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学


关于论田锡与宋初的文学批评

在《答胡旦书》中田锡说: 君欲以文采声称,与之相较胜。亦犹洞庭震泽,幅员千里,吞纳江汉。虽飞涛骇湍,浮天沃日,得不谓之壮哉!真场籍中燕魏豪侠也。君既不以余鄙陋浅近,许与为交游。若使各言其志,则余尝闻孟轲称仲尼日.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也,又日,至仁无敌,礼称颜子,得一善,必拳拳服膺。语日,德不孤必有邻。设使至艺如至仁,自然无敌;德苟修而众善必为己邻,名栽德而行。故君子金玉其名,砥砺其行,行茂而荣名,人莫得而胜之也他要求文学家要有一定的道德修养,应严格遵守儒家的道德规范。因此,他非常强调“君子之行”和“君子之文”。“夫有君子行不有君子之文者,汉申屠嘉、周勃也;有君子之文不有君子之行者,唐元稹、陆挚也。”他用传统的儒家思想来认识并评价元稹与陆挚,在今天看来,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是,其中又确实包含着艺术真实性的深刻涵义,那就是行文合一。田锡已明确表示,如果他在“君子之行”和“君子之文”中作出选择,那么,“与其有文也,宁有行也。”这正准确把握了文学与人的关系,把握了文章和道德的关系,同时,又涉及到了文学艺术真实性等一系列创作原则。这当然也不是田锡的发明。在宋初,柳开也曾经表

2011-11-30

浅议《古诗十九首》对唐宋文学的影响

摘要:《古诗十九首》以其丰富的内涵和纯熟的艺术手法受到后代的高度赞誉,尤其影响了唐宋文学的发展。它的抒情艺术。比如善用比兴、情景交融、意象选择。以及曲笔传情等,这些都为唐宋抒情诗词艺术发展带来诸多启迪,影响深远。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唐诗宋词;抒情我国古代文学史上,诗歌一直占据着主流地位,我国号称“诗之国”,而唐诗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最终创下了双峰并峙的历史辉煌。究其原因,唐诗宋词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逐步达到艺术的“尽善尽美”的。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古诗十九首》发挥了重要的影响。 所谓“古诗”,一般指汉代乐府中未曾入乐,或原曾入乐而失去标题,并脱离了音乐的歌辞,在社会上流传已久,无专门名词,因此泛称为“古诗”,《古诗十九首》就是如此。《古诗十九首》是由无名诗人创作的五言抒情短诗,最早见于《文选》,因其年代久远,大都散佚,具体篇数不能详考,人世难详,萧统《文选》只着录了十九首,后人便以十九首称之。其作者与所作时代为西汉还是东汉,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此处不作详述。这十九首无名氏短诗自问世以后,就一直备受诗论家推崇,钟蝾的《诗品》称其“文温而丽,意悲而远,惊心

2011-11-29

关于从论争看唐宋派的文学思想建设和文派要求

[摘要]茅坤在文学思想的建设进程中,曾与派内的唐顺之、蔡汝楠和派外的徐中行等人发生争论。正是在争论中,茅坤不仅摆脱了前七子派的古文宗法,而且成功超越了以唐宋文代替或包容秦汉文的思维局限,以地理喻文,提出神理说,建立了古文正统论。在将诗歌正统让与七子派的同时,茅坤又代表唐宋派坚决捍卫其古文正统地位。 [关键词]唐宋文派;七子派;古文正统;诗歌正统;文派争论对明代唐宋派的文学思想,21世纪前的研究重点大抵是放在对其成员主要是唐顺之和茅坤的文学主张进行论点抽绎和定性评价上,进入新世纪,则似有了两个研究路向:一,以前一时期提出的相关命题为话域,以更细致的材料梳理为基础,以更准确的流派关系认识为理据,进行新的哲学思想、文化艺术精神的辨析、阐释和理解;二,对前一时期习以为常、几乎不加讨论的成员构成及称名缘由,进行新的梳理、厘定和阐说。对第二点,笔者以为,唐宋派是一个活动于前后七子派之间,且大部分文学主张与之针锋相对,在客观事实上存在的文学流派,只是其成员当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等人为代表,归有光则不能算。对第一点,笔者以为尚须阐明这样两条认识:一,三人的文学思想各有相当复杂之发

2011-09-03

关于《古诗十九首》对唐宋文学的影响

摘要:《古诗十九首》以其丰富的内涵和纯熟的艺术手法受到后代的高度赞誉,尤其影响了唐宋文学的发展。它的抒情艺术。比如善用比兴、情景交融、意象选择。以及曲笔传情等,这些都为唐宋抒情诗词艺术发展带来诸多启迪,影响深远。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唐诗宋词;抒情我国古代文学史上,诗歌一直占据着主流地位,我国号称“诗之国”,而唐诗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最终创下了双峰并峙的历史辉煌。究其原因,唐诗宋词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逐步达到艺术的“尽善尽美”的。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古诗十九首》发挥了重要的影响。 所谓“古诗”,一般指汉代乐府中未曾入乐,或原曾入乐而失去标题,并脱离了音乐的歌辞,在社会上流传已久,无专门名词,因此泛称为“古诗”,《古诗十九首》就是如此。《古诗十九首》是由无名诗人创作的五言抒情短诗,最早见于《文选》,因其年代久远,大都散佚,具体篇数不能详考,人世难详,萧统《文选》只著录了十九首,后人便以十九首称之。其作者与所作时代为西汉还是东汉,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此处不作详述。这十九首无名氏短诗自问世以后,就一直备受诗论家推崇,钟蝾的《诗品》称其“文温而丽,意悲而远,惊心动

2011-09-03

唐宋文学中文体意识之分析

关键词:唐宋文学 文体意识 文学史 辨析 摘 要:本文以文体意识为角度,对文学发展史的思路进行了探索研究。先是阐述了文体意识的定义与我国古代文体研究的现状,提出了文体意识研究要与具体的历史背景结合,并分析了唐宋时期文体的存在的状况和五大主要文体;然后通过唐宋时期文体意识的辨析,提出了古代文体研究应注意的问题;最后重点阐述了文体研究的多面性和文体研究的作用。 文体是指独立成篇的文本体制,是文本构成的规格和模式,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也是某种历史内容长期积淀的产物。中国文学在唐宋时期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且其文体形式也极为丰富。而以往对于唐宋时期文化的研究,则呈现出了一种重内容轻文体的倾向。本文就从文体的角度出发,对唐宋文学中的文体意识,进行探讨。 一、文体意识的定义与研究现状 (一)文体意识的定义 所谓文体意识,按照陶东风先生的解释,即“一个人在长期的文化熏陶中形成的对于文体特征的或明确或朦胧的心理把握”。一般而言,文体意识比较强的人们最热衷于确证规范、辨析源流。 (二)文体发展史与文体意识的研究现状 谈文体意识研究离不开文体发展史的研究,两者不是孤立的,是相互包含与渗透的关

2011-09-03

论田锡与宋初的文学批评

论文摘要:田锡推崇自然、尊重个性的文学批评观,为活跃宋初的古文观念,丰富宋代的文学理论与批评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在宋代文学批评史上应享有一席之地。论文关键词:田锡;宋代;文学批评田锡,字表圣,嘉州洪雅(今属四川)人,生于后晋高祖天福五年(公元940年),卒于北宋真宗咸平六年(公元1003年)。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进士及第,官至右谏议大夫、史馆修撰。《宋史》卷二百九十三有传,著有《咸平集》五十卷,今传世。在宋初,田锡是作为一位政治家出现的,然而.他的文学批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对活跃宋初的古文观念,丰富整个有宋一代的文学理论与批评,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在宋代的文学批评格局中应该有一席之地。宋初的古文观念虽然是唐代古文观念的延续,但是,在延续的过程中也显示出自己不同的气象。宋初的古文家们继承了唐代古文“文以明道”的理论宗旨,韩愈、柳宗元几乎毫无争议地成为他们摹仿和学习的范本,成为他们的精神偶像。在对古文进行具体批评的过程中,宋初的古文家们提倡文道合一,为文平易,反对艰涩,其目的在于纠正晚唐五代以来的颓靡文风,引导整个宋代的文风,使之向雅正

2011-03-04

试析北宋词坛“柳永热及其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论文摘要:柳永是北宋初期词坛一名著名庶族词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深得广大市民喜爱、在市井歌楼广为传唱的词作。他大量吸收蕴藏在民间的艺术养分,创新词曲。他的词作语言通俗、曲调流畅,琅琅上口,在当时民间广为流传,在那个时代形成一股强劲的“柳永热”。这股“热旋风”的形成是宋初社会文化转型的产物,和柳永自身一生的境遇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同时是他适应文化市场的需求,重视市民文化消费水平及其心理对词传播影响的结果。“柳永热”对后世文学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论文关键词:北宋词坛;柳永;柳永热;文化消费柳永(约987一约1053),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专业写词的人。柳永词作自问世以来,即打破隋唐以来词创作萧条沉寂的局面,使得词作从只有王公贵族士大夫欣赏的阳春白雪走向民间,成为当时最受广大底层普通百姓喜闻乐见和欢迎的“流行歌曲”,也因此使得柳永成为北宋时期最受推崇的词坛偶像和最具影响力的词人。我们把北宋词坛这种现象称为“柳永热”现象。笔者不揣鄙陋,拟对“柳永热”现象作分析,并探讨北宋词坛出现“柳永热”的成因及其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的启迪。关于“柳永热”现象,在

2010-11-12

浅析北宋词坛¨柳永热及其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启迪

[论文摘要]柳永是北宋初期词坛一名著名庶族词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深得广大市民喜爱、在市井歌楼广为传唱的词作。他大量吸收蕴藏在民间的艺术养分,创新词曲。他的词作语言通俗、曲调流畅,琅琅上口,在当时民间广为流传,在那个时代形成一股强劲的“柳永热”。这股“热旋风”的形成是宋初社会文化转型的产物,和柳永自身一生的境遇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同时是他适应文化市场的需求,重视市民文化消费水平及其心理对词传播影响的结果。“柳永热”对后世文学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论文关键词]北宋词坛;柳永;柳永热;文化消费关于“柳永热”现象,在相关典籍中均有记载,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柳词受追捧者众多,层次广泛。追捧柳词的有皇帝、宰相、和尚,那些歌妓和普通老百姓就不用说了。据陈师道《后山诗话》记载:“柳三变游东都南北二巷,作新乐府,从俗,天下咏之,遂传禁中。仁宗颇好其词,每对酒,必使侍妓歌之再三。”宋哲宗宰相韩维也是“柳永迷”。韩维“每酒后好讴柳三变一曲。”邢州开元寺和尚法明更是超级“柳永迷”。他“每饮至大醉,维唱柳词”,“或有召斋者则不赴;有召饮者欣然从。酒

2010-11-12

试论宋夏战争对范仲淹文学创作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范仲淹 宋夏战争 边塞词 诗史性质论文摘要: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其文学创作深受束夏战争的影响,并呈现出两大特点:其一是以诗文记吏,再现战争场面;其二是以边塞生活入词,首创豪放词风,扩大了词体的表现范围其作品使我进一.步认识了文学与历史之间的互动关系。范仲淹(989一l052),字希文,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和军事家。作为一名在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文人.范仲淹一生共创作了诗歌300多首,散文160多篇,词5首。范仲淹所生活的北宋中期,正值与西夏关系最为紧张的时期,作为一名儒家士子,他始终为西北战事而担心,并由此“痛心疾首,日夜悲忧,发变成丝,血化为泪”。此后他担当将帅,亲自走向西北边塞守边御夏。长达四年的战地经历,使得范仲淹对宋夏战争有着更加真切的体验,其文学创作风貌也因此深受影响,并呈现出两大特点:其一是以诗文记史,再现战争场面;其二是首倡豪放词风,扩大了词体的表现范围。目前学术界对范仲淹的研究多集中在其政治革新、教育贡献、学术成就、军事外交才能等方面,却忽视了宋夏战争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有鉴于此,本文将对此

2010-07-16

北宋诗人的地理分布及其文学史意义分析

分布地理研究是历史文化地理研究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用来研究某种类型的人、事、物的地理分布,通过地理分布的分析,去发现事物背后某些带有本质性或者规律性的东西。分布地理也是一种定量分析,但它又与纯粹的定量分析有所不同,定量分析重在以数字说明问题,而分布地理则将数字与地理结合起来,通过地理分布上的数量、范围以及结构、关系等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分析,去研究文化地理问题。本文尝试用地理分布理论来研究北宋诗人,主要想解决如下一些问题:了解北宋诗人的地理分布状况,并通过诗人地理分布的分析,了解北宋诗歌发展与地理之关系,研究北宋各地区文学之状况,亦欲借此来研究宋代文学发展中的某些问题。 在分析之前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只是就诗人的占籍来进行统计,但占籍并非对所有诗人都具有同样的意义,而且占籍本身就有许多难以确定处,比如依据惯例,“籍”是指祖居之地,但究竟某氏于某地居住几代称之为某籍才比较合适呢?是父、祖,还是曾祖、高祖?本文统计虽然以祖居之地为准,但考虑到地域文化对作家的影响,所以也兼顾到父辈的情况,比如韩淲(1159-1224),祖籍开封雍丘,其父韩元吉(1118-?)南渡后已徙居信州上饶,很显然

2008-09-08

宋代文学与《宋代文学史》研讨会综述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遗产》编辑部、中国韵文学刊编辑部、湖北大学和中南民族学院联合主办的宋代文学研讨会于1998年6月8日至12日在武汉湖北大学召开。会议集中讨论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总纂的中国文学通史系列中孙望、常国武主编的《宋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的成就与不足,并对当前宋代文学研究的有关问题展开讨论。南京师范大学常国武教授首先介绍了《宋代文学史》编撰的过程,并以“平”作为该书的总体评价。所谓“平”,即平稳、平实。具体地说,该书篇幅大,资料丰富,撰稿人多是某一领域的专家,他们对自己所论述的作家有深入的研究,不仅能够提供可信的第一手资料,而且能够提供新的材料、新的观点和新的发现。特别是该书在作家论的基础上增加总论,力求准确描绘出宋代文学发展的轨迹,在文学史的编写体例上有所创新。当然,由于撰稿人多是年龄较大的老辈学者,未能摆脱传统的文学史撰写的模式;另外,总论的撰写没有经过集体讨论,既不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也不能统帅其他章节,虽然与具体各章节没有太大的矛盾,但确有不能衔接的部分。与会专家认为:这部《宋代文学史》是目前最全面、最细致、最

2008-08-14

宋金辽文学研究综述

据初步统计,1996—1997年两年间发表的有关宋金辽文学研究的论文和著作(以大陆为主)共1200余篇(本),取得了丰硕成果。综观比较这些论著,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宋金辽文学受关注程度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宋代文学照例受到广泛关注,研究人员队伍稳步扩大,研究深度和广度都较前几年突出,发表、出版了一大批优秀论文和专著,呈现出一片喜人景象。与宋代文学研究相比,金代文学研究则沉寂得多,只有少数知名研究者在其中辛勤耕耘,论著成果也大大少于宋代文学研究成果。至于辽代文学研究,涉足问津者更为寥寥,论著亦屈指可数,显得相当的滞后。二是研究格局的不合理。无论是已蔚然成风的宋代文学研究,还是初具规模亟待加强的金辽代文学研究,都存在着一个研究格局不合理的问题。以宋代文学研究为例,由于各种文体本身的特性、历代研究成果的大小和当今研究风气的影响以及研究者个人的文学观念、审美倾向的差异等因素,使得学人们对各种文体的重视和研究实践,呈现出了极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不可避免地导致和造成了研究格局的差异和不合理。这两年的宋代文学研究中,宋诗、宋词、宋文等的受关注程度就明显高于话本、戏曲、

2008-08-27

宋代女性文学与酒文化

[摘 要]宋代女性文学与酒文化的联系得益于饮酒这一传统在宋代的延续与普及,以及一定的社会背景、时代风尚,男性文化也同样促使女性文学与酒交结。同时宋代女性写酒之文也承载了女性的生命、灵魂与情感,于是便呈现出悲情、真情,也突显理想和现实。[关键词]酒 女性文学 宿缘 悲情宋代女性文学达到了一个从未有过的繁盛时期,蔚为大观的女性作家群,数量颇丰的诗词文佳作,使得宋代成其为文学创作的辉煌时期。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此时的女性文学与酒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据不完全统计,宋代女性文学中写酒的就有百来首,如此较大规模地与酒牵扯,却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写作的主体尤以青楼艺妓、闺阁女性和宫廷妇女为多。那么是何原因促使酒走近广大女性并承载起宋代女性的美丽倾诉,是何原因使酒与宋代女性文学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开放一朵艺术奇葩?一、宋代女性文学与酒宿缘所谓“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宋代女性文学与酒文化的联系得益于宋代这个特殊的历史氛围,一定的时代背景、社会风尚和男性文化造就了宋代女性文学,也使酒这一华夏民族绵延不绝的饮品成其作品中一道美丽而忧愁的风景线。

2009-01-23

从一首宋词的英译看文学翻译中“信”与“美”的悖论

摘要:本文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对一首宋词《鹊桥仙》的不同英译本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中国诗词翻译中存在的“信”与“美”的悖论,认为评判译文是否成功应以接受对象的期待视野和审美取向为前提。关键词:接受理论;文学翻译;“信”与“美”一、引言中国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独具魅力的格律形式和瑰丽华美的文采风流亦使之成为世界文学之林中的奇株异葩。人们或为其“落花无言,人淡如菊”的空灵雅致的风韵而吟咏回味,或因其“一洗万古凡马空”的旷达雄浑的气象而击节赞叹,这些千古吟诵的诗词凝聚着中国文字的独特意象,沉淀着厚重的中国文化的神秘气韵。故而许多人感叹,译中国古诗词之难,难于上青天。的确,古诗词翻译至少在两个方面存在着比其他翻译更大的挑战:语言形式即格律的忠实再现,和文化神韵的美感传递。中国古诗词的“诗为乐心,声为乐体”、平仄相辅、韵律整齐的语言形式构成了特有的外在美,而用字精炼,讲究用典,又使其蕴涵着幽深绮丽的内在美。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句子、词形、声音和表达方式上的截然不同,以及文化背景上的巨大差异,译者便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中国古

2009-02-09

断代文学全集的学术评价——《全宋诗》成就得失之我见

从学界已形成的共识来看,衡定大型断代全书学术质量的准绳,似应包括以下八个方面:搜辑追求全备;注明文献出处;讲求用书及版本;录文准确,备录异文;甄别真伪互见之作;限定收录范围;作者小传及考按;编次有序。《全宋诗》虽然有种种缺憾,但毕竟首次完成了全宋诗文的结集,对宋代文史研究具有不可估量的重大意义。最近,《文汇报》先后发表方健《谁都该“求真务实,严格律己”——答傅璇琮先生》(9月5日本版)和张如安《如何看待<全宋诗>订补中的问题——兼答方健先生》(10月17日本版),就《全宋诗》的学术评价等问题,表达了尖锐对立的意见。傅璇琮先生是我很尊重的学者,且多得其提携;方健先生从事实务之暇,潜心学术,多有建树,与我过从较多,足称畏友;张如安先生不认识。师友之间的学术之争是正常的,发展到激烈争执则是我所不愿看到的。我始终坚持学术与友情分开的立场,且以为学术批评不应超越学术范围。同时,我也觉得,有关讨论不仅关涉著作者和批评、订补者应有的立场,也涉及大型断代分体文学全集的学术批评标准问题。从八十年代以来,全国高校古委会组织了一系列以“全”字领头的大型著作编纂,现在已经陆续出书,学术界获

2006-04-27