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研究
吸入麻醉药物的药理学研究进展
【关键词】 吸入麻醉药物 研究吸入麻醉药物的血/气分配系数和组织/气分配系数决定了药物诱导和苏醒时间长短。如吸入麻醉药具有较高的溶解度,那么诱导期间停留在血液里的药物就会增加,而脑内相应减少,所以诱导需要较长时间。七氟烷和地氟烷溶解度低,血气分配系数小,所以诱导和苏醒迅速。血/气分配系数也会受外界因素影响。体温降低时数值增加:而血液稀释后溶解度降低,系数减小。吸入麻醉药物诱导时肺泡浓度与吸入浓度比值(FA/FI)随着药物溶解度降低而增加,氧化亚氮的FA/FI比值最高,其次为地氟烷,氟烷具有较高的脂溶性,因而FA/FI比值最低。吸入麻醉诱导时,快速增加吸入浓度容易产生药物的呼吸道刺激症状,如呛咳、屏气、喉痉挛和流涎等,尤其是没有使用术前药物的患者,其中义以地氟烷为显著。儿童发生呼吸道刺激反应的机牢高于成人两倍,这容易导致儿童血氧饱和度降低,发生缺氧,因此地氟烷不适合儿童麻醉诱导。如果诱导前使用阿片类镇痛药物,则能够降低地氟烷对呼吸道的刺激作用。氟烷和七氟烷因为没有气道刺激反应,因而适合于儿童麻醉诱导,七氟醚的诱导快,对于循环的下扰较小,苏醒快,并且没有肝
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用于剖宫产术的临床研究
作者:梁军,庞晓军,黄华山,梁宁安,黄庆【摘要】 目的 研究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CSEA)在剖宫产术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40例剖宫产术患者随机分为CSEA组和硬膜外麻醉(EA)组,每组120例。CSEA组采用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EA组选用硬膜外穿刺包,选择L2~3间隙穿刺,向头部置管3cm硬膜外麻醉。比较两组患者的诱导时间、手术时间、硬膜外局麻药用量、麻黄碱用量及麻醉效果。结果 CSEA组的诱导时间、手术时间均比EA组显著缩短(P均<0.01),其硬膜外局部麻药用量少,麻醉效果优于EA组(P均<0.01)。结论 CSEA结合腰麻(SA)和EA两者的优点,是剖宫产术较好的麻醉方法,值得推广。【关键词】 麻醉 脊椎 麻醉 硬膜外 剖宫产术 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CSEA)是一种新型麻醉方法,具有腰麻(SA)和硬膜外麻醉(EA)的双重优点,近年来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我科自2002年以来运用CSEA与EA行剖宫产手术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ASAⅠ~Ⅱ级的择期手术的患者
乌拉坦在生理科学实验中对家兔麻醉效果的研究
【摘要】 目的 研究乌拉坦静脉注射对生理科学实验中家兔全身麻醉的效果。方法 教学用兔,共计7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对照组和实验组家兔分别经耳缘静脉注射给予戊巴比妥钠和乌拉坦全麻。结果 乌拉坦的麻醉起效时间较戊巴比妥钠略慢,二者麻醉维持时间、对家兔血压、心率的影响相似,乌拉坦全麻后肌肉松弛效果更好,且对呼吸没有抑制作用,因此麻醉死亡率低,更适合运用于呼吸系统实验。结论 乌拉坦在生理科学实验中对动物可起到有效的麻醉作用,其价格低廉运用于实验教学成本较低,是一种较理想的动物麻醉剂,可在生理科学实验教学中推广。【关键词】 戊巴比妥钠;乌拉坦;生理科学实验;家兔;麻醉效果 Abstract: Objective This research aims to examine urethane for rabbits general anesthesia effects by the intravenous injection in the physiology scientific experiments. Methods 72 laboratorial
拉玛泽减痛法联合硬膜外麻醉镇痛在无痛分娩中的临床研究
【摘 要】 目的 探讨拉玛泽减痛法联合硬膜外麻醉镇痛对分娩镇痛、分娩方式、产程时间及新生儿结局的影响。方法 按随机和自愿原则将产妇分为观察A 组110 例、观察B 组110 例及对照组210 例,A 组观察组实施拉玛泽减痛法联合硬膜外麻醉,B 组实施持续硬膜外麻醉,对照组单用拉玛泽减痛法。对两观察组及对照组的产妇的疼痛程度、剖宫产率、总产程时间及新生儿窒息率等进行比较。结果 两观察组分别与对照组在疼痛程度、剖宫产率、总产程时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观察A 组效果优于观察B 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两观察组剖宫产率低于对照组(P<0.05);新生儿窒息率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拉玛泽减痛法联合硬膜外麻醉镇痛,能有效减轻分娩疼痛,缩短总产程时间,降低剖宫产率,促进自然分娩,对母婴无不良影响。 【关键词】 拉玛泽;硬膜外麻醉 无痛分娩 联合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围产医学的发展,人们对无痛分娩的要求越来越高。拉玛泽减痛法的引进使原有分娩模式发生了根本转变,一对一的陪伴服务,转变了产时服务模式,提高了分娩痛阈、缩短产程和降低剖宫产率,但仍不能
丙泊酚和咪达唑仑靶控输注用于椎管内麻醉病人镇静的研究
【摘要】 目的 观察椎管内麻醉辅以持续靶控输注丙泊酚和咪达唑仑的镇静效果。方法 在腰硬联合麻醉下择期行下腹部手术的成年病人60例,ASA I~II级,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予以丙泊酚(I组)和咪达唑仑(II组)持续靶控输注镇静。分别在入室平卧10min(T1)、静脉给予镇静药后2min(T2)、5min(T3)、10min(T4)、20min(T5)、30min(T6)、手术结束前10min(T7)、手术结束时(T8)8个时间点记录OAA/S镇静评分、BIS值及心率、血压、呼吸和血氧饱和度。结果 两组患者生命体征均平稳,与给药前比较,丙泊酚组给药后2、5 、10、20和30min BIS值明显下降(P<0.05);OAA/S评分在给药后2min到30min都有明显下降(P<0.05)。咪达唑仑组与给药前比较,给药后5min到30min BIS值明显下降(P<0.05),OAA/S评分也在给药后5min到手术结束前10min都有明显下降(P<0.05)。结论 椎管内麻醉辅以丙泊酚、咪达唑仑持续靶控输注镇静效果良好,且对生命体征影响小;BIS值对丙泊酚和咪达唑仑镇静监测反应灵敏。
高龄髋关节手术不同椎管内麻醉方式的对比研究
作者:何卓文,欧阳文博,刘东辉,张坤全,田丰【摘要】 目的:通过对比高龄髋关节手术最常用的3种椎管内麻醉方式的疗效和安全性,为此类手术的麻醉选择提供参考。方法:从高龄髋关节手术的病例中,随机抽取75例并分成3组,即持续硬膜外麻醉组(Ⅰ组,n=25),重比重液腰硬联合麻醉组(Ⅱ组,n=25)和轻比重液单侧腰麻复合硬外麻醉组(Ⅲ组,n=25)。均选L2~3为穿刺点,分别予3种不同的麻醉方法,统计3种方法的麻醉起效时间、麻醉平面、运动神经阻滞和恢复时间、麻醉效果、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等。结果:Ⅱ组和Ⅲ组的麻醉成功率比Ⅰ组高,麻醉效果更完善;麻醉起效以Ⅱ组最快,Ⅰ组最慢;麻醉平面以Ⅲ组控制得最好;麻醉后低血压以Ⅰ组最多,Ⅲ组最轻。结论:高龄髋关节手术选择轻比重液单侧腰麻复合硬外麻醉的方法最理想,尤其适合于高龄髋关节手术的危重患者。【关键词】 髋骨折;麻醉;硬外麻;重比重腰麻复合硬外;轻比重单侧腰麻复合硬外;高龄;髋关节手术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effect and safety of
小型猪心内直视手术两种麻醉方法的对比研究
作者:宋兵,祁亮,任旭东,张巧燕,王玲,柳德斌【摘要】 目的 比较两种麻醉方法在小型猪心内直视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小型猪36例,随机分为两组:K组18例,诱导插管用氯胺酮3mg/kg和戊巴比妥20mg/kg,全麻维持用氯胺酮5mg/(kg·h)、戊巴比妥8~10mg/(kg·h)和哌库溴铵0.1mg/(kg·h)。F组18例,诱导插管用戊巴比妥30mg/kg,全麻维持用芬太尼15~20μg/(kg·h),戊巴比妥8~10mg/(kg·h)和哌库溴铵0.1mg/(kg·h)。记录各期用药前后的生命体征、血流动力学、麻醉效果和延迟拔管等情况。结果 K组全部存活,F组死亡2例;K组诱导时间和呼吸机辅助时间均少于F组(P<0.01和P<0.001);K组的心率、呼吸频率和平均动脉压较F组平稳(P<0.05);全麻效果评价亦优于F组(P<0.05)。结论 小剂量氯胺酮复合戊巴比妥麻醉起效快,对呼吸和循环抑制轻微,无延迟拔管,较为安全。【关键词】 心内直视手术;氯胺酮;芬太尼;戊巴比妥;小型猪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
吸入麻醉药镇痛、催眠作用受体机制研究进展
【摘要】 镇痛、催眠作用是吸入麻醉药最基本、最重要的作用,其作用机制较为复杂,可能与NMDA、GABA、甘氨酸受体,α-氨基羟甲基口恶唑丙酸(AMPA)、神经元烟碱受体及γ-羟基丁酸(GHB)受体等有关,此外还可能涉及其他机制,现就吸入麻醉药镇痛、催眠作用与上述受体的关系作一综述。【关键词】 吸入麻醉药;催眠;镇痛;受体;机制吸入麻醉药由于诱导和苏醒迅速,麻醉可控性好而在临床广泛应用,但是其麻醉作用的确切机制目前尚不清楚[1-2]。近年来,许多离体研究结果显示,其作用机制可能涉及细胞膜、多种受体、离子通道及神经递质[3-5],但确切机制远未阐明。全身麻醉包括镇痛、催眠、意识消失、认知障碍、肌松、抑制异常应激反应等诸多方面[6],而催眠、镇痛作用是其诸多作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作用。本文总结了吸入麻醉药镇痛、催眠作用与NMDA、GABA、GHB、甘氨酸受体、AMPA及神经元烟碱受体的关系。1 NMDA受体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ethyl-D-as partate,NMDA)受体是中枢神经系统内重要的兴奋性氨基酸受体,与
七氟醚吸入麻醉诱导对小儿术前焦虑及术后行为影响的研究
作者:郭亚忠 王丽秋 孙玉莲【摘要】 目的 观察不同的诱导方式对小儿术前焦虑及术后行为改变的影响。方法 选择90例ASA手术分级Ⅰ~Ⅱ级、年龄2~10岁行全麻择期手术的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接受七氟醚吸入麻醉诱导,对照组30例,接受氯胺酮肌内注射麻醉诱导。无术前用药,患儿由父母陪伴进入诱导室,记录两组患儿诱导时术前焦虑评分、术后激惹评分及术后行为改变评分。结果 两组患儿术前焦虑评分、术后激惹评分及1、2、3、7、14 d行为改变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七氟醚吸入诱导可减轻小儿术前焦虑,对术后行为改变有显著影响。【关键词】 七氟醚; 麻醉诱导; 术前焦虑; 术后行为 如何控制小儿手术过程中的精神创伤已引起人们的重视,手术和麻醉直接影响患儿的正常心理活动[1]。患儿心理创伤的产生主要发生在麻醉诱导时期,在我国小儿麻醉多采用氯胺酮肌注诱导。小儿对打针的恐惧、肌注疼痛及害怕手术等均会引起小儿严重术前焦虑,如哭泣、躁动、精神紧张,以及术后的精神创伤[2,3]。减轻小儿的心理创伤,可以减少术后疼痛,降低镇痛药的用量,减少住院
麻醉术中知晓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摘要】 麻醉术中知晓是全麻过程中患者意识存在的标志,是一项严重的全身麻醉并发症,会对患者造成严重的心理和精神障碍,应该竭力避免。目前我国现代麻醉条件下全麻术中知晓的发生率还不明了,并且国内外对于麻醉术中知晓的影响因素一直尚未完全明确,这对麻醉医师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来避免或减少麻醉术中知晓造成了一定的困难,降低了麻醉的质量,增加了患者的和社会的负担。本文就此内容作一综述。【关键词】 术中知晓;发生率;影响因素;全身麻醉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以及以患者为中心的治疗目标的确立,我国麻醉学在近20年的起步到腾飞过程中,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一个理想的麻醉对于病人、家庭、社会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避免麻醉相关并发症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环。而麻醉术中知晓是一项严重的全麻并发症,会对患者造成严重的心理和精神障碍,近年来逐渐受到大家重视,但是目前对其认识和研究还不完全。1 理想麻醉状态和麻醉术中知晓的定义早在1990年,Stanski提出麻醉是对伤害性刺激的无反应和无回忆,不包括麻痹和意识存在下的无痛,这是现代最早对麻醉及麻
盐酸戊乙奎醚用于婴幼儿氯胺酮麻醉前用药的临床研究
【摘要】 目的 对盐酸戊乙奎醚作为婴幼儿氯胺酮全身麻醉前用药进行随机观察比较。 方法 将60例施行氯胺酮全身麻醉的婴幼儿随机分成两组,盐酸戊乙奎醚组(A组)和阿托品组(B组),每组30例。分别于入室后静注盐酸戊乙奎醚0.01 mg/㎏ 或阿托品0.01 mg/㎏,行咪唑安定、氯胺酮静脉复合麻醉,记录用药前、用药后10、20、30min及输注氯胺酮后5、15 min的HR、MAP、SpO2、体温的变化,并观察60 min内口腔、颜面潮红和镇静程度。 结果 与B组比较,A组HR较稳定,B组(92.2±16.0)次/分,A组(77.3±11.4)次/分(P<0.05)。A组婴幼儿体温轻度变化,B组婴幼儿体温升高明显(P<0.01)。两组间比较口干、颜面潮红和镇静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盐酸戊乙奎醚具有显著的HR稳定、体温变化小的作用特点,对避免增快HR、体温升高的婴幼儿氯胺酮全身麻醉,盐酸戊乙奎醚是较理想的麻醉前用药。【关键词】 盐酸戊乙奎醚; 阿托品; 氯胺酮; 术前用药【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appl
围手术期椎管内麻醉患者实施心理干预的研究
[关键词] 心理干预;围手术期;椎管内麻醉Discussion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on the Patients with Anesthesia in Vertebral Canal During the Period of OperationAbstract:Objective Observe the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on the patients during the period of operation. Methods Choose 95 patients who intend to be anesthetized in vertebral canal at random and the evaluation of state of illness by means of ASA is Ⅰ~Ⅱ stage. The patients were pided into two groups at random; the experimental g
氯胺酮麻醉对犬脑功能影响的fMRI显像研究
【关键词】 氯胺酮;磁共振成像;麻醉;脑fMRI study on effect of ketamine on cerebral function in dogs【Abstract】 AIM: To study the changes of NMR signal intensity in dogs cerebral regions after ketamine application, and to investigate specific brain regions that are sensitive to the anesthetic. METHODS: Stimulation procedure was performed from consciousness, to sedation, to unconsciousness, and finally to analepsia. Scan lasted 60 Dy. Ketamine was injected at a dose of 2 mg/kg with a constant speed
用基因芯片研究异丙酚麻醉大鼠丘脑基因表达谱
作者:姜秀良,马加海,张惠,徐礼鲜,杨昌照,田明【关键词】 基因芯片 【Abstract】 AIM: To investigate the alteration of gene expression profile of thalamus in rats anesthetized with propofol using gene chip. METHODS: Twelve SD rats were allocated randomly to 2 groups (6 in each group). 9 g/L saline, 100 mg/kg propofol were administered intraperitoneally in control group and propofol group respectively. One hour later, thalamus was dissected and the total RNA was isolated. cDNA was amplified through reverse transc
对围麻醉期哮喘及支气管痉挛研究
摘要:哮喘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其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有逐年升高的趋势。麻醉手术中多种因素均可诱发哮喘发作,导致支气管痉挛,直接威胁手术病人的生命安全。虽然近十年来麻醉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术中支气管痉挛的发生率并未有明显的降低。因此预防和处理围术期支气管痉挛的发生对于麻醉医师来说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围麻醉期;哮喘;支气管痉挛Abstract: Asthma is a common disease. Its incidence in the world have increased year by year. Anesthesia in a variety of factors can trigger an asthma attack, resulting in bronchospasm, a direct threat to the safety of patients. Although the level of the past 10 years narcotic technique has been greatly improved, b
全身麻醉药物对学习记忆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全身麻醉药物对手术患者近期和远期的认知功能到底有什么样的影响?尽管全麻机制至今未得以阐明,但随着对研究的深入,全麻药物对手术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日益受到重视,并成为全麻机制探索中的重要一环。近年来全麻药物对人和动物学习记忆功能影响的研究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1、学习记忆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学习记忆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是人类认知活动的前提和主要内容。目前更多地将记忆分为2种类型:外显记忆(explicit memory)和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外显记忆的短期储存定位在内侧颞叶,而外显记忆的长期储存定位在联合皮层。这两种记忆类型的神经传导通路不同:外显记忆以边缘系统为主,内隐记忆以基底神经节为主。在全麻下两者可出现分离。临床麻醉中,一定的麻醉深度下消除了患者对术中时间事件的清楚记忆,但可能并没有完全消除其内隐记忆。手术中不良事件的内隐记忆,可导致患者诸如睡眠障碍、焦虑、噩梦等心理和行为的伤害。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这些不良内隐记忆是否会对患者的认知功能产生负面影响,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研究报道。Cork等[1]的研究发现,亚麻醉剂量的丙泊
吸入麻醉药的抗炎及脏器保护机制研究进展
严重外伤、重大手术创伤、休克、感染、脏器缺血再灌注损伤、内毒素血症是围术期常见的现象,往往导致的局部及全身严重的炎症细胞因子反应,被认为是围术期脏器功能损害的重要机制,往往造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病人的预后。因此,围术期过激炎症反应的调控一直是近几十年来生命科学的重点研究领域,也是麻醉学科研究的重要任务。 近年来众多的在体及离体研究显示以异氟醚为代表的吸入麻醉药可抑制炎症反应,减轻心、脑、肺、肝、肾等脏器的损伤,保护脏器功能,其机制较复杂,涉及很多方面,现将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一.直接调控相关炎症因子 炎症转录因子NFκB的激活及炎症因子TNFα、IL-1β等的释放被认为是炎症级联反应的早期始动环节, 预防和调节过激的炎症反应,可保护脏器功能、改善预后,这一观点早已达成共识。近年的研究显示吸入麻醉药可抑制多种病理因素导致的炎症反应(见表一),抑制炎症转录因子NFκB的激活、抑制炎症细胞因子及细胞粘附分子的表达,抑制中性粒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相互作用,提示吸入麻醉药的应用可明显减轻脏器损伤,保护围术期的脏器功能。 Thomas等的研究(1)发现异氟醚、七氟醚、地氟醚等吸入麻醉药可减轻
阻塞性黄疸患者围麻醉期并发症及防治的研究进展
阻塞性黄疸为临床外科常见病、多发病,常继发于胆道内结石、胆道肿瘤或疤痕良性狭窄等疾病。梗阻性黄疸可对多个器官系统产生影响,引起一系列的病理生理改变,并可导致围麻醉期心律失常、顽固性低血压、肝肾综合症、苏醒延迟等多种并发症的发生。本文就有关围麻醉期阻塞性黄疸并发症及其防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一、麻醉方法的选择 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害,严重者伴有水电解质紊乱及肾功能损害现象。肝胆脏器迷走神经末梢分布密集,围术期极易发生胆心反射,使血压降低,心率减慢,因此对麻醉的合理性要求更高。麻醉处理既要保证充分的镇痛、镇静及肌松又要充分抑制达到这些效果所带来的伤害性应激反应,同时尽可能保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和维持心、脑氧供需平衡。常见的麻醉方法有以下三种: 1. 连续硬膜外阻滞 除病人情况极为严重或需要开胸外,几乎都可以在硬膜外阻滞下进行。该法经济,操作简单,但是麻醉经过较为凶险,血压波动剧烈,且无法消除术中牵拉反射,血压下降时对常用升压药麻黄碱反应差 若麻醉平面过高会引起呼吸抑制。 2. 全身麻醉 较为安全,麻醉效果优于硬膜外阻滞,低血压发生率较硬膜外阻滞低,且对麻黄碱反应良
麻醉药物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本文对药物基因组学的基本概念和常用麻醉药的药物基因组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药物基因组学是伴随人类基因组学研究的迅猛发展而开辟的药物遗传学研究的新领域,主要阐明药物代谢、药物转运和药物靶分子的基因多态性及药物作用包括疗效和毒副作用之间关系的学科。 基因多态性是药物基因组学的研究基础。药物效应基因所编码的酶、受体、离子通道作为药物作用的靶,是药物基因组学研究的关键所在。基因多态性可通过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物效应动力学改变来影响麻醉药物的作用。 基因多态性对药代动力学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相应编码的药物代谢酶及药物转运蛋白等的改变而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转运、代谢和生物转化等方面。与麻醉药物代谢有关的酶有很多,其中对细胞色素-P450家族与丁酰胆碱酯酶的研究较多。基因多态性对药效动力学的影响主要是受体蛋白编码基因的多态性使个体对药物敏感性发生差异。 苯二氮卓类药与基因多态性:咪唑安定由CYP3A代谢,不同个体对咪唑安定的清除率可有五倍的差异。地西泮是由CYP2C19和CYP2D6代谢,基因的差异在临床上可表现为用药后镇静时间的延长。 吸入麻醉药与基因多态性:RYR1基因变异与MH密切相关,现
吸入麻醉药的抗炎作用研究进展
严重外伤、重大手术创伤、休克、感染、脏器缺血再灌注损伤、内毒素血症是围术期常见的现象,往往导致的局部及全身严重的炎症细胞因子反应,被认为是围术期脏器功能损害的重要机制,往往造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病人的预后。因此,围术期过激炎症反应的调控一直是近几十年来生命科学的重点研究领域,也是麻醉学科研究的重要任务。近年来众多的在体及离体研究显示以异氟醚为代表的吸入麻醉药可明显减轻心、脑、肺、肝、肾等脏器的损伤,保护脏器功能,其机制较复杂,涉及很多方面,其中,吸入麻醉药对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得到很多研究的证实,被认为是发挥其脏器保护作用的重要机制,现将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炎症转录因子NFκB的激活及炎症因子TNFα、IL-1β等的释放被认为是炎症级联反应的早期始动环节, 预防和调节过激的炎症反应,可保护脏器功能、改善预后,这一观点早已达成共识。近年的研究显示吸入麻醉药可抑制多种病理因素导致的炎症反应(见表一),抑制炎症转录因子NFκB的激活、抑制炎症细胞因子及细胞粘附分子的表达,抑制中性粒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相互作用,提示吸入麻醉药的应用可明显减轻脏器损伤,保护围术期的
麻醉药肝外代谢研究进展
肝脏是机体中最大的实质器官,参与体内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围术期绝大多数药物都要在肝脏进行生物转化。肝移植无肝期,由于机体处于没有肝脏的状态,许多麻醉药物的代谢必然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传统观念认为在此阶段须减少麻醉药物的用量,防止麻醉药蓄积。近年来研究发现,肝移植无肝期部分麻醉药物,如丙泊酚、罗库溴铵等的药代动力学并未发生明显变化。由此推测可能存在麻醉药的肝外代谢途径或肝外代谢途径功能增强。一、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及影响因素药物进入机体后主要以两种方式消除:一种是药物直接以原型随粪便、尿液或呼吸道排出体外;另一种是药物在体内经代谢后,以代谢物的形式随粪便和尿液排出体外。药物的代谢,也称生物转化,是药物从体内消除的主要方式之一。麻醉药通常有数条代谢途径,其目的是将脂溶性的、有活性而无法排出的药物转变成水溶性、灭活的物质,从而能通过肾脏或胆道排出体外。 药物在体内的代谢主要有两个步骤,分别为I、II相反应。I相反应包括氧化、还原、羟化和水解,主要通过细胞色素P450进行氧化或羟基化反应。其代谢产物可能活性已较小,也可能反应性较好甚至是有毒物质。通常I相反应代谢产
瑞芬太尼用于老年人麻醉的临床研究进展
随着老年人口的日渐增多,麻醉医生必须掌握老年患者的生理特点,重视其麻醉特点和麻醉药物使用的特殊性,才能更好地安全地使患者渡过围手术期[1]。阿片类镇痛药是平衡麻醉必不可少的组成成分 ,常用的芬太尼大剂量或长时间用药后易在脂肪和骨骼肌中蓄积 ,导致术后恢复期出现诸如呼吸抑制等后遗效应。瑞芬太尼(remifentanil ,REM)是一种新型的阿片μ受体激动剂,药效强、起效迅速、副作用小、剂量容易控制 ,主要在肝脏外经血液和组织中的非特异性酯酶代谢,迅速水解为无生物活性的代谢物瑞芬太尼酸,由于瑞芬太尼代谢不依赖于器官功能 ,故肝、肾功能不全不会影响其作用持续时间[2],用于临床麻醉显示出突出的优点 ,被誉为 21 世纪的阿片类镇痛药[3]。美国 FDA于 1996年批准用于临床,然而其在老年病人中的应用报道较少,本文就瑞芬太尼在老年病人中的应用作一综述。1 瑞芬太尼应用于老年人麻醉的药理学特性老年人由于全身性生理功能降低,对麻醉和手术的耐受能力较差。并存其他疾病的发生率高,如慢性肾脏疾病 、慢性肝脏疾病 、代谢性疾病等。因而麻醉和手术的风险普遍高于青壮年病
神经外科麻醉研究进展
随着麻醉学的发展,神经外科麻醉在新技术、新药物、新方法、新用途等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本文就国内外神经外科麻醉的研究方法、临床麻醉规范和并发症的防范做一评述。一、神经外科麻醉的研究方法1. 术前用药的研究(1) 镇静药:选择镇静评分、健忘、呼吸道梗阻的发生率等参数,比较不同种类和剂量的镇静药的效果和风险。(2) 抗酸药:以胃液的PH值、单位时间的胃液抽出量、胃动力图、胃镜图像等为参数,观察不同种类和剂量的抗酸药的临床效果。(3) 抗胆碱药:以口干程度、唾液的分泌量、心率的变化等参数为指标,探讨抗胆碱药的效果和副作用。(4) 超前镇痛:以术中麻醉药和术后镇痛药的用量和用药次数来判断术前给与不同种类的镇痛药的超前镇痛效果。2. 全麻诱导和气管插管的研究(1) 目的:保证血流动力学平稳;避免颅内压(ICP)升高;避免插管损伤等。(2) 观察参数:血压、心率、心律、ST段、RPP、ICP、声门的显露情况、试插次数、咽喉水肿和出血等。(3) 分组设计: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