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文化研究


企业文化:理论的荒谬导致实践的荒唐

当年神秀与慧能的精彩对话,最能代表这种境界的差异。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慧能则对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神秀将菩提树和明镜台当作佛,其实已经完全背离了佛之本性。慧能才是真正领悟了佛的含义,参悟到佛绝不是什么具体的东西。现在很多咨询公司的专家大师,也在竭力为企业“做”企业文化。他们提炼理念,编制手册,制定口号,设计形象,并且落地深植。这些所谓的专家大师,其实也和神秀一样,把这些具体的东西当作企业文化了。很多企业也乐意接受这种企业文化,尤其是那些大型国企。因为他们醉翁之意不在酒,他们要的就是这种文化装修效果,因为国企有的是冤枉钱,不怕当这种冤大头。越是名气大的专家大师,越是实战案例多的咨询公司,就越能得到他们的亲睐,这样他们可以作为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所以,这种中看不中用的企业文化,在中国特别流行时尚。受害最深的是那些民营企业,他们被这些文化装修公司骗得晕头转向,劳民伤财,鸡飞狗跳,甚至倾家荡产。我们不需要去钻研企业文化的定义,那些咬文嚼字的功夫是没有意义的。只要看看现实中各种变了味的企业文化,就知道现有企业

2013-07-26

城市文化传播策略分析——以唐山打造文化名城为例

【摘要】城市文化的传播在城市建设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增强公众的归属意识和责任意识,增强城市凝聚力,提高城市文化品位,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文化元素。本文以唐山打造文化名城为例,从整合网络媒体资源、扩展移动互联网平台和多媒体平台融合三个方面,提出数字时代城市文化传播的策略。【关键词】城市文化;媒介资源;移动互联网;整合城市文化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是推动城市进步的重要力量,也是城市的灵魂。从精神文化的层面上看,城市价值观和社会公众的行为作为城市文化的体现,需要长久的历史积淀、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和行之有效的传播途径。因此,城市传媒体系作为进行城市文化传播的主要工具,能够将城市文化的内涵、价值理念以全方位、持续性的方式进行传播,使社会公众对城市文化形成共识,增强公众对城市文化和城市价值理念的认知,从而实现公众对城市文化的主动传播和积极参与、互动。城市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应注重新媒体的运用,结合本地传媒体系的特点、公众对城市文化的认识和评价情况制定城市文化传播策略。特别是城市文化传播要善于结合新兴的媒介形式,整合媒介传播渠道,改进信息传播方式

2012-05-22

“唐装”与唐代服装风格的分析———谈中国传统服装文化的现代表现

【摘要】本文从服装设计三要素人手,深入研究唐装的服饰文化内涵,通过对比唐代服饰特点,探秘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历史轨迹,揭示传统服饰文化在现代的表现,进而论证二十一世纪中国服装在世界时装大潮中引发流行的社会意义。【关键词】唐装 唐代服装中式服装传统服饰文化。Abstract:The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modern performa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lothing from the research on the Tangoutfit and Tang dynasty“clothing styles.中国一直以”衣冠王国“美誉天下,”黄帝尧舜垂衣裳治天下,盖取乾坤“早在易书上就有描述。从商代开始,汉人的服装形式就确定了:大襟、右衽、上襦下裳。中国古代服装,直线剪裁,轻视服装结构塑造,重视服装本身的装饰,男女装的区别以式样、色彩和装饰来判断。西方从十六世纪开始就以突出人体美、立体裁减的方式形成了与我们截然不同的体型性风格特征。经过历史上几次大的服饰变革

2012-02-08

大红灯笼 中国结 唐服--中国古典文化的崛起对品牌的影响

中国古典文化在新世纪里新经济条件下在中国大地上崛起。它对中国企业品牌发展将起到深远影响,我们通过这种文化在社会表现出的形式和特色,探索性提出古典文化对品牌经营的指导作用。大红灯笼高高挂,不仅表现在一部电影之中,更多的在中国老百姓的生活中已经成为了一种风俗。尤其在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春节,中国大地红灯高挂,充满了温暖之色,就连可口可乐也在今年又推出一题为“龙腾吉祥到,马跃欢乐多”的剪纸新年贺岁广告,主角“小阿福”依然延续去年可口可乐广告中中国民间的泥娃娃形象。去年,小阿福和全家一起喜贴对联,欢度春节,广告播出后,深受大众喜爱。今年可口可乐采用了高科技手段,由世界老牌广告公司麦肯光明主持制作,在万家灯火的壮观景象中小阿福喝着可口可乐时悟出灵感,即兴剪出一条腾飞的巨龙,伴着“龙腾吉祥到,马跃欢乐多”的欢声笑语,共迎新春。可口可乐公司为了更完美地实现这一宣传主题,实施了全方位的市场配合。一夜之间,各地超市搭起了焕然一新的堆头。在一个具有中国传统建筑的模型中不仅有生动可爱的小阿福,还挂满了春节对联、灯笼、福字等极具中国古典文化特色的装饰。小阿福形象契合了近几年可口可乐推行的当

2002-03-22

论析唐宋文化传播机制及其对现代传播的启示

论文关键词:文化传播;石刻;游学;题壁;论文摘要:本文从文化传播的途径、政府在传播中的作用等方面对唐宋文化的传播机制进行了具体分析,探讨了古代传播机制与现代大众传播的联系,以及对现代传播的启示。指出加强实践是提高传播质量的重要手段,加强政府管理是实现有效传播的有力保证,现代传播应该要继承中国古代传播机制中的一些适合于我国文化的合理因素。一、前言文化的发展与繁荣离不开传播,而传播媒介总是处在发展变化之中。由于网络等现代传媒源自国外,因此在传播领域形成了向“外”看的趋势。但是当我们适当地向“后”看看,就不难发现,有些现代传播媒介自古就有原型,只是随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完善。有些传播媒介则是从我国古代文化土壤分孽出来后,又吸收了一些新的概念融合而成。因此,我国现代传媒也应该继承中国古代传播机制中的一些适合于我国文化的合理因素。本文拟以唐宋时代的文化传播为例,探讨古代传播机制与现代大众传播的联系,以及对现代传播的启示。二、唐宋文化传播机制的考察唐宋文化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在一千多年前就能普及全国,并影响海外,这主要得利于

2010-12-27

试析从唐代社会的文化自由看当代文化市场的发展

论文关键词:文化自由文化市场唐代社会论文摘要:本文从唐代的文化自由入手,分析了文化发展需要自由,而市场本身就要求自由,要求自我调整;指出文化自由表现在对外交流与内部自由渗透,当代文化只有在各种文化的渗透和交融中才能得到发展。市场经济在中国开始占据统治地位后,对于是否要实行市场机制,尤其是文化要不要实行市场机制,社会上仍有很多争论。有人认为,文化是高雅的艺术,一旦沾上铜锈味就会变质,因此不赞成文化市场。这种将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相割裂的观点,不仅违背了哲学上对立统一的规律,而且在文化史上也是站不住脚的。文化自由与文化市场是互相促进的关系。从文化史的角度来谈这一点,我们不难发现,唐代社会的文化自由给人们留下不少有益的启示。一、唐代的文化自由唐代的文化体现出一种统一的“盛唐气象”,一种开阔的胸怀和恢宏的气度,一种进取、昂扬的精神风貌,唐代的文化自.由突出表现为她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统一体。就我国唐代文化和文学的繁荣来说,一方面唐人对待外来文化恢宏气度和兼容心态,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融,推动了文学题材的拓展和文学风格的多

2010-10-28

唐文化将成白酒业制胜法宝

从近一年川酒的市场走向来看,酒业整体形势下滑,销售疲软。五粮液挥刀大砍其服务公司的贴牌产品;全兴系列酒市场全面下滑,郎酒改革不尽人意,还在内耗怪圈里挣扎;驼牌死活不见消息;泸州老窖因国窖1583的品牌效应利好消息不断。但更引人瞩目的亮点就是剑南春的全面发力,以全国巡演的大型歌舞剧《大唐华章》带动了剑南春系列酒的全面火暴。金剑南、剑南珍品、剑定乾坤、剑南轿子等一经推出,市场反映极为强烈,导致市场断货不断出现,高质量经销商的不断定货大单和圈钱的速度看得其他酒业巨头目瞪口呆。唐文化已经成为剑南春的市场制胜法宝!以唐文化的诉求作为产品市场的宣传途径和方式方法已被酒业看作是下一场市场争夺战的制高端和法宝。在2003年春季糖酒会上,我们细细观察可以看到,以唐文化---大唐盛世、唐诗、唐装、唐典故为宣传途径的企业和产品有剑南春的金剑南、剑南珍品,丰谷的唐代酒,重庆诗仙太白酒,宋河粮液。唐文化在酒业这个时候的出现不是偶然的。酒业的竞争从广告战、价格战、包装战等恶性竞争方式过度到以文化营销的高级竞争方式。白酒消费向名牌产品、名牌企业及消费时尚集中。唐文化作

2003-06-18

谈高校文化及唐山学院的文化建设

摘要:高校文化有很深的底蕴,文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既包括各专业院、系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实践工作,同时,也是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创造和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活动氛围以及它们的承载形式和物质形态,校园群体鲜明的个性。本文结合唐山学院的现状,具体说明了高校文化建设的内涵。 关键词:高校文化 现状内涵 文化是“虚”的,教学科研是“实”的,天是“虚”的,地是“实”的,虚实结合,顶天立地。文化不是思想政治工作,是有很深底蕴的,是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文化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综合性的范畴。高校文化的特点是使师生在教学、科研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自身和整体的理论水平,为以后的实际工作奠定坚定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它能使师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明确的指向性。 一、高校文化与高校发展战略 (一)优秀的高校文化是高校战略制订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优秀的高校文化能够突出高校的特色,形成高校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念,而且高校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有利于高校制定出与众不同的、克敌制胜的战略。 (二)高校文化是战略实施的重要手段。高校战略制订以后,需要全体成员积极有效的贯彻实施,正是高校文化具有导

2008-07-24

论关中文化与汉唐艺术

摘 要:关中土地肥沃,河流纵横,气候温和,《史记》中称其为“四塞之国”。中华文明的摇篮在黄河流域,而黄河文明的摇篮是在渭河流域(关中),关中是黄河流域古代文化的发源地。中国鼎盛时期的代表汉唐艺术体现了宽容自信、热情向上、积极进取、坚忍不拔民族精神。关键词:中国式审美 关中人文 汉唐艺术引言对于一个土生土长的关中学子,能够根植于这片沃土来研习艺术,无疑是幸运的。也许是这片土地太具神秘感了,对于我来说熟悉和陌生经常会交织在一起,如果把关中大地比拟成一个人的话,他必定是具有多面性的。这种丰富性格的形成也源自于他历经了十三个王朝漫长的洗礼,然而在这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对其鲜明个性影响最深的莫过于周、秦、汉、唐四朝。一、关中的地域与人文关中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缘于它得天独厚的地理形势。中国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分为三个阶梯。关中位于中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背靠第一级阶梯的高原山地,下临第三级阶梯的平原地带。关中南有秦岭横亘,四有陇山延绵,北有黄土高原,东有华山、崤山及晋西南山地,更兼黄河环绕,可谓山川环抱,气势团聚。关中腹地

2008-06-04

文化地理视野中的诗美境界——唐长安城建筑与唐诗的审美文化内涵

【内容提要】 唐长安城是唐朝的国都①,是唐长安文化的重要载体与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唐朝国家意志的象征,长安城是唐代审美理想物化形态的典范,也是唐诗创作重要的人文环境。唐诗不仅承载着长安城的建筑思想与审美文化,也是不断充实、拓展长安城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正是在承载与拓展的过程中,在与周边文化地理环境、都城建筑群体的交流互动中,诗人的创作心态日益成熟,诗歌的审美文化内涵日趋丰富,并呈现出丰富多元的审美形态与审美境界。 【关键词】 文化地理 长安城 唐诗 审美 境界唐长安城是唐代建筑艺术的美学典范。作为唐代诗歌的重要表现题材,长安城建筑对于唐诗审美与文化内涵的丰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具体而言,关中地区的地理形胜,长安城的宫城、皇城、外郭城之建筑格局以及内在的建筑语言,长安城与终南山的关系等,都是促使唐诗审美与文化内涵走向成熟的重要因素。同时,唐代诗歌对唐长安城以及关中地区的抒写歌咏,也不断丰富、深化着长安城乃至长安文化的整体内涵,并因此成为唐长安城建筑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推动长安城建筑美学走向延伸与发展。 一、长安城的文化地理内涵与 唐诗审美理想的表达 杜甫诗云:“秦

2008-08-19

唐代送僧诗的文化审美——以贾岛诗为例

摘要:唐代送僧诗是唐诗送别、留别题材诗作中独具艺术特色和文化审美意义的组成部分。其主要特色在于以委婉、含蓄的方式抒写离别之时的留恋、感伤;具有佛教意蕴的诗歌语象的生成和广泛运用; 多元的时间构成模式在抒情达意中的运用, 使其与一般的文人间送别、留别诗作呈现出不同的风貌。诗中传达出唐代 文人对追求功利的世俗生活的厌倦、对僧人超迈隐逸而又充满禅趣的生活的向往。关键词:送僧诗,抒情特色,文人心态唐代帝王大都主张儒、道、释“三教谈论”[1],这种兼容并蓄的思想政策给宗教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 , 佛教在唐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 并对唐代的社会、文化产生了诸多影响。唐代文人中信仰佛教的诸如王维、白居易等不乏其例,他们习禅诵经,交游僧侣,写下了大量的与佛教、僧侣有关的诗文,其中包括许多送别、留别题材的诗作。[2]这些送僧诗在艺术上独具特色,与一般的文人间送别、留别诗作保持着一定距离,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唐代士人的心态,因此,具有不可忽视的文化意义。本文拟以贾岛送僧诗为例,参考其他诗人之作,探求送僧诗的独特内蕴所在。一拥策背岷峨,终南雨雪

2008-07-25

唐宋词体的文化功能与运行系统

唐宋词的功能和价值,不完全表现在形而上的、具有崇高审美意义的时代心理的载体上,而首先体现为形而下的、非文学的实用功能。换言之,唐宋词的原生状态与繁衍发展,首先不在文学本身,而是基于非文学的、形而下的社会文化活动,其文学性或作为时代心理的载体是在非文学的实用功能中逐渐形成的,而且非文学因素贯穿唐宋词史的始终。 一吴熊和师曾经从发生学的角度,对唐宋词的意义作了这样的界说:“词的社交功能与娱乐功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同它的抒情功能相伴而行的。不妨说,词是在综合上述因素在内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文学—文化现象。”而唐宋词史则又表明,在由这三大功能形成的特殊的“文学—文化现象”中,社交与娱乐功能尤为突出,甚至成了抒情功能得以发挥的前提。就体性而言,唐宋词首先表现为应歌。自中唐文人词始告确立至北宋近三百年的词史,主要是应歌的历史,在南宋,应歌词也绵延不绝。所谓应歌词,就是在社交娱乐活动中,词人为歌妓歌以佐欢而作的歌词。应歌词中的内容不象诗歌那样属于“夫子自道”,而是像唐代幕府中的“刀笔吏”一样,属于“例行公事”,其创作主体在表现形态上发生了严重的“性

2008-08-15

区域文化传统与唐诗创作风貌的离合——以楚、蜀文化为例的分析

【内容提要】 文化的历史传统与诗人活动的地域空间构成了时间和空间的交叉和叠合,由于这一关系导致了诗歌创作风貌与文化传统的结合或分离。或者表现为传统和现实的一致性,诗人的创作在延伸传统,如楚文化对唐代诗人创作的影响;或者表现为由于地域偏僻而导致传统文化与现实的距离,顽强的古老文化传统却成了抵制时俗文化的利器,巴蜀文化对陈子昂的影响即为一例。【关键词】 传统/地域/楚文化/陈子昂 传统文化因发生的关系,常常表现为地域文化的特点。因此某一地域特点鲜明的文化传承构成了时间和空间的交合。同中心文化或中原文化相比,它们更多是处于次中心或边缘地带文化区,如吴越文化、楚文化、巴蜀文化等。 唐代诗歌中,这种叠合通常表现为有地域特征的人事在诗歌中的表现,在长沙诗中常常会咏唱贾谊;在蜀中诗中常常会咏唱诸葛亮。即使在一般诗中也会关注历史上这一区域的人文景观。如张说《过庾信宅》云:“兰成追宋玉,旧宅偶词人。笔涌江山气,文骄云雨神。包胥非救楚,随会反留秦。独有东阳守,来嗟古树春。”庾信宅在今湖北江陵县北,本为宋玉宅,侯景之乱时,庾信自建康遁归江陵,居之,故《哀江南赋》云:“诛茅宋

2008-08-19

唐诗与中国文化精神

两个老先生和两个禅师 很多年前,华东师大的施蛰存老先生,招考研究生时出了一道题目:“什么是唐诗?”这是一个有意味的问题。唐诗是一个美好的词语。汉语中有很多美好的词语。比如长江、黄河,黄山、长城等。唐诗也是汉语中最美好的词语之一。我们提起唐诗,就有一种齿颊生香的感觉。唐诗只是风花雪月么?只是文学遗产么?只是语言艺术么?当然是的,可是我们又总觉得不够。我们仅从风花雪月去看唐诗,或许表明,我们的人生可能太功利了。我们仅从语言艺术和文学遗产去看唐诗,我们又可能把唐诗看得太专业了。唐诗还可不可以指向一些更远更大的东西? 我知道,唐代有兼容并包的文化精神(丝绸之路,以长安为中心,西至罗马,东至东京。各种宗教,和平共处),有世界主义的文化精神(国力极强盛,版图辽阔,经济发达。文化既大胆拿来,又送去主义,元气淋灕、色彩瑰丽),有继承创新的文化精神(秦汉帝国的文化格局、南北朝职官、府兵、刑律等),但是教科书上,似乎只有这些才是唐诗的文化精神。不是说这些不重要,然而谈到唐诗的文化精神,就只能是“遥想汉唐多少宏放”,我觉得这似乎是一个成见。今天我们都不从这些大地方讲起,诗歌毕竟是关于心灵的事情,我们从

2008-08-10

唐蕃风俗文化的交流

第十节 风俗文化的交流一、马 球吐蕃马球盛行,唐太宗时已传入长安,由是成为汉地深受欢迎的体育运动。《封氏闻见记》记载过汉藏球手在长安比赛马球的经过。当时唐朝皇帝及文武大臣均临场观看,尚未继位的唐玄宗也亲自驰马参赛,场景极为热烈壮观。据该书载,早自唐太宗时吐蕃马球已传入长安,“太宗常御安福门,谓侍臣曰:闻西蕃人(即吐蕃人)好为打球,欲令朕见此,胡疑朕爱此,骋为之,以此思量,帝王举动岂宜容易,朕已焚此球以自诫。”这说明吐蕃人常在长安街内打马球,而唐太宗已经令人学会,观看过吐蕃赛球,还曾受到吐蕃人打球邀请的。只因他身居皇位,故表示不宜沉溺于马球之戏。既然皇帝已悉马球之技,其群臣岂能不学,从中宗公开提倡赛球,并已组成汉人组成的马球队,而他自己的技术也身手不凡,可知马球已遍及长安。《封氏闻见记》详载了中宗观汉藏马球赛的情况:“景龙中,吐蕃遣使迎金城公主,中宗于梨园亭子赐观打球,吐蕃赞咄奏言:臣部曲有善球者,请与汉敌,上令仗内试之,决数都,吐蕃皆胜。时玄宗为临淄王,中宗又令与嗣虢王邕、附马杨慎交、武延秀等四人敌吐蕃十人,玄宗东西驱突,风

2006-04-14

唐蕃文化艺术交流

一、艺 术当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时,随公主进藏的还有很多杰出的汉族艺术家。这样,也把汉式艺术风格融入了西藏艺术。当时主持大昭寺事务的察巴止奔委托艺术家们根据中原汉族艺术的传统为大昭寺塑造了一些佛像,例如寺内的松赞干布和他两位妃子的塑像以及佛祖释迦牟尼的塑像。受汉族雕塑艺术影响的另一个例子是拉萨大昭寺里供奉的四大天王塑像。大昭寺的四大天王像供奉在通向正殿的过道两边,正殿供奉释加牟尼像。据说塑造四大天王的塑像所用的胶泥和建桑耶寺所用的胶泥是完全一样的,就四大天王塑像本身从各方面来说也和汉族雕塑家在内地塑制的佛像几乎完全一样。后藏江孜的却伦措巴寺所藏的最著名的圣物是两面战旗。人们传说当年王子穆尼赞普(或穆赤赞普)取道雅姆塘前往康区作战的时候,他持有一面战旗,上面绘有护法神朗斯赛钦和八位伴神骑士的画像,这面旗子就是著名的朗斯姜域玛旗。另一位护法神是朗托斯,穆尼赞普可以化作朗托斯的化身。他命令艺术家在一面旗子上画上他的“化身”朗托斯,这面旗子就是朗斯姜产玛旗。意思是:旗面上用八位伴神骑士和各种姿势的武士衬托描绘护法神朗托斯,绘画方法则是采用汉式流派

2006-04-14

唐蕃宗教文化交流

一、概述1、初传时期大体从松赞干布到墀德祖赞时止。此期唐朝佛教文化早期输入吐蕃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方式:一是通过两位公主远嫁吐蕃时带入;二是派遣使者赴唐求取佛教文献;三是邀请汉僧进入吐蕃译经。文成公主是吐蕃翻译汉地佛经的倡导者。2、吐蕃佛教创建时期约指从桑耶寺筹建到剃度蕃人僧人出家时期。此期汉藏佛教文化交流特点有五:首先是依靠汉人桑喜赴唐取经,为桑耶寺建成后的大规模译经作准备;二是命桑喜等卦五台山参观学习汉地寺院形制;三是派塞囊和桑喜赴内地学习佛教教戒,为吐蕃剃度僧人出家作准备;四是请汉地僧人入藏,为译经作准备;五是赤松德赞从学习汉地佛教知识入手,形成在吐蕃正式创建佛教的思想。3、吐蕃佛教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主要是指从赤松德赞中年起,到热巴坚赞普时止。此期汉藏佛教文化交流特点是:一是发展初期,所请汉地僧人更多《莲花生传》载,当时被迎至吐蕃从事译经等翻译工作的汉人有:帕桑、和尚玛哈热咱、和尚德哇、和尚摩诃衍、汉地学者哈热纳波、和尚玛哈苏扎以及毕洁赞巴。(见该书,本版,146页下)。此外还有汉地学者桑西。二

2006-04-14

唐以前西藏地区与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

一、殷周时期青藏高原畜牧业文明与中原地区的关系藏族先民通过驯养牛、羊、犬,在青藏高原培育出发达的远古畜牧文明。据任乃强《羌族源流探索》中的研究认为,藏族先民的畜牧业文明为促进祖国多兄弟民族间的交往和边地与祖国内地的经济交流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1、野牛的驯养和转入中原“牦牛,藏语为‘亚’。是西藏高原羌塘地区(今藏北)的一种野牛,经藏族先民驯养而成家畜。”(1991年,在林芝县城发现具野牦牛的完整遗骨,初步测定其年代已上万年。)据任乃强先生考证,把这种野牛驯养成家畜,大约需经历几万年时间。在殷周之前,野牛已被藏族先民驯养成乳、肉、毛、皮兼用的主要家畜,并被誉为“高原之舟”。并且在汉魏之际,正是西羌南迁藏地之后,牦牛已大量转入中原。特别值得称道的是,殷周之际,藏族先民还成功地把牦牛与黄牛进行杂交而创造出犏牛这一个优良家畜。这种经过精选父畜、母畜杂交,历经若干年才成功的犏牛,其性格驯顺,产乳量之高,肉味之美,毛之软长和善于耕耘、驮运,适应能力之强,远胜于牦牛。周秦时期已成为藏地与中原进行交换的重要商品。2、盘羊的驯养和绵羊传入中原

2006-04-14

读蔡鸿生《唐代九姓胡与突厥文化》

蔡鸿生先生《唐代九姓胡与突厥文化》一书我是一口气读完的。这是一本以考据为主的史学专着,一般说来,这种著作是比较艰涩、枯燥的。但此书与众不同,颇能引人入胜,且时有妙语隽言,令人回味无穷。既易读又耐读,实在难能可贵。全书分上中下三篇,篇分章、节,每篇、每章、每节都相对独立,其中若干,如“得悉神和金破罗”(上篇一章五节)、“‘饆饠’及其汉化”(上篇四章三节)、“狮在华夏”(下篇一章)、“哈巴狗源流”(下篇二章)等,简直可以作散文或随笔来读。不用说,每篇每章都是为了阐发东西文化接触和交流之深意真义这一全书的主题;而对于读者来说,却尽可各取所需,所谓可玩浅韵,可玩深蕴。除文笔精美外,本书最明显的特色是实证和理论的紧密结合。作者相信马克思主义对于历史研究的意义,自觉接受历史唯物论的指导。例如:在研究突厥所有权时,努力将突厥时代的全部社会关系描述一番。这与经典作家关于“给资产阶级的所有权下定义,不外是把资产阶级生产的全部社会关系描述一番”的论述之精神是完全一致的。作者深知“历史的空白只能用事理的逻辑来弥补”。由于有关研究对像的资料奇缺,理

2006-04-05

唐宋时期福建与日本的经济文化交流

【内容提要】福建与日本在历史上有着特殊的联系。福建与日本的经济文化交流是中日经济文化交流中特别活跃的部分。早在唐宋时代,随着福建的开发与发展,福建的沿海港口迅速崛起,并频繁地与世界各国特别是东邻的日本进行交流,本文拟就这一时期福建与日本的经济文化交流的状况、规模、特点、原因及影响作一探讨,以求正于诸家。【 正 文】一福建与日本的交往,见于文字记载最早的是在唐玄宗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 泉州超功寺僧人昙静随师父唐高僧鉴真搭乘日本归国的遣唐使船赴日本(注:[日]真人元开:《唐大和上东征传》。)。以此为开端,福建与日本之间的商人、僧人、官吏及各色人等频繁往来。昙静随鉴真前往日本,一行共24人,带去的物品有佛像、佛具、佛经和字贴等。佛像有功德绣普集变1铺、阿弥陀如来像1铺、阿育王塔样金铜塔1躯等8种;佛具有如来肉舍利3000粒、玉环水精手幡4口,菩提子3斗等7种;佛经有金字大方广佛华严经80卷、大佛名经16卷、四分律1部(60卷)等33种;字贴有王右军真迹行书1贴、小王(献之)真迹(行书)3贴、天竺、朱和等杂书50贴等3种(注

2006-04-17

论文化差异与唐诗英译

【摘 要】自古以来,文化与翻译互相依赖,互为补充。唐诗作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枚奇葩需要借用翻译活动推向世界,而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差异阻碍了这一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因此,理解文化差异、加强文化交流是提高唐诗翻译的根本,也是全世界理解和欣赏唐诗文化的关键。【关键词】文化差异;文化交流;唐诗;欣赏Abstract: For many years, translation activity and cultural sense are indispensable from each other. The poems produced in Tang dynasty, a cultural relic in Chinese history, needs to spread and be appreciated by the whole world. But the cultur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West and China has slowed down its influence and speed. Therefore, to e

2008-11-09

论隋唐五代福建的开发及其文化特征的形成

【提要】隋唐五代是福建的转折时期。此前的福建人口稀少,文化落后;而在五代以后的福建,则以繁荣、文化发达闻名于东南。发生转折的重要原因是:中唐以后,在全国逐渐进入战乱时期的背景下,福建保持了长期的安定局面,北方民众纷纷南迁入闽,他们与本地越人后裔融合,逐渐形成了福建文化的基本特征——将中原文化与闽越文化融铸为一体,并形成自身的区域文化特点。福建区域文化的形成应是在五代的闽国时期。【关 键 词】福建/唐五代/中原文化/闽越文化和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原区域不同,福建的开发主要是在唐代以后。尤其是中唐以后,随着北方移民的南下与开发,福建从不发达区域一跃为国内文化较发达的区域之一,从而出现了福建发展史上最关键的转折。一、隋唐五代福建史的发展阶段隋朝是经历了四百多年的割据后,重新建立的一个全国性的政权。但隋朝和秦朝一样,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短命政权,它建立于公元581年,灭亡于公元618年,前后仅存在38年。隋军于589年灭亡统治南方的陈朝,从而将其统治范围覆盖闽中。正如八百多年前秦朝的统一将闽中的命运与中原地区联系在一起一样,隋朝的统一

2006-04-14

论中唐古文运动的一个社会文化背景

八世紀中葉開始興起的唐代古文運動,在中國文學史和思想史上,都佔有重要的轉折地位。就文學史而言,這個風潮掀動了散體文的復甦與創新,最終導致駢儷文在北宋的衰落;在創作思想上,古文家力倡文章當為政教服務的儒家功利主義,強烈打擊了流行於魏晉以下的藝術本位心態。就思想史而言,古文運動是中唐儒家復興的中堅力量,對於中古思想局面的結束、宋學的形成,起了開端的推動作用。由於古文運動在多方面的重要性,學者的可以說是成篇累牘,難計其數。不過,這些研究大多是處理文學與思想的內部問題,關於此潮流之可能社會背景,則罕見探討。本文的目的,是在就古文運動崛起的環境條件,提出一個看法,希望能對中唐思想與文學變遷的問題,增添新的理解。 在進入主題之前,想對「古文運動」的概念稍作檢討。本文所說的中唐古文運動,是指從安史之亂前後到九世紀初憲宗朝,一個持續性的批判近代華麗文風、主張文章復古的潮流。古文運動最早的倡導者有蕭穎士、李華、賈至等,九世紀初的領袖則以韓愈、柳宗元為最著名。這和一般通論性文史書籍的用法是一致的,但因本文考察的範圍止於韓、柳的世代,不及晚唐,題目特別在「古文運動」前加上「中唐」,以明時限。 宋古文是

2006-04-03

《太平广记》中的唐代胡商文化

宋代李昉所编《太平广记》,历来都被作为小说资料进行运用,主要用于小说文化的研究,而其史学价值一直很少有人问津。近年来,社会史的研究开始注意使用《太平广记》部分资料,但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小说不是正史,很多内容是虚构的。作为史料来用,就要十分注意其真实性。但小说是社会现实最直接的反映,有时其所反映的一些社会现象是比正史更真实、更鲜活。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梳理这些小说资料,再现一些历史现象,这是研究社会史的一个新角度。本文就试图通过《太平广记》中对唐代胡商的记载,勾勒出唐代胡商的基本状况和这一现象背后的异域文化,同时说明《太平广记》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价值。 唐朝作为一个开放的朝代,政治的稳定,经济的繁荣,文化的发达,吸引着无数国家和地区的商人,来到大唐进行经济贸易,朝廷贸易与民间贸易都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在唐代,来自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人都被唐朝人称作“胡”。其实,“胡”这个名称在上古时期专门指称中原王朝北方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即“胡族”。但是在唐代,“胡”主要是用于称呼西方人,特别是用于指称波斯人、大食人以及天竺人、罗马人,还包括西域地区的少数民族及国家。来自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商人统称为“胡

2008-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