚洲文化的新动向。诸如近些年文字印刷界和考古学

2006-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