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改革


浅议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反思

摘要: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在此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训。一要正确处理集权和分权的关系;二要必须理顺所有制关系,坚持多种所有制并存,采用多种经营方式;三要加强经济理论研究,防止把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片面化、教条化;四要注意清除小生产思想的影响,代之以崭新的现代化思想、观念和习惯。关键词:经济体制;改革;回顾;反思新中国成经济体制改革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以毛泽东为核心第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规划、实施了体制改革的第一冲击波。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人开创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新局面。纵观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既积累了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一、要正确处理集权和分权的关系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就是处理集权和分权的关系,主要特点是出现集权和分权的反复。因此,30年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正确处理集权和分权的关系。要准确把握中央和地方分权的原则,必须适度地划分中央和地方的职责权限。经验表明:集权有利于国家自觉的组织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有效地实行计划经济

2011-12-09

关于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反思

摘要: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在此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训。一要正确处理集权和分权的关系;二要必须理顺所有制关系,坚持多种所有制并存,采用多种经营方式;三要加强经济理论研究,防止把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片面化、教条化;四要注意清除小生产思想的影响,代之以崭新的现代化思想、观念和习惯。关键词:经济体制;改革;回顾;反思新中国成经济体制改革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以毛泽东为核心第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规划、实施了体制改革的第一冲击波。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人开创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新局面。纵观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既积累了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一、要正确处理集权和分权的关系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就是处理集权和分权的关系,主要特点是出现集权和分权的反复。因此,30年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正确处理集权和分权的关系。要准确把握中央和地方分权的原则,必须适度地划分中央和地方的职责权限。经验表明:集权有利于国家自觉的组织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有效地实行计划经济。

2011-08-16

关于中国经济改革所面临的挑战

刚刚出台的“十二五”规划,核心的议题是转变发展方式。温家宝总理在3月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要大力推动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从1996年“九五”时期开始,历经“十五”、“十一五”时期,每次五年规划,都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五年工作的主线或重中之重。15年过去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依然任重道远。转变发展方式为何如此艰难,存在的问题是什么?本文就此展开分析。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困难的原因分析如果对中国改革开放32年的快速发展作一个归纳总结,可以作以下描述:由于政府主导,采用“拿来主义”,通过“复制”、“模仿”和消化吸收、制定赶超战略、大干快上和“唯GDP论”,以及通过土地财政和国有企业对经济的主导、并实行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和放松管制,同时通过国际贸易和国际间互利合作,再加上人口红利和中国作为现代化的后来者,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追赶者,实现了中国在短期的快速发展,并形成了政府主导的中国模式和目前高碳排放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如此艰难,主要有以下四方面原因。1、与多年来的赶超战略密

2011-08-15

浅析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和启示

摘 要: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过程。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制度的适当与否是衡量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向和发展速度的关键所在,也是判断经济发展是否有潜力的指向表。 关键词:经济体制 改革 发展进程 启示 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8-029-0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经过30年的探索和努力,我国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性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初步建立,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改善。党的十七大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回顾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对改革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进行总结,对今后我国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和体制完善,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 总的来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从计划到市场,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展开的,这一历程大致可

2009-09-24

论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经济学发展的本土资源

论文关键词: 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经济学;经济学创新论文摘要:本文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为基础,探索在这一基础上的中国经济学创新问题。通过分析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成功背后蕴藏的巨大经济学资源,发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确是经济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机遇,而且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中确实具有发展经济学需要的丰富材料,同时也看到了这种经济学创新具有突出的世界性意义。一、引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对社会科学的影响当属经济学最为突出。同时,经济学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受到的考验也最为巨大。对经济学来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彻底地改变了传统经济学的一些基本认识,使经济学体系面临着重新整合的形势。原有的政治经济学需要发展,西方经济学被不断地引进,因此,中国成为经济学竞争的一个舞台。面对这样的情形,在经济学界形成了三种观点:一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使之继续保持在中国经济学领域的主导地位。对此,许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不遗余力地努力探索,如刘国光教授对中国经济学教学和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的关注,不仅表现出他对中国经济学发展的担忧,而且也包含了强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期盼[1]。

2009-08-15

中国经济改革中的社会公正问题

中国的经济改革引出的最重大的问题莫过於社会公正问题。奇怪的是,对於如此重大的问题,一向却很少见到有人专门讨论,特别是在经济学界。在大多数讨论中国经济改革的文章著述中,连社会公正这个概念都很少有人提及,好象那根本不算什么问题,要么就是认为这个问题与经济学没什么关系。国内的<东方>杂志曾连续登出卞悟先生的四论公正至上的长文,精彩透辟,切中时弊,据说在一般读者群中反应很强,但在经济学界却没见到有多少呼应。这看来不仅仅是言论禁忌的缘故,因为在言论自由的海外,经济学家们也很少触及这个问题。异议人士(国内的和海外的)近些年来比较强调社会公正。也有一些有自由派之称的知识分子提出不同看法,在李泽厚与刘再复提出的中国发展四程序中,社会公平被置於第三位。由於李、刘二人对他们的主张没有给出多少说明和论证,所以令批评者难以着手展开深入的讨论。不过从他们主张社会公平应当缓议缓行这一点来看,那反映了一种较为普遍的似是而非的模糊观念,故而值得注意。我在<中国的经济改革向何处去>与<评邓>等文章中曾经用了不少篇幅讨论社会公正问题。这里,我打算再对此作一专门论述,希望能引起更多的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充分重视。

2003-06-07

坚持改革推进市场化 中国经济将飞跃发展

一,脉络不通是的主要治病与治国的道理是相通的。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说:“古之善为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 中医的脉络讲究“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既然治病和治国是相通的,中医上存在着打通脉络的重要性,那么国家经济也一样存在打通脉络的重要性。 中国经济问题,究竟在哪里呢?笔者认为就在于资本市场脉络不通的缘故。最需要资本的往往融不到资,而巨量的资本又缺少投资渠道。只要推进证券市场的市场化改革,打通资本市场的脉络,中国经济就会取得飞跃性的!一方面,中国有15万亿银行存款呆在银行吃利息,这15万亿的银行存款已经被央行视为笼中虎,因为一旦关不住就很可能导致国内的通货膨胀。另外我国还有8000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其中大部分购买了回报率不高的美国国债。而另一方面,涉及国计民生的行业将等待着巨额社会资金的进入,中国资本市场规模偏小,难以承受得了大型国企蓝筹股的上市融资。民营资本的发展需要资本市场的支持,国企改革也需要大量资金。中国经济主要靠外资拉动,表面上内需不足是中国经济亟待解决的问题。但中国经济真的是内需不足吗?每年春运面对汹涌的人流,

2006-03-29

以美国为镜,看中国经济学教育的改革

背景介绍:的表明,任何教学都必须适用所授学科的专业特点。对学教育而言,由于受教育者既是经济学的教学对象,同时又直接参与着经济实践,因此,相对于其他学科的教学而言,经济学的教学更加需要一种互动的教育模式。本文从4个侧面比较了中美两国的经济学教育方法,希冀引起人们关注我国经济学教育的化。一、引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经济学教育和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对经济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人们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首先,在经济学学科的认识上,我国几乎所有大学直到现在仍然把现代经济学课程称之为“西方经济学”,硕士生、博士生的专业也一并称为“西方经济学”专业。尽管早已有学者指出这个,如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王则柯教授曾撰文“西方经济学不是一个的学科概念”,但学界的回应并不理想。这表明我国的经济学界存在着“地盘竞争”代替学术竞争的积弊。其次,在经济学教材的选取上,我国相当数量的大学,都是使用教育部推荐(实质上是指定)的经济学教材。但事实上,能够比较准确介绍现代经济学原理、同时又能够在体系方面本土化的教材并不多。笔者在浙江财经学院讲授《西方经济学》,使用的就

2006-02-10

偶然得来的自由:中国经济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一、引言Tullock (1991)以充分的事实证明美国自由的兴起其实是一个偶然的结果。他指出,美国革命后曾经经历多次管制国内市场和保护本国产品的尝试,自由市场和自由贸易决不是英明领导人深思熟虑的结果,而是一系列历史偶发事件的副产品。本文的目的在于说明,改革开放以来实现的相当程度的经济自由其实也是偶然得到的,同样没有任何人去刻意设计它。本文不准备对过去二十多年来中国经济的所有因素作全面描述,而是要详细地市场化进程中具有指标意义的重大事件。这包括集体化农业的解体、非国有的进入、价格管制的解除、国内市场的形成、贸易自由化以及行政性分权。所有这些意义深远的变革都收到了中国领导人始料不及的效果,使他们感到非常惊讶。Olson (1996)雄辩地证明,使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出现巨大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国家制度和经济政策的不同。拙劣的政策和低质量的制度使人们无法捡起“掉在路边的钞票”,造就了极度无效率和贫穷的。改革前的中国就是这样一个社会。它的产生归咎于一个混合苏联计划体制和毛泽东极左端意识形态的落后制度以及一系列受国内国际因素影响而形成的反经济发展的政策

2006-01-02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法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学的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过来促进或阻碍生产力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又统一又斗争,构成了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运动。在本章的前三节中,我们基本上就是在阐述这一对矛盾范畴在经济实践中的作用与反作用的运动过程。同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还将同生产力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称为经济基础,将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等制度称为上层建筑,并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映经济基础。经典作家利用这一基本理论对上的所有社会现象进行剖析,最终建立起完整的理论体系。那么在这一理论构架中,经济法又扮演了什么角色呢?它与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从本质上讲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在一些著作中,经济体制往往被归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这是不对的。所谓经济体制是指一国经济结构和组织管理经济活动的方式、组织形式、组织机构的总称。在我国主要包括所有制结构的形式、经济运行调节机制、价格体制、劳动工资体制、商业体制、体制等。 我们认为,根据前述理论,经济体制实际上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因为所谓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过程中相互结

2006-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