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问题
关于“三农”问题与中国经济发展
摘要:三农问题近年来越来越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其现状不容乐观。实际上,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而且,农村市场发展潜力巨大。为此,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实现中国经济长期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 关键词:三农问题;农村市场;农民增收城市化我国“三农”问题长期存在,引起社会的重视却是最近几年,因为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我国的三农问题会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发展,好不夸张地说,“三农”问题解决不了,就一定会发生社会的大动荡。可以说除腐败问题以外,我国目前存在的几个重大问题,如贫富悬殊、就业、贫困、人口、生态环境等均与“三农”问题有密切的联系。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得我国沿海地区的加工制造企业遭受严重损失,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在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中,出口占据了很大比重,而消费则显得相对不足。近年来,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偏高,2007年甚至达到了72%,可见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很不合理。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中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且不论质的提升,
关于中国经济学60年的经验总结:民生问题是中国经济学之根本问题
总结建国60年来中国经济学管理经验,中国经济学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思想基础,必须从中国现实经济问题出发,关注中国民生,揭示民生问题,解决民生问题和着力改善民生。改革开放30年,中国走上了富强之路。但我们仍应认识到,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建设相对滞后,尤其是民生的问题突显,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中国经济学当为解决中国民生问题提供理论解释和实践指导。一、民生:中国经济学的永恒主题“民生”,总是一个久远而沉重的话题。“民生”,就是国民生计,民生问题涉及国民生存、发展和保障状况,以及制约和影响国民生存、发展和保障的各种因素和问题。国民生存状况是最低层次的民生含义,即一定社会成员的衣、食、住、行基本生存条件和状况,以及基本的生活保障条件和受教育条件。如社会救济、最低生活保障和养老保障、义务教育,基础性公共卫生、基础性住房保障,等等。国民发展状况和条件是中等层次的民生含义,包括促进充分就业,基本的职业培训、较高层次的国民教育,等等。以促进社会成员的发展能力和发展机会,为国民提供发展平台和发展前景。
论中国经济特征及结构性问题
中国是一个东方大国,但遗憾的是,就它的经济增长模式而言,却具有小国特征。大国经济的特征是消费社会,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是靠消费增长;而小国经济的特征是生产社会,主要是靠资金、靠投资、靠项目来拉动经济增长。中国过份以来出口的“比较优势战略”恰恰是一个小国战略。中国的大国优势就是国内的大市场,但这个大市场却多年来“启而不动”。中国的社会情况自然与尼日利亚这样的第三世界国家不能相提并论,但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对投资的高度依赖也是现实。作为一个倡导和平崛起的国家,无疑未来的发展之路应该是去搞大国经济,走向消费社会,而不是坚持小国经济的做法.中国在成为大国经济的道路上,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域外经济体的更大制约和挑战,这可以称为大国经济“成长中的烦恼”。对于这些外部压力,当然需要采取更为务实、灵活和富有智慧的措施进行化解,包括像李稻葵教授建议的培养国际型人才,采用大国的经济外交和大国的国际舆论导向。但化解外部挑战说到底取决于自身的发展态势,骨骼强健的人相对于身体屏弱的人对病毒侵入更有抵抗力。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经济当然需要对外部保持敏感,但更需要在审懊的自身改革的基础上谋求长期发展。在中国
关于当前中国经济问题的思考
摘要:文章客观地评估了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全面地分析了中国经济的基本面、隐患点和发展前景,大胆地提出了以自省为根本途径、以协作为必要条件等拯救经济的几点建议,旨在为中国经济的全面复苏提供参考。关键词:中国经济;辩证;自省;协作据国际清算银行第79 届年会年度报告称,“目前国际金融危机尚未结束,全球许多金融机构财务状况仍未好转,走出危机的路依然很窄。”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遭遇了多年未遇的困难和考验。面对这场危机,也有人悲观失望、怨天尤人;也有人急躁冒进、病急乱投医。必须尽快对中国经济形势做出正确评估,以自省为根本途径,以协作为必要条件,依据自身实际辨证施治,迎来中国经济的再增长!一、辩证看待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辩证思维方式、概率思维方式、系统思维方式是现代三大思维方式,辩证的方法、分析的方法、现象学方法和释义学方法是现代四大思想方法。恩格斯把辩证的方法规定为“普遍联系的科学”,列宁称之为“最完整深刻而无片面性弊病的关于发展的学说”。辩证的方法是我们正确评估当前经济形势的哲学依据。从横向看, 中国经
转轨前中东欧与中国经济体制的“可放弃性”问题
「内容提要」对经济转轨后出现的“中国奇迹”与“东欧困境”的解释,已成为国际上转轨经济学界最大的论题之一,论者在概念上似乎都认为中国与中东欧在改革前都是“计划经济”,两者的差异只在于对“计划经济”采取了不同的改造方式。其实,中国与中东欧在改革前的经济体制差异更大,中国具有更多的“命令经济”的成分,而中东欧则较多的“理性计划经济”的成分,后者的绩效显然优于前者。但在迈向市场经济的道路上,后者注定要付出更大的代价。「英文标题」“Abandonability”of the Central &East European and Chinese EconomicSt ructures Before the Transformation「英文摘要」Interpretations of the“Chinese wonder”and “East European predicament ”after th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have become one of the major themes of theinternational tr
论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环境问题
[论文关健词]经济发展环境污染环境保护[论文摘要]本文从中国经济发展的角度,阐述了中国现存的环境状况,并从经济发展的政策、模式和资金投放等方面分析了中国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最后提出了经济发展中解决环境保护问题的几点建议。 中国一直存在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孰轻孰重的争议。中国环境保护法规的不足,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的缺乏等等因素阻碍了中国政府有效地寻求一个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适当方法。本文首先阐述了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类环境污染。之后评述了中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冲突中形成的污染原因。最后,本文研究了促进中国环境保护发展的几点对策,以求寻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点。 一,中国经济发展中产生的环境污染 1能源污染。中国经济发展主要是以重工业发展为核心进行的,而重工业企业为追求生产数量与规模,多数采取低能源成本的生产方式,对能源的使用不彻底,也没有配套的除污设施,企业的生产行为就象是在进行一次次的能源浪费,使得能源资源本不富饶的中国面临更多资源保护与环境控制方面的问题。 2大气污染。中国的主要能源供应资源仍然是煤,中国是世界煤消费最大国,同时还是世界原油消
中国经济增长的动态无效及调整弹性问题研究
【摘要】中国经济增长的高速度不容置疑,但从全要素生产效率的角度分析,这种高速度并不代表高效率。中国全要素生产效率在相当程度上表现为结构调整的一次性资源配置效率的改进,技术进展的表现并不显著。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资源配置效率的贡献减弱后,投资增加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而劳动增长的贡献则较为有限。从长期均衡的动态角度分析,这表现为资本的迅速积累导致我国经济处于动态无效率区域。由于技术进展的作用有限,这种增长调整起来几乎是单位弹性的。因此,转变增长的方式、改善经济增长的调整弹性是中国经济下一步必须解决的问题。【关键词】全要素生产效率 动态效率 调整弹性 一、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高速度几乎是不容置疑的。以GDP的增长率衡量,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其年均增长速度几乎保持在两位数以上,可谓创造了经济奇迹。然而从效率角度分析,努力的空间还十分巨大。单从能源利用效率来看,作为占全球总人口1/5的中国,2004年GDP只占全球GDP的4%,但单位产值能耗是发达国家的3至4倍,主要产品能耗比国外平均高出40%。其中,原油消耗了全球的8%、电力消耗了10%、铝19
机制设计理论与中国经济问题
【内容提要】机制设计理论是最近二十年微观经济领域中发展最快的一个分支,在实际经济中具有很广阔的应用空间。机制设计理论实际上就是委托代理理论或信息经济学理论。本文论述了信息经济学理论在社会经济各个方面的应用,并对国有企业的激励问题作一简单探讨。【关键词】激励机制设计信息经济学一.信息经济学的基本要点1.信息与激励。信息经济学是近年来最重要和充满活力的经济研究领域,它研究决策者拥有不同信息的状况。信息的非对称性在很多领域存在,所谓非对称信息是指某些参与人拥有而另一些参与人不拥有的信息。例如:银行不可能了解借贷者未来收入的全部信息,拍卖人并不知道潜在客户所愿支付的全部信息,政府在不太了解个人和企业纳税能力时必须制定税收政策等,这类现象称为外生信息不对称。公司的所有者并不全部了解经营者资产营运信息,行政管理者也不了解下属是否在认真扎实地履行职责等,这类现象称为内生信息不对称。不完全、非对称分布的信息会带来很严重的后果,尤其当信息优势经常被有策略的利用起来,因此,信息经济学研究集中在如何才能制定出能处理非对称信息下不同激励和控制问题的契约和制度。在
中国经济改革中的社会公正问题
中国的经济改革引出的最重大的问题莫过於社会公正问题。奇怪的是,对於如此重大的问题,一向却很少见到有人专门讨论,特别是在经济学界。在大多数讨论中国经济改革的文章著述中,连社会公正这个概念都很少有人提及,好象那根本不算什么问题,要么就是认为这个问题与经济学没什么关系。国内的<东方>杂志曾连续登出卞悟先生的四论公正至上的长文,精彩透辟,切中时弊,据说在一般读者群中反应很强,但在经济学界却没见到有多少呼应。这看来不仅仅是言论禁忌的缘故,因为在言论自由的海外,经济学家们也很少触及这个问题。异议人士(国内的和海外的)近些年来比较强调社会公正。也有一些有自由派之称的知识分子提出不同看法,在李泽厚与刘再复提出的中国发展四程序中,社会公平被置於第三位。由於李、刘二人对他们的主张没有给出多少说明和论证,所以令批评者难以着手展开深入的讨论。不过从他们主张社会公平应当缓议缓行这一点来看,那反映了一种较为普遍的似是而非的模糊观念,故而值得注意。我在<中国的经济改革向何处去>与<评邓>等文章中曾经用了不少篇幅讨论社会公正问题。这里,我打算再对此作一专门论述,希望能引起更多的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充分重视。
浅析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摘要] 近期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无论是商品价格,还是股市价格,抑或楼市价格,均发生不容乐观的变化。在这其中,有多种因素在起作用。本文通过对当前中国经济形势的深入分析,对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逐一剖析,试图从原因入手提出一些对当今中国经济的发展有益的建议。[关键词] 通货膨胀;股价;房价;消费价格指数一、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概况中国经济的发展迅速且平稳,在2006 和2007 年仍然一如既往地保持了较快且平稳的发展速度,宏观经济发展情况良好,加之近几年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态势良好,人们的投资热情越来越高,股价和房价涨幅大增。与此同时,其它商品的价格也在提高,尤其是2007 年下半年以来,食品类价格更是飞涨,人们的生存压力加大,很多人士撰文评论中国的“通货膨胀”现象,这也是政府、经济学界和社会各层所共同关心和关注的问题。针对上述股市和楼市价格上涨以及通货膨胀等问题,我们将逐一进行分析。二、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一) 股票市场的发展变化及其原因从2005 年股权分置改革以来,我国的股
中国经济问题真的出在缺乏信托责任上吗?
一、的提出近期以来,郎咸平教授一直在指责的改革,说它已经演变成一场钱权勾结侵吞国有资产的盛宴,并警告中央政府应该立即停止正在把中国引入权贵资本主义深渊的产权改革.郎的判断是正确的,中央政府也从行动上上认可了这一点.郎咸平也必将因此而载入中国改革的史册.之后,郎又进一步指出,中国当前的问题关键出在中国缺乏"信托责任"上,也就是说,中国人不守信用,那么信用应该从哪里来呢?郎教授说是从严格纪律约束中来,而非从自由放任的市场中来.所以,他开出的药方,是中国应该建立一个强大的政府,制定严格的,强迫人们去建立"信托责任".二、郎引发中国对改革的反思和混乱郎咸平的呐喊,引发了中国自改革以来对改革的空前的大反思和大辩论.实务界和界正陷入这场辩论的混乱局面之中.在这场混乱中,旧有的以"主流经济学家"的理论和建议为支撑的改革秩序和格局被打碎,而新的理论和建议支撑格局尚未来得及建立."主流经济学家"在当前的中国语境下似乎成了一个贬义词,他们的理论、他们的建议、甚至他们的“良心”正在遭受公众的普遍质疑和谴责,而面对这些质疑和谴责他们只能无奈无力地选择“集体沉默”
中国经济均衡发展需要解决的若干特殊问题
作为一个人口超过北美、欧洲和日本总和的国家,持续25年的高速增长创造了世界奇迹。任何体系处于高速增长时期,都会发生不均衡。没有不均衡就没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均衡应当能够自动得到调整,中长期会趋向均衡。但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一些年里,形成了非常独特的非均衡形态。不仅持续时间很长,而且范围极广,提高了发展成本,降低了增长效益,限制了未来的潜力。树立发展观,落实“五个统筹”,必须实现中国经济的均衡发展。一、特殊的非均衡表现中国是国际公认的发展潜力最大的国家。现阶段面临的问题也堪称复杂之最。一方面,有各国化、现代化都会遇到的困难,例如能源紧张、拥堵和环境污染。另一方面,还有转轨经济在市场化进程中必然发生的问题,例如行为不规范、市场机制不健全,以及银行不良资产率高、体系薄弱,等等。更突出的是一些非常独特的矛盾和问题,从一般经济学的角度来归纳,有以下四个方面:(1)需求波动剧烈。进入90年代以后,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出现疲软,投资需求大起大落。存货增加过多。工业产销率经常低于96%的水平(2003年投资很热,也只有98%)。平均每年
中国经济是否一枝独秀?──中国经济的畸形发展及隐藏的问题
由于最近世界的衰退,的经济增长速度得以凸显,于是赞誉和鼓舞接踵而来,“中国经济一枝独秀”成了最常听到的一句话。中国的经济确实表现得比某些国家好一些,但也存在着很多,特别是有很多因素令人隐隐担忧。一、财政举债拉动经济并非良兆自1998年起,中国经济就进入了政府拉动的阶段,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政府通过发行国债而上马的工程,这些工程大多是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和新建国有。中央财政为此增发数千亿元国债,加上配套资金达数万亿,安排项目约为1万多个。靠着如此巨大的财政资金投入才遏制住了经济不断下滑的势头,使经济增长率保持在7%以上。看来这一政策将不得不延续下去,那么到2004年,建设国债总额可能要发行到1万亿元左右,配套资金累积可能会达到8万亿元。靠发行巨额国债来拉动经济并不是什么良兆,企业没有投资意愿,找不到投资机会,只有政府从银行借钱来从事直接经济效益不明显的长线投资,不仅降低了国民经济的总体投资效率,而且扩大了政府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这既是计划经济的一种变相回潮,也意味着企业发展前景不良。在今年3月的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会议上,有代表对中国的一些
当前中国经济的新问题和新特点
一,还未能充分利用潜在的资源我国经济存在着一些和一些新特点和新现象,我们只有在充分认识了这些问题之后,才能找出对策求得进一步的。可以说第一个特点和问题就是中国目前未能充分利用潜在的人力资源、财力资源和物力资源,如大量劳动力资源闲置,城镇约有2000万人下岗失业人员,有1.5亿的剩余劳动人口,市场上产品过剩,工厂生产能力闲置,库存增加,资金供大于求,银行里的存贷差现在已经上升到4万亿元,目前有1/5的银行信贷资金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大量的储蓄无法转化为投资等。刘先生的这一观察十分准确和精辟。但我们还要补充一句,即使已经调动的资源有的也没用在刀刃上,譬如,有些国债投资对就业拉动极小,平均投资11万元才能拉动一个就业岗位,而就社会当前的情况看,一般投资5万元或2万元就可以增加一个就业岗位。再加上各级地方政府大大小小的政绩工程,这一类投资对就业的拉动作用也很小。到2002末我国居民储蓄已达到8.7万亿元,国家的外汇储备大约达到2900亿美元,外资2002年涌进来530亿美元。中国目前已经具备了庞大的资源。每年出现大量的外贸顺差,其实质就是资源外流,
关于中国经济的二元结构和三元结构问题(三)
三、近代三元结构的出现与近代三元论的提出(一)三元结构的出现无论在使用部门的产品作为原料的传统家庭手工织布业中,还是在为近代生产原料的农民家庭农副业中,以及垦殖公司的基层单位个体农户,都可看到一个明确无误的事实:由于和现代部门的种种联系,传统产业部门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它仍然顽强保持着传统产业的一些基本的重要特征,另一方面它又和现代部门发生种种联系,产生了不同于传统的重要变革,它既突破传统又未隔绝传统,从产业形式看,它或是农民家庭手工业生产,或是农副业生产,生产组织形式仍然是家庭,生产地域仍然是,生产者仍然是家庭成员,生产对象中农副产品仍然是基本物。它是地道的传统部门。但它又不完全等同于古代传统部门,是一种现代化过程中的传统部门。从农家织布业看,出现了多种不同的与现代工业相联系的生产方式,它们已经大大突破了自种棉花,自纺自织的古代基本特征,在产品的物质构成上,由全系家庭内部生产物构成,变为利用大工业品为原料。在生产要素的取给上,由基本家庭内部解决,变为必须部分经过市场交换,或者通过商人、工场发给。在最终产品的完成方面,或仍由家庭独立完成,或变为与手
关于中国经济的二元结构和三元结构问题(二)
二、对近代变迁中传统部门与部门相互关系的实证中国百余年的现代化过程的表明,如果照搬二元经济论模型的分析和结论,不完全符合中国生活实际状况。以下我们从长江三角洲经济百余年的变迁历史中,对照二元经济论,提出中国早期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些重要。(一)鸦片战争前中国传统经济的特征农业与商品化家庭工副业密切结合,是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冲击前的很久长的历史时期中长江三角洲传统农业的基本形式,在明清时期达于最盛。其中农业的主体是粮食种植业,工副业是农民家庭手的副业,种类繁多,如棉纺织、蚕桑、织绸、手工编织、刺绣、饲养猪、禽、鱼等等。这种农工结合体的重要特征是:一,在生产中尽可能使用人力,以求最大限度地利用剩余劳动力,对于人力可以替代的生产要素尽可能节约之。精耕细作,注意维护生产活动与界的平衡,以这种资源配置原则进行生产,以求获取最大总产量。二,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经营,以求获得家庭整体的最佳收益。三,农业与工副业密切结合,相互补充;生产基本目的是为了满足家庭基本生活需要,诸生产要素如劳动力、生产资本、乃至相当部分生产资料,基本靠农民家庭内部来获取。四,小农家
关于中国经济的二元结构和三元结构问题(一)
【提要】1.近代以来的状况不完全符合刘易斯"二元论"的前提和条件。2.长江三角洲化过程中呈现的不是传统与现代部门截然对立的二元现象,而是在传统部门中分化出与现代经济密切相关的新型成分,呈现出"三元结构"。3."三元结构论"讨论的是现代部门无法吸收庞大的传统部门劳动力前提下的经济,认为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互补互动。通过三元结构,中国经济现代化途径不是单向的现代部门取代传统部门,而是多方向的、特别是通过传统部门自身的现代化来消化劳动力,通过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的协调发展提高全的现代化水平。【关 键 词】二元结构、三元结构、传统与现代化【正 文】一、对刘易斯二元经济论与中国实际的认识(一)二元经济论在中国学术界的反响刘易斯在《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一文中系统地提出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二元经济理论,极具,在我国和其它发展中国家广泛传播。之所以如此,重要原因之一是该理论明确提出了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即以主要为满足人口自我消费为主的传统经济部门与资本主义性质的以大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